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砚把存储卡从终端上拔下来,手指在金属外壳上停了几秒。
屏幕已经黑了,最后一行字却还在他脑子里转——【第一代载体,编号00,存活时间:72小时】。
那件襁褓上的标签日期是3月20日,比他的生日早了一天。
他闭了下眼,再睁开时,手里的手术刀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两声轻响。
门在这时候被推开。
秦雪走进来,肩头湿了一片,外面刚下过雨。
她没说话,把手里的档案袋放在桌上,封口贴着法医中心的红章。
袋子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一本边缘焦黑的笔记本,纸页泛黄,有些地方已经碎裂。
“焚尸炉的灰送检结果出来了。”她说,“你看看。”
陈砚没动,等她继续说。
“残留物里有高浓度抗凝剂,结构和九十年代军医院禁用的‘涅槃素’一致。”
秦雪声音平得像读报告,“这种药能让人进入深度休克,心跳呼吸降到最低,连脑电波都接**线。持续时间最长七十二小时。”
陈砚慢慢抬头。
“也就是说,”他开口,声音低,“人没死,只是看起来死了。”
秦雪点头。“火化记录有问题。死刑执行当天下午六点移交遗体,晚上十二点前完成焚烧。整个流程不到六小时。正常程序要家属确认、医学签字、监察监督,不可能这么快。”
陈砚的手指慢慢收紧。
秦雪翻开笔记本,递到他面前。纸页脆得几乎不敢碰,但她动作很稳。一行熟悉的字迹出现在眼前:
【1998年3月20日】
王振海深夜来访,逼我停止项目,否则将向军纪委举报“非法克隆”。
我已决定执行B计划。若此后音讯断绝,请相信——我不是死了,而是不得不死。
陈砚盯着那几行字,喉咙像是被什么卡住了。
他父亲的笔迹他认得。小时候写病历卡片,父亲总用这种略带倾斜的楷书,每一横收尾都有个小钩。这本子是真的。
“B计划是什么?”他问。
“不知道。”秦雪说,“后面三页被人撕掉了。我在法院调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
陈砚接过笔记本,一页页翻过去。前面的内容大多是药物配比和实验记录,夹杂着一些生理数据图表。每隔三天就有一个红点标记,位置都在页边角落,像是某种提醒。
“这个红点,”他指着一处,“你觉得是什么?”
“周期记录。”秦雪说,“我比对过,每次红点出现前后,都会有一次药剂调整。可能是某种身体状态的节点,比如激素水平或代谢速率。”
陈砚没吭声,继续往后翻。
直到一页写着:【1997年11月5日】
“涅槃素”第三次人体测试成功。受试者生命体征消失十八小时,复苏后无明显后遗症。药效窗口期为6至72小时,建议作为紧急避险方案备案。
下面一行小字:仅限至亲知情,不得录入系统。
陈砚的手停在那里。
父亲早就准备好了退路。
可如果那天被执行死刑的根本不是他父亲……那是谁?
“有没有可能,”他缓缓开口,“火化的是另一个人?”
秦雪看着他。“你是说替身?”
“我父亲身高一米七八,体重六十九公斤。官方记录里的尸体数据是多少?”
秦雪从档案袋里抽出另一份文件。“七十一公斤,一米八一。偏差不小。”
陈砚冷笑了一下。
“不对。”他说,“我父亲右肩有旧伤,年轻时当兵参战受的伤,拍X光能看出来。那具尸体做过影像检查吗?”
“没有记录。”秦雪合上文件,“所有医学资料都被列为机密,法院不提供细节。”
陈砚把笔记本合上,放在腿上。窗外雨声小了,只剩屋檐滴水的声音,一下一下敲着地面。
如果父亲没死,那他这些年去哪了?为什么要躲?
如果他真的活了下来,为什么不联系自己?
还是说……后来出了意外?
