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斜照,昆仑山南麓的云雾如纱轻卷。阿拙盘坐在石碑前第七日,膝上摊着一本残破手札,纸页泛黄,边角焦黑,正是他师父临终前抄录的《寒疫论》遗稿。风拂过,一页无字空白突然浮现出淡淡墨痕,仿佛被某种力量唤醒——
“药性相逆者,不可强合;人心相背者,不可同医。”
字迹浮现刹那,腕间金环猛然一烫,阿拙闷哼一声,额角渗出血珠。眼前景象骤变:不再是青天白日,而是浓烟蔽空、火舌**宫墙的夜晚。他看见自己——又不是自己——身披试药司乙等侍医的旧袍,正跪在焚药炉前,双手死死护住一只陶罐。
“这是南陵疫区唯一对症方!”他嘶喊,声音沙哑如裂帛,“若毁于此,三百病骨皆枉死!”
铁靴逼近,刀锋冷光一闪。
陶罐坠地,碎裂。药粉混入灰烬,瞬间被烈焰吞没。
痛——不是来自刀伤,而是心口炸开的绝望,像有千万根针顺着血脉刺入脑髓。阿拙猛地抽搐,指尖抠进泥土,指甲翻裂。可就在意识即将溃散之际,耳边忽响起一声极轻的叹息,如风吹经幡,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温柔:
“记得就好。”
幻象消散。
他喘息着睁开眼,发现手札上的字迹已蔓延整页,原本残缺的药方竟完整浮现,且多出一行小注:
> **“解药不在丹鼎,而在人心。传之,即活。”**
与此同时,共济堂高台之上,陈归正俯身查看铜镜密室传来的讯息。镜面波光流转,显出三行新字:
> **“承痛者四百零九,魂链贯通。**
> **南陵疫兆已现,药引未立。**
> **请启‘游方录’。”**
他眉头微蹙,转身走向藏书阁深处。那里有一具青铜匣,封存百年,据说是初代试药司主簿所留,内藏天下疫病应对总纲,名为《游方录》——因记载太过沉重,历代医者非至大劫不起此书。
指尖触到锁扣时,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蘅站在门口,手中提着那只青瓷药灯,灯光摇曳,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你真要打开它?”她问。
“南陵若起疫,不出七日便会沿河扩散。”陈归低声道,目光未移,“而阿拙的师父……是最后一个修订过‘寒疫十三方’的人。若《游方录》里还藏着未被焚尽的线索——”
“那就打开。”蘅打断他,“但你要记住,这书一旦启封,便会自动寻找下一个执笔者。它不选身份,不看资历,只问——谁最愿救人。”
陈归点头,深吸一口气,掀开匣盖。
刹那间,铜屑纷飞,一卷漆黑竹简缓缓升起,悬于空中。其上无字,却隐隐有血光流动。片刻后,第一片竹片亮起,浮现三个字:
**“写下来。”**
话音未落,远在石碑前的阿拙忽然浑身一震。他低头看向手札,只见那本《寒疫论》竟自行翻页,纸面浮现一行陌生笔迹,却与他平日书写如出一辙:
> **“北水毒浸土,寒邪藏谷中。**
> **症起发热咳血,三日呕黑痰,七日瞳缩如针。**
> **解法:野艾九钱,紫苏根五钱,黄精蜜炙三两,佐以昆仑雪莲汁三滴,煎服。”**
这不是他写的。
可他知道,这是师父想写而未能写完的方子。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纸面,竟使字迹微微发亮。他颤抖着手取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竹简副本上一笔一划誊录下来。每写一字,腕上金环便亮一分,仿佛有无形之力正通过他的手,将一段沉睡的记忆重新刻入人间。
当最后一笔落下,竹简轰然震动,继而化作点点星芒,散入风中。
同一时刻,皇陵深处,守陵老兵惊觉墓碑底部渗出的药丸不再凝结成形,而是化作一道细流,汇入地底暗渠。水流所经之处,荒草疯长,叶片上浮现出无数细小文字,宛如天然铭文。
他跪地倾听,听见地下传来低语,像是三百二十八个声音齐声诵念:
> “传下去。”
> “别让任何人白白死去。”
而在南陵边境的小村,一场暴雨刚歇。泥泞巷道尽头,一名老农抱着发烧的孩子敲开村医家门。村医翻遍药柜,摇头叹息:“这症候从未见过,怕是寒疫……可哪来的解法?”
