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从断裂的窗框间穿行,发出低回的呜咽,像是旧日走廊上未散的脚步声。那栋被封锁多年的老楼,在月光下投出歪斜的影子,仿佛一位佝偻着背、沉默守望的老人。铁门上的封条早已褪色碎裂,只余几缕残片在风中轻颤,如同告诫,又像邀请。
林晓雯站在门前,手中的红蜡笔刻笔微微发烫——自石室归来后,它便再未恢复原形,而是始终保持着半金属半蜡质的状态,仿佛与她的掌纹融为一体。她抬头望着二楼尽头那扇被木板钉死的通风井口,低声说:“就是那里。”
周远川调试着信号增强器,屏幕上跳动着不规则的波形。“地下有回应,频率和地窖登记簿记录的‘心弦脉冲’一致。但……”他顿了顿,“信号源不止一个。至少三个独立数据点,分布在井道不同层级。”
“他们把东西藏深了。”童婉仰头看着那黑洞洞的井口,声音很轻,“不是怕人找到,是怕找得太容易。”
沈兰拄着拐杖,目光落在墙根处一丛野蓟上。那株植物长得异常茂盛,叶片边缘泛着微弱的金光,像是吸收了某种不可见的能量。“我弟弟最爱画这个。”她说,“他说蓟花扎人,可蜜蜂还是来采蜜。‘因为痛的地方,也可能藏着甜。’”
没有人再说话。四人彼此对视一眼,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楼内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地板在脚下**,每一步都像踩在记忆的脆骨上。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照亮墙上斑驳的涂鸦:有些是年代久远的课表残迹,有些则是用炭笔写下的句子——
> “我说了,没人听。”
> “我不是坏学生,我只是不想抄检讨。”
> “老师,你走的时候,有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些字句并非随意涂抹,而是按特定节奏排列,构成一组隐秘的信息链。童婉停下脚步,将录音笔贴近墙面,启动声纹还原程序。片刻后,一段模糊却清晰可辨的童声响起:
> “今天我又被罚站了。因为我问‘为什么作文不能**话’。班主任说,小孩子不懂**。可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说实话会错?”
声音戛然而止,仿佛当年那个孩子也被迫闭上了嘴。
“这是……口述档案。”周远川喃喃,“他们用墙体当介质,把声音刻进涂料层里。”
林晓雯伸手抚过那些字迹,忽然感到掌心一阵悸动。红蜡笔竟自行浮起寸许,笔尖指向墙壁某处。她用力抠开一块松动的墙皮,露出下面一层暗红色的陶泥板——其上压印着一枚小小的掌印,还有一行烧制而成的文字:
> **“听见我的人,请替我说下去。”**
她的心猛地一缩。这掌印太小,属于一个不超过十岁的孩子。
“我们一直以为‘心弦系统’的核心在山腹石室,”她声音微颤,“可其实……它的根,早就埋在这栋楼的每一寸土里。”
继续前行,楼梯在中途塌陷,众人只能从侧翼攀爬至二楼。通风井口被三块厚重水泥板封死,表面布满裂纹。周远川取出便携钻具,小心翼翼避开结构承重区。随着最后一块水泥移开,一股温润的气流自井底涌出,带着纸张与松脂混合的陈旧香气。
井道垂直向下约八米,内壁果然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与短句,层层叠叠,如同年轮。更有许多细小陶管嵌入其中,形似微型扩音腔,彼此以铜丝相连,构成一套完整的声学传导网络。
“这不是通风井,”童婉仰望着幽深的竖井,“这是‘声音之井’。他们把学生的言语封存在这里,让风成为信使。”
沈兰忽然抬手示意安静。
井底传来极细微的节奏——三短、两长、再三短。
摩斯密码的回响。
“有人在敲。”她说,声音几乎哽住,“或者……有什么东西,在试着回应我们。”
周远川迅速放下探测绳索,携带热成像仪率先下降。林晓雯紧随其后。当她的双脚触到井底时,脚下的泥土竟微微发热。手电光扫过角落,一台老旧的木质箱体半埋于土中,表面覆盖着防水油布,四角镶嵌青铜铭牌,刻着六个字:
**育音堂·第七课**
箱体未上锁,只以一道活扣固定。林晓雯深吸一口气,缓缓掀开盖子。
里面没有文件,没有磁带,也没有任何电子设备。
