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想了想,古代的车轮都是木制的,于是点点头:“行是行,就是颠的厉害。”
朱元璋毫不在意的摆摆手:“颠点咋啦?有总比没有好。”
“就是就是,总比用马拉车好吧。”李善长点头附和道:“小少主、你可能不知道养一匹马有多费钱。”
“一匹中等**价格在十贯钱左右,但要养好一匹马可不容易,要喂精草还有喂粮食,每年还需要请大夫给马治病等等。”
“各种成本加起来,饲养一匹马每年的花费比养一个兵还要高得多。”
“你看看除了朝廷和豪强大户,普通百姓根本养不起马。”
朱雄英暗暗点头,确实如此,古代百姓连自己都养不活,拿什么养好一匹马。
富裕的村子,谁家有一头牛就已经很厉害了。
朱元璋为了加速恢复农耕,不仅向百姓发种子,发农耕器具,村里还发牛。
当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牛,而是按照村子的大小,发放一到三头牛不等,属于集体也属于朝廷的。
柳树村原本也有官府发的耕牛,后来被周家吞了。
“我知道三轮车对百姓大有裨益,只不过、路况不好也不行啊,除非都向京城附近的官道,或者把全国的主干道都修成秦直道那样。”
嘶!!!
所有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好家伙!那得多大的工程啊。
官道虽然叫官道,但也不是所有的官道都又直又宽又平整。
也就城池周边的官道修的好,其余地区就不敢保证了,特别是南方,有的官道翻山越岭,道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
朱元璋沉吟道:“看来、倭国必须打了,如果不打,谁来给咱大明修路修桥?”
李善长父他们赞同的点点头,感觉就应该如此一样。
“小少主、其实也不要把三轮车全面推广,只要在各城池推广就行,到时候城里运输货物就方便多了。”
朱雄英想了想,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点点头:“我看行,等会我把图纸给你。”
就在这时,风尘仆仆的李景隆走了过来:“表弟、我们合伙开一家车行如何?”
李景隆不愧是赚钱小能手,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到了赚钱的法子。
他生怕朱元璋他们生气,还不忘解释道:“即便表弟把图纸给出去,也不是谁都能生产三轮车的。”
“毕竟这玩意也需要木匠和铁匠才行,那些小商贾不可能为了几辆三轮车,花钱养着木匠和铁匠吧?”
“他们临时请人也不可能,等三轮车一出,木匠和铁匠早就被瓜分完了。”
众人微微点头,李景隆说的也是事实,更何况,就算现在,大部分木匠和铁匠都已经是签了契约的长工。
朱雄英想了想,也觉得挺有道理的样子,于是点点头:“行、图纸给你,你去安排。”
李景隆自信的点点头:“这点小事,表弟你就放心吧,到时候我家的商铺和你的超市都能售卖,你就等着数钱吧。”
“如果销量好,我都准备新开一些铺面用来售卖三轮车和自行车。”
李景隆:赚钱我是认真的。
好家伙!
朱雄英暗暗咂舌,这**的是全球最早的4S店了吧。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朱雄英也不想小打小闹,于是问道:“表哥、你准备怎么生产自行车和三轮车?”
李景隆愣了一愣,下意识的说道:“当然是让木匠制作车身,铁匠锻造链条了。”
“具体一点的细节呢?”
“还要什么细节?车身又不难,一个木匠就能轻松完成。”
得!
朱雄英算是看明白,古代的生产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说,一个木匠就把自行车的车身全都做完。
这样的做法也不是说有错,毕竟这样的才叫匠人,什么都懂。
但生产效率提不起来。
朱雄英指了指自行车的车把手:“这样的零部件制作简单吧?都不需要老师傅,学徒都能做。”
“我的意思是,把每个部件分出来,挑选一部分人按照规格负责生产同一个部件,最后在安排一部分人负责组装。”
“这样的话,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客户买回去的三轮车或者自行车坏了,也能及时购买部件更换。”
“我叫这种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这绝对是创新,古代工业为什么落后?还不是因为需要老师傅,可哪有那么多老师傅啊,效率根本提不起来。
“流水线!好一个流水线生产,这流水线完全值得推广啊。”李善长感慨道。
姚广孝也是啧啧称奇:“有一个流水线,大明想要不强盛都难。”
朱元璋乐呵呵的不说话,他就喜欢听大家夸他大孙。
继续、不要停。
朱雄英讪讪笑着摸了摸鼻子:“其实、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流水线生产作业了。”
“哦!大孙何出此言,那可是上千年前啊。”朱元璋诧异道。
“我觉得不可能,我看了那么多史书,如果秦朝真有流水线生产作业,我不可能不知道。”李善长连连摇头否定。
朱雄英很想说一句,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后世考古从兵马俑坑里发现了很多秦朝的武器装备,如箭头和弩箭。
那些箭头和弩箭,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可以随时替换。
朱雄英思索片刻之后说道:“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关于秦朝的箭头和弩箭记载。”
“古籍上说,秦朝的箭头和弩箭,它们的差异极小,可以随时替换,即便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也不可能完成。”
“秦朝需要的箭头和弩箭绝对不上小数目,在我看来,唯有流水线生产才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和生产效率。”
众人都沉默了,方孝孺感慨道:“上千年前的生产水平就如此之高,可到了我们现在呢?在我看来,除了火铳和火炮这些,其余的并没有长进。”
“归根结底,还是王朝更迭过于频繁,每次王朝更迭就是长期战乱,天下民不聊生,刚有发展也毁在了战乱中。”
“刚恢复过来一点,出现盛世,战乱又开始了,越打越落后,……”
朱元璋毫不在意的摆摆手:“颠点咋啦?有总比没有好。”
“就是就是,总比用马拉车好吧。”李善长点头附和道:“小少主、你可能不知道养一匹马有多费钱。”
“一匹中等**价格在十贯钱左右,但要养好一匹马可不容易,要喂精草还有喂粮食,每年还需要请大夫给马治病等等。”
“各种成本加起来,饲养一匹马每年的花费比养一个兵还要高得多。”
“你看看除了朝廷和豪强大户,普通百姓根本养不起马。”
朱雄英暗暗点头,确实如此,古代百姓连自己都养不活,拿什么养好一匹马。
富裕的村子,谁家有一头牛就已经很厉害了。
朱元璋为了加速恢复农耕,不仅向百姓发种子,发农耕器具,村里还发牛。
当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牛,而是按照村子的大小,发放一到三头牛不等,属于集体也属于朝廷的。
柳树村原本也有官府发的耕牛,后来被周家吞了。
“我知道三轮车对百姓大有裨益,只不过、路况不好也不行啊,除非都向京城附近的官道,或者把全国的主干道都修成秦直道那样。”
嘶!!!
