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他来了!!!
历史再一次发生。
朱雄英暗暗咂舌,历史记载,方孝孺的老爹就是因为空印案被斩头的。
这也就导致方孝孺对老朱家的仇恨。
仇恨使得方孝孺变得残忍,不在乎什么国家存亡,也不在乎天下百姓的死活。
他只想老朱家的子嗣偿命。
当然、他心中有仇恨也无可厚非。
要知道方孝孺是谁?他师从大儒宋濂,而且是宋濂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数一数二的。
瞧瞧宋濂的弟子有那些,有太子朱标,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
瞧瞧太子朱标几兄弟就知道了,宋濂的学生没有一个差的。
被方孝孺人样才华过人的惦记上,犹如被毒蛇盯上一样。
果然、方孝孺策划来削藩政策,为的就是让朱家子嗣自相残杀。
至于齐泰和黄子澄,他俩的目的不一样,他们代表的是读书人的利益,也就是文官集团的利益而削藩。
如果方孝孺真心想辅助好建文帝朱允炆,哪怕是强制削藩以后,燕王朱棣谋反成功的几率也很小。
但那不符合方孝孺的利益,他要的是越乱越好,朱家子嗣互相残杀,最好是让老朱家的江山改朝换代。
这叫什么?
宁愿得罪莽夫,也不愿得罪读书人,莽夫都是放在明面上的。
而读书人,都是使用阴谋诡计。
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就是读书人。
他们不跟你动手,但会用诡计阴死你。
朱雄英暗道,幸好自己来了,不然历史将会重演。
“爷爷、这其中恐怕有什么误会,据我所知,济宁知府方克勤,勤政爱民,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从政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
“元末,由于战乱频繁,土地大片荒芜。明初,皇爷爷曾下诏垦荒,规定新垦田亩三年不纳粮。但属吏好功奉上,不到三年辄加征,并以田亩多寡定徭役。”
“于是百姓弃田,土地复归荒芜。克勤赴任后,重申诏令,与民守约。对纳税田亩,亦按肥瘦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税;统计每户男丁数目,徭役按丁分担。自此吏属无法作奸,新垦土地日增。”
“克勤初到任时,正值济宁饥荒。入冬,百姓又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当时上司有令,只许陆路输送,禁止舟运,违者论死。”
“严冬腊月,陆路尤苦,民众恳求从运河水道就便运送,以免车马之劳。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运,说: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也。”
“后各郡陆运者难禁风雪严寒,人畜冻死无数,独舟运安全无事,上竟不问罪。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
“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
“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自此,济宁接连三年俱获丰收,两州二十县,家有余粮,一府饶足。户籍从三万增至六万,税赋由万余石增至十四万四千余石。”
“克勤在职,注重教化。济宁兵后,郡县之学皆废,克勤倡而再兴。聘学官,充弟子,未久,各州县设学舍数百间,有弟子二千人。克勤为人,廉洁正直,爱人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严。”
“朋友下属有急难,慷慨解囊。莱芜县丞欲迎老母来署,苦无资金,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赠;有同僚衣食短缺,克勤每年赠布帛,与饮食,抚慰备至。”
“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
“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惟书册杂陈其间.相交不受人一物,虽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
朱雄英说到这里,叹气道:“听说官场很黑暗,我不拿属下怎么拿上头的怎么拿?”
“济宁知府方克勤这是拦了属下们的财路,拦了上头官员的财路,明显是这些人想借空印案,把济宁知府方克勤给除掉。”
闻言、方孝孺感激的看着朱雄英,眼眶都红了,连连点头说道:“陛下、我用我的性命为我父亲担保,若是我父亲有贪墨,欺压百姓之嫌,我愿在出门口受百姓唾弃。”
对于有气节的文人,他们不怕死,但怕自己的名声。
方孝孺也是够狠的,让百姓唾弃,这会记录在史册的,后世之人都会戳他的脊梁。
“哈哈……”朱元璋忽然笑着说道:“看把你吓得,咱又没那么可怕。”
“你父亲的事情,咱会让人去彻查,若是有人诬陷你父亲,咱一定会给你父亲一个公道。”
方孝孺激动的连连磕头致谢:“多谢陛下,多谢长孙殿下……”
“哈哈……起来吧,这里不是宫里,无需那么多礼仪,你就安心吧,只要是好官,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人,咱绝对不会亏待他。”
朱元璋笑的很开心,他语气里有画饼的意思。
他瞧见方孝孺对朱雄英那种死而后已的感激之情,心里有了决定,即便方克勤真贪墨税款,也要放他一马。
当然、官职肯定要撤销。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还是想让方孝孺死忠于自己的大孙朱雄英。
一旁的朱雄英暗道,自己穿越而来,方克勤被检举恰好方孝孺在场,这就是蝴蝶效应。
不仅挽救了方克勤的性命,方孝孺也不会把路走歪。
以方孝孺的才华在大明为官,一心一意为大明的话,大明的发展进步绝对很快。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
其实不然,应该说任何时代,人才都非常重要。
“爷爷、之前我就跟你提醒过,查空印案肯定会有人借机谋害良臣。”
“这不、济宁知府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方克勤有没有过错,但方克勤的名声一向很好。”
“若是错杀一个良臣,对大明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历史再一次发生。
朱雄英暗暗咂舌,历史记载,方孝孺的老爹就是因为空印案被斩头的。
这也就导致方孝孺对老朱家的仇恨。
仇恨使得方孝孺变得残忍,不在乎什么国家存亡,也不在乎天下百姓的死活。
他只想老朱家的子嗣偿命。
当然、他心中有仇恨也无可厚非。
要知道方孝孺是谁?他师从大儒宋濂,而且是宋濂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数一数二的。
瞧瞧宋濂的弟子有那些,有太子朱标,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
瞧瞧太子朱标几兄弟就知道了,宋濂的学生没有一个差的。
被方孝孺人样才华过人的惦记上,犹如被毒蛇盯上一样。
果然、方孝孺策划来削藩政策,为的就是让朱家子嗣自相残杀。
至于齐泰和黄子澄,他俩的目的不一样,他们代表的是读书人的利益,也就是文官集团的利益而削藩。
如果方孝孺真心想辅助好建文帝朱允炆,哪怕是强制削藩以后,燕王朱棣谋反成功的几率也很小。
但那不符合方孝孺的利益,他要的是越乱越好,朱家子嗣互相残杀,最好是让老朱家的江山改朝换代。
这叫什么?
