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茂笑呵呵地搀起张宝林,请他坐下。
“老叔,罗公子不爱讲那些虚礼,您就把他当成平常人看待就好。”
张宝林连连摆手,“那怎么行……罗、罗公子是神仙,也是我们全村的大恩人……”
“别这么说。”
罗毅笑着摆摆手,“今天请老叔过来,是有件要紧事想请您帮忙。”
张宝林一听,眼睛都睁圆了,简直不敢相信罗公子这样神仙般的人物,居然还有事要找他帮忙?
他正愣神,就听见一旁的张大茂把打算修建城墙的事从头说了一遍。
一听说要修城墙,张宝林顿时来了劲,刚才的拘谨和畏缩一下子全不见了。
他赶紧追问:“罗公子,这城墙您打算建多高、多宽呢?”
这事罗毅心里早有盘算,立刻答道:“至少得四丈高,一丈二尺宽,顶上要能走一辆马车。”
张宝林不由得吸了口气,“这……这城墙可太高了!汴京城的墙也才五丈高啊。”
罗毅笑了笑,解释道:“高一点好,高了才能挡得住金兵的箭。”
张宝林却摇摇头,“公子您有所不知,墙要修这么高,底下得先挖出至少七尺深的地基。”
“而且您要让墙顶能跑马车,那墙基的宽度还得再加一倍才行。”
“要是真想从东冈连到西冈,这段墙少说也得三里长,光是挖地基这一项,就得五百个民夫干上整整一个月。”
罗毅点点头,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
古代的城墙都是底下宽、上头窄,为的就是地基扎实,不容易塌。
张宝林接着说:“除了挖沟渠,咱们还需要大量的青砖、糯米和石灰。”
“城墙中间用夯土没问题,但外面必须用青砖砌起来,不然这么高的墙光靠夯土可撑不住,很容易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眼下这时节也不适合动工。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到连雨季了,雨水一多,就算沟渠挖好了也会被灌满。”
“再加上夏天日头毒,夯土被暴晒之后容易裂开。说实在的,小人觉得单靠咱们张家村,这城墙怕是修不起来。”
“我明白你的顾虑。”罗毅笑了笑,指向地上,“你先来看看这个。”
地上摆着两块红砖,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是刚刚随罗毅从现代来到宋朝的。
罗毅把事先调好、从现代带来的水泥随意抹在砖块之间,然后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晾着。
张宝林凑过来,看着他忙活,好奇地问:“这淤泥是做什么用的?”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咱们先吃饭。”
水泥干透需要时间。
罗毅吃过早饭就先行离开了,留下张宝林在那儿静静观察水泥的变化。
因为有罗毅的嘱咐,他不敢乱动,只是默默看着那水泥的颜色,从深到浅,一点点地变化。
到了午饭的点儿,罗毅和张大茂走过来,低头瞧了瞧说:“现在应该可以了,你搬起来试试看。”
张宝林早就等不及了,立马把红砖搬了起来,一眼就察觉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只见那两块红砖中间抹的水泥,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快干透了。
张宝林伸手摸了摸干透的水泥,表面硬邦邦的,还有点硌手,跟用土夯实的触感完全不一样。
他又用手指使劲去抠那凸起的水泥块,结果水泥纹丝不动,一点印子都没留下。
他狠狠地把砖块往地上一摔,又捡了块石头用力砸,这才勉强敲下来一小块边角。
而那两块红砖还是牢牢地粘在一起。
“这到底是个啥东西?”张宝林眼睛瞪得老大,激动得全身都微微发抖。
“太神了!明明看起来跟烂泥差不多,怎么能这么结实?”
他可是一直盯着水泥变化的,亲眼见到它从一开始到处流淌的稀泥,只过一个上午,就硬得像石头一样。
“有了这东西,咱们的城墙很快就能建好。”
罗毅笑了笑说:“这东西叫水泥,做起来不难,就是用石灰石掺黏土烧成熟料。”
“要是能加点铁粉,效果会更好。当然,咱们这儿铁粉就不指望了,不过石灰石和黏土,应该不难找吧?”
张宝林眼睛一亮,兴奋地说:“真的只需要石灰石和黏土?石灰石好办,石家村那边就有石灰窑。”
“至于黏土,景阳冈北坡那儿遍地都是。”
罗毅有点意外:“石家村居然还有石灰窑?”
“是啊,石家村那边的田地不如我们张家村肥沃,村民大多靠烧窑过日子。”
“他们那儿不仅有石灰窑、砖石窑,还有陶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窑洞,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罗毅这次是真的被惊到了。
家家户户都有窑洞?
这简直像是工业时代的家庭作坊了。
这真的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吗?
他不禁对石家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其实,这还是因为罗毅对宋朝的了解不够深入。
作为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之一,宋朝一直鼓励商业发展,大力扶持商人。
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将商人视为末流,反而在社会地位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这样的政策让宋朝的商业空前繁荣,各地手工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已经出现了**的萌芽。
若不是宋朝长期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宋也不会被大辽、大金,乃至后来的大元一再压制,最终落得个“弱宋”的名声。
在宋朝,当兵的地位可太低了。
一个五品的武将,哪怕见到六品的文官,都得主动先行礼。
将军带兵在外打仗,怎么打还得照着朝廷事先发下来的阵图来。
就算遇到突发状况,最终也得听监军的。
这些监军大多由皇帝身边的内侍——也就是太监担任,偶尔也会有文官充任。
说白了,军中说到底最大的头头,其实是监军。
就像北宋末年“六贼”里的童贯,一个太监,却统领三军,成了大宋军队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
        “老叔,罗公子不爱讲那些虚礼,您就把他当成平常人看待就好。”
张宝林连连摆手,“那怎么行……罗、罗公子是神仙,也是我们全村的大恩人……”
“别这么说。”
罗毅笑着摆摆手,“今天请老叔过来,是有件要紧事想请您帮忙。”
张宝林一听,眼睛都睁圆了,简直不敢相信罗公子这样神仙般的人物,居然还有事要找他帮忙?