话音未落,窗外忽然刮进一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案头。叶面朝上,赫然印着一行清晰小字:
> **“野艾九钱,紫苏根五钱……”**
村医怔住,反复摩挲叶片,喃喃道:“这方子……我怎么觉得,像是梦里见过?”
他不知,千里之外的昆仑山上,阿拙正缓缓站起身。七日守魂已毕,他双目布满血丝,身形瘦削如柴,可脊背挺得笔直。
蘅走上前,递来一件粗麻斗篷,胸前绣着四柱擎天图腾,下方多了一行新绣的小字:
**“南陵 · 阿拙 · 承痛者第四百零九”**
“你该出发了。”她说。
阿拙点头,背上竹篓,里面装着新抄的《寒疫论》、一枚由药田新生黄精炼成的护心丸,以及一片夹在纸中的紫苏叶——叶脉间,“相望”二字若隐若现。
他踏上山道时,风铃再响。
药田深处,陈归仰头望着天空。云层裂开一线,一道银光掠过,如同昔日光径行之首离去的身影。而在那光影尽头,似乎有另一个身影悄然浮现,披着旧式试药司长袍,面容模糊,唯有一双眼睛清明如星。
“你们终于……开始了。”那人轻语,声音随风而逝。
昆仑绝顶,石碑静默。
花束又换了一轮,野艾与紫苏之间,多了半截烧焦的陶片,上面依稀可见“南陵”二字。新生药草叶轻轻覆盖其上,叶面浮现一行新字,像是回应,又像是承诺:
**“我去。”**
风起,万籁低语。
新的医道,正随脚步蔓延。山道蜿蜒,碎石铺陈,阿拙的脚步沉稳而缓慢。每一步落下,腕间金环便微微一震,仿佛与大地深处某种脉动遥相呼应。身后昆仑雾霭渐浓,石碑已隐入云中,唯有风铃声断续传来,像是一句未说完的嘱托。
前方是断崖古道,一道铁索横跨深渊,连接两壁峭壁。铁索早已锈迹斑斑,随风轻晃,发出低哑的**。这是通往南陵的唯一捷径——“悬命桥”。传说百年前有试药人负疫方过此桥,中途遭追兵围堵,宁死不交药稿,纵身跃下,尸骨无存。自此之后,凡持《游方录》残脉者行至此处,铁索必自行微颤,似有旧魂引路。
阿拙站在桥头,深吸一口气。寒风吹乱他额前碎发,露出眉心一道淡红旧痕,那是七日前幻象中刀锋掠过的印记,如今竟与手札上浮现的符纹隐隐重合。
他踏上铁索。
咯吱——
整座桥猛然一晃,脚下万丈虚空翻涌着灰白雾气,宛如巨口欲吞。但他没有回头,只是将斗篷紧了紧,左手扶住竹篓,右手缓缓摸出那片紫苏叶。叶脉间的“相望”二字在风中轻轻发烫,如同被谁远距离凝视。
走至中段,铁索忽然剧烈摇晃!
