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的酒馆,总是充满了各种真假难辨的故事和喧嚣。
陈寻在那间小酒馆里,听着商人们兴奋地谈论着霍去病那如同神话般的胜利,他只是默默地喝完了最后一口葡萄美酒,便起身离开了。
他没有再加入之前的那个粟特商队。拉赫曼要去更西边的地方,追逐他的财富梦想。而陈寻,则想回家了。
当然,不是回到那个早已只剩下空旷宅邸的长乐庄。而是回到那片他曾为之流过血,也曾见证了无数故人离去的土地——中原。
他用几块提纯过的精盐,和几样他随手制作的、在这个时代堪称“奇巧”的小玩意儿(比如一个可以折叠的小木凳),轻易地便换取了一匹耐力极佳的骆驼和足够的干粮清水。
他没有选择独自一人上路。那太显眼,也太危险。
他找了一个规模更小,也更不起眼的、同样是准备返回汉境的汉人商队,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的身份加入了他们。
商队的首领,是一个姓王的、看起来精明强干的中年汉子。
他对这个半路加入的、自称“陈九”的男人,本是有些疑虑的。
但在陈寻,仅仅凭借着观察云层和风向,便准确地预测出了一场即将来临的小型沙尘暴,并带领他们,提前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避风山坳之后,王管事看他的眼神便只剩下了敬畏。
归途,总是比去时,显得更漫长。
但陈寻的心情,却比来时要轻松许多。
去时他是带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茫然。
而归来时,他虽然依旧不知道,自己那永恒的生命,最终将归于何处。但他却似乎找到了一种,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
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偶尔也是一个在不经意间,推动历史车轮,悄悄转动一下的“闲人”。
他们沿着那条,正在被无数商队的驼铃声,一点点踩实的“丝绸之路”的雏形,缓缓东行。
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从东方来的、满载着丝绸和漆器的汉家商队。也看到了一些金发碧眼、说着他们听不懂语言的异族商人,正满脸兴奋地赶着骆驼向西而去。
陈寻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一个远比他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时代。
“陈九爷,”休息的时候,王管事凑到陈寻身边,递过来一个水囊,好奇地问道,“您老……以前,也是走这条路的吗?我看您对这戈壁滩上的门道,比那些老骆驼客,还要清楚。”
陈寻接过水囊,喝了一口,笑了笑:“算是吧。年轻的时候,瞎跑过一阵子。”
“那您……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王管事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陈寻想了想,他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天际。
“很远……很远的地方。”他轻声说道,“远到……那里的人,长得跟我们都不太一样了。”
他没有细说。
但那寥寥数语,却已足够,在王管事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
越是靠近汉境,他们遇到的景象,便越是不同。
空气中,那属于蛮荒的、自由的气息,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帝国的、秩序井然的威严。
他们开始能够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烽燧。上面有穿着汉军服饰的士兵在警惕地瞭望。
他们也遇到了几支,正在向西巡逻的汉军骑兵小队。
那些骑兵,装备精良,气势逼人,尤其是他们胯下的战马和马上那全新的马具,都让王管事等人,看得啧啧称奇。
而那些骑兵,在看到他们这支风尘仆仆的商队时,也只是例行公事地盘问了几句,验看了通关文牒,便挥手放行。眼中带着一种属于胜利者的、强大的自信。
“变了……真的变了……”王管事看着那些远去的骑兵背影,忍不住感慨道,“想当年,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哪天不是提心吊胆,生怕遇上那些匈奴的蛮子!现在倒好,反过来了!轮到他们该怕我们了!”
陈寻没有说话。
他只是看着那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汉军士兵。
他知道这盛世,这自信来之不易。
那是卫青、霍去病,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换来的。
也是他和韩襄在那个铁匠铺里,画下的几张图纸,所带来的小小的改变。
……
这天傍晚,他们终于远远地看到了那座如同黑色巨龙般,蜿蜒在戈壁之上的雄伟关隘。
玉门关!
终于回来了。
商队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声!所有的人都加快了脚步,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只有陈寻,勒住了骆驼。
他停在原地,默默地看着那座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苍凉而又雄伟的关隘。
他回来了。
但这里真的是他的“家”吗?
他不知道。
就在此时,关隘的方向,突然传来了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声。
只见一队人数不少的匈奴人,正被一队汉军士兵,押解着缓缓地走进了关内。
那些匈奴人,衣衫褴褛,神情萎靡,早已没了草原民族的彪悍之气。看样子似乎是某个被打散了的小部落,前来归降的。
而在那队降卒的最后,陈寻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穿着匈奴服饰,却依旧将腰杆挺得笔直的、中年汉子。
他的脸上,布满了风霜,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带着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
是张骞!
陈寻的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
他竟然……也回来了?!
而且,看样子,似乎是主动跟着这队投降的匈奴人一起回来的?
陈寻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表情。
他没有上前去相认。
他知道,此刻的张骞,身份敏感。自己贸然上前,只会给他带来麻烦。
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
注视着那个,在异国他乡被囚禁了十余年,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使命的汉子,一步一步地重新踏上了故土的土地。
也就在此时,那个正低着头,随着队伍缓缓前行的张骞,仿佛心有所感。
他猛地,抬起了头!
他的目光,穿越了人群,穿越了距离,精准地与那个正骑在骆驼之上,静静地注视着他的、神秘的“盐商”,在空中交汇了!
