();
收拾完西北滩地浸泡在水里的小麦垛,总算收获回一些生芽麦子。没来得及让社员们休息几天,歇歇身子喘口气,大队书记高奇又发动起一场新的战役:抓紧时间集中人力抢收村北独五卜子地里种的百十亩莜麦。
莜麦和小麦同属夏粮作物,收获期比小麦晚二十多天,还没到莜麦开镰收获季,连阴布雨下了十几天。期间,生产队全部劳力先是集中力量抗洪抢险救灾,接着抓紧抢运泡在雨水里的麦捆垛……
忙完这一愣腾营生,一个多月又过去了,已经过了夏粮收获期。
早已成熟应该收获的莜麦挨到这会儿,长得都有点老幺,莜麦穗开始出现栽头现象。关键是莜麦田里还有一尺多深的积水一时不能下渗,也无法排涝,部分穗头耷拉在水面。
独五卜子地块儿老早前也曾是一条“母亲河”支流故道,多少年洪水淤积在其表土层沉淀一层很厚很厚的淤土。由宝丰河从山后下湿壕一带裹挟来的厚层黑土,土壤中富含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矿物质元素,土地肥力高,长性好,又是一块儿让全村人看好的“眼睛珠子”地。
可这块儿有其劣势。因为地势低洼,且土壤黏性度高,遇地里积水,长时间不易下渗,所以,就怕遇上雨涝年份。若遇上降雨量偏多的天年,百十亩沃土便因涝成灾,没有了收成。
往年,老支书孟福荣着意安排该块儿地种植能赶早收获的小麦,方便在雨季到来前,集中人力赶早抓紧抢收,连明昼夜收割拉运脱粒晾晒归仓。不就是百十亩大的一块地,全队几十号社员紧紧手努把力,最多三四天时间,方能把这块儿地的庄稼抢收完毕,颗粒归仓。
今年开春,踌躇满志心高气盛的高支书非要不信这个邪。开播时,安排这块儿地全部种上莜麦,理由是:“这地连续种过多少年小麦,常年不换茬耙,小麦黑锈病累发,已经影响到粮食产量。我今年大个胆,更换一下土地茬耙,这么好的‘眼睛珠子’地,种一年莜麦试试!”
年轻人不信邪,只想打破常规。还向大伙儿夸下海口:“夏天收成下来,非把社员的莜面瓮给撑烂不可……”
果然,换过茬耙的这块儿莜麦地长势喜人。社员们望着成片墨绿色的莜麦田兴奋地预估,真能按正常收成下来,光这百十亩地产的莜麦,就能满足全村社员一半还多的口粮。
高奇这是想要让周围大队社员眼馋死。
在为全生产队社员生活着想思维方面,他完全搭了二舅父孟福荣,只是,心比二舅父还大着哩!
可是,还没等到小麦收获季结束,更没到莜麦彻底成熟收获,连阴布雨下上没完没了。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泡在一尺深的水里,却抽不出时间收获,任凭已经成熟到口的粮食继续泡在水里。高奇开始后悔当初没听二舅父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活该!
前面几次战役结束,现在能回过头来收获这些吃到口边的粮食。高奇以同样的感召力,动员可以动员的全部劳力,包括还在假期休息中的学生娃娃,继续参与又一次大会战。
事前,队委会结合实际制定战役部署,不得不打破收获庄稼传统的“四人组合”模式,重新进行有效安排。按照一个成年人搭配一个学生娃娃,二人组合一组,成年男女壮劳力负责收割,学生娃娃外运。壮劳力用镰刀揽住莜麦穗齐半腰割下穗头,割满一把随手交给跟在身后的学生娃娃,娃娃们抱满一抱穗头,蹚水过去送到停在地畔马路上的马车旁,由车倌儿负责装上马车,拉运回场院。
为提高生产效率,主张尽量组织家庭式组合,大人负责收割,孩子往外运送,并按照劳动量多少实行承包制。
生产队长赵钱栋提前从代销店买了几瓶高度二锅头酒带地里,怕大伙儿凉水里浸泡时间久,腿脚抽筋,甚至落下病根。每到中间休息空当,便让大伙儿上到地埂,或路上,拿烧酒擦擦腿脚,暖暖筋骨。
因为王存祥腿部挂过彩,身子骨不敢着凉水,这样恶劣环境的劳动,一般不敢参加。母亲连兰芳这些天身子有些不适,也没来参加此次劳动会战,只刚满十一岁的大儿子王援朝一个孩子参战。
王援朝家没一个大人出工,林枚老师家却没一个孩子想帮,便主动选择和林老师一个组,当然林老师也愿意和自己的好学生搭班儿干活儿。
平时在班上,这个有活儿抢着干,学习成绩又不错的孩子,自然是老师喜欢的那种。
孩子也有自己心中的小心事,他同样喜欢林老师,渴望林老师时刻出现在视线中,喜欢看林老师匀称的身体线条,清秀美丽的脸庞,还有一说话就露笑脸可敬可爱的神情。
一对师生优化组合再完美不过。王援朝不远不近跟在班主任老师身后适当距离,林老师割满一把穗头,转身递给跟随身后的小援朝,等割满一大抱,援朝淌着水,把一大抱莜麦穗头送至远处干岸,赶紧蹚水返回走到林老师身后等着下一抱……
总结上次背麦经验,王援朝提前在家里把那双破旧秋鞋用细铁丝兜跟鞋底绑得结结实实,临在下水前,把鞋带又紧了紧,直到确认绑得结结实实心才踏实,生怕劳动过程中鞋被撼进泥水里。
中间运输往返空当,林老师又割满一把穗头,看见小援朝还没返回到身后,便停下手,站直腰,想瞅空歇歇身子。