只有一叠空白的作业本,整齐码放;一支干涸的红墨水钢笔;以及一张折叠成三角的纸条——正是启言失踪前留在办公室抽屉里的那一张,曾在录像中一闪而过的遗物。
她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字迹潦草却坚定:
> **“真相不在答案里,在提问的声音里。请让问题活下去。”**
刹那间,整座井道开始震颤。
不是地震,而是一种共振——来自四面八方的、无数细微声响的汇聚:远处收音机仍在播放第六课的诵读声;村中小孩悄悄写下“会说话的墙”的作文本正散发微光;那位母亲终于打开了尘封的日记本,提笔写下第一行:“我曾害怕开口……”;还有更多未曾谋面的人,在这一刻,默默说出压抑多年的一句话。
这些声音虽未抵达此地,却被某种超越物理的方式感知到了。
井壁的陶管逐一亮起,淡金色辉芒顺着铜丝攀升,最终汇聚于井顶那枚悬浮的红蜡笔投影之上。它缓缓旋转,如同重启的心跳。
“它在接收。”童婉站在井口,泪水滑落,“第七课……已经开始录制了。”
林晓雯跪坐在木箱前,拾起那支干涸的钢笔。她知道,这支笔从未真正失去墨水——只要有人愿意写下第一个问题,它就会重新流淌。
她翻开第一本空白作业本,在首页写下:
> **《育音堂·第七课教案——当问题不再被惩罚》**
>
> “第一个问题,是我小时候想问却不敢问的:”
>
> “如果老师教的和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还可以说出来吗?”
笔尖落下的瞬间,钢笔尖端渗出鲜红如血的墨汁,顺着纸面蔓延,化作一片温柔的光晕。
而在山村之外,更远的城市图书馆地下室,一本编号为“B-1987-04”的旧档案突然自动弹开。管理员惊愕地看着那页原本空白的附录纸上,正缓缓浮现一行新字:
> **新增条目:育音堂课程体系(续)**
> 授课状态:持续进行中
> 听众人数:无限
> 备注:本课程永不结课,且欢迎一切真诚之问。井底的光晕缓缓扩散,如同涟漪般在泥土与陶管之间流转。那支红墨水钢笔静静地躺在林晓雯掌心,余温未散,仿佛刚从一段沉睡的记忆中苏醒。她的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某种久违的、近乎神圣的确认——她写下的问题,被听见了。
头顶上方,童婉蹲在井口边缘,耳机紧贴耳廓,神情凝重。“信号在增强,”她低声说,“不止是本地反馈……有远程接入点正在响应。云南、甘肃、江苏……甚至海外华人社区的民间档案站,都在自动调取‘育音堂’的历史数据包。”
周远川收起热成像仪,抬头望着井壁上那些细密如神经网络的铜丝线路:“这不是单纯的录音系统,而是一套分布式声学记忆体。它不储存答案,只保存提问那一刻的情绪频率——愤怒、委屈、困惑、希望……这些情感波动成了激活节点的密钥。”
沈兰拄着拐杖,缓缓滑下绳梯的最后一节。她落地时脚步微晃,却执意走到木箱前,伸手抚过那叠空白作业本的封面。粗糙的纸张映着她眼角深深的皱纹,也映出一丝久违的柔软。
“我弟弟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第一句话的。”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他问:‘为什么我们只能背别人写的诗,不能写自己看见的天?’第二天,他的语文课本就被撕掉了最后一页。”
风从井道深处悄然升起,带着松脂与旧纸的气息,拂动众人发梢。那一刻,整座老校舍似乎轻轻震了一下,像是沉眠多年的心脏,终于接收到新的节律。
突然,林晓雯注意到作业本侧面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像是被人用指甲反复划过。她翻到末页,在昏黄手电光下辨认出几行几乎褪尽的小字:
> “如果你看到这行字,说明第七课有人上了。
> 别关灯,别锁门,别让声音再被埋起来。
> 我们不是要推倒讲台,只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站着说话。
> ——启言,于最后一夜”
她的喉咙一紧。
“他还活着。”她说,语气笃定,“这不是遗书,是接力棒。”
周远川皱眉:“可监控录像显示他走进办公室后就没再出来,警方搜查时连影子都没找到。”