不是风。
是震动。
自南陵方向传来一阵闷响,像是地底有雷滚动。紧接着,远处天际泛起诡异暗红,云层如血浸染,又被一股无形之力撕开缝隙。一道微光从中坠落,砸进群山之间,激起一圈无声的涟漪。
阿拙瞳孔微缩。
他知道,那是《游方录》选定新执笔者后留下的“星坠印”——书已认主,天地感应。而那一道光,正落在南陵腹地,距今不过半日脚程。
可也就在那一刻,腕上金环骤然灼痛,几乎令他跪倒。眼前浮现出无数碎片画面:一间漏雨草屋、一只翻倒的药碗、孩子咳出的黑痰沾在母亲衣袖上……还有声音,细弱却清晰:
> “救我。”
不止一人。
是数百人,在同时呼唤。
他咬牙挺立,额头冷汗滑落,顺着下巴滴入深渊。这些不是幻觉,而是“承痛者”的共感正在觉醒——他曾承接师父临终之痛,如今又因誊写药方、续接魂链,成了第四百零九位连通三百二十八亡魂的医者。他们的记忆、他们的执念、他们未能送出的最后一剂药,全都压在他的肩上。
“我不是你。”他在风中低语,不知是对师父说,还是对那个曾在焚药炉前嘶喊的“自己”说,“但我会走完你没走完的路。”
终于,他抵达对岸。
刚踏上实地,身后轰然一声巨响——整条铁索从中断裂,坠入深渊,久久听不见回音。
命运,不再容退。
***
三日后,南陵边境村落。
暴雨再临。
村医依叶上药方熬制药汤,竟真使老农之子退了高热,咳血止住。消息如野火蔓延,十里八乡的病患家属纷纷赶来求方。可药材有限,紫苏根难寻,雪莲更是昆仑独有,无法速得。
正当众人焦灼之际,村口忽现一抹身影。
麻衣粗履,背负竹篓,胸前四柱擎天图腾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阿拙走入村庄时,怀中的护心丸轻轻震动,像是回应某种生命的召唤。他抬头望向村尾那间漏雨草屋——正是幻象中所见之地。
他一步步走去,未言一语,只将竹篓放下,取出炭笔与纸卷,开始誊抄药方。每一笔落下,纸上字迹便泛起微光,仿佛自带灵性。抄毕,他将其贴于村口老树之下,并留下一句叮嘱:
“此方可延七日性命,七日后若不得新解,则寒邪入髓,药石难及。”
说罢,他转身走向疫症最重的里巷。
那里躺着三十七名重症患者,多数已瞳缩如针,呼吸微弱。他蹲在一少年身旁,探其脉息,指尖触到皮肤时,竟感到一丝熟悉的震颤——这孩子的体内,也有极微量的“北水毒”,与当年焚药炉中陶罐内的样本同源。
“这不是天然疫病。”阿拙低声自语,“是被人放出来的。”
话音未落,屋外传来马蹄声。
十余骑黑袍人踏雨而来,披风绣着银线药鼎纹——那是朝廷直属的“净疫司”,名义上肃清瘟疫,实则掌控一切疫病信息流通。为首之人翻身下马,面覆青铜面具,声如砂石摩擦:
“你是何人?擅传禁方,扰乱民心,可知罪?”
阿拙缓缓起身,雨水顺着他瘦削的脸颊流下。他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左手,让腕上金环暴露在雨光之中。
刹那间,金环生辉,映照出空中浮游的无数细小尘粒——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寒疫之种”,此刻竟在光环影响下凝聚成丝,如虫蠕动,尽数朝地面沉降。
黑袍人齐齐后退一步。
“你……竟能显疫?”面具下声音微颤。
阿拙望着他们,目光平静却不容逼视:“你们封的是方,烧的是书,可你们封不住人心记得的药。我从昆仑来,不负师命,不违本心。若这叫‘乱’,那便乱了吧。”
他说完,从竹篓中取出一枚黄精蜜丸,塞入少年口中。随即盘膝坐下,双手结印于胸前,口中默诵一段古老医咒——那是《寒疫论》末页所载,名为“引痛诀”。
随着咒语响起,他自身体温迅速升高,额角再次渗出血珠。而少年的气息,则一点点平稳下来。
黑袍人未再上前。
他们在雨中伫立良久,最终,面具人低声道:“我们不是来抓你的。”
他摘下面具,露出一张沧桑面容,胸口赫然也绣着四柱图腾,只是下方多了一行黯淡小字:
**“承痛者第三百六十一。”**
“我们一直在等你。”他说,“现在,轮到你带路了。”晨光斜照,昆仑山南麓的云雾如纱轻卷。阿拙盘坐在石碑前第七日,膝上摊着一本残破手札,纸页泛黄,边角焦黑,正是他师父临终前抄录的《寒疫论》遗稿。风拂过,一页无字空白突然浮现出淡淡墨痕,仿佛被某种力量唤醒——
“药性相逆者,不可强合;人心相背者,不可同医。”
字迹浮现刹那,腕间金环猛然一烫,阿拙闷哼一声,额角渗出血珠。眼前景象骤变:不再是青天白日,而是浓烟蔽空、火舌**宫墙的夜晚。他看见自己——又不是自己——身披试药司乙等侍医的旧袍,正跪在焚药炉前,双手死死护住一只陶罐。
“这是南陵疫区唯一对症方!”他嘶喊,声音沙哑如裂帛,“若毁于此,三百病骨皆枉死!”