这时返回到林老师身边的小援朝,看林老师脸上的汗珠滴落在田间积水里,心疼得不得了。有心上前用手绢给林老师擦擦汗,没敢。便没去接老师手里攥着的满把穗头,却从林老师手里拿过镰刀:“林老师,来,换一下,我替您割会儿!……”
林老师回头看看眼前快成大小伙儿的孩子,笑了笑却心存疑问:“行吗?……”
很快,重新改变认识,信任地看着眼前的半大小子。
“你慢点!别割伤了手”
自古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兴许,现在这小子的膂力,都快超过自己了。
一九七六,本是多事之秋,也是中华大地灾难之秋——
元月八日,敬爱的***总理永远离开人民;七月六日,**委员长溘然长逝;七月二十八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一下子夺去廿多万人的生命。
也许,发生于当年夏季,那场持续多少天的连阴布雨,或许就是对那廿多万生灵之呜咽……
秋季开学后,十二虚岁的王援朝升入六年级,离开满囤渠村办小学,离开亲爱的林老师。
当时,全国范围内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二年。
已经升入初中的同年级十四名同学无须通过考试,也没有退学、辍学者,一并升入公社所在地只几凹中学报名就读。离别了已经读过五个半年头的村办小学,离开他们喜欢的林老师。
(因这一届学生刚入学时,国家实行的是春季招生,升三年级时,恢复成原来的秋季入学制度,只好原地“踏步”半年并轨,这批人实际上过五年半时间的小学)
……这还不够!九月九日,敬爱的伟大领袖***与世长辞。
陨星俱落,大地悲恸,神州震撼,五洲哀鸣……
噩耗传来,满囤渠村八十多岁的恩计老人,逢人便泪流满面,用一块儿脏得分不清颜色的头巾,擦着不知是眼泪,还是鼻涕,或许二者皆有的浊液,碰见学生娃娃,便拉住娃娃手不放,和孩子们哭诉:“***和我同岁,清光绪十九年出生。没有***,哪有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的日子。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地主剥削,土匪叼人,穷苦人缺衣少穿,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儿。从小没上过一天书,八岁开始给恶霸地主撵猪放羊,吃不饱饭,经常挨地主鞭子。是***领导穷苦人民打天下,解放了全中国,穷人才翻身当家做主人,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要在旧社会,你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哪能念得起书哩……”
因为老人经常被学校请来做忆苦思甜报告,这些内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这是一位因为家穷,一辈子没娶妻生子的老人,这几年在队上吃五保。虽八十多岁,但身子骨硬朗。现在,田里活儿干不成,每天就在饲养院场院周围,义务给生产队撵赶鸡鸭之类的碎小牲口,免得糟蹋生产队粮食。学校就在饲养院房后,有事没事老人喜欢来到校园(其实根本没有校墙),逗学生娃娃们玩,顺便讨要一个双面写满铅笔字的作业本。老人烟瘾很大,一把永远插在裤腰带上的长杆旱烟袋,还不够他过彻烟瘾,烟瘾难耐时,用少半张三十二开大的作业本纸,卷一支又粗又长的旱烟猛抽一气。
***逝世的噩耗传来的第三天开始,高奇组织几个民兵在大队部院内搭起一间灵堂,灵堂内正面墙上挂一张大幅**画像,遗像相框周围挽了黑纱,缀了白花。二百瓦的白炽灯泡,把灵堂照得昼夜通亮。灵堂外摆放了几十个硕大花圈,是村里女民兵和巧媳妇儿们用皱纹纸和向日葵秸秆,费了好几天工夫才扎成。
二名基干民兵持枪肃立灵堂两侧,守护人民爱戴的领袖。
高奇安顿赵文华和林枚二位老师,要求在校学生每人胸前缀白花,胳膊上挽黑纱。还要求村里凡党员、大小队干部、民兵,一律和学生一样缀白花,挽黑纱,以此表达对人民爱戴领袖之哀悼。到最后,一般社员都自觉地佩戴上白花、黑纱。
这些天,已经在只几凹中学上学的王援朝等十几名同学都放假回到村里。每人胸前戴着白花,胳膊挽黑布,这是学校统一要求。
村子里,除了放牲口的社员得照例正常出工,大部分社员,都连续好多天不下地干活儿,实际上地里已经没活儿可干。
夏季那场洪水渐渐褪尽,田地里的庄稼禾苗已经所剩无几,除去村东一些地势较高的壕坡地还见着几分绿色外,其他大部分农田里的秋庄稼都被雨水浸死,或发黄,或干脆成灰黑色,偶尔那么顽强的几株,继续立在泥土里挣扎。
十九日下午,包括村里专职放牛牧**倌儿,和常年不得闲的饲养员在内,全村人齐聚大队部那间今年刚建成的大会议室内外。显然会议室内挤不下,不少社员干脆站在会议室屋外的院子里,参加追悼大会。