“所以他没走常规路径。”童婉忽然插话,目光落在井底西北角的一处塌陷口,“看那里——通风管道延伸方向不对,偏离建筑主结构至少十五度。如果下面是空腔,很可能通向校外。”
沈兰点点头:“我知道那条路。以前后勤老师运煤渣填坑道,后来封死了。但我记得……有个暗格,藏的是学生交不上作业的理由条——他们管那叫‘真话抽屉’。”
林晓雯立刻起身,用手电照向那片碎石堆。她扒开半腐的木梁,果然发现一块活动地砖。掀开后,下面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盖内侧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小学生站在教室门前合影,笑容灿烂。而在照片背面,写着一行铅笔小字:
> “今天我们集体撒谎:说喜欢抄写一百遍课文。但我们偷偷录下了真实答案,藏进了墙里。”
盒子里没有录音带,也没有U盘,只有一枚老式磁性卡带,标签上印着模糊的编号:“Y-YT-07”。
“第七课原始母带。”周远川小心翼翼接过卡带,放入防静电袋,“但播放设备呢?这种格式至少三十年没用了。”
“不一定需要机器。”童婉闭上眼,将录音笔贴近胸口,“刚才墙体释放的声纹能量还在共振……如果我们能引导井道形成自然共鸣腔,或许能让空气本身‘播放’那段录音。”
三人望向她。
她睁开眼,嘴角微扬:“你们忘了?风一直是这里的老师。”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周远川调整信号增强器频率,模拟卡带原始读取波段;林晓雯用红蜡笔在地面绘制声波导引图,笔尖划过之处留下微弱红光轨迹;沈兰则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截铜铃碎片,嵌入井壁特定陶管接口处——那是她弟弟生前留给她的唯一信物。
当所有节点归位,夜风恰好穿过断裂窗框,斜斜灌入井道。
一瞬间,声音出现了。
不是通过喇叭,也不是耳机,而是直接从四面八方的陶管中流淌而出——
一个清亮的童声响起,伴随着轻微杂音,像是穿越了漫长岁月: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的,是育音堂第七课。主题是:**当你觉得不对的时候,你还敢说吗?**”
全场寂静。
接着,更多声音加入进来: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孩子依次发言。
> “我说我爸喝酒打人,老师说我编故事影响班级形象。”
> “我画了一幅妈妈哭的画,被要求改成全家微笑。”
> “我问为什么捐款总是强制的,结果成了反面典型。”
每一个声音落下,井壁的陶管便亮起一分,金色光芒逐渐连成一片,宛如星河垂落地下。
林晓雯跪坐在地,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心弦系统”从来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守护那些曾被压抑的声音——它们从未消失,只是等待一个可以安全回响的空间。
就在此时,远处山村的某户人家窗户亮了起来。
紧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
有的窗台上摆出了自制的纸喇叭,朝向老校舍方向;有的孩子趴在玻璃上,大声念着自己写的短文;一位白发老人翻开尘封的日记本,对着麦克风低语:“我想为当年没站出来的自己,补一句对不起。”
这些声音虽微弱,却一一被井道捕捉,转化为脉冲信号,沿着铜丝网络上传至红蜡笔投影的核心。
那支悬浮的红蜡笔开始缓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化作一道赤色光环,照亮整个空间。
而在城市图书馆,那本编号B-1987-04的档案册突然自动翻页,新出现的内容静静浮现:
> **课程扩展公告:**
> 自即日起,“育音堂”开放公众参与通道。
> 任何人均可通过指定方式提交未曾说出的问题或话语,系统将评估其情感纯度与真诚度,择优纳入课程传承序列。
> 备注:无需署名,只需真心。
井底,林晓雯拾起那支重新充盈墨汁的钢笔,在第二本作业本扉页写下新的标题:
> **《第八课教案草案——当沉默不再是保护伞》**