铁靴逼近,刀锋冷光一闪。
陶罐坠地,碎裂。药粉混入灰烬,瞬间被烈焰吞没。
痛——不是来自刀伤,而是心口炸开的绝望,像有千万根针顺着血脉刺入脑髓。阿拙猛地抽搐,指尖抠进泥土,指甲翻裂。可就在意识即将溃散之际,耳边忽响起一声极轻的叹息,如风吹经幡,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温柔:
“记得就好。”
幻象消散。
他喘息着睁开眼,发现手札上的字迹已蔓延整页,原本残缺的药方竟完整浮现,且多出一行小注:
> **“解药不在丹鼎,而在人心。传之,即活。”**
与此同时,共济堂高台之上,陈归正俯身查看铜镜密室传来的讯息。镜面波光流转,显出三行新字:
> **“承痛者四百零九,魂链贯通。**
> **南陵疫兆已现,药引未立。**
> **请启‘游方录’。”**
他眉头微蹙,转身走向藏书阁深处。那里有一具青铜匣,封存百年,据说是初代试药司主簿所留,内藏天下疫病应对总纲,名为《游方录》——因记载太过沉重,历代医者非至大劫不起此书。
指尖触到锁扣时,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蘅站在门口,手中提着那只青瓷药灯,灯光摇曳,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你真要打开它?”她问。
“南陵若起疫,不出七日便会沿河扩散。”陈归低声道,目光未移,“而阿拙的师父……是最后一个修订过‘寒疫十三方’的人。若《游方录》里还藏着未被焚尽的线索——”
“那就打开。”蘅打断他,“但你要记住,这书一旦启封,便会自动寻找下一个执笔者。它不选身份,不看资历,只问——谁最愿救人。”
晨光斜照,昆仑山南麓的云雾如纱轻卷。阿拙盘坐在石碑前第七日,膝上摊着一本残破手札,纸页泛黄,边角焦黑,正是他师父临终前抄录的《寒疫论》遗稿。风拂过,一页无字空白突然浮现出淡淡墨痕,仿佛被某种力量唤醒——
“药性相逆者,不可强合;人心相背者,不可同医。”
字迹浮现刹那,腕间金环猛然一烫,阿拙闷哼一声,额角渗出血珠。眼前景象骤变:不再是青天白日,而是浓烟蔽空、火舌**宫墙的夜晚。他看见自己——又不是自己——身披试药司乙等侍医的旧袍,正跪在焚药炉前,双手死死护住一只陶罐。
“这是南陵疫区唯一对症方!”他嘶喊,声音沙哑如裂帛,“若毁于此,三百病骨皆枉死!”