大会议室正面墙上挂着更大巨幅的***遗像,屋顶上一前一后挂着两个背带式半导体收音机,分别是大队社员金河家和黑元家主动提供的。
因为大队支书高奇已经带领部分大小队党员、民兵代表赶往公社所在地只几凹村参加公社组织的追悼大会,村里的追悼会,交由大队长赵钱栋主持。
随着从半导体收音机内传来三声火车、轮船鸣笛声,追悼会场的空气瞬间像凝固了似的,全场人员一致脱帽,低头默哀三分钟,人群里传出低低的啜泣声。
隔壁大队部办公室的三用电唱机,同时把收听到的追悼会现场录音,又通过麦克风传输给村头大树上的几个高音喇叭,传遍全村,传遍旷野。
不知道村里几位因病瘫在炕上,不能来现场参加追悼会的老人,能否听得到……
忽然,王存祥高声痛哭,从人群里挤出来,一瘸一拐扑到灵堂前面,双手**着挂在墙上的***遗像,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追悼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嘈杂,很快又安静下来,啜泣声却比先前密集许多。不少人抹着眼泪低着头,静静聆听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
很快进入冬天,高奇缺少了往年那种要改天换地,改造旧山河豪迈英雄的气概,也停止了上台后他提出的“大干三冬”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
这位聪明人不可能不私下算一笔明细账。原本丰收在望的夏粮作物,可谓虎口里夺食,算是抢收回一部分收成。却与预期估算的至少损失过半,且至少一半的麦子生了芽;莜麦收成损失过半且全部是沤莜麦;葫麻干脆颗粒未收,没等成熟都沤糟在地,连点胡麻柴都没收拾回来。
雨前收割晾晒储藏的那些小麦,高奇算计过,除了留足明年的籽种外,剩余刚够上缴公粮。灾后收拾回来的生芽麦子和独五卜子地捞出来的沤莜麦,都给社员分做了口粮;秋粮几乎绝收,村东壕坡地收获些沤土豆和瘪料高粱米、玉米棒子,刚够队上驾驭大车的几匹骡马一冬外出跑运输所需饲草料。一直作为生产队大宗的一大滩谷子、糜黍、杂粮等全部绝收。恐怕连明年春播所需籽种,都得再想办法。
更让人愁肠的,今冬明春半年时光,队上几十头大小牲口的饲草问题如何解决?靠村东壕坡地上收成的有限的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秸秆,都不够生产队那几头拉大车的大牲畜的饲草料。好在夏季雨水季后青草生长茂盛,高奇及时抓紧秋高气爽草木生长旺盛的好时机,组织社员打草晒草,储存了一些干青草,可那是为来年开春大忙季节,那些劳役苦重的牲口准备的饲草料。队上其他牲畜一冬天吃的谷草、糜穰之类的粗草料,看来非得向沿山区没遭灾的生产队购买了。
生产队大集体光景尚不好,每户社员小家庭生活更成问题。分到手的每人一百多斤的生芽麦子和沤莜麦,明显没了原本的筋道,麦面只能蒸些黑馒头,莜面根本不能蒸着吃,或烙莜面饼,或做山药丸子。老百姓一年当粮,半年为蔬的土豆,不少也都沤在地里,一些勤谨人满秋天在土豆地里刨开土层,找寻已经干巴的土豆淀粉团,或雨后新长出的二茬土豆,社员都捧为至宝。
……
盘算愁肠过几个晚上,甩出一句话:“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选择一个好天气的晚上,组织召开过一次村委会,会上安排生产队长和各小组长:“今年冬天的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我们不搞球了!到冬天,安排几名社员,把所有闲着的牛马驴等牲口放出野外撒野喂养,只要不把树皮啃掉就行,省得再喂草料。节省下的草料,来年开春应急。”
“如果继续按照往年做法,再大干三冬的话,除创造不出新产值,还得往进继续倒贴工分。免得到年底算账,出现倒分红?”
“夏天尤书记来视察灾情时,我给书记打过包票,满囤渠生产队大灾之年公粮照缴不误!既然定下就得兑现,工人兄弟、子弟兵同样每天要开口吃饭,作为大哥的我们,不奉献不够意思。”
“社员口粮不够吃,我想办法!我隐约感觉世事可能要变。”
……
说是开会,实际上是一把手一言堂诉苦,或表决心。大伙儿只抽着烟低下头默默地听。感觉高奇不是在夸夸其谈,说的都是事实。
高奇回村担任大队书记这几年,确实做了些事。可是,这几年社员跟着他不分冬夏地干,除过栽起电杆引进电,盖起大队部,打成几口井等大伙儿看得见的政绩外,农民得到了多少实惠?尤其遇上今年这灾害,社员收入不增反降。
会议开过第二天,高奇安排人员车辆捡雨前收获入库的上乘小麦如数缴了公粮。反手又向公社常书记提出申请,请求上级拨一部分返销粮,补齐社员口粮不足部分。
“我们把好吃的白面让给工人兄弟和子弟兵。做大哥的,总不能饿着肚子搞生产吧!换你们些玉米、高粱来填饱肚子,当大哥的够义气吧!”
