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他们脸上都露出惊喜之色,但没人开口,都眼巴巴的看着蒋瓛。
毕竟这玩意又不是剧毒,不可能立马毒发身亡。
蒋瓛也是豁出去了,不搏一搏,如何上位,而且他相信朱雄英。
于是、蒋瓛直接抓了一把细盐放进嘴里。
顿时间、蒋瓛的脸都扭曲了,朱雄英看得目瞪口呆,暗暗咂舌,这**是个狠人啊。
虽然提纯的细盐无毒,可一下子吃这么多,鼾都鼾死个人。
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吃了那么多盐的蒋瓛,感觉自己现在能喝下一桶水。
但他还是在忍着,不然就功亏一篑了。
戴思恭早就赶了过来,一直在观察着蒋瓛的情况。
过了好一会,戴思恭笃定道:“蒋护卫没有中毒。”
他现在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被朱元璋让人冲冲叫来,更本不知道蒋瓛吃了盐矿提纯的细盐。
“好、非常好,盐矿生产出来的细盐,不仅没毒,还是顶级的细盐。”
朱元璋一连说了几个好,看得出来他现在很高兴:“咱大明虽然有好几个盐场,但很多地方运输不方便,导致这些地方的盐价高昂,百姓基本吃不起盐。”
“如今解决了毒盐矿的问题,咱大明百姓都能吃上细盐了。”
他说着扭头看向蒋瓛:“辛苦了,赶快去喝点茶水解解渴。”
从这微小表现,足以说明朱元璋是个体恤下属的人,他的残暴狠辣,只对**污吏。
毒盐矿!
戴思恭顿时震惊的目瞪口呆,大家都知道盐矿有毒,每年都有百姓因为吃不起盐,选择食用毒盐矿而中毒。
如今、居然解决了毒盐矿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奇迹啊。
他很想知道,究竟是谁有这本事。
李景隆看着这些细盐,在他眼里全是钱。
“表弟、有了这秘方,以后数钱数到手抽筋啊。”
“我们卖什么价格?如今两淮地区的盐价是六文钱一斤,其它地方从八文钱到十几文钱不等。”
两淮地区因为有两淮盐场,加上水运便利,因此、周边的盐价才不高。
而距离盐场远的地方,那盐价,根本不是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
还不等朱雄英开口,朱元璋就抢先说道:“盐关乎着百姓的生计,价格不宜过高,咱要让天下百姓都吃的起盐。”
朱雄英也是这样的想法,于是说道:“除去各种成本,利润赚一文钱就够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如果按照朱雄英的定价,盐价最高的地方,估计也就八文钱一斤。
“行、咱就让盐课司给你颁布专卖文书,以后你尽管生产盐,随意买卖,无需盐引。”
明朝的盐是由盐课司掌管,除了朝廷的官盐,私下里还有很多灶户,这些灶户生产的盐,并不能私下买卖,而是由盐课司收购,当然、收购价并不高,灶户也只能混个温饱。
然后盐课司以盐引的形式,买给盐商,盐商拿着盐引去盐场提货。
“爷爷、我们大明是不是有叫开中法的?”朱雄英忽然问道。
朱元璋不知道朱雄英为何忽然提起开中法,但他很是得意的说道:“没错、咱吸取了宋朝的经验,以宋朝的折中法为本,创立了开中法。”
他说着顿了顿,把明朝刚建立时的情况说了出来:“咱虽然驱逐了元朝鞑子,但溃败大漠之中的元蒙残余势力,任然拥有数十万骑兵。”
“这数十万元蒙骑兵,随时可能南下侵扰劫掠。”
“为了维护北方地区的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全,咱不仅沿着蒙汉旧有的分界线,继续修建长城防御,并且这边境设立了九边重镇,驻扎大军防守。”
“九边重镇驻守了几十万大军,这些年确实有效的震慑住了元蒙残余势力,他们不敢大举南下,只敢小支骑兵侵扰。”