铁靴逼近,刀锋冷光一闪。
陶罐坠地,碎裂。药粉混入灰烬,瞬间被烈焰吞没。
痛——不是来自刀伤,而是心口炸开的绝望,像有千万根针顺着血脉刺入脑髓。阿拙猛地抽搐,指尖抠进泥土,指甲翻裂。可就在意识即将溃散之际,耳边忽响起一声极轻的叹息,如风吹经幡,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温柔:
“记得就好。”
幻象消散。
他喘息着睁开眼,发现手札上的字迹已蔓延整页,原本残缺的药方竟完整浮现,且多出一行小注:
> **“解药不在丹鼎,而在人心。传之,即活。”**
与此同时,共济堂高台之上,陈归正俯身查看铜镜密室传来的讯息。镜面波光流转,显出三行新字:
> **“承痛者四百零九,魂链贯通。**
> **南陵疫兆已现,药引未立。**
> **请启‘游方录’。”**
他眉头微蹙,转身走向藏书阁深处。那里有一具青铜匣,封存百年,据说是初代试药司主簿所留,内藏天下疫病应对总纲,名为《游方录》——因记载太过沉重,历代医者非至大劫不起此书。
指尖触到锁扣时,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蘅站在门口,手中提着那只青瓷药灯,灯光摇曳,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你真要打开它?”她问。
“南陵若起疫,不出七日便会沿河扩散。”陈归低声道,目光未移,“而阿拙的师父……是最后一个修订过‘寒疫十三方’的人。若《游方录》里还藏着未被焚尽的线索——”
“那就打开。”蘅打断他,“但你要记住,这书一旦启封,便会自动寻找下一个执笔者。它不选身份,不看资历,只问——谁最愿救人。”
陈归点头,深吸一口气,掀开匣盖。
刹那间,铜屑纷飞,一卷漆黑竹简缓缓升起,悬于空中。其上无字,却隐隐有血光流动。片刻后,第一片竹片亮起,浮现三个字:
**“写下来。”**
话音未落,远在石碑前的阿拙忽然浑身一震。他低头看向手札,只见那本《寒疫论》竟自行翻页,纸面浮现一行陌生笔迹,却与他平日书写如出一辙:
> **“北水毒浸土,寒邪藏谷中。**
> **症起发热咳血,三日呕黑痰,七日瞳缩如针。**
> **解法:野艾九钱,紫苏根五钱,黄精蜜炙三两,佐以昆仑雪莲汁三滴,煎服。”**
这不是他写的。
可他知道,这是师父想写而未能写完的方子。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纸面,竟使字迹微微发亮。他颤抖着手取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竹简副本上一笔一划誊录下来。每写一字,腕上金环便亮一分,仿佛有无形之力正通过他的手,将一段沉睡的记忆重新刻入人间。
当最后一笔落下,竹简轰然震动,继而化作点点星芒,散入风中。
同一时刻,皇陵深处,守陵老兵惊觉墓碑底部渗出的药丸不再凝结成形,而是化作一道细流,汇入地底暗渠。水流所经之处,荒草疯长,叶片上浮现出无数细小文字,宛如天然铭文。
他跪地倾听,听见地下传来低语,像是三百二十八个声音齐声诵念:
> “传下去。”
> “别让任何人白白死去。”
而在南陵边境的小村,一场暴雨刚歇。泥泞巷道尽头,一名老农抱着发烧的孩子敲开村医家门。村医翻遍药柜,摇头叹息:“这症候从未见过,怕是寒疫……可哪来的解法?”
话音未落,窗外忽然刮进一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案头。叶面朝上,赫然印着一行清晰小字:
> **“野艾九钱,紫苏根五钱……”**
村医怔住,反复摩挲叶片,喃喃道:“这方子……我怎么觉得,像是梦里见过?”
他不知,千里之外的昆仑山上,阿拙正缓缓站起身。七日守魂已毕,他双目布满血丝,身形瘦削如柴,可脊背挺得笔直。
蘅走上前,递来一件粗麻斗篷,胸前绣着四柱擎天图腾,下方多了一行新绣的小字:
**“南陵 · 阿拙 · 承痛者第四百零九”**
“你该出发了。”她说。
阿拙点头,背上竹篓,里面装着新抄的《寒疫论》、一枚由药田新生黄精炼成的护心丸,以及一片夹在纸中的紫苏叶——叶脉间,“相望”二字若隐若现。
他踏上山道时,风铃再响。
药田深处,陈归仰头望着天空。云层裂开一线,一道银光掠过,如同昔日光径行之首离去的身影。而在那光影尽头,似乎有另一个身影悄然浮现,披着旧式试药司长袍,面容模糊,唯有一双眼睛清明如星。
“你们终于……开始了。”那人轻语,声音随风而逝。
昆仑绝顶,石碑静默。
花束又换了一轮,野艾与紫苏之间,多了半截烧焦的陶片,上面依稀可见“南陵”二字。新生药草叶轻轻覆盖其上,叶面浮现一行新字,像是回应,又像是承诺:
**“我去。”**
风起,万籁低语。
新的医道,正随脚步蔓延。山道蜿蜒,碎石铺陈,阿拙的脚步沉稳而缓慢。每一步落下,腕间金环便微微一震,仿佛与大地深处某种脉动遥相呼应。身后昆仑雾霭渐浓,石碑已隐入云中,唯有风铃声断续传来,像是一句未说完的嘱托。
前方是断崖古道,一道铁索横跨深渊,连接两壁峭壁。铁索早已锈迹斑斑,随风轻晃,发出低哑的**。这是通往南陵的唯一捷径——“悬命桥”。传说百年前有试药人负疫方过此桥,中途遭追兵围堵,宁死不交药稿,纵身跃下,尸骨无存。自此之后,凡持《游方录》残脉者行至此处,铁索必自行微颤,似有旧魂引路。
阿拙站在桥头,深吸一口气。寒风吹乱他额前碎发,露出眉心一道淡红旧痕,那是七日前幻象中刀锋掠过的印记,如今竟与手札上浮现的符纹隐隐重合。
他踏上铁索。
咯吱——
整座桥猛然一晃,脚下万丈虚空翻涌着灰白雾气,宛如巨口欲吞。但他没有回头,只是将斗篷紧了紧,左手扶住竹篓,右手缓缓摸出那片紫苏叶。叶脉间的“相望”二字在风中轻轻发烫,如同被谁远距离凝视。
走至中段,铁索忽然剧烈摇晃!
