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林听得一脸发懵:“公子,硝土是啥?……为啥非要去茅房里刮?”
罗毅其实也没亲眼见过硝土到底长啥样,只是之前在网上看到过。
说是像厕所、猪圈这些地方的墙角根儿,常常会有这种东西。
网上还说,硝土看起来松松散散、颜色发白,要是拿烧红的木炭往上一蹭,能看见火星冒出来。
火星越大,就说明硝土的品质越好。
罗毅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他要自己做火药!
虽然大宋朝这会儿已经有火药了,但一来这是军用的东西,普通人很难弄到手。
二来价格不便宜,运输也麻烦。
再说了,现在常见的**还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威力实在有限,想靠它来炸山开石估计够呛。
所以想都不用想,罗毅决定自己动手搞。
硫磺和木炭都好说,市面上就能买到,可硝石就比较难搞了。
虽然神州大地上硝石矿不少,但已经发现的矿基本上都被官府控制着,一般人根本碰不着。
其实宋朝早就有火器了。
早在宋神宗那会儿,朝廷就设立了军器监,统一管理全国军械制造。
军器监最盛的时候,雇的工人有四万多人。
下面分了十大作坊,其中就有专门负责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
这两个工坊的地位还都挺重要的。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军器监的产量十分惊人。
一天之内就能造出弩用火药箭七千支、弓用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枚、皮火炮两万枚。
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吓人了。
不过那时候的火器威力终究有限,还没法完全扭转步兵面对骑兵时的劣势。
罗毅之所以让张宝林去厕所、猪圈那些地方找硝土,是因为动物尿液里本来就含有很多硝。
张家村是个老村子,到处是年代久远的房屋和院落,墙角地边肯定积攒了不少硝土。
其实靠厕所收集硝土这个办法,在近代战争时期也挺常见。
当年英国就因为火药消耗太大,开始在厕所上下功夫,不仅建了很多公共厕所,还把收集来的尿液洒在土里。
等过一段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后,再趁着天寒时把硝土刮起来,放进大锅熬煮,最终提炼出硝。
罗毅现在要做的也差不多,只不过他可以直接跳过等待化学反应那一步,省了不少事。
张宝林自从见识过水泥的神奇效果,就把罗毅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
这回一接到指示,他马上安排人挨家挨户去收集硝土,还美其名曰“帮全村做大扫除”呢。
忙活了一整天,收集来的硝土堆得像座小山。
大家按照罗毅的吩咐,先把硝土碾碎,混上草木灰,再倒进温水搅拌均匀,然后用麻布过滤。
过滤剩下的渣子也没浪费,继续加水搅拌、再过滤,这样来回几次,就得到了含硝的水溶液。
接下来把硝水倒进大锅加热熬煮,让水分慢慢蒸发。
等到锅里的液体变得黏稠,能拉出亮晶晶的细丝时,就赶紧把上层的液体舀出来,倒进容器里晾凉结晶。
这就是**,俗称土硝或火硝。
第一次提炼出来的土硝纯度还不够,需要再加水溶解、过滤、重新熬煮。
这样反复两三次后,土硝的纯度就足够高了,用来制作火药完全没问题。
整个熬硝过程技术性挺强,为了保密,罗毅只让信得过的张大茂亲自选了几个老实本分的村民来帮忙。
还把熬硝地点安排在已经空无一人的王家大宅。
如今王宅前院堆满了柴火和硝土,墙边一溜砌了四个灶台,每口大锅都在不停地熬煮土硝。
柴火、硝土和草木灰都由专人收集好送到门口,摆下就走。
他们根本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
在里面负责熬硝的几位都是村里的孤寡老人,索性就住在了王宅里。
一日三餐有人送,他们平时也不外出,吃住都在宅子里,每月还能领二百文工钱。
几天后,张大茂采购的木炭和硫磺都运到了村里。
罗毅从这两样里各取了一些,带着就往王家宅院走去。
张大茂、张成、张宝林他们早就等在那儿了,都想亲眼看看罗毅口中那种“能开山裂石”的**到底有多厉害。
一进院子,张宝林就忍不住问:“成品出来了吗?”
一位老汉从屋里提出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放到众人面前。
罗毅掀开罐盖,伸手抓了一把出来。
罐里都是细细的颗粒,摸上去就像精盐一样。
这质感,已经和现代的工业制品差不太多了。
“真不错。”
罗毅对几位老人的成果赞不绝口,接着又问:“现在一天大概能熬多少?”
“三天出一罐。”
“嗯,产量挺可观的。”
这一罐少说也有三四十斤。三天就能出一罐土硝,罗毅对这个速度挺满意。
不过他也清楚,这多亏了张家村多年来积攒的硝土量大,碳酸钾含量也高。
等这批硝土用得差不多了,后续产量肯定会慢慢降下来。
看来,是时候建几间公共厕所了。
对了,还得安排人去周围几个村子转转。
那些地方肯定也存着不少硝土呢。
火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相传最初是炼丹方士偶然配制出来的。
一开始主要用来做烟花爆竹这类娱乐用品,后来才逐渐推广到制造火器上。
早在唐朝,就有关于使用火器的记载了。
不过那时候,人们是把油脂、松香、硫磺这类易燃物绑在箭上,做成“火箭”,用来烧毁敌人的粮草和船只。
到了宋代,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献了一种“火箭法”。
这种方法是把装有火药的竹筒固定在箭杆前部,点燃之后,利用火药向后喷射产生的反推力把箭射出去。
这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类火器。
后来,一位名叫唐福的神卫队长,他本身也是士兵出身。
向朝廷进献了自己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器。
从此,火器才在军队作战中逐渐普及开来。
不过在那个时期,火器主要还是用于守城,论威力还比不上大名鼎鼎的神臂弓和床子弩。
尤其是那“一枪三剑箭”!