所有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好家伙!那得多大的工程啊。
官道虽然叫官道,但也不是所有的官道都又直又宽又平整。
也就城池周边的官道修的好,其余地区就不敢保证了,特别是南方,有的官道翻山越岭,道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
朱元璋沉吟道:“看来、倭国必须打了,如果不打,谁来给咱大明修路修桥?”
李善长父他们赞同的点点头,感觉就应该如此一样。
“小少主、其实也不要把三轮车全面推广,只要在各城池推广就行,到时候城里运输货物就方便多了。”
朱雄英想了想,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点点头:“我看行,等会我把图纸给你。”
就在这时,风尘仆仆的李景隆走了过来:“表弟、我们合伙开一家车行如何?”
李景隆不愧是赚钱小能手,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到了赚钱的法子。
他生怕朱元璋他们生气,还不忘解释道:“即便表弟把图纸给出去,也不是谁都能生产三轮车的。”
“毕竟这玩意也需要木匠和铁匠才行,那些小商贾不可能为了几辆三轮车,花钱养着木匠和铁匠吧?”
“他们临时请人也不可能,等三轮车一出,木匠和铁匠早就被瓜分完了。”
众人微微点头,李景隆说的也是事实,更何况,就算现在,大部分木匠和铁匠都已经是签了契约的长工。
朱雄英想了想,也觉得挺有道理的样子,于是点点头:“行、图纸给你,你去安排。”
李景隆自信的点点头:“这点小事,表弟你就放心吧,到时候我家的商铺和你的超市都能售卖,你就等着数钱吧。”
“如果销量好,我都准备新开一些铺面用来售卖三轮车和自行车。”
李景隆:赚钱我是认真的。
好家伙!
朱雄英暗暗咂舌,这**的是全球最早的4S店了吧。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朱雄英也不想小打小闹,于是问道:“表哥、你准备怎么生产自行车和三轮车?”
李景隆愣了一愣,下意识的说道:“当然是让木匠制作车身,铁匠锻造链条了。”
“具体一点的细节呢?”
“还要什么细节?车身又不难,一个木匠就能轻松完成。”
得!
朱雄英算是看明白,古代的生产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说,一个木匠就把自行车的车身全都做完。
这样的做法也不是说有错,毕竟这样的才叫匠人,什么都懂。
但生产效率提不起来。
朱雄英指了指自行车的车把手:“这样的零部件制作简单吧?都不需要老师傅,学徒都能做。”
“我的意思是,把每个部件分出来,挑选一部分人按照规格负责生产同一个部件,最后在安排一部分人负责组装。”
“这样的话,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客户买回去的三轮车或者自行车坏了,也能及时购买部件更换。”
“我叫这种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这绝对是创新,古代工业为什么落后?还不是因为需要老师傅,可哪有那么多老师傅啊,效率根本提不起来。
“流水线!好一个流水线生产,这流水线完全值得推广啊。”李善长感慨道。
姚广孝也是啧啧称奇:“有一个流水线,大明想要不强盛都难。”
朱元璋乐呵呵的不说话,他就喜欢听大家夸他大孙。
继续、不要停。
朱雄英讪讪笑着摸了摸鼻子:“其实、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流水线生产作业了。”
“哦!大孙何出此言,那可是上千年前啊。”朱元璋诧异道。
“我觉得不可能,我看了那么多史书,如果秦朝真有流水线生产作业,我不可能不知道。”李善长连连摇头否定。
朱雄英很想说一句,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后世考古从兵马俑坑里发现了很多秦朝的武器装备,如箭头和弩箭。
那些箭头和弩箭,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可以随时替换。
朱雄英思索片刻之后说道:“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关于秦朝的箭头和弩箭记载。”
“古籍上说,秦朝的箭头和弩箭,它们的差异极小,可以随时替换,即便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也不可能完成。”
“秦朝需要的箭头和弩箭绝对不上小数目,在我看来,唯有流水线生产才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和生产效率。”
众人都沉默了,方孝孺感慨道:“上千年前的生产水平就如此之高,可到了我们现在呢?在我看来,除了火铳和火炮这些,其余的并没有长进。”
“归根结底,还是王朝更迭过于频繁,每次王朝更迭就是长期战乱,天下民不聊生,刚有发展也毁在了战乱中。”
“刚恢复过来一点,出现盛世,战乱又开始了,越打越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