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灶台前,齐有福盯着锅,见锅里升起一缕极淡的青烟,立刻倒油。
油热后,葱姜下锅,刺啦一声爆出香气。
紧接着,雪白的河豚肉块滑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煸炒出油脂。
家里没有绍兴黄酒,便用一点七宝烧代替,同样能去腥提鲜。
随后是酱油、白糖,没有熬好的高汤,就用一勺荤油和滚水代替,最后撒盐调味。
先用大火将汤汁烧滚,再转为文火慢炖。
食材本身足够好,烹饪的法子反而可以质朴。
铁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着,鲜美的香气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厨房。
齐有福胸有成竹地守在灶边,估摸着过了半个多钟头,才扬声对儿子说:“行了卫东,把灶膛的火给灭了吧。”
齐卫东闻声,用火叉将灶膛里的柴火拨散,让火渐渐熄灭。
他凑到锅边,看着那锅色泽红亮、卖相**的红烧河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光是看着就饿了,太香了!”
“那是,你爹我做河豚可是有两下子的,我先替你试试毒。”
齐有福一脸得意,手脚麻利地拿来一个盘子,从锅里夹了一小块肉出来尝了尝。
他细细品味了片刻,放下筷子点评道:“可惜了,没用河豚肝炼油,味道终究是差了一丝精髓。”
“不过也没办法,开春的河豚毒性最烈,处理一个肝就得花上一个钟头,太费事。儿子,这道菜你就将就吃,味道不赖。”
他等了一小会儿,感觉身体并无异样,这才放下心来,笑着高喊一声:“开饭咯!”
一家四口齐齐整整地坐在一起吃饭。
桌上是红烧河豚、白米饭,还有三个煮熟切开的咸鸭蛋,摆了满满一盘,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美中不足的是,米饭是张桂花蒸的,或许是穷日子过怕了,她蒸的依旧是“双蒸饭”。
这种饭在蒸熟之后,要盖紧锅盖再用大火猛蒸一遍,让米粒吸饱水汽,吃起来特别占肚子,当然,饿得也比寻常米饭快。
齐小丫穿着崭新的小花袄,好像又长高了一些。
她对那盘**的红烧河豚看也不看,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流油的咸鸭蛋。
齐卫东见状笑了,夹了好几瓣咸蛋黄到她碗里,温声说:“双蒸饭不顶饿,多吃点咸蛋黄,有油水,能压饿。”
齐小丫立刻笑得眉眼弯弯,用力地点着小脑袋:“嗯!谢谢小叔!”
齐有福看着这一幕,心里熨帖极了,给自己倒了杯七宝烧,美滋滋地抿了一口,又催促道:“卫东,鱼都盛出来半天了,再不吃就凉了,快尝尝。”
河豚肉质细嫩,没什么小刺,滑嫩的鱼块上挂着红亮的汤汁,油光闪闪,还冒着丝丝**的热气。
齐卫东夹起一块送进嘴里。
那滋味,鲜美、甘甜、滑嫩、丰腴,妙不可言,偏偏又丝毫不觉得油腻。
“太好吃了,真下饭。”
齐卫东扒拉了一大口米饭,由衷地赞叹道。
齐有福抿了口酒,脸上笑意更浓:“可惜没熬河豚肝油,这味道只能算发挥了六成。”
“等过阵子草头长出来了,我再给你露一手绝活,做道正宗的‘河豚焐茸头’,保准比城里大馆子的师傅做得都地道。”
齐卫东含笑应下。
张桂花却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喝了点酒就吹上了,你可少说两句吧。”
齐有福也不恼,乐呵呵地又呷了一口。
一时间,饭桌上暖意融融,一家四口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只是齐卫东注意到,母亲张桂花碗里总是只有白饭,桌上的好菜她一筷子也不动,总想着让家里人先吃饱吃好。
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却也无可奈何。
幸而懂事的小侄女机灵地用筷子给奶奶碗里添了个咸鸭蛋,才让气氛又活泛起来。
在家里陪着家人一直待到暮色四合,齐卫东才动身返回城里。
他今天特意请了假,就是为了多些陪伴。
当他抵达梅弄堂时,夜幕已然降临,手表的指针恰好划过七点。
齐卫东刚在天井里停好自行车,就听到小客堂传来一阵阵兴奋的谈话声。
他探头一瞧,发现除了苏映雪之外,院里的邻居们竟都聚齐了,正围着一台稀罕的收音机。
他想起苏映雪最近公司事忙,为了方便加班,暂时住去了南京路那边的公寓。
众人一见齐卫东回来,立刻热情地招呼他过去同坐。
那台作为焦点的收音机正摆在一条长凳上。
齐卫东笑着应下,王洁眼疾手快地递过来一只小马扎,让他紧挨着自己坐下,随即笑着解释起来:“我爸今天运气好,从信托商店淘来这宝贝,就喊大家伙儿一起来听个响。”
“刚才放的《林海雪原》可带劲了,就是你回来的不巧,刚播完。这不,大家伙儿都还觉得不过瘾,尤其那两个小的,非缠着我爸再讲个差不多的,可把我爸给难住了。”
“卫东同志,你可是上过战场的,对这些事肯定不陌生,不如你来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说完,她一双明亮的眼睛就落在了齐卫东轮廓分明的脸上。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齐卫东身上。
王功庆顺势关掉了滋滋作响的收音机,也笑着开口:“是啊,小齐,给我们讲讲你当兵的经历吧,挑些能说的就行,我们都爱听。”
“没错,这大晚上的怪闷的,难得聚这么齐,卫东同志就随便聊聊,给我们解解乏。”
王洁浅笑着帮腔,顺手提起脚边的热水瓶,给齐卫东的搪瓷缸里续上了热水。
面对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齐卫东也不推辞。
他接过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暖暖喉咙,然后微笑道:“我自己的那些事没什么好讲的。不过,我倒是听过一个打鬼子的故事,要是大家不嫌弃,我就献丑讲一讲?”
