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起身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走进书房,此人面容儒雅,眼神锐利。
正是诸葛亮的好友,襄阳名士石韬石广元。
“孔明,听闻玄德公两次来访,你皆避而不见,可是有归隐之意?”石广元开门见山问道。
他与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等人交好,对天下局势也颇为关心。
诸葛亮笑道:“广元兄多虑了。我并非归隐,只是时机未到。”
石广元坐下,目光扫过书房内的沙盘和纸张,隐约猜到几分:“孔明可是在为出山做准备?如今曹操在北方势大,荆州早晚难保。玄德公虽有仁德之名,却势单力薄,你若辅佐于他,无异于火中取栗。”
诸葛亮道:“广元兄此言差矣。玄德公有雄才大略,只是缺少机遇。若能得一立足之地,再徐图发展,未必不能与曹操、孙权抗衡。”
石广元摇头:“谈何容易?曹操拥兵百万,孙权割据江东,刘备不过一寄人篱下的客将,如何与他们抗衡?”
诸葛彦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话道:“石先生此言未免太过悲观。世事无绝对。昔日秦末,刘邦亦不过一亭长,最终却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备虽弱,但若有贤臣辅佐,未必不能再创奇迹。”
石广元看向诸葛彦,见他只是个少年,却有如此见识,不由惊讶:“此子何人?竟有如此见解。”
诸葛亮介绍道:“此乃我族侄诸葛彦。”
石广元对诸葛彦刮目相看,道:“少年英雄,后生可畏。只是……”
他还想说什么,却被诸葛亮打断。
“广元兄,我意已决。若玄德公再来,我便出山辅佐。”诸葛亮语气坚定,“若他日事成,还望广元兄能助我一臂之力。”
石广元见他心意已决,不再劝说,起身道:“既如此,我便不多留了。他日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孔明尽管开口。”
说罢,告辞离去。
送走石广元,诸葛亮对诸葛彦和黄月英道:“石广元在襄阳人脉广阔,若能得他相助,日后在荆州行事会方便许多。”
黄月英道:“夫君放心,他虽未明说,但已有相助之意。”
诸葛彦看着窗外,喃喃道:“三顾茅庐之日,越来越近,我们的准备,也该收尾了。”
三人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期待与紧张。
一场改变历史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这一日,天降瑞雪,银装素裹。
茅庐外,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前来拜访诸葛亮。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显得更加虔诚,特意换上了一身素色锦袍,还带来了一些礼物。
“三弟,此次定要心平气和,不可再鲁莽。”刘备叮嘱张飞道。
前两次拜访不遇,张飞早已不耐烦,此次若再空手而归,恐怕又要发作。
张飞哼了一声:“大哥放心,俺老张这次一定忍住。但若那诸葛亮再摆架子,俺可饶不了他!”
关羽在一旁道:“大哥,卧龙先生乃栋梁之才,多等几日无妨。我等就在门外等候,以示诚意。”
刘备点头,三人来到茅庐门前,轻轻叩门。
老仆开门,见是刘备,连忙道:“刘公稍等,我家先生正在书房等候。”
刘备大喜,没想到这次诸葛亮竟在家中。
三人随老仆走进茅庐,穿过庭院,来到书房。
书房内,诸葛亮早已等候多时。
他身着道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正襟危坐于案前。
诸葛彦侍立一旁,黄月英则避于内室,暗中观察。
“玄德公,幸会。”诸葛亮起身相迎,语气平和。
“孔明先生,备仰慕已久,三顾茅庐,终于得见先生真容,实乃三生有幸!”刘备深深一揖,态度恭敬。
关羽、张飞也跟着行礼,只是张飞脸上仍带着一丝不悦。
诸葛亮请三人落座,老仆奉上茶水。
寒暄过后,刘备直奔主题:“先生,当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备不才,欲伸大义于天下,匡扶汉室,奈何智术短浅,屡遭挫败。望先生不弃鄙**,出山相助,备当以师礼相待!”
说罢,再次起身,向诸葛亮深施一礼。
诸葛亮看着刘备诚恳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
这便是他未来将辅佐一生的君主,虽屡败屡战,却始终不忘初心。
“玄德公既有大志,亮愿献绵薄之力。”
诸葛亮缓缓开口,“只是,亮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请讲,备洗耳恭听。”刘备道。
诸葛亮道:“当今天下,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备也知曹操、孙权势大,只是不知该向何处发展。”
诸葛亮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地图前,指着荆州和益州道: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只是与历史上不同,诸葛亮结合诸葛彦提供的信息,对其中关于荆州、益州的夺取策略,以及与东吴的关系处理,都做了更为细致的调整,尤其强调了荆州的防守和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待诸葛亮说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起身,跪倒在地:
“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备茅塞顿开!望先生出山,辅佐备完成大业,兴复汉室!备必不负先生!”