“但是、几十万大军的粮食消耗非常恐怖,朝廷的财政难以支撑。”
“于是、咱阅览史书,从宋朝的折中法里吸取到了经验,这才创立了开中法。”
“开中法其实很简单,朝廷不卖盐,粮商需要用粮食跟朝廷换区盐引,然后到指定地点用盐引换盐。”
他说着还得意的笑了起来:“若不是咱创立开中法,朝廷拿什么去赈灾?很多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朱雄英赞同的点点头,确实,如果朝廷直接把盐卖给盐商,用钱交易,到时候朝廷大量购买粮食的时候,粮商绝对会把粮价抬高。
不仅对朝廷不利,百姓也会因此买不起粮。
朱元璋继续说道:“最主要的还是九边重镇驻守的几十万大军,咱的开中法主要是为了九边重镇。”
“首先、朝廷不方便大量采买粮食,另外吗,就是运送粮食的消耗很大,这里面,很容易有人动手脚。”
朱元璋话里的意思很简单,运输粮食,人吃马嚼的,会滋生那些运粮官的贪心。
而九边重镇非常重要,若是在粮草方面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咱选择了一些粮商,让这些商人来转运,比如在大同仓缴纳一石米(百余斤),或在太原仓缴纳一石三斗米(一斗约合15斤,约300斤)。”
“朝廷给与凭证,让商人到相应盐场领取盐一引(200斤),同意其在划定区域内贩卖。这一过程中,盐价折抵米价,转运费代纳盐引税。”
朱元璋的开中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政策,生产是官督民产,批销大权紧握在官府手中。开中制下的商人等于用往边区转运粮食的辛劳,换取了对盐的转运权和销售权。
如此、不仅解决了边区粮草的问题,还能让朝廷不破费。
朱雄英皱眉道:“爷爷、这些转运粮食的商人,是不是都是晋商?”
朱元璋也不隐瞒:“没错、都是晋商,毕竟他们距离九边重镇近,熟悉当地的环境,是地头蛇,由他们来运输粮草不容易出问题。”
“咱看晋商兢兢业业,保障了九边重镇大军的粮食消耗,除了河东盐场以往,又将天津长芦盐场专卖授予了他们。”
“如此、他们才会更用心往九边重镇运输粮草。”
盐铁在古代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朝廷大部分税收都是靠着盐税,洪武时期,盐税每年能收上千万贯钱。
朱元璋觉得晋商靠谱,由他们销售盐,盐税好收。
        毕竟这玩意又不是剧毒,不可能立马毒发身亡。
蒋瓛也是豁出去了,不搏一搏,如何上位,而且他相信朱雄英。
于是、蒋瓛直接抓了一把细盐放进嘴里。
顿时间、蒋瓛的脸都扭曲了,朱雄英看得目瞪口呆,暗暗咂舌,这**是个狠人啊。
虽然提纯的细盐无毒,可一下子吃这么多,鼾都鼾死个人。
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吃了那么多盐的蒋瓛,感觉自己现在能喝下一桶水。
但他还是在忍着,不然就功亏一篑了。
戴思恭早就赶了过来,一直在观察着蒋瓛的情况。
过了好一会,戴思恭笃定道:“蒋护卫没有中毒。”
他现在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被朱元璋让人冲冲叫来,更本不知道蒋瓛吃了盐矿提纯的细盐。
“好、非常好,盐矿生产出来的细盐,不仅没毒,还是顶级的细盐。”
朱元璋一连说了几个好,看得出来他现在很高兴:“咱大明虽然有好几个盐场,但很多地方运输不方便,导致这些地方的盐价高昂,百姓基本吃不起盐。”
“如今解决了毒盐矿的问题,咱大明百姓都能吃上细盐了。”
他说着扭头看向蒋瓛:“辛苦了,赶快去喝点茶水解解渴。”
从这微小表现,足以说明朱元璋是个体恤下属的人,他的残暴狠辣,只对**污吏。
毒盐矿!
