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收回煤矿?
朱元璋眉头紧锁:“很多山头都是有主的,而且是一些官绅,想从他们手上收回来,恐怕不行。”
朱雄英也知道很困难,收回这些官绅手上的煤矿,其实就是在收回他们的山头地契,跟把土地国有制差不多。
只不过动静没有那么大罢了。
但也会涉及到不少官绅的利益,这些地主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们搞搞暴乱,朝廷就要头疼了。
朱雄英沉吟道:“虽然有一些煤矿都是露天的,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到煤。”
“但是、随着煤炭的利益出现,要不了多久就会越挖越深,特别是那些本就埋的深的煤矿,挖煤的时候很容易塌方。”
“那些地主官绅,他们不会在意老百姓的死活,而且、在煤矿上,死了人也不会有人知道。”
“所以、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绝对不允许私人开采,哪怕是我几位叔叔也不行。”
朱雄英并不是杞人忧天,这本就是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地主官绅会在意百姓的死活吗?他们眼里只有利益。
哪怕在后世,黑煤窑死了多少的?
盲井了解一下,那还只是其中一个写照罢了。
朱元璋顿时严肃起来,朱雄英稍微一提点,他已经在脑海中预想到结果了。
但他还是很纠结,如果直接跟地主阶级对抗,以现在大明的情况,能不能镇压下去,会不会出现动荡。
“爷爷、朝廷强制收回煤矿,地主官绅肯定是不愿意的,必定会出现动荡。”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哦!”朱元璋眼前一亮:“大孙有什么办法?”
“利益!只要他们有利益,我想他们就算不甘心,也会妥协的。”
“毕竟、我们大明现在兵强马壮,他们也不愿意跟朝廷硬扛,他们也会权衡利弊的。”
一旁的李景隆若有所思道:“表弟、你的意思是,朝廷开采煤矿,然后把煤炭卖给他的,由他们贩卖到全国各地?”
“没错。”朱雄英暗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李景隆,这小脑袋瓜子就是转的快。
“其实就跟盐铁一样,都是朝廷专营,但会让私人分销。”
“当然、朝廷要定价,限制各地煤炭的价格,不然的话,即便有了煤炭,老百姓依然买不起。”
朱元璋感觉可行,给了地主官绅销售煤炭的资格,他们同样有利可图,收回他们的煤矿,他们的抵触就不会那么大了。
而且、地主官绅得到煤炭销售资格,也省钱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孙、大明地域广阔,人口七千多万,如果由朝廷开采煤矿的话,需要的工人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要满足各地的煤炭需求,开采煤矿的数量也不是小数目。”
“这么多人的吃喝,还有工钱,以朝廷现在的情况,恐怕支撑不起。”
朱元璋有很多事都想做,但就是穷,不然他早就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穷限制了他大展宏图。
朱元璋说着顿了顿,继续说道:“征招徭役,看来只能大规模征招徭役了。”
服徭役不用给工钱,朝廷挤一挤,还是能拿出一些粮食的,他估摸着应该能坚持到煤炭卖出去。
等有资金回笼,朝廷的压力就小了。
征招徭役?
朱雄英赶忙摇头,好家伙!百姓本就艰难,过多的徭役会让他们雪上加霜。
修建长城,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那是迫不得已。
“爷爷、北方现在不是有很多难民逃难,朝廷不是要开仓赈灾吗?”
“反正灾民闲着也是闲着,粮食照吃,何不让这些灾民去挖煤。”
“我相信,灾民肯定乐意,哪怕没有工钱,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一口吃食,不被饿死就很满足了。”
“当然、等朝廷卖煤有资金回笼,该给的工钱照给。”
“这样的话,他们才能养活一家人,即便灾情结束,以后他们返乡也能活下来重建家园。”
李景隆心里猛的一震:“以工代赈……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以工代赈这个政策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齐国大夫晏婴最早提出了以工代赈,让齐王又能修了自己的宫殿,又能赈济了灾民,一举两得。
汉代王莽“以工代赈”治理黄河,北宋苏东坡在二任杭州的时候,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饥民浚治西湖,并留下了苏堤。
这些都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
解决了难题的朱元璋心情大好,他撇撇嘴看了看李景隆,你什么档次,能跟咱大孙比吗?