四目相对。
没有言语。
只有一种,跨越了生死的、属于同路人的、无声的致意。
然后,张骞缓缓地收回了目光。
继续随着队伍,走进了那座代表着“家”的雄关。
陈寻也同样收回了目光。
他轻轻地拍了拍身下的骆驼。
“走吧,伙计。”他轻声说道。
“我们也该回家了。”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家”,究竟在何方。
西域的酒馆,总是充满了各种真假难辨的故事和喧嚣。
陈寻在那间小酒馆里,听着商人们兴奋地谈论着霍去病那如同神话般的胜利,他只是默默地喝完了最后一口葡萄美酒,便起身离开了。
他没有再加入之前的那个粟特商队。拉赫曼要去更西边的地方,追逐他的财富梦想。而陈寻,则想回家了。
当然,不是回到那个早已只剩下空旷宅邸的长乐庄。而是回到那片他曾为之流过血,也曾见证了无数故人离去的土地——中原。
他用几块提纯过的精盐,和几样他随手制作的、在这个时代堪称“奇巧”的小玩意儿(比如一个可以折叠的小木凳),轻易地便换取了一匹耐力极佳的骆驼和足够的干粮清水。
他没有选择独自一人上路。那太显眼,也太危险。
他找了一个规模更小,也更不起眼的、同样是准备返回汉境的汉人商队,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的身份加入了他们。
商队的首领,是一个姓王的、看起来精明强干的中年汉子。
他对这个半路加入的、自称“陈九”的男人,本是有些疑虑的。
但在陈寻,仅仅凭借着观察云层和风向,便准确地预测出了一场即将来临的小型沙尘暴,并带领他们,提前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避风山坳之后,王管事看他的眼神便只剩下了敬畏。
归途,总是比去时,显得更漫长。
但陈寻的心情,却比来时要轻松许多。
去时他是带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茫然。
而归来时,他虽然依旧不知道,自己那永恒的生命,最终将归于何处。但他却似乎找到了一种,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
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偶尔也是一个在不经意间,推动历史车轮,悄悄转动一下的“闲人”。
他们沿着那条,正在被无数商队的驼铃声,一点点踩实的“丝绸之路”的雏形,缓缓东行。
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从东方来的、满载着丝绸和漆器的汉家商队。也看到了一些金发碧眼、说着他们听不懂语言的异族商人,正满脸兴奋地赶着骆驼向西而去。
陈寻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一个远比他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时代。
“陈九爷,”休息的时候,王管事凑到陈寻身边,递过来一个水囊,好奇地问道,“您老……以前,也是走这条路的吗?我看您对这戈壁滩上的门道,比那些老骆驼客,还要清楚。”
陈寻接过水囊,喝了一口,笑了笑:“算是吧。年轻的时候,瞎跑过一阵子。”
“那您……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王管事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陈寻想了想,他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天际。
“很远……很远的地方。”他轻声说道,“远到……那里的人,长得跟我们都不太一样了。”
他没有细说。
但那寥寥数语,却已足够,在王管事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
越是靠近汉境,他们遇到的景象,便越是不同。
空气中,那属于蛮荒的、自由的气息,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帝国的、秩序井然的威严。
他们开始能够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烽燧。上面有穿着汉军服饰的士兵在警惕地瞭望。
他们也遇到了几支,正在向西巡逻的汉军骑兵小队。
那些骑兵,装备精良,气势逼人,尤其是他们胯下的战马和马上那全新的马具,都让王管事等人,看得啧啧称奇。
而那些骑兵,在看到他们这支风尘仆仆的商队时,也只是例行公事地盘问了几句,验看了通关文牒,便挥手放行。眼中带着一种属于胜利者的、强大的自信。
“变了……真的变了……”王管事看着那些远去的骑兵背影,忍不住感慨道,“想当年,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哪天不是提心吊胆,生怕遇上那些匈奴的蛮子!现在倒好,反过来了!轮到他们该怕我们了!”
陈寻没有说话。
他只是看着那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汉军士兵。
他知道这盛世,这自信来之不易。
那是卫青、霍去病,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换来的。
也是他和韩襄在那个铁匠铺里,画下的几张图纸,所带来的小小的改变。
……
这天傍晚,他们终于远远地看到了那座如同黑色巨龙般,蜿蜒在戈壁之上的雄伟关隘。
玉门关!
终于回来了。
商队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声!所有的人都加快了脚步,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只有陈寻,勒住了骆驼。
他停在原地,默默地看着那座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苍凉而又雄伟的关隘。
他回来了。
但这里真的是他的“家”吗?
他不知道。
就在此时,关隘的方向,突然传来了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声。
只见一队人数不少的匈奴人,正被一队汉军士兵,押解着缓缓地走进了关内。
那些匈奴人,衣衫褴褛,神情萎靡,早已没了草原民族的彪悍之气。看样子似乎是某个被打散了的小部落,前来归降的。
而在那队降卒的最后,陈寻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穿着匈奴服饰,却依旧将腰杆挺得笔直的、中年汉子。
他的脸上,布满了风霜,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带着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
是张骞!
陈寻的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
他竟然……也回来了?!
而且,看样子,似乎是主动跟着这队投降的匈奴人一起回来的?
陈寻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表情。
他没有上前去相认。
他知道,此刻的张骞,身份敏感。自己贸然上前,只会给他带来麻烦。
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
注视着那个,在异国他乡被囚禁了十余年,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使命的汉子,一步一步地重新踏上了故土的土地。
也就在此时,那个正低着头,随着队伍缓缓前行的张骞,仿佛心有所感。
他猛地,抬起了头!
他的目光,穿越了人群,穿越了距离,精准地与那个正骑在骆驼之上,静静地注视着他的、神秘的“盐商”,在空中交汇了!
四目相对。
没有言语。
只有一种,跨越了生死的、属于同路人的、无声的致意。
然后,张骞缓缓地收回了目光。
继续随着队伍,走进了那座代表着“家”的雄关。
陈寻也同样收回了目光。
他轻轻地拍了拍身下的骆驼。
“走吧,伙计。”他轻声说道。
“我们也该回家了。”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家”,究竟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