戴思恭顿时震惊的目瞪口呆,大家都知道盐矿有毒,每年都有百姓因为吃不起盐,选择食用毒盐矿而中毒。
如今、居然解决了毒盐矿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奇迹啊。
他很想知道,究竟是谁有这本事。
李景隆看着这些细盐,在他眼里全是钱。
“表弟、有了这秘方,以后数钱数到手抽筋啊。”
“我们卖什么价格?如今两淮地区的盐价是六文钱一斤,其它地方从八文钱到十几文钱不等。”
两淮地区因为有两淮盐场,加上水运便利,因此、周边的盐价才不高。
而距离盐场远的地方,那盐价,根本不是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
还不等朱雄英开口,朱元璋就抢先说道:“盐关乎着百姓的生计,价格不宜过高,咱要让天下百姓都吃的起盐。”
朱雄英也是这样的想法,于是说道:“除去各种成本,利润赚一文钱就够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如果按照朱雄英的定价,盐价最高的地方,估计也就八文钱一斤。
“行、咱就让盐课司给你颁布专卖文书,以后你尽管生产盐,随意买卖,无需盐引。”
明朝的盐是由盐课司掌管,除了朝廷的官盐,私下里还有很多灶户,这些灶户生产的盐,并不能私下买卖,而是由盐课司收购,当然、收购价并不高,灶户也只能混个温饱。
然后盐课司以盐引的形式,买给盐商,盐商拿着盐引去盐场提货。
“爷爷、我们大明是不是有叫开中法的?”朱雄英忽然问道。
朱元璋不知道朱雄英为何忽然提起开中法,但他很是得意的说道:“没错、咱吸取了宋朝的经验,以宋朝的折中法为本,创立了开中法。”
他说着顿了顿,把明朝刚建立时的情况说了出来:“咱虽然驱逐了元朝鞑子,但溃败大漠之中的元蒙残余势力,任然拥有数十万骑兵。”
“这数十万元蒙骑兵,随时可能南下侵扰劫掠。”
“为了维护北方地区的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全,咱不仅沿着蒙汉旧有的分界线,继续修建长城防御,并且这边境设立了九边重镇,驻扎大军防守。”
“九边重镇驻守了几十万大军,这些年确实有效的震慑住了元蒙残余势力,他们不敢大举南下,只敢小支骑兵侵扰。”
“但是、几十万大军的粮食消耗非常恐怖,朝廷的财政难以支撑。”
“于是、咱阅览史书,从宋朝的折中法里吸取到了经验,这才创立了开中法。”
“开中法其实很简单,朝廷不卖盐,粮商需要用粮食跟朝廷换区盐引,然后到指定地点用盐引换盐。”
他说着还得意的笑了起来:“若不是咱创立开中法,朝廷拿什么去赈灾?很多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朱雄英赞同的点点头,确实,如果朝廷直接把盐卖给盐商,用钱交易,到时候朝廷大量购买粮食的时候,粮商绝对会把粮价抬高。
不仅对朝廷不利,百姓也会因此买不起粮。
朱元璋继续说道:“最主要的还是九边重镇驻守的几十万大军,咱的开中法主要是为了九边重镇。”
“首先、朝廷不方便大量采买粮食,另外吗,就是运送粮食的消耗很大,这里面,很容易有人动手脚。”
朱元璋话里的意思很简单,运输粮食,人吃马嚼的,会滋生那些运粮官的贪心。
而九边重镇非常重要,若是在粮草方面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咱选择了一些粮商,让这些商人来转运,比如在大同仓缴纳一石米(百余斤),或在太原仓缴纳一石三斗米(一斗约合15斤,约300斤)。”
“朝廷给与凭证,让商人到相应盐场领取盐一引(200斤),同意其在划定区域内贩卖。这一过程中,盐价折抵米价,转运费代纳盐引税。”
朱元璋的开中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政策,生产是官督民产,批销大权紧握在官府手中。开中制下的商人等于用往边区转运粮食的辛劳,换取了对盐的转运权和销售权。
如此、不仅解决了边区粮草的问题,还能让朝廷不破费。
朱雄英皱眉道:“爷爷、这些转运粮食的商人,是不是都是晋商?”
朱元璋也不隐瞒:“没错、都是晋商,毕竟他们距离九边重镇近,熟悉当地的环境,是地头蛇,由他们来运输粮草不容易出问题。”
“咱看晋商兢兢业业,保障了九边重镇大军的粮食消耗,除了河东盐场以往,又将天津长芦盐场专卖授予了他们。”
“如此、他们才会更用心往九边重镇运输粮草。”
盐铁在古代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朝廷大部分税收都是靠着盐税,洪武时期,盐税每年能收上千万贯钱。
朱元璋觉得晋商靠谱,由他们销售盐,盐税好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