“行、咱听大孙的,等明日朝会,咱就在大殿里宣布。”
这件事可以不用等,不像农税改革,会触及所有地主官绅阶级的利益,想改革需要时机。
他有把握大臣们不会反对。
利益已经给出去了,谁若是还反对,哪就是不过给他朱元璋面子,不给他面子,哪就是不想要脑袋。
一旁没有说话的戴思恭,只感觉头皮发麻,如同看怪物一样看着朱雄英。
长孙殿下什么时候如此聪明了?之前的长孙殿下,他非常熟悉,虽然也机灵聪慧,但远远比不上现在的长孙殿下。
难道是吊歪脖子树上才有的变化?要不要让族里的娃儿们也吊歪脖树试试,吊一吊,都能变天才。
他很快又甩甩头打消这个念头,实在是太凶险了,很容易把舌头吊出来。
他可不想戴家断子绝孙。
不是谁都是长孙殿下,运气有那么好,舌头都吊出来还能活蹦乱跳的。
另一边,东宫太子妃寝殿,太子妃吕氏和张嬷嬷正谈论着朱雄英。
“昨日朱雄英回宫没有?”
“奴婢一直让人关注着,朱雄英并未为回宫。”
太子妃吕氏的眼神不断变化,随即笑道:“这小**,应该是在外面玩的乐不思蜀了。”
“这样也好,他越是贪玩,越容易变成不学无术的纨绔执跨,还省的我冒风险对他动手,我就不信了,陛下会让一个纨绔执跨继承大统。”
“看来、我们或许可以改变策略,弄死朱雄英风险太大,稍有差池我们就会万劫不复。”
“但是、把朱雄英变成废物,这就简单多了,谁也想不到是我在谋划,只会认为我是一个好的后娘。”
“大家还会传颂我的善良和豁达呢。”
太子妃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她知道朱元璋在意老朱家的江山,在意天下百姓。
不可能让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继承大统。
她的猜想确实对的,比如他把朱允熥养废,最后皇位不是就落在她儿子朱允炆头上了吗。
        朱元璋眉头紧锁:“很多山头都是有主的,而且是一些官绅,想从他们手上收回来,恐怕不行。”
朱雄英也知道很困难,收回这些官绅手上的煤矿,其实就是在收回他们的山头地契,跟把土地国有制差不多。
只不过动静没有那么大罢了。
但也会涉及到不少官绅的利益,这些地主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们搞搞暴乱,朝廷就要头疼了。
朱雄英沉吟道:“虽然有一些煤矿都是露天的,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到煤。”
“但是、随着煤炭的利益出现,要不了多久就会越挖越深,特别是那些本就埋的深的煤矿,挖煤的时候很容易塌方。”
“那些地主官绅,他们不会在意老百姓的死活,而且、在煤矿上,死了人也不会有人知道。”
“所以、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绝对不允许私人开采,哪怕是我几位叔叔也不行。”
朱雄英并不是杞人忧天,这本就是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地主官绅会在意百姓的死活吗?他们眼里只有利益。
哪怕在后世,黑煤窑死了多少的?
盲井了解一下,那还只是其中一个写照罢了。
朱元璋顿时严肃起来,朱雄英稍微一提点,他已经在脑海中预想到结果了。
但他还是很纠结,如果直接跟地主阶级对抗,以现在大明的情况,能不能镇压下去,会不会出现动荡。
“爷爷、朝廷强制收回煤矿,地主官绅肯定是不愿意的,必定会出现动荡。”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哦!”朱元璋眼前一亮:“大孙有什么办法?”
“利益!只要他们有利益,我想他们就算不甘心,也会妥协的。”
“毕竟、我们大明现在兵强马壮,他们也不愿意跟朝廷硬扛,他们也会权衡利弊的。”
一旁的李景隆若有所思道:“表弟、你的意思是,朝廷开采煤矿,然后把煤炭卖给他的,由他们贩卖到全国各地?”