这些问题在他脑子里转,但他没说出口。
秦雪站起身。“我会重新申请调取当年的尸检影像。如果有旧伤对比,或许能确认身份。”
陈砚点头。
她走到门口,又停下。“还有一件事。你在游艇上找到的怀表,时间停在1998年3月21日14:07。但死刑令批准时间是14:08。差一分钟。”
陈砚抬起头。
“你想过没有,”秦雪看着他,“也许那块表根本不是记录死亡时间的。而是……启动时间。”
陈砚没动。
“B计划启动的时间。”她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屋里安静下来。
陈砚低头看着手中的笔记本,慢慢翻回到那页被撕掉的地方。
纸页边缘参差不齐,像是匆忙扯下的。
他用手指摸了摸缺口,忽然发现背面有一点墨迹晕染,颜色比正文深。
陈砚把本子凑近灯光。
那是一串数字,压在撕痕下面,几乎看不清:
0320-1409
三月二十日,十四点零九分。
他的出生证明上,写着这个时间。
可父亲的日志是3月20日写的,在他出生的前一天。
除非……
这个时间不是他的出生时间。
而是某件事的发生时间。
陈砚猛地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怀表。
玻璃裂了,指针停在14:07。他拧开后盖,内部机芯上有几个刻字,很小,像是手工刻上去的:B-01。
B计划一号。
陈砚把表放回掌心,另一只手拿起手术刀,轻轻刮开笔记本最后一页的装订线。
纸层之间,藏着一张折叠的薄纸。
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简图。
线条粗糙,画的像是一个地下设施的剖面,中间有个圆形舱室,标注着“低温维持区”。旁边写着一行字:
【若见此图,勿寻我。保护好孩子。他们会在第九年回来。】
落款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一个圆圈,里面画着十字,像医院标志,又像某种密码。
陈砚盯着那张图看了很久。
然后他把笔记本、怀表和那张纸一起塞进衣服内袋。站起身时,左臂伤口又裂开了,血渗出来,浸湿了袖子。
他没管。
走到桌边,打开终端,重新**存储卡。调出基因仪最后生成的报告画面,放大那一行差异说明:
【Y染色体末端缺失17碱基对】
这是家族遗传。父亲有,他也有。
但如果克隆体是从他身上取样培育的,它们不该携带父系标记。
除非……最初的细胞来源不是他。
而是更早。
有人在他出生前,就已经拿到了陈家的基因样本。
陈砚的手指停在屏幕上。
不是王振海开始了这个项目。
是他接手了一个早已存在的计划。
而启动它的人,可能是他父亲自己。
他忽然想到那个襁褓上的标签:【第一代载体,编号00,存活时间:72小时】
七十二小时,正好是“涅槃素”的最大药效窗口。
如果那个婴儿没有活下来……
那他的存在,是不是也成了某种延续?
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天还没亮,城市在灰暗中沉默。远处医院大楼的灯还亮着几盏,像未眠的眼睛。
他摸了**口的口袋,那里贴着心脏的位置,装着父亲的日志。
门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值班室门口。
门把手转动。
陈砚把存储卡从终端上拔下来,手指在金属外壳上停了几秒。
屏幕已经黑了,最后一行字却还在他脑子里转——【第一代载体,编号00,存活时间:72小时】。
那件襁褓上的标签日期是3月20日,比他的生日早了一天。
他闭了下眼,再睁开时,手里的手术刀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两声轻响。
门在这时候被推开。
秦雪走进来,肩头湿了一片,外面刚下过雨。
她没说话,把手里的档案袋放在桌上,封口贴着法医中心的红章。
袋子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一本边缘焦黑的笔记本,纸页泛黄,有些地方已经碎裂。
“焚尸炉的灰送检结果出来了。”她说,“你看看。”
陈砚没动,等她继续说。
“残留物里有高浓度抗凝剂,结构和九十年代军医院禁用的‘涅槃素’一致。”
秦雪声音平得像读报告,“这种药能让人进入深度休克,心跳呼吸降到最低,连脑电波都接**线。持续时间最长七十二小时。”
陈砚慢慢抬头。
“也就是说,”他开口,声音低,“人没死,只是看起来死了。”
秦雪点头。“火化记录有问题。死刑执行当天下午六点移交遗体,晚上十二点前完成焚烧。整个流程不到六小时。正常程序要家属确认、医学签字、监察监督,不可能这么快。”
陈砚的手指慢慢收紧。
秦雪翻开笔记本,递到他面前。纸页脆得几乎不敢碰,但她动作很稳。一行熟悉的字迹出现在眼前:
【1998年3月20日】
王振海深夜来访,逼我停止项目,否则将向军纪委举报“非法克隆”。
我已决定执行B计划。若此后音讯断绝,请相信——我不是死了,而是不得不死。
陈砚盯着那几行字,喉咙像是被什么卡住了。
他父亲的笔迹他认得。小时候写病历卡片,父亲总用这种略带倾斜的楷书,每一横收尾都有个小钩。这本子是真的。
“B计划是什么?”他问。
“不知道。”秦雪说,“后面三页被人撕掉了。我在法院调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
陈砚接过笔记本,一页页翻过去。前面的内容大多是药物配比和实验记录,夹杂着一些生理数据图表。每隔三天就有一个红点标记,位置都在页边角落,像是某种提醒。
“这个红点,”他指着一处,“你觉得是什么?”