外面,风更大了。
但它已不再呜咽。
它开始歌唱。
风从断裂的窗框间穿行,发出低回的呜咽,像是旧日走廊上未散的脚步声。那栋被封锁多年的老楼,在月光下投出歪斜的影子,仿佛一位佝偻着背、沉默守望的老人。铁门上的封条早已褪色碎裂,只余几缕残片在风中轻颤,如同告诫,又像邀请。
林晓雯站在门前,手中的红蜡笔刻笔微微发烫——自石室归来后,它便再未恢复原形,而是始终保持着半金属半蜡质的状态,仿佛与她的掌纹融为一体。她抬头望着二楼尽头那扇被木板钉死的通风井口,低声说:“就是那里。”
周远川调试着信号增强器,屏幕上跳动着不规则的波形。“地下有回应,频率和地窖登记簿记录的‘心弦脉冲’一致。但……”他顿了顿,“信号源不止一个。至少三个独立数据点,分布在井道不同层级。”
“他们把东西藏深了。”童婉仰头看着那黑洞洞的井口,声音很轻,“不是怕人找到,是怕找得太容易。”
沈兰拄着拐杖,目光落在墙根处一丛野蓟上。那株植物长得异常茂盛,叶片边缘泛着微弱的金光,像是吸收了某种不可见的能量。“我弟弟最爱画这个。”她说,“他说蓟花扎人,可蜜蜂还是来采蜜。‘因为痛的地方,也可能藏着甜。’”
没有人再说话。四人彼此对视一眼,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楼内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地板在脚下**,每一步都像踩在记忆的脆骨上。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照亮墙上斑驳的涂鸦:有些是年代久远的课表残迹,有些则是用炭笔写下的句子——
> “我说了,没人听。”
> “我不是坏学生,我只是不想抄检讨。”
> “老师,你走的时候,有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些字句并非随意涂抹,而是按特定节奏排列,构成一组隐秘的信息链。童婉停下脚步,将录音笔贴近墙面,启动声纹还原程序。片刻后,一段模糊却清晰可辨的童声响起:
> “今天我又被罚站了。因为我问‘为什么作文不能**话’。班主任说,小孩子不懂**。可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说实话会错?”
声音戛然而止,仿佛当年那个孩子也被迫闭上了嘴。
“这是……口述档案。”周远川喃喃,“他们用墙体当介质,把声音刻进涂料层里。”
林晓雯伸手抚过那些字迹,忽然感到掌心一阵悸动。红蜡笔竟自行浮起寸许,笔尖指向墙壁某处。她用力抠开一块松动的墙皮,露出下面一层暗红色的陶泥板——其上压印着一枚小小的掌印,还有一行烧制而成的文字:
> **“听见我的人,请替我说下去。”**
她的心猛地一缩。这掌印太小,属于一个不超过十岁的孩子。
“我们一直以为‘心弦系统’的核心在山腹石室,”她声音微颤,“可其实……它的根,早就埋在这栋楼的每一寸土里。”
继续前行,楼梯在中途塌陷,众人只能从侧翼攀爬至二楼。通风井口被三块厚重水泥板封死,表面布满裂纹。周远川取出便携钻具,小心翼翼避开结构承重区。随着最后一块水泥移开,一股温润的气流自井底涌出,带着纸张与松脂混合的陈旧香气。
井道垂直向下约八米,内壁果然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与短句,层层叠叠,如同年轮。更有许多细小陶管嵌入其中,形似微型扩音腔,彼此以铜丝相连,构成一套完整的声学传导网络。
“这不是通风井,”童婉仰望着幽深的竖井,“这是‘声音之井’。他们把学生的言语封存在这里,让风成为信使。”
沈兰忽然抬手示意安静。
井底传来极细微的节奏——三短、两长、再三短。
摩斯密码的回响。
“有人在敲。”她说,声音几乎哽住,“或者……有什么东西,在试着回应我们。”
周远川迅速放下探测绳索,携带热成像仪率先下降。林晓雯紧随其后。当她的双脚触到井底时,脚下的泥土竟微微发热。手电光扫过角落,一台老旧的木质箱体半埋于土中,表面覆盖着防水油布,四角镶嵌青铜铭牌,刻着六个字:
**育音堂·第七课**
箱体未上锁,只以一道活扣固定。林晓雯深吸一口气,缓缓掀开盖子。
里面没有文件,没有磁带,也没有任何电子设备。
只有一叠空白的作业本,整齐码放;一支干涸的红墨水钢笔;以及一张折叠成三角的纸条——正是启言失踪前留在办公室抽屉里的那一张,曾在录像中一闪而过的遗物。