宁愿得罪莽夫,也不愿得罪读书人,莽夫都是放在明面上的。
而读书人,都是使用阴谋诡计。
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就是读书人。
他们不跟你动手,但会用诡计阴死你。
朱雄英暗道,幸好自己来了,不然历史将会重演。
“爷爷、这其中恐怕有什么误会,据我所知,济宁知府方克勤,勤政爱民,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从政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
“元末,由于战乱频繁,土地大片荒芜。明初,皇爷爷曾下诏垦荒,规定新垦田亩三年不纳粮。但属吏好功奉上,不到三年辄加征,并以田亩多寡定徭役。”
“于是百姓弃田,土地复归荒芜。克勤赴任后,重申诏令,与民守约。对纳税田亩,亦按肥瘦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税;统计每户男丁数目,徭役按丁分担。自此吏属无法作奸,新垦土地日增。”
“克勤初到任时,正值济宁饥荒。入冬,百姓又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当时上司有令,只许陆路输送,禁止舟运,违者论死。”
“严冬腊月,陆路尤苦,民众恳求从运河水道就便运送,以免车马之劳。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运,说: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也。”
“后各郡陆运者难禁风雪严寒,人畜冻死无数,独舟运安全无事,上竟不问罪。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
“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
“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自此,济宁接连三年俱获丰收,两州二十县,家有余粮,一府饶足。户籍从三万增至六万,税赋由万余石增至十四万四千余石。”
“克勤在职,注重教化。济宁兵后,郡县之学皆废,克勤倡而再兴。聘学官,充弟子,未久,各州县设学舍数百间,有弟子二千人。克勤为人,廉洁正直,爱人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严。”
“朋友下属有急难,慷慨解囊。莱芜县丞欲迎老母来署,苦无资金,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赠;有同僚衣食短缺,克勤每年赠布帛,与饮食,抚慰备至。”
“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
“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惟书册杂陈其间.相交不受人一物,虽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
朱雄英说到这里,叹气道:“听说官场很黑暗,我不拿属下怎么拿上头的怎么拿?”
“济宁知府方克勤这是拦了属下们的财路,拦了上头官员的财路,明显是这些人想借空印案,把济宁知府方克勤给除掉。”
闻言、方孝孺感激的看着朱雄英,眼眶都红了,连连点头说道:“陛下、我用我的性命为我父亲担保,若是我父亲有贪墨,欺压百姓之嫌,我愿在出门口受百姓唾弃。”
对于有气节的文人,他们不怕死,但怕自己的名声。
方孝孺也是够狠的,让百姓唾弃,这会记录在史册的,后世之人都会戳他的脊梁。
“哈哈……”朱元璋忽然笑着说道:“看把你吓得,咱又没那么可怕。”
“你父亲的事情,咱会让人去彻查,若是有人诬陷你父亲,咱一定会给你父亲一个公道。”
方孝孺激动的连连磕头致谢:“多谢陛下,多谢长孙殿下……”
“哈哈……起来吧,这里不是宫里,无需那么多礼仪,你就安心吧,只要是好官,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人,咱绝对不会亏待他。”
朱元璋笑的很开心,他语气里有画饼的意思。
他瞧见方孝孺对朱雄英那种死而后已的感激之情,心里有了决定,即便方克勤真贪墨税款,也要放他一马。
当然、官职肯定要撤销。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还是想让方孝孺死忠于自己的大孙朱雄英。
一旁的朱雄英暗道,自己穿越而来,方克勤被检举恰好方孝孺在场,这就是蝴蝶效应。
不仅挽救了方克勤的性命,方孝孺也不会把路走歪。
以方孝孺的才华在大明为官,一心一意为大明的话,大明的发展进步绝对很快。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
其实不然,应该说任何时代,人才都非常重要。
“爷爷、之前我就跟你提醒过,查空印案肯定会有人借机谋害良臣。”
“这不、济宁知府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方克勤有没有过错,但方克勤的名声一向很好。”
“若是错杀一个良臣,对大明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