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材被封帝后,咋王朝出现盛世了? 第2097章

小说:废材被封帝后,咋王朝出现盛世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7:52 源网站:2k小说网
  ();

  “老臣……受教了。”

  这四字一出,许居正神情一震。

  霍纲一抬头,魏瑞竟弯了腰!

  这位清流首辅、三朝旧臣、德望高重之人,竟向一个无名之士致谢?!

  这一揖,比任何赞语都要重。

  金銮殿上,寂然无声。

  那一刻,李安石仍只是静立不动,双手持笏,神色如旧。

  可这份平静,在众人眼中,忽然变得深不可测。

  而高阶之上,少年帝王唇角微扬,眼神却如深海之冰,澄澈却无波澜。

  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而朝堂之上,至此——

  再无人敢言“李安石不配”。

  李安石之名,彻底深入人心!

  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一朝立于庙堂,竟以三问三答之姿,彻底撼动了满朝文武的固有判断。

  这份才识,这份从容,这份沉稳——无可挑剔,无可否认。

  高阶之上,少年帝王缓缓起身。

  他并未高声宣言,只是负手前立,眸光平淡地扫过殿中众臣,语气温和而不失威仪:

  “李安石三答,诸卿可还有疑问?”

  语声落地,静了一瞬,便有几位御史率先跪出,恭声高呼:

  “李大人政识老练,条陈有法,臣等以为,可担当吏部大任!”

  “臣等,心服!”

  接着,又有数名郎中、大理寺丞、侍御史纷纷出列,整齐跪下:

  “李安石才识卓然,处事有度,臣等再无疑虑!”

  “请陛下重用!”

  “吏部尚书之位,他……配得上!”

  “配得上!”

  金銮殿中,这声声响应如潮涌而起,掀起沉重肃穆的空气,终于露出一缕明朗之意。

  许居正默默看着这一幕,久久不语。

  霍纲微叹一声,亦随之俯身,恭声道:

  “陛下所识,果非常人。”

  “臣等,惭愧。”

  清流阵营——已然心服。

  不是因皇命,不是因殿威,而是因李安石一问一答之间,所显露出来的那种真正“知政、解政、能政”的能力。

  就算今日只是临阵受命,就算此人毫无名声,然才识所致、气度所成,非虚器也。

  而天子萧宁,只淡淡颔首。

  他早就知道这一步终将到来,只是在等他们“自己看到”。

  然而——就在这片一片归心的氛围之中,又有人缓缓出列。

  “陛下。”

  声音不高,却清正清朗,带着一股理智克制的力量。

  许居正。

  他并未流露出不满之色,也无意驳斥李安石之才。

  他站在众臣之前,拱手道:

  “李安石大人之才,今日所见,臣已无疑。”

  “臣之初疑,是疑其名;而今再疑,却非其人。”

  “臣所忧者——非此人可不可用,而是‘用此人’之后,朝局可否承受其果。”

  殿中霎时静下来。

  萧宁眉眼不动,淡声道:“讲。”

  许居正目光扫过金銮左右列,缓缓开口:

  “王擎重为吏部尚书多年,深得**之力拥戴,不只是朝中权要,其弟子门人、旧部亲族,遍及五部三台。”

  “他之地位,不止是‘一人之位’,更是‘**之纲’。”

  “今以李安石补其任,自然合乎政能之选。”

  “可问题在于——”

  “王擎重之位若动,便非‘一人去职’而已。”

  “乃是**动摇。”

  “**自昨日起已多人请辞,此刻若陛下再明确以李安石取代王擎重,不啻于将‘逐王’之意坐实。”

  “而王擎重一人去位,其余党人必将受其感召,再不肯赴朝。”

  “届时,六部三台将有半数空悬,李安石纵有千能,亦不足独撑朝纲。”

  “此非才与不才之辩,实乃‘局’与‘势’之忧。”

  他说得斩钉截铁,条分缕析,态度诚恳,而不夹私心。

  此言一出,霍纲亦上前半步,低声道:

  “臣……亦有此虑。”

  “陛下若以王擎重之位予人替代,便等同坐实**失势。”

  “而朝廷根基,未必承受得起。”

  “如今情势已非‘罢免数人’所能控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安石虽能胜任,却不能止乱。”

  这句话传入殿中,使得群臣再次静默。

  魏瑞拢袖而立,没有再出言,但他眼神微垂,显然也在权衡其中利弊。

  果然,更多清流开始附声而出:

  “陛下,臣等亦无不敬李大人之意。”

  “只是,王擎重之位,乃朝纲所系,骤然替换,恐生动荡。”

  “倘若群臣不应召,陛下将何以理政?”

  “李大人之才,无疑;可陛下要思的是,‘局势’。”

  “若**悉数撂挑,朝廷半空,到时百政并出、无以接续,何以维纲?”

  这不是反对李安石,而是在指出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朝局非纸上谈兵。

  ——这不是比谁才高一筹,而是谁能稳住根基。

  清流们终于回到了他们一贯的主张上——保纲、保局、保序。

  不是不改革,而是不能“骤变”。

  更有一位年长太常少卿出言:

  “臣以为,可先以李大人署理吏部之权,待朝局稍稳,再以次第转任。”

  “若强行替位,只怕将动朝根。”

  而此时此刻,殿中众臣的心情亦再生变化。

  先前一腔激昂,赞李安石之才;如今却被现实之墙重重一击。

  是的,李安石能干——可他能干得了“王擎重的位置”吗?

  能干得了“**撑起的整个朝堂半壁江山”吗?

  就一个人,就算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吏部尚书这位置,也不是一个人的官职。

  它是一座桥梁,一道中枢,一道数十年构建的**格局。

  若真动了——

  便是王擎重退。

  也是**退!

  **退之后呢?

  那一半的京官、六成的台吏、七成的言路、三成的监院,全都撤了……

  谁来补?

  清流不够。

  旧臣分散。

  寒士未起。

  而李安石——他孤身一人,又如何独承这万钧之重?

  朝堂之上,这问题沉甸甸压落下来,哪怕是最先支持李安石的几位,也都不由低下头去,神色凝重。

  他们不是退怯,而是被现实绊住了脚步。

  少年天子,静静看着这一切,未发一言。

  他端坐玉阶之上,仿佛早知他们终将提出这一问,也仿佛……早有准备。

  而李安石,依旧站在殿中,无喜无惧,神情如水,不进不退。

  他不辩解。

  也不辩护。

  仿佛一切争论,与他无关。

  那一刻,他仿佛已经不仅仅是李安石。

  而是——

  一块试金石。

  众人如何看待他,如何质疑他,如何思索他的“可行”,实际上,是在思考萧宁这一局,是在审视少年帝王“扶持新人”的可能性。

  李安石越是沉默,越显出这场争议的本质所在。

  不是他行不行。

  而是“我们”敢不敢?

  敢不敢,让一个无名之人,替代一派之首?

  敢不敢,在旧秩序轰然欲倾时,承认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新变量,可能就是未来的支柱?

  敢不敢——用“无”去替“有”,用“空”去压“满”,用“孤”去对“群”!

  金銮殿外,已然日升三竿。

  朝堂之间,竟一时凝成寒意。

  众人望向御阶之上,等待少年帝王的回应。

  萧宁依旧未语,只垂眸望着殿中众臣,神情沉静,唇角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