她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字迹潦草却坚定:
> **“真相不在答案里,在提问的声音里。请让问题活下去。”**
刹那间,整座井道开始震颤。
不是地震,而是一种共振——来自四面八方的、无数细微声响的汇聚:远处收音机仍在播放第六课的诵读声;村中小孩悄悄写下“会说话的墙”的作文本正散发微光;那位母亲终于打开了尘封的日记本,提笔写下第一行:“我曾害怕开口……”;还有更多未曾谋面的人,在这一刻,默默说出压抑多年的一句话。
这些声音虽未抵达此地,却被某种超越物理的方式感知到了。
井壁的陶管逐一亮起,淡金色辉芒顺着铜丝攀升,最终汇聚于井顶那枚悬浮的红蜡笔投影之上。它缓缓旋转,如同重启的心跳。
“它在接收。”童婉站在井口,泪水滑落,“第七课……已经开始录制了。”
林晓雯跪坐在木箱前,拾起那支干涸的钢笔。她知道,这支笔从未真正失去墨水——只要有人愿意写下第一个问题,它就会重新流淌。
她翻开第一本空白作业本,在首页写下:
> **《育音堂·第七课教案——当问题不再被惩罚》**
>
> “第一个问题,是我小时候想问却不敢问的:”
>
> “如果老师教的和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还可以说出来吗?”
笔尖落下的瞬间,钢笔尖端渗出鲜红如血的墨汁,顺着纸面蔓延,化作一片温柔的光晕。
而在山村之外,更远的城市图书馆地下室,一本编号为“B-1987-04”的旧档案突然自动弹开。管理员惊愕地看着那页原本空白的附录纸上,正缓缓浮现一行新字:
> **新增条目:育音堂课程体系(续)**
> 授课状态:持续进行中
> 听众人数:无限
> 备注:本课程永不结课,且欢迎一切真诚之问。井底的光晕缓缓扩散,如同涟漪般在泥土与陶管之间流转。那支红墨水钢笔静静地躺在林晓雯掌心,余温未散,仿佛刚从一段沉睡的记忆中苏醒。她的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某种久违的、近乎神圣的确认——她写下的问题,被听见了。
头顶上方,童婉蹲在井口边缘,耳机紧贴耳廓,神情凝重。“信号在增强,”她低声说,“不止是本地反馈……有远程接入点正在响应。云南、甘肃、江苏……甚至海外华人社区的民间档案站,都在自动调取‘育音堂’的历史数据包。”
周远川收起热成像仪,抬头望着井壁上那些细密如神经网络的铜丝线路:“这不是单纯的录音系统,而是一套分布式声学记忆体。它不储存答案,只保存提问那一刻的情绪频率——愤怒、委屈、困惑、希望……这些情感波动成了激活节点的密钥。”
沈兰拄着拐杖,缓缓滑下绳梯的最后一节。她落地时脚步微晃,却执意走到木箱前,伸手抚过那叠空白作业本的封面。粗糙的纸张映着她眼角深深的皱纹,也映出一丝久违的柔软。
“我弟弟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第一句话的。”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他问:‘为什么我们只能背别人写的诗,不能写自己看见的天?’第二天,他的语文课本就被撕掉了最后一页。”
风从井道深处悄然升起,带着松脂与旧纸的气息,拂动众人发梢。那一刻,整座老校舍似乎轻轻震了一下,像是沉眠多年的心脏,终于接收到新的节律。
突然,林晓雯注意到作业本侧面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像是被人用指甲反复划过。她翻到末页,在昏黄手电光下辨认出几行几乎褪尽的小字:
> “如果你看到这行字,说明第七课有人上了。
> 别关灯,别锁门,别让声音再被埋起来。
> 我们不是要推倒讲台,只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站着说话。
> ——启言,于最后一夜”
她的喉咙一紧。
“他还活着。”她说,语气笃定,“这不是遗书,是接力棒。”
周远川皱眉:“可监控录像显示他走进办公室后就没再出来,警方搜查时连影子都没找到。”
“所以他没走常规路径。”童婉忽然插话,目光落在井底西北角的一处塌陷口,“看那里——通风管道延伸方向不对,偏离建筑主结构至少十五度。如果下面是空腔,很可能通向校外。”