——高奇这样将了公社常书记的军。
常书记满口答应下爱将的请求,让粮库以每斤七分钱的统销价格,向满囤渠社员每人返销一百八十斤进口玉米,回报老大哥。
这样,人畜过冬口粮基本得到解决,满囤渠大队从此却开始了吃返销粮历史。
聪明的高奇,遇事还考虑得比较周全,做事不是不讲究技巧。
当人闲下来的时候,总是设法找点事做。
一个冬天,找他开外出证明,或介绍信的社员明显增多。
高奇没有拦堵社员们正常外出,都给痛痛快快出具了介绍信,还盖了公章。何况,其中几户社员出门的目的地,是回位于宝丰山根底的原居住地。那些村子里,还留有同宗,或叔伯兄弟等亲戚生活,平时农忙季节亲戚间往来很少,一春一夏一个秋,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社员们付出的不少。难得清闲的冬天,放手让社员出去走走亲戚,或许能找回新活法。
没想到的是,临近年底时,有几户社员竟然拿着《迁户证明》让他盖章,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近几年南滩平原大队年景不好,而沿山区不少社队,黑白窑(黑窑指小煤窑,白窑指白灰窑)等副业搞得红火,遇上今年天年雨水充足,对于山根底社队的漏砂地,犹如遇上“及时雨”,粮食收成自然增收,一个劳动日工分值在一块钱以上。而且,这些生产队靠近公路、铁路,或火车站,据说不少人光靠偷盗火车上运送的物资,发了财的不在少数,可令人眼红了。可眼下的满囤渠,河塌水刮,不要倒分红就算烧了高香。大伙儿便动开心思,都要偷偷往回迁户口哩!
“怪不得这些家伙儿,一个冬天三番五次找我开证明,明面说是要出门亲戚家走串,原来是暗地里在找关系想搬迁走哩!”
高奇心里这样嘀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们去吧!”
没有半点犹豫,爽快地给十几家搬迁户都盖了公章,办妥户口迁移手续。临别时不忘安慰大伙儿:“老哥们,你们哪天想要再回来,我们张开双臂随时欢迎……”
多少年的乡里乡亲,高支书表现出如此开阔豁达之襟怀。
一个腊月又一个正月,先后有赵姓,郝姓,董姓,贺姓等十多户,六十多口人搬迁至宝丰山脚下的西里奇、郝家库伦、清水泉、雀儿气村。其中包括生产队长赵钱栋兄弟三户,十几口人。
原本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满囤渠村,一下子迁走近四分之一多人口。
“这么多人迁走,来年,全村一千多亩土地,谁来侍弄?”
“原本地多人少,劳动力就短缺,这下劳动力更缺了不是!”
……
这是留下来的社员发出的共同担心。勤劳善良的老百姓,他们错误地把近年来生产队连年粮食减产原因,归咎于地多劳动力少,锄搂不到位这些表面、单一的原因上了。而不去,也许不敢去揭示深层原因。
人类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少了人,缺少了劳动力,就创造不出更多社会财富。难怪连伟大领袖和导师都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样的伟大预见,鼓励多生多养,何况这些普通老百姓。
表面看到的,比如装一车土,多一个人肯定比少一个人装得快;同样割草,多一个人,比少一个人割得要多;还有锄地,一块儿地一个人能锄一遍,如果三个人,或许可以锄到三遍,锄过三遍的庄稼地,草少了,苗就能长得旺盛,产量就肯定要多……
但是,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是如此简单逻辑……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活中出现“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舁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不是没有。单追求劳动者数量,不注重劳动者的积极性,或工作效率,难免走弯路出差错。
在当时不敢对某种权威进行否定的大背景下,满囤渠大队的当家人高奇很快出台一项相对应的新政策:“你们嫌弃这里工分值低,往出迁移,我就不能从比我们还穷的生产队往回招人?”
于是,和队干部们简单讨论交流后,口头放出话去:“凡家庭壮劳力多,有想来满囤渠大队落户生活,不管是绥西县,还是绥东县,甚至后山固原,或吴川县,均无条件落户,并免费提供宅基地。”
果然,很快有绥东县贾家村几户同宗兄弟父子,于旧历年底前办妥户口迁移手续,搬迁来满囤渠村落户生活,共五户,三十多口人,廿多个壮劳力。虽然从人口总数上没补齐迁出去的人口数,但从壮劳动力数量上,反倒多出一些来。
因为,搬迁走的大部分是因为子女、老人拖累,人口众,劳动力寡的家庭,这些人家,每年从生产队分回的口粮多,而能挣工分的劳动力少,年年倒分红,生产队往来账上欠债多的主。搬走后,过去趴在往来账上的饥荒账债,一起都唱了刘二大爷。
——谁还因为几十元、百十元集体账债追出去讨要?
和王援朝同一个年级念书的同学,一腊月期间,因家庭搬迁不得不转学的有四位。
同学过五六年,王援朝给每位转走的同学各赠一个32开的薄皮算术本,或作文本,并在扉页上各赠诗一首:
你我相处六年整,
结下友谊似海深,
人虽分别心连心,
但愿友情万古存!