不是风。
是震动。
自南陵方向传来一阵闷响,像是地底有雷滚动。紧接着,远处天际泛起诡异暗红,云层如血浸染,又被一股无形之力撕开缝隙。一道微光从中坠落,砸进群山之间,激起一圈无声的涟漪。
阿拙瞳孔微缩。
他知道,那是《游方录》选定新执笔者后留下的“星坠印”——书已认主,天地感应。而那一道光,正落在南陵腹地,距今不过半日脚程。
可也就在那一刻,腕上金环骤然灼痛,几乎令他跪倒。眼前浮现出无数碎片画面:一间漏雨草屋、一只翻倒的药碗、孩子咳出的黑痰沾在母亲衣袖上……还有声音,细弱却清晰:
> “救我。”
不止一人。
是数百人,在同时呼唤。
他咬牙挺立,额头冷汗滑落,顺着下巴滴入深渊。这些不是幻觉,而是“承痛者”的共感正在觉醒——他曾承接师父临终之痛,如今又因誊写药方、续接魂链,成了第四百零九位连通三百二十八亡魂的医者。他们的记忆、他们的执念、他们未能送出的最后一剂药,全都压在他的肩上。
“我不是你。”他在风中低语,不知是对师父说,还是对那个曾在焚药炉前嘶喊的“自己”说,“但我会走完你没走完的路。”
终于,他抵达对岸。
刚踏上实地,身后轰然一声巨响——整条铁索从中断裂,坠入深渊,久久听不见回音。
命运,不再容退。
***
三日后,南陵边境村落。
暴雨再临。
村医依叶上药方熬制药汤,竟真使老农之子退了高热,咳血止住。消息如野火蔓延,十里八乡的病患家属纷纷赶来求方。可药材有限,紫苏根难寻,雪莲更是昆仑独有,无法速得。
正当众人焦灼之际,村口忽现一抹身影。
麻衣粗履,背负竹篓,胸前四柱擎天图腾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阿拙走入村庄时,怀中的护心丸轻轻震动,像是回应某种生命的召唤。他抬头望向村尾那间漏雨草屋——正是幻象中所见之地。
他一步步走去,未言一语,只将竹篓放下,取出炭笔与纸卷,开始誊抄药方。每一笔落下,纸上字迹便泛起微光,仿佛自带灵性。抄毕,他将其贴于村口老树之下,并留下一句叮嘱:
“此方可延七日性命,七日后若不得新解,则寒邪入髓,药石难及。”
说罢,他转身走向疫症最重的里巷。
那里躺着三十七名重症患者,多数已瞳缩如针,呼吸微弱。他蹲在一少年身旁,探其脉息,指尖触到皮肤时,竟感到一丝熟悉的震颤——这孩子的体内,也有极微量的“北水毒”,与当年焚药炉中陶罐内的样本同源。
“这不是天然疫病。”阿拙低声自语,“是被人放出来的。”
话音未落,屋外传来马蹄声。
十余骑黑袍人踏雨而来,披风绣着银线药鼎纹——那是朝廷直属的“净疫司”,名义上肃清瘟疫,实则掌控一切疫病信息流通。为首之人翻身下马,面覆青铜面具,声如砂石摩擦:
“你是何人?擅传禁方,扰乱民心,可知罪?”