“周期记录。”秦雪说,“我比对过,每次红点出现前后,都会有一次药剂调整。可能是某种身体状态的节点,比如激素水平或代谢速率。”
陈砚没吭声,继续往后翻。
直到一页写着:【1997年11月5日】
“涅槃素”第三次人体测试成功。受试者生命体征消失十八小时,复苏后无明显后遗症。药效窗口期为6至72小时,建议作为紧急避险方案备案。
下面一行小字:仅限至亲知情,不得录入系统。
陈砚的手停在那里。
父亲早就准备好了退路。
可如果那天被执行死刑的根本不是他父亲……那是谁?
“有没有可能,”他缓缓开口,“火化的是另一个人?”
秦雪看着他。“你是说替身?”
“我父亲身高一米七八,体重六十九公斤。官方记录里的尸体数据是多少?”
秦雪从档案袋里抽出另一份文件。“七十一公斤,一米八一。偏差不小。”
陈砚冷笑了一下。
“不对。”他说,“我父亲右肩有旧伤,年轻时当兵参战受的伤,拍X光能看出来。那具尸体做过影像检查吗?”
“没有记录。”秦雪合上文件,“所有医学资料都被列为机密,法院不提供细节。”
陈砚把笔记本合上,放在腿上。窗外雨声小了,只剩屋檐滴水的声音,一下一下敲着地面。
如果父亲没死,那他这些年去哪了?为什么要躲?
如果他真的活了下来,为什么不联系自己?
还是说……后来出了意外?
这些问题在他脑子里转,但他没说出口。
秦雪站起身。“我会重新申请调取当年的尸检影像。如果有旧伤对比,或许能确认身份。”
陈砚点头。
她走到门口,又停下。“还有一件事。你在游艇上找到的怀表,时间停在1998年3月21日14:07。但死刑令批准时间是14:08。差一分钟。”
陈砚抬起头。
“你想过没有,”秦雪看着他,“也许那块表根本不是记录死亡时间的。而是……启动时间。”
陈砚没动。
“B计划启动的时间。”她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屋里安静下来。
陈砚低头看着手中的笔记本,慢慢翻回到那页被撕掉的地方。
纸页边缘参差不齐,像是匆忙扯下的。
他用手指摸了摸缺口,忽然发现背面有一点墨迹晕染,颜色比正文深。
陈砚把本子凑近灯光。
那是一串数字,压在撕痕下面,几乎看不清:
0320-1409
三月二十日,十四点零九分。
他的出生证明上,写着这个时间。
可父亲的日志是3月20日写的,在他出生的前一天。
除非……
这个时间不是他的出生时间。
而是某件事的发生时间。
陈砚猛地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怀表。
玻璃裂了,指针停在14:07。他拧开后盖,内部机芯上有几个刻字,很小,像是手工刻上去的:B-01。
B计划一号。
陈砚把表放回掌心,另一只手拿起手术刀,轻轻刮开笔记本最后一页的装订线。
纸层之间,藏着一张折叠的薄纸。
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简图。
线条粗糙,画的像是一个地下设施的剖面,中间有个圆形舱室,标注着“低温维持区”。旁边写着一行字:
【若见此图,勿寻我。保护好孩子。他们会在第九年回来。】
落款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一个圆圈,里面画着十字,像医院标志,又像某种密码。
陈砚盯着那张图看了很久。
然后他把笔记本、怀表和那张纸一起塞进衣服内袋。站起身时,左臂伤口又裂开了,血渗出来,浸湿了袖子。
他没管。
走到桌边,打开终端,重新**存储卡。调出基因仪最后生成的报告画面,放大那一行差异说明:
【Y染色体末端缺失17碱基对】
这是家族遗传。父亲有,他也有。
但如果克隆体是从他身上取样培育的,它们不该携带父系标记。
除非……最初的细胞来源不是他。
而是更早。
有人在他出生前,就已经拿到了陈家的基因样本。
陈砚的手指停在屏幕上。
不是王振海开始了这个项目。
是他接手了一个早已存在的计划。
而启动它的人,可能是他父亲自己。
他忽然想到那个襁褓上的标签:【第一代载体,编号00,存活时间:72小时】
七十二小时,正好是“涅槃素”的最大药效窗口。
如果那个婴儿没有活下来……
那他的存在,是不是也成了某种延续?
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天还没亮,城市在灰暗中沉默。远处医院大楼的灯还亮着几盏,像未眠的眼睛。
他摸了**口的口袋,那里贴着心脏的位置,装着父亲的日志。
门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值班室门口。
门把手转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