同样他收回来四名同学的回赠:或田字格,或图画本,或横格本,赠言内容,大同小异。
收拾完西北滩地浸泡在水里的小麦垛,总算收获回一些生芽麦子。没来得及让社员们休息几天,歇歇身子喘口气,大队书记高奇又发动起一场新的战役:抓紧时间集中人力抢收村北独五卜子地里种的百十亩莜麦。
莜麦和小麦同属夏粮作物,收获期比小麦晚二十多天,还没到莜麦开镰收获季,连阴布雨下了十几天。期间,生产队全部劳力先是集中力量抗洪抢险救灾,接着抓紧抢运泡在雨水里的麦捆垛……
忙完这一愣腾营生,一个多月又过去了,已经过了夏粮收获期。
早已成熟应该收获的莜麦挨到这会儿,长得都有点老幺,莜麦穗开始出现栽头现象。关键是莜麦田里还有一尺多深的积水一时不能下渗,也无法排涝,部分穗头耷拉在水面。
独五卜子地块儿老早前也曾是一条“母亲河”支流故道,多少年洪水淤积在其表土层沉淀一层很厚很厚的淤土。由宝丰河从山后下湿壕一带裹挟来的厚层黑土,土壤中富含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矿物质元素,土地肥力高,长性好,又是一块儿让全村人看好的“眼睛珠子”地。
可这块儿有其劣势。因为地势低洼,且土壤黏性度高,遇地里积水,长时间不易下渗,所以,就怕遇上雨涝年份。若遇上降雨量偏多的天年,百十亩沃土便因涝成灾,没有了收成。
往年,老支书孟福荣着意安排该块儿地种植能赶早收获的小麦,方便在雨季到来前,集中人力赶早抓紧抢收,连明昼夜收割拉运脱粒晾晒归仓。不就是百十亩大的一块地,全队几十号社员紧紧手努把力,最多三四天时间,方能把这块儿地的庄稼抢收完毕,颗粒归仓。
今年开春,踌躇满志心高气盛的高支书非要不信这个邪。开播时,安排这块儿地全部种上莜麦,理由是:“这地连续种过多少年小麦,常年不换茬耙,小麦黑锈病累发,已经影响到粮食产量。我今年大个胆,更换一下土地茬耙,这么好的‘眼睛珠子’地,种一年莜麦试试!”
年轻人不信邪,只想打破常规。还向大伙儿夸下海口:“夏天收成下来,非把社员的莜面瓮给撑烂不可……”
果然,换过茬耙的这块儿莜麦地长势喜人。社员们望着成片墨绿色的莜麦田兴奋地预估,真能按正常收成下来,光这百十亩地产的莜麦,就能满足全村社员一半还多的口粮。
高奇这是想要让周围大队社员眼馋死。
在为全生产队社员生活着想思维方面,他完全搭了二舅父孟福荣,只是,心比二舅父还大着哩!
可是,还没等到小麦收获季结束,更没到莜麦彻底成熟收获,连阴布雨下上没完没了。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泡在一尺深的水里,却抽不出时间收获,任凭已经成熟到口的粮食继续泡在水里。高奇开始后悔当初没听二舅父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活该!
前面几次战役结束,现在能回过头来收获这些吃到口边的粮食。高奇以同样的感召力,动员可以动员的全部劳力,包括还在假期休息中的学生娃娃,继续参与又一次大会战。
事前,队委会结合实际制定战役部署,不得不打破收获庄稼传统的“四人组合”模式,重新进行有效安排。按照一个成年人搭配一个学生娃娃,二人组合一组,成年男女壮劳力负责收割,学生娃娃外运。壮劳力用镰刀揽住莜麦穗齐半腰割下穗头,割满一把随手交给跟在身后的学生娃娃,娃娃们抱满一抱穗头,蹚水过去送到停在地畔马路上的马车旁,由车倌儿负责装上马车,拉运回场院。
为提高生产效率,主张尽量组织家庭式组合,大人负责收割,孩子往外运送,并按照劳动量多少实行承包制。
生产队长赵钱栋提前从代销店买了几瓶高度二锅头酒带地里,怕大伙儿凉水里浸泡时间久,腿脚抽筋,甚至落下病根。每到中间休息空当,便让大伙儿上到地埂,或路上,拿烧酒擦擦腿脚,暖暖筋骨。
因为王存祥腿部挂过彩,身子骨不敢着凉水,这样恶劣环境的劳动,一般不敢参加。母亲连兰芳这些天身子有些不适,也没来参加此次劳动会战,只刚满十一岁的大儿子王援朝一个孩子参战。
王援朝家没一个大人出工,林枚老师家却没一个孩子想帮,便主动选择和林老师一个组,当然林老师也愿意和自己的好学生搭班儿干活儿。
平时在班上,这个有活儿抢着干,学习成绩又不错的孩子,自然是老师喜欢的那种。
孩子也有自己心中的小心事,他同样喜欢林老师,渴望林老师时刻出现在视线中,喜欢看林老师匀称的身体线条,清秀美丽的脸庞,还有一说话就露笑脸可敬可爱的神情。
一对师生优化组合再完美不过。王援朝不远不近跟在班主任老师身后适当距离,林老师割满一把穗头,转身递给跟随身后的小援朝,等割满一大抱,援朝淌着水,把一大抱莜麦穗头送至远处干岸,赶紧蹚水返回走到林老师身后等着下一抱……
总结上次背麦经验,王援朝提前在家里把那双破旧秋鞋用细铁丝兜跟鞋底绑得结结实实,临在下水前,把鞋带又紧了紧,直到确认绑得结结实实心才踏实,生怕劳动过程中鞋被撼进泥水里。
中间运输往返空当,林老师又割满一把穗头,看见小援朝还没返回到身后,便停下手,站直腰,想瞅空歇歇身子。