阿拙缓缓起身,雨水顺着他瘦削的脸颊流下。他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左手,让腕上金环暴露在雨光之中。
刹那间,金环生辉,映照出空中浮游的无数细小尘粒——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寒疫之种”,此刻竟在光环影响下凝聚成丝,如虫蠕动,尽数朝地面沉降。
黑袍人齐齐后退一步。
“你……竟能显疫?”面具下声音微颤。
阿拙望着他们,目光平静却不容逼视:“你们封的是方,烧的是书,可你们封不住人心记得的药。我从昆仑来,不负师命,不违本心。若这叫‘乱’,那便乱了吧。”
他说完,从竹篓中取出一枚黄精蜜丸,塞入少年口中。随即盘膝坐下,双手结印于胸前,口中默诵一段古老医咒——那是《寒疫论》末页所载,名为“引痛诀”。
随着咒语响起,他自身体温迅速升高,额角再次渗出血珠。而少年的气息,则一点点平稳下来。
黑袍人未再上前。
他们在雨中伫立良久,最终,面具人低声道:“我们不是来抓你的。”
他摘下面具,露出一张沧桑面容,胸口赫然也绣着四柱图腾,只是下方多了一行黯淡小字:
**“承痛者第三百六十一。”**
“我们一直在等你。”他说,“现在,轮到你带路了。”晨光斜照,昆仑山南麓的云雾如纱轻卷。阿拙盘坐在石碑前第七日,膝上摊着一本残破手札,纸页泛黄,边角焦黑,正是他师父临终前抄录的《寒疫论》遗稿。风拂过,一页无字空白突然浮现出淡淡墨痕,仿佛被某种力量唤醒——
“药性相逆者,不可强合;人心相背者,不可同医。”
字迹浮现刹那,腕间金环猛然一烫,阿拙闷哼一声,额角渗出血珠。眼前景象骤变:不再是青天白日,而是浓烟蔽空、火舌**宫墙的夜晚。他看见自己——又不是自己——身披试药司乙等侍医的旧袍,正跪在焚药炉前,双手死死护住一只陶罐。
“这是南陵疫区唯一对症方!”他嘶喊,声音沙哑如裂帛,“若毁于此,三百病骨皆枉死!”
铁靴逼近,刀锋冷光一闪。
陶罐坠地,碎裂。药粉混入灰烬,瞬间被烈焰吞没。
痛——不是来自刀伤,而是心口炸开的绝望,像有千万根针顺着血脉刺入脑髓。阿拙猛地抽搐,指尖抠进泥土,指甲翻裂。可就在意识即将溃散之际,耳边忽响起一声极轻的叹息,如风吹经幡,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温柔:
“记得就好。”
幻象消散。
他喘息着睁开眼,发现手札上的字迹已蔓延整页,原本残缺的药方竟完整浮现,且多出一行小注:
> **“解药不在丹鼎,而在人心。传之,即活。”**
与此同时,共济堂高台之上,陈归正俯身查看铜镜密室传来的讯息。镜面波光流转,显出三行新字:
> **“承痛者四百零九,魂链贯通。**
> **南陵疫兆已现,药引未立。**
> **请启‘游方录’。”**
他眉头微蹙,转身走向藏书阁深处。那里有一具青铜匣,封存百年,据说是初代试药司主簿所留,内藏天下疫病应对总纲,名为《游方录》——因记载太过沉重,历代医者非至大劫不起此书。
指尖触到锁扣时,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蘅站在门口,手中提着那只青瓷药灯,灯光摇曳,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你真要打开它?”她问。
“南陵若起疫,不出七日便会沿河扩散。”陈归低声道,目光未移,“而阿拙的师父……是最后一个修订过‘寒疫十三方’的人。若《游方录》里还藏着未被焚尽的线索——”
“那就打开。”蘅打断他,“但你要记住,这书一旦启封,便会自动寻找下一个执笔者。它不选身份,不看资历,只问——谁最愿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