“没错。”朱雄英暗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李景隆,这小脑袋瓜子就是转的快。
“其实就跟盐铁一样,都是朝廷专营,但会让私人分销。”
“当然、朝廷要定价,限制各地煤炭的价格,不然的话,即便有了煤炭,老百姓依然买不起。”
朱元璋感觉可行,给了地主官绅销售煤炭的资格,他们同样有利可图,收回他们的煤矿,他们的抵触就不会那么大了。
而且、地主官绅得到煤炭销售资格,也省钱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孙、大明地域广阔,人口七千多万,如果由朝廷开采煤矿的话,需要的工人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要满足各地的煤炭需求,开采煤矿的数量也不是小数目。”
“这么多人的吃喝,还有工钱,以朝廷现在的情况,恐怕支撑不起。”
朱元璋有很多事都想做,但就是穷,不然他早就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穷限制了他大展宏图。
朱元璋说着顿了顿,继续说道:“征招徭役,看来只能大规模征招徭役了。”
服徭役不用给工钱,朝廷挤一挤,还是能拿出一些粮食的,他估摸着应该能坚持到煤炭卖出去。
等有资金回笼,朝廷的压力就小了。
征招徭役?
朱雄英赶忙摇头,好家伙!百姓本就艰难,过多的徭役会让他们雪上加霜。
修建长城,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那是迫不得已。
“爷爷、北方现在不是有很多难民逃难,朝廷不是要开仓赈灾吗?”
“反正灾民闲着也是闲着,粮食照吃,何不让这些灾民去挖煤。”
“我相信,灾民肯定乐意,哪怕没有工钱,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一口吃食,不被饿死就很满足了。”
“当然、等朝廷卖煤有资金回笼,该给的工钱照给。”
“这样的话,他们才能养活一家人,即便灾情结束,以后他们返乡也能活下来重建家园。”
李景隆心里猛的一震:“以工代赈……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以工代赈这个政策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齐国大夫晏婴最早提出了以工代赈,让齐王又能修了自己的宫殿,又能赈济了灾民,一举两得。
汉代王莽“以工代赈”治理黄河,北宋苏东坡在二任杭州的时候,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饥民浚治西湖,并留下了苏堤。
这些都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
解决了难题的朱元璋心情大好,他撇撇嘴看了看李景隆,你什么档次,能跟咱大孙比吗?
“行、咱听大孙的,等明日朝会,咱就在大殿里宣布。”
这件事可以不用等,不像农税改革,会触及所有地主官绅阶级的利益,想改革需要时机。
他有把握大臣们不会反对。
利益已经给出去了,谁若是还反对,哪就是不过给他朱元璋面子,不给他面子,哪就是不想要脑袋。
一旁没有说话的戴思恭,只感觉头皮发麻,如同看怪物一样看着朱雄英。
长孙殿下什么时候如此聪明了?之前的长孙殿下,他非常熟悉,虽然也机灵聪慧,但远远比不上现在的长孙殿下。
难道是吊歪脖子树上才有的变化?要不要让族里的娃儿们也吊歪脖树试试,吊一吊,都能变天才。
他很快又甩甩头打消这个念头,实在是太凶险了,很容易把舌头吊出来。
他可不想戴家断子绝孙。
不是谁都是长孙殿下,运气有那么好,舌头都吊出来还能活蹦乱跳的。
另一边,东宫太子妃寝殿,太子妃吕氏和张嬷嬷正谈论着朱雄英。
“昨日朱雄英回宫没有?”
“奴婢一直让人关注着,朱雄英并未为回宫。”
太子妃吕氏的眼神不断变化,随即笑道:“这小**,应该是在外面玩的乐不思蜀了。”
“这样也好,他越是贪玩,越容易变成不学无术的纨绔执跨,还省的我冒风险对他动手,我就不信了,陛下会让一个纨绔执跨继承大统。”
“看来、我们或许可以改变策略,弄死朱雄英风险太大,稍有差池我们就会万劫不复。”
“但是、把朱雄英变成废物,这就简单多了,谁也想不到是我在谋划,只会认为我是一个好的后娘。”
“大家还会传颂我的善良和豁达呢。”
太子妃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她知道朱元璋在意老朱家的江山,在意天下百姓。
不可能让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继承大统。
她的猜想确实对的,比如他把朱允熥养废,最后皇位不是就落在她儿子朱允炆头上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