这时返回到林老师身边的小援朝,看林老师脸上的汗珠滴落在田间积水里,心疼得不得了。有心上前用手绢给林老师擦擦汗,没敢。便没去接老师手里攥着的满把穗头,却从林老师手里拿过镰刀:“林老师,来,换一下,我替您割会儿!……”
林老师回头看看眼前快成大小伙儿的孩子,笑了笑却心存疑问:“行吗?……”
很快,重新改变认识,信任地看着眼前的半大小子。
“你慢点!别割伤了手”
自古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兴许,现在这小子的膂力,都快超过自己了。
一九七六,本是多事之秋,也是中华大地灾难之秋——
元月八日,敬爱的***总理永远离开人民;七月六日,**委员长溘然长逝;七月二十八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一下子夺去廿多万人的生命。
也许,发生于当年夏季,那场持续多少天的连阴布雨,或许就是对那廿多万生灵之呜咽……
秋季开学后,十二虚岁的王援朝升入六年级,离开满囤渠村办小学,离开亲爱的林老师。
当时,全国范围内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二年。
已经升入初中的同年级十四名同学无须通过考试,也没有退学、辍学者,一并升入公社所在地只几凹中学报名就读。离别了已经读过五个半年头的村办小学,离开他们喜欢的林老师。
(因这一届学生刚入学时,国家实行的是春季招生,升三年级时,恢复成原来的秋季入学制度,只好原地“踏步”半年并轨,这批人实际上过五年半时间的小学)
……这还不够!九月九日,敬爱的伟大领袖***与世长辞。
陨星俱落,大地悲恸,神州震撼,五洲哀鸣……
噩耗传来,满囤渠村八十多岁的恩计老人,逢人便泪流满面,用一块儿脏得分不清颜色的头巾,擦着不知是眼泪,还是鼻涕,或许二者皆有的浊液,碰见学生娃娃,便拉住娃娃手不放,和孩子们哭诉:“***和我同岁,清光绪十九年出生。没有***,哪有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的日子。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地主剥削,土匪叼人,穷苦人缺衣少穿,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儿。从小没上过一天书,八岁开始给恶霸地主撵猪放羊,吃不饱饭,经常挨地主鞭子。是***领导穷苦人民打天下,解放了全中国,穷人才翻身当家做主人,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要在旧社会,你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哪能念得起书哩……”
因为老人经常被学校请来做忆苦思甜报告,这些内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这是一位因为家穷,一辈子没娶妻生子的老人,这几年在队上吃五保。虽八十多岁,但身子骨硬朗。现在,田里活儿干不成,每天就在饲养院场院周围,义务给生产队撵赶鸡鸭之类的碎小牲口,免得糟蹋生产队粮食。学校就在饲养院房后,有事没事老人喜欢来到校园(其实根本没有校墙),逗学生娃娃们玩,顺便讨要一个双面写满铅笔字的作业本。老人烟瘾很大,一把永远插在裤腰带上的长杆旱烟袋,还不够他过彻烟瘾,烟瘾难耐时,用少半张三十二开大的作业本纸,卷一支又粗又长的旱烟猛抽一气。
***逝世的噩耗传来的第三天开始,高奇组织几个民兵在大队部院内搭起一间灵堂,灵堂内正面墙上挂一张大幅**画像,遗像相框周围挽了黑纱,缀了白花。二百瓦的白炽灯泡,把灵堂照得昼夜通亮。灵堂外摆放了几十个硕大花圈,是村里女民兵和巧媳妇儿们用皱纹纸和向日葵秸秆,费了好几天工夫才扎成。
二名基干民兵持枪肃立灵堂两侧,守护人民爱戴的领袖。
高奇安顿赵文华和林枚二位老师,要求在校学生每人胸前缀白花,胳膊上挽黑纱。还要求村里凡党员、大小队干部、民兵,一律和学生一样缀白花,挽黑纱,以此表达对人民爱戴领袖之哀悼。到最后,一般社员都自觉地佩戴上白花、黑纱。
这些天,已经在只几凹中学上学的王援朝等十几名同学都放假回到村里。每人胸前戴着白花,胳膊挽黑布,这是学校统一要求。
村子里,除了放牲口的社员得照例正常出工,大部分社员,都连续好多天不下地干活儿,实际上地里已经没活儿可干。
夏季那场洪水渐渐褪尽,田地里的庄稼禾苗已经所剩无几,除去村东一些地势较高的壕坡地还见着几分绿色外,其他大部分农田里的秋庄稼都被雨水浸死,或发黄,或干脆成灰黑色,偶尔那么顽强的几株,继续立在泥土里挣扎。
十九日下午,包括村里专职放牛牧**倌儿,和常年不得闲的饲养员在内,全村人齐聚大队部那间今年刚建成的大会议室内外。显然会议室内挤不下,不少社员干脆站在会议室屋外的院子里,参加追悼大会。