沈兰点点头:“我知道那条路。以前后勤老师运煤渣填坑道,后来封死了。但我记得……有个暗格,藏的是学生交不上作业的理由条——他们管那叫‘真话抽屉’。”
林晓雯立刻起身,用手电照向那片碎石堆。她扒开半腐的木梁,果然发现一块活动地砖。掀开后,下面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盖内侧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小学生站在教室门前合影,笑容灿烂。而在照片背面,写着一行铅笔小字:
> “今天我们集体撒谎:说喜欢抄写一百遍课文。但我们偷偷录下了真实答案,藏进了墙里。”
盒子里没有录音带,也没有U盘,只有一枚老式磁性卡带,标签上印着模糊的编号:“Y-YT-07”。
“第七课原始母带。”周远川小心翼翼接过卡带,放入防静电袋,“但播放设备呢?这种格式至少三十年没用了。”
“不一定需要机器。”童婉闭上眼,将录音笔贴近胸口,“刚才墙体释放的声纹能量还在共振……如果我们能引导井道形成自然共鸣腔,或许能让空气本身‘播放’那段录音。”
三人望向她。
她睁开眼,嘴角微扬:“你们忘了?风一直是这里的老师。”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周远川调整信号增强器频率,模拟卡带原始读取波段;林晓雯用红蜡笔在地面绘制声波导引图,笔尖划过之处留下微弱红光轨迹;沈兰则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截铜铃碎片,嵌入井壁特定陶管接口处——那是她弟弟生前留给她的唯一信物。
当所有节点归位,夜风恰好穿过断裂窗框,斜斜灌入井道。
一瞬间,声音出现了。
不是通过喇叭,也不是耳机,而是直接从四面八方的陶管中流淌而出——
一个清亮的童声响起,伴随着轻微杂音,像是穿越了漫长岁月: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的,是育音堂第七课。主题是:**当你觉得不对的时候,你还敢说吗?**”
全场寂静。
接着,更多声音加入进来: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孩子依次发言。
> “我说我爸喝酒打人,老师说我编故事影响班级形象。”
> “我画了一幅妈妈哭的画,被要求改成全家微笑。”
> “我问为什么捐款总是强制的,结果成了反面典型。”
每一个声音落下,井壁的陶管便亮起一分,金色光芒逐渐连成一片,宛如星河垂落地下。
林晓雯跪坐在地,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心弦系统”从来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守护那些曾被压抑的声音——它们从未消失,只是等待一个可以安全回响的空间。
就在此时,远处山村的某户人家窗户亮了起来。
紧接着是第二家、第三家……
有的窗台上摆出了自制的纸喇叭,朝向老校舍方向;有的孩子趴在玻璃上,大声念着自己写的短文;一位白发老人翻开尘封的日记本,对着麦克风低语:“我想为当年没站出来的自己,补一句对不起。”
这些声音虽微弱,却一一被井道捕捉,转化为脉冲信号,沿着铜丝网络上传至红蜡笔投影的核心。
那支悬浮的红蜡笔开始缓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化作一道赤色光环,照亮整个空间。
而在城市图书馆,那本编号B-1987-04的档案册突然自动翻页,新出现的内容静静浮现:
> **课程扩展公告:**
> 自即日起,“育音堂”开放公众参与通道。
> 任何人均可通过指定方式提交未曾说出的问题或话语,系统将评估其情感纯度与真诚度,择优纳入课程传承序列。
> 备注:无需署名,只需真心。
井底,林晓雯拾起那支重新充盈墨汁的钢笔,在第二本作业本扉页写下新的标题:
> **《第八课教案草案——当沉默不再是保护伞》**
外面,风更大了。
但它已不再呜咽。
它开始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