        罗毅其实也没亲眼见过硝土到底长啥样,只是之前在网上看到过。
说是像厕所、猪圈这些地方的墙角根儿,常常会有这种东西。
网上还说,硝土看起来松松散散、颜色发白,要是拿烧红的木炭往上一蹭,能看见火星冒出来。
火星越大,就说明硝土的品质越好。
罗毅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他要自己做火药!
虽然大宋朝这会儿已经有火药了,但一来这是军用的东西,普通人很难弄到手。
二来价格不便宜,运输也麻烦。
再说了,现在常见的**还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威力实在有限,想靠它来炸山开石估计够呛。
所以想都不用想,罗毅决定自己动手搞。
硫磺和木炭都好说,市面上就能买到,可硝石就比较难搞了。
虽然神州大地上硝石矿不少,但已经发现的矿基本上都被官府控制着,一般人根本碰不着。
其实宋朝早就有火器了。
早在宋神宗那会儿,朝廷就设立了军器监,统一管理全国军械制造。
军器监最盛的时候,雇的工人有四万多人。
下面分了十大作坊,其中就有专门负责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
这两个工坊的地位还都挺重要的。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军器监的产量十分惊人。
一天之内就能造出弩用火药箭七千支、弓用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枚、皮火炮两万枚。
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吓人了。
不过那时候的火器威力终究有限,还没法完全扭转步兵面对骑兵时的劣势。
罗毅之所以让张宝林去厕所、猪圈那些地方找硝土,是因为动物尿液里本来就含有很多硝。
张家村是个老村子,到处是年代久远的房屋和院落,墙角地边肯定积攒了不少硝土。
其实靠厕所收集硝土这个办法,在近代战争时期也挺常见。
当年英国就因为火药消耗太大,开始在厕所上下功夫,不仅建了很多公共厕所,还把收集来的尿液洒在土里。
等过一段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后,再趁着天寒时把硝土刮起来,放进大锅熬煮,最终提炼出硝。
罗毅现在要做的也差不多,只不过他可以直接跳过等待化学反应那一步,省了不少事。
张宝林自从见识过水泥的神奇效果,就把罗毅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
这回一接到指示,他马上安排人挨家挨户去收集硝土,还美其名曰“帮全村做大扫除”呢。
忙活了一整天,收集来的硝土堆得像座小山。
大家按照罗毅的吩咐,先把硝土碾碎,混上草木灰,再倒进温水搅拌均匀,然后用麻布过滤。
过滤剩下的渣子也没浪费,继续加水搅拌、再过滤,这样来回几次,就得到了含硝的水溶液。
接下来把硝水倒进大锅加热熬煮,让水分慢慢蒸发。
等到锅里的液体变得黏稠,能拉出亮晶晶的细丝时,就赶紧把上层的液体舀出来,倒进容器里晾凉结晶。
这就是**,俗称土硝或火硝。
第一次提炼出来的土硝纯度还不够,需要再加水溶解、过滤、重新熬煮。
这样反复两三次后,土硝的纯度就足够高了,用来制作火药完全没问题。
整个熬硝过程技术性挺强,为了保密,罗毅只让信得过的张大茂亲自选了几个老实本分的村民来帮忙。
还把熬硝地点安排在已经空无一人的王家大宅。
如今王宅前院堆满了柴火和硝土,墙边一溜砌了四个灶台,每口大锅都在不停地熬煮土硝。
柴火、硝土和草木灰都由专人收集好送到门口,摆下就走。
他们根本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
在里面负责熬硝的几位都是村里的孤寡老人,索性就住在了王宅里。
一日三餐有人送,他们平时也不外出,吃住都在宅子里,每月还能领二百文工钱。
几天后,张大茂采购的木炭和硫磺都运到了村里。
罗毅从这两样里各取了一些,带着就往王家宅院走去。
张大茂、张成、张宝林他们早就等在那儿了,都想亲眼看看罗毅口中那种“能开山裂石”的**到底有多厉害。
一进院子,张宝林就忍不住问:“成品出来了吗?”
一位老汉从屋里提出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放到众人面前。
罗毅掀开罐盖,伸手抓了一把出来。
罐里都是细细的颗粒,摸上去就像精盐一样。
这质感,已经和现代的工业制品差不太多了。
“真不错。”
罗毅对几位老人的成果赞不绝口,接着又问:“现在一天大概能熬多少?”
“三天出一罐。”
“嗯,产量挺可观的。”
这一罐少说也有三四十斤。三天就能出一罐土硝,罗毅对这个速度挺满意。
不过他也清楚,这多亏了张家村多年来积攒的硝土量大,碳酸钾含量也高。
等这批硝土用得差不多了,后续产量肯定会慢慢降下来。
看来,是时候建几间公共厕所了。
对了,还得安排人去周围几个村子转转。
那些地方肯定也存着不少硝土呢。
火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相传最初是炼丹方士偶然配制出来的。
一开始主要用来做烟花爆竹这类娱乐用品,后来才逐渐推广到制造火器上。
早在唐朝,就有关于使用火器的记载了。
不过那时候,人们是把油脂、松香、硫磺这类易燃物绑在箭上,做成“火箭”,用来烧毁敌人的粮草和船只。
到了宋代,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献了一种“火箭法”。
这种方法是把装有火药的竹筒固定在箭杆前部,点燃之后,利用火药向后喷射产生的反推力把箭射出去。
这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类火器。
后来,一位名叫唐福的神卫队长,他本身也是士兵出身。
向朝廷进献了自己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器。
从此,火器才在军队作战中逐渐普及开来。
不过在那个时期,火器主要还是用于守城,论威力还比不上大名鼎鼎的神臂弓和床子弩。
尤其是那“一枪三剑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