大会议室正面墙上挂着更大巨幅的***遗像,屋顶上一前一后挂着两个背带式半导体收音机,分别是大队社员金河家和黑元家主动提供的。
因为大队支书高奇已经带领部分大小队党员、民兵代表赶往公社所在地只几凹村参加公社组织的追悼大会,村里的追悼会,交由大队长赵钱栋主持。
随着从半导体收音机内传来三声火车、轮船鸣笛声,追悼会场的空气瞬间像凝固了似的,全场人员一致脱帽,低头默哀三分钟,人群里传出低低的啜泣声。
隔壁大队部办公室的三用电唱机,同时把收听到的追悼会现场录音,又通过麦克风传输给村头大树上的几个高音喇叭,传遍全村,传遍旷野。
不知道村里几位因病瘫在炕上,不能来现场参加追悼会的老人,能否听得到……
忽然,王存祥高声痛哭,从人群里挤出来,一瘸一拐扑到灵堂前面,双手**着挂在墙上的***遗像,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追悼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嘈杂,很快又安静下来,啜泣声却比先前密集许多。不少人抹着眼泪低着头,静静聆听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
很快进入冬天,高奇缺少了往年那种要改天换地,改造旧山河豪迈英雄的气概,也停止了上台后他提出的“大干三冬”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
这位聪明人不可能不私下算一笔明细账。原本丰收在望的夏粮作物,可谓虎口里夺食,算是抢收回一部分收成。却与预期估算的至少损失过半,且至少一半的麦子生了芽;莜麦收成损失过半且全部是沤莜麦;葫麻干脆颗粒未收,没等成熟都沤糟在地,连点胡麻柴都没收拾回来。
雨前收割晾晒储藏的那些小麦,高奇算计过,除了留足明年的籽种外,剩余刚够上缴公粮。灾后收拾回来的生芽麦子和独五卜子地捞出来的沤莜麦,都给社员分做了口粮;秋粮几乎绝收,村东壕坡地收获些沤土豆和瘪料高粱米、玉米棒子,刚够队上驾驭大车的几匹骡马一冬外出跑运输所需饲草料。一直作为生产队大宗的一大滩谷子、糜黍、杂粮等全部绝收。恐怕连明年春播所需籽种,都得再想办法。
更让人愁肠的,今冬明春半年时光,队上几十头大小牲口的饲草问题如何解决?靠村东壕坡地上收成的有限的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秸秆,都不够生产队那几头拉大车的大牲畜的饲草料。好在夏季雨水季后青草生长茂盛,高奇及时抓紧秋高气爽草木生长旺盛的好时机,组织社员打草晒草,储存了一些干青草,可那是为来年开春大忙季节,那些劳役苦重的牲口准备的饲草料。队上其他牲畜一冬天吃的谷草、糜穰之类的粗草料,看来非得向沿山区没遭灾的生产队购买了。
生产队大集体光景尚不好,每户社员小家庭生活更成问题。分到手的每人一百多斤的生芽麦子和沤莜麦,明显没了原本的筋道,麦面只能蒸些黑馒头,莜面根本不能蒸着吃,或烙莜面饼,或做山药丸子。老百姓一年当粮,半年为蔬的土豆,不少也都沤在地里,一些勤谨人满秋天在土豆地里刨开土层,找寻已经干巴的土豆淀粉团,或雨后新长出的二茬土豆,社员都捧为至宝。
……
盘算愁肠过几个晚上,甩出一句话:“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选择一个好天气的晚上,组织召开过一次村委会,会上安排生产队长和各小组长:“今年冬天的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我们不搞球了!到冬天,安排几名社员,把所有闲着的牛马驴等牲口放出野外撒野喂养,只要不把树皮啃掉就行,省得再喂草料。节省下的草料,来年开春应急。”
“如果继续按照往年做法,再大干三冬的话,除创造不出新产值,还得往进继续倒贴工分。免得到年底算账,出现倒分红?”
“夏天尤书记来视察灾情时,我给书记打过包票,满囤渠生产队大灾之年公粮照缴不误!既然定下就得兑现,工人兄弟、子弟兵同样每天要开口吃饭,作为大哥的我们,不奉献不够意思。”
“社员口粮不够吃,我想办法!我隐约感觉世事可能要变。”
……
说是开会,实际上是一把手一言堂诉苦,或表决心。大伙儿只抽着烟低下头默默地听。感觉高奇不是在夸夸其谈,说的都是事实。
高奇回村担任大队书记这几年,确实做了些事。可是,这几年社员跟着他不分冬夏地干,除过栽起电杆引进电,盖起大队部,打成几口井等大伙儿看得见的政绩外,农民得到了多少实惠?尤其遇上今年这灾害,社员收入不增反降。
会议开过第二天,高奇安排人员车辆捡雨前收获入库的上乘小麦如数缴了公粮。反手又向公社常书记提出申请,请求上级拨一部分返销粮,补齐社员口粮不足部分。
“我们把好吃的白面让给工人兄弟和子弟兵。做大哥的,总不能饿着肚子搞生产吧!换你们些玉米、高粱来填饱肚子,当大哥的够义气吧!”