关羽、张飞也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跟着跪倒在地。
诸葛亮连忙扶起刘备:“玄德公快快请起。亮既已应允,自当竭力辅佐。只是,出山之前,亮却要与玄德公约法三章。”
诸葛亮起身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走进书房,此人面容儒雅,眼神锐利。
正是诸葛亮的好友,襄阳名士石韬石广元。
“孔明,听闻玄德公两次来访,你皆避而不见,可是有归隐之意?”石广元开门见山问道。
他与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等人交好,对天下局势也颇为关心。
诸葛亮笑道:“广元兄多虑了。我并非归隐,只是时机未到。”
石广元坐下,目光扫过书房内的沙盘和纸张,隐约猜到几分:“孔明可是在为出山做准备?如今曹操在北方势大,荆州早晚难保。玄德公虽有仁德之名,却势单力薄,你若辅佐于他,无异于火中取栗。”
诸葛亮道:“广元兄此言差矣。玄德公有雄才大略,只是缺少机遇。若能得一立足之地,再徐图发展,未必不能与曹操、孙权抗衡。”
石广元摇头:“谈何容易?曹操拥兵百万,孙权割据江东,刘备不过一寄人篱下的客将,如何与他们抗衡?”
诸葛彦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话道:“石先生此言未免太过悲观。世事无绝对。昔日秦末,刘邦亦不过一亭长,最终却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备虽弱,但若有贤臣辅佐,未必不能再创奇迹。”
石广元看向诸葛彦,见他只是个少年,却有如此见识,不由惊讶:“此子何人?竟有如此见解。”
诸葛亮介绍道:“此乃我族侄诸葛彦。”
石广元对诸葛彦刮目相看,道:“少年英雄,后生可畏。只是……”
他还想说什么,却被诸葛亮打断。
“广元兄,我意已决。若玄德公再来,我便出山辅佐。”诸葛亮语气坚定,“若他日事成,还望广元兄能助我一臂之力。”
石广元见他心意已决,不再劝说,起身道:“既如此,我便不多留了。他日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孔明尽管开口。”
说罢,告辞离去。
送走石广元,诸葛亮对诸葛彦和黄月英道:“石广元在襄阳人脉广阔,若能得他相助,日后在荆州行事会方便许多。”
黄月英道:“夫君放心,他虽未明说,但已有相助之意。”
诸葛彦看着窗外,喃喃道:“三顾茅庐之日,越来越近,我们的准备,也该收尾了。”
三人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期待与紧张。
一场改变历史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这一日,天降瑞雪,银装素裹。
茅庐外,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前来拜访诸葛亮。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显得更加虔诚,特意换上了一身素色锦袍,还带来了一些礼物。
“三弟,此次定要心平气和,不可再鲁莽。”刘备叮嘱张飞道。
前两次拜访不遇,张飞早已不耐烦,此次若再空手而归,恐怕又要发作。
张飞哼了一声:“大哥放心,俺老张这次一定忍住。但若那诸葛亮再摆架子,俺可饶不了他!”
关羽在一旁道:“大哥,卧龙先生乃栋梁之才,多等几日无妨。我等就在门外等候,以示诚意。”
刘备点头,三人来到茅庐门前,轻轻叩门。
老仆开门,见是刘备,连忙道:“刘公稍等,我家先生正在书房等候。”
刘备大喜,没想到这次诸葛亮竟在家中。
三人随老仆走进茅庐,穿过庭院,来到书房。
书房内,诸葛亮早已等候多时。
他身着道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正襟危坐于案前。
诸葛彦侍立一旁,黄月英则避于内室,暗中观察。
“玄德公,幸会。”诸葛亮起身相迎,语气平和。
“孔明先生,备仰慕已久,三顾茅庐,终于得见先生真容,实乃三生有幸!”刘备深深一揖,态度恭敬。
关羽、张飞也跟着行礼,只是张飞脸上仍带着一丝不悦。
诸葛亮请三人落座,老仆奉上茶水。
寒暄过后,刘备直奔主题:“先生,当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备不才,欲伸大义于天下,匡扶汉室,奈何智术短浅,屡遭挫败。望先生不弃鄙**,出山相助,备当以师礼相待!”
说罢,再次起身,向诸葛亮深施一礼。
诸葛亮看着刘备诚恳的眼神,心中感慨万千。
这便是他未来将辅佐一生的君主,虽屡败屡战,却始终不忘初心。
“玄德公既有大志,亮愿献绵薄之力。”
诸葛亮缓缓开口,“只是,亮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请讲,备洗耳恭听。”刘备道。
诸葛亮道:“当今天下,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备也知曹操、孙权势大,只是不知该向何处发展。”
诸葛亮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地图前,指着荆州和益州道: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只是与历史上不同,诸葛亮结合诸葛彦提供的信息,对其中关于荆州、益州的夺取策略,以及与东吴的关系处理,都做了更为细致的调整,尤其强调了荆州的防守和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待诸葛亮说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起身,跪倒在地:
“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备茅塞顿开!望先生出山,辅佐备完成大业,兴复汉室!备必不负先生!”
关羽、张飞也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跟着跪倒在地。
诸葛亮连忙扶起刘备:“玄德公快快请起。亮既已应允,自当竭力辅佐。只是,出山之前,亮却要与玄德公约法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