他正愣神,就听见一旁的张大茂把打算修建城墙的事从头说了一遍。
一听说要修城墙,张宝林顿时来了劲,刚才的拘谨和畏缩一下子全不见了。
他赶紧追问:“罗公子,这城墙您打算建多高、多宽呢?”
这事罗毅心里早有盘算,立刻答道:“至少得四丈高,一丈二尺宽,顶上要能走一辆马车。”
张宝林不由得吸了口气,“这……这城墙可太高了!汴京城的墙也才五丈高啊。”
罗毅笑了笑,解释道:“高一点好,高了才能挡得住金兵的箭。”
张宝林却摇摇头,“公子您有所不知,墙要修这么高,底下得先挖出至少七尺深的地基。”
“而且您要让墙顶能跑马车,那墙基的宽度还得再加一倍才行。”
“要是真想从东冈连到西冈,这段墙少说也得三里长,光是挖地基这一项,就得五百个民夫干上整整一个月。”
罗毅点点头,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
古代的城墙都是底下宽、上头窄,为的就是地基扎实,不容易塌。
张宝林接着说:“除了挖沟渠,咱们还需要大量的青砖、糯米和石灰。”
“城墙中间用夯土没问题,但外面必须用青砖砌起来,不然这么高的墙光靠夯土可撑不住,很容易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眼下这时节也不适合动工。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到连雨季了,雨水一多,就算沟渠挖好了也会被灌满。”
“再加上夏天日头毒,夯土被暴晒之后容易裂开。说实在的,小人觉得单靠咱们张家村,这城墙怕是修不起来。”
“我明白你的顾虑。”罗毅笑了笑,指向地上,“你先来看看这个。”
地上摆着两块红砖,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是刚刚随罗毅从现代来到宋朝的。
罗毅把事先调好、从现代带来的水泥随意抹在砖块之间,然后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晾着。
张宝林凑过来,看着他忙活,好奇地问:“这淤泥是做什么用的?”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咱们先吃饭。”
水泥干透需要时间。
罗毅吃过早饭就先行离开了,留下张宝林在那儿静静观察水泥的变化。
因为有罗毅的嘱咐,他不敢乱动,只是默默看着那水泥的颜色,从深到浅,一点点地变化。
到了午饭的点儿,罗毅和张大茂走过来,低头瞧了瞧说:“现在应该可以了,你搬起来试试看。”
张宝林早就等不及了,立马把红砖搬了起来,一眼就察觉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只见那两块红砖中间抹的水泥,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快干透了。
张宝林伸手摸了摸干透的水泥,表面硬邦邦的,还有点硌手,跟用土夯实的触感完全不一样。
他又用手指使劲去抠那凸起的水泥块,结果水泥纹丝不动,一点印子都没留下。
他狠狠地把砖块往地上一摔,又捡了块石头用力砸,这才勉强敲下来一小块边角。
而那两块红砖还是牢牢地粘在一起。
“这到底是个啥东西?”张宝林眼睛瞪得老大,激动得全身都微微发抖。
“太神了!明明看起来跟烂泥差不多,怎么能这么结实?”
他可是一直盯着水泥变化的,亲眼见到它从一开始到处流淌的稀泥,只过一个上午,就硬得像石头一样。
“有了这东西,咱们的城墙很快就能建好。”
罗毅笑了笑说:“这东西叫水泥,做起来不难,就是用石灰石掺黏土烧成熟料。”
“要是能加点铁粉,效果会更好。当然,咱们这儿铁粉就不指望了,不过石灰石和黏土,应该不难找吧?”
张宝林眼睛一亮,兴奋地说:“真的只需要石灰石和黏土?石灰石好办,石家村那边就有石灰窑。”
“至于黏土,景阳冈北坡那儿遍地都是。”
罗毅有点意外:“石家村居然还有石灰窑?”
“是啊,石家村那边的田地不如我们张家村肥沃,村民大多靠烧窑过日子。”
“他们那儿不仅有石灰窑、砖石窑,还有陶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窑洞,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罗毅这次是真的被惊到了。
家家户户都有窑洞?
这简直像是工业时代的家庭作坊了。
这真的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吗?
他不禁对石家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其实,这还是因为罗毅对宋朝的了解不够深入。
作为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之一,宋朝一直鼓励商业发展,大力扶持商人。
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将商人视为末流,反而在社会地位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这样的政策让宋朝的商业空前繁荣,各地手工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已经出现了**的萌芽。
若不是宋朝长期坚持“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宋也不会被大辽、大金,乃至后来的大元一再压制,最终落得个“弱宋”的名声。
在宋朝,当兵的地位可太低了。
一个五品的武将,哪怕见到六品的文官,都得主动先行礼。
将军带兵在外打仗,怎么打还得照着朝廷事先发下来的阵图来。
就算遇到突发状况,最终也得听监军的。
这些监军大多由皇帝身边的内侍——也就是太监担任,偶尔也会有文官充任。
说白了,军中说到底最大的头头,其实是监军。
就像北宋末年“六贼”里的童贯,一个太监,却统领三军,成了大宋军队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