——高奇这样将了公社常书记的军。
常书记满口答应下爱将的请求,让粮库以每斤七分钱的统销价格,向满囤渠社员每人返销一百八十斤进口玉米,回报老大哥。
这样,人畜过冬口粮基本得到解决,满囤渠大队从此却开始了吃返销粮历史。
聪明的高奇,遇事还考虑得比较周全,做事不是不讲究技巧。
当人闲下来的时候,总是设法找点事做。
一个冬天,找他开外出证明,或介绍信的社员明显增多。
高奇没有拦堵社员们正常外出,都给痛痛快快出具了介绍信,还盖了公章。何况,其中几户社员出门的目的地,是回位于宝丰山根底的原居住地。那些村子里,还留有同宗,或叔伯兄弟等亲戚生活,平时农忙季节亲戚间往来很少,一春一夏一个秋,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社员们付出的不少。难得清闲的冬天,放手让社员出去走走亲戚,或许能找回新活法。
没想到的是,临近年底时,有几户社员竟然拿着《迁户证明》让他盖章,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近几年南滩平原大队年景不好,而沿山区不少社队,黑白窑(黑窑指小煤窑,白窑指白灰窑)等副业搞得红火,遇上今年天年雨水充足,对于山根底社队的漏砂地,犹如遇上“及时雨”,粮食收成自然增收,一个劳动日工分值在一块钱以上。而且,这些生产队靠近公路、铁路,或火车站,据说不少人光靠偷盗火车上运送的物资,发了财的不在少数,可令人眼红了。可眼下的满囤渠,河塌水刮,不要倒分红就算烧了高香。大伙儿便动开心思,都要偷偷往回迁户口哩!
“怪不得这些家伙儿,一个冬天三番五次找我开证明,明面说是要出门亲戚家走串,原来是暗地里在找关系想搬迁走哩!”
高奇心里这样嘀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们去吧!”
没有半点犹豫,爽快地给十几家搬迁户都盖了公章,办妥户口迁移手续。临别时不忘安慰大伙儿:“老哥们,你们哪天想要再回来,我们张开双臂随时欢迎……”
多少年的乡里乡亲,高支书表现出如此开阔豁达之襟怀。
一个腊月又一个正月,先后有赵姓,郝姓,董姓,贺姓等十多户,六十多口人搬迁至宝丰山脚下的西里奇、郝家库伦、清水泉、雀儿气村。其中包括生产队长赵钱栋兄弟三户,十几口人。
原本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满囤渠村,一下子迁走近四分之一多人口。
“这么多人迁走,来年,全村一千多亩土地,谁来侍弄?”
“原本地多人少,劳动力就短缺,这下劳动力更缺了不是!”
……
这是留下来的社员发出的共同担心。勤劳善良的老百姓,他们错误地把近年来生产队连年粮食减产原因,归咎于地多劳动力少,锄搂不到位这些表面、单一的原因上了。而不去,也许不敢去揭示深层原因。
人类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少了人,缺少了劳动力,就创造不出更多社会财富。难怪连伟大领袖和导师都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样的伟大预见,鼓励多生多养,何况这些普通老百姓。
表面看到的,比如装一车土,多一个人肯定比少一个人装得快;同样割草,多一个人,比少一个人割得要多;还有锄地,一块儿地一个人能锄一遍,如果三个人,或许可以锄到三遍,锄过三遍的庄稼地,草少了,苗就能长得旺盛,产量就肯定要多……
但是,生活很多时候并不是如此简单逻辑……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活中出现“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舁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不是没有。单追求劳动者数量,不注重劳动者的积极性,或工作效率,难免走弯路出差错。
在当时不敢对某种权威进行否定的大背景下,满囤渠大队的当家人高奇很快出台一项相对应的新政策:“你们嫌弃这里工分值低,往出迁移,我就不能从比我们还穷的生产队往回招人?”
于是,和队干部们简单讨论交流后,口头放出话去:“凡家庭壮劳力多,有想来满囤渠大队落户生活,不管是绥西县,还是绥东县,甚至后山固原,或吴川县,均无条件落户,并免费提供宅基地。”
果然,很快有绥东县贾家村几户同宗兄弟父子,于旧历年底前办妥户口迁移手续,搬迁来满囤渠村落户生活,共五户,三十多口人,廿多个壮劳力。虽然从人口总数上没补齐迁出去的人口数,但从壮劳动力数量上,反倒多出一些来。
因为,搬迁走的大部分是因为子女、老人拖累,人口众,劳动力寡的家庭,这些人家,每年从生产队分回的口粮多,而能挣工分的劳动力少,年年倒分红,生产队往来账上欠债多的主。搬走后,过去趴在往来账上的饥荒账债,一起都唱了刘二大爷。
——谁还因为几十元、百十元集体账债追出去讨要?
和王援朝同一个年级念书的同学,一腊月期间,因家庭搬迁不得不转学的有四位。
同学过五六年,王援朝给每位转走的同学各赠一个32开的薄皮算术本,或作文本,并在扉页上各赠诗一首:
你我相处六年整,
结下友谊似海深,
人虽分别心连心,
但愿友情万古存!
同样他收回来四名同学的回赠:或田字格,或图画本,或横格本,赠言内容,大同小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