他脑海里迅速闪过前世看过的那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信手拈来一个,在这个年代讲正合适。
灶台前,齐有福盯着锅,见锅里升起一缕极淡的青烟,立刻倒油。
油热后,葱姜下锅,刺啦一声爆出香气。
紧接着,雪白的河豚肉块滑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煸炒出油脂。
家里没有绍兴黄酒,便用一点七宝烧代替,同样能去腥提鲜。
随后是酱油、白糖,没有熬好的高汤,就用一勺荤油和滚水代替,最后撒盐调味。
先用大火将汤汁烧滚,再转为文火慢炖。
食材本身足够好,烹饪的法子反而可以质朴。
铁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着,鲜美的香气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厨房。
齐有福胸有成竹地守在灶边,估摸着过了半个多钟头,才扬声对儿子说:“行了卫东,把灶膛的火给灭了吧。”
齐卫东闻声,用火叉将灶膛里的柴火拨散,让火渐渐熄灭。
他凑到锅边,看着那锅色泽红亮、卖相**的红烧河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光是看着就饿了,太香了!”
“那是,你爹我做河豚可是有两下子的,我先替你试试毒。”
齐有福一脸得意,手脚麻利地拿来一个盘子,从锅里夹了一小块肉出来尝了尝。
他细细品味了片刻,放下筷子点评道:“可惜了,没用河豚肝炼油,味道终究是差了一丝精髓。”
“不过也没办法,开春的河豚毒性最烈,处理一个肝就得花上一个钟头,太费事。儿子,这道菜你就将就吃,味道不赖。”
他等了一小会儿,感觉身体并无异样,这才放下心来,笑着高喊一声:“开饭咯!”
一家四口齐齐整整地坐在一起吃饭。
桌上是红烧河豚、白米饭,还有三个煮熟切开的咸鸭蛋,摆了满满一盘,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美中不足的是,米饭是张桂花蒸的,或许是穷日子过怕了,她蒸的依旧是“双蒸饭”。
这种饭在蒸熟之后,要盖紧锅盖再用大火猛蒸一遍,让米粒吸饱水汽,吃起来特别占肚子,当然,饿得也比寻常米饭快。
齐小丫穿着崭新的小花袄,好像又长高了一些。
她对那盘**的红烧河豚看也不看,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流油的咸鸭蛋。
齐卫东见状笑了,夹了好几瓣咸蛋黄到她碗里,温声说:“双蒸饭不顶饿,多吃点咸蛋黄,有油水,能压饿。”
齐小丫立刻笑得眉眼弯弯,用力地点着小脑袋:“嗯!谢谢小叔!”
齐有福看着这一幕,心里熨帖极了,给自己倒了杯七宝烧,美滋滋地抿了一口,又催促道:“卫东,鱼都盛出来半天了,再不吃就凉了,快尝尝。”
河豚肉质细嫩,没什么小刺,滑嫩的鱼块上挂着红亮的汤汁,油光闪闪,还冒着丝丝**的热气。
齐卫东夹起一块送进嘴里。
那滋味,鲜美、甘甜、滑嫩、丰腴,妙不可言,偏偏又丝毫不觉得油腻。
“太好吃了,真下饭。”
齐卫东扒拉了一大口米饭,由衷地赞叹道。
齐有福抿了口酒,脸上笑意更浓:“可惜没熬河豚肝油,这味道只能算发挥了六成。”
“等过阵子草头长出来了,我再给你露一手绝活,做道正宗的‘河豚焐茸头’,保准比城里大馆子的师傅做得都地道。”
齐卫东含笑应下。
张桂花却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喝了点酒就吹上了,你可少说两句吧。”
齐有福也不恼,乐呵呵地又呷了一口。
一时间,饭桌上暖意融融,一家四口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只是齐卫东注意到,母亲张桂花碗里总是只有白饭,桌上的好菜她一筷子也不动,总想着让家里人先吃饱吃好。
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却也无可奈何。
幸而懂事的小侄女机灵地用筷子给奶奶碗里添了个咸鸭蛋,才让气氛又活泛起来。
在家里陪着家人一直待到暮色四合,齐卫东才动身返回城里。
他今天特意请了假,就是为了多些陪伴。
当他抵达梅弄堂时,夜幕已然降临,手表的指针恰好划过七点。
齐卫东刚在天井里停好自行车,就听到小客堂传来一阵阵兴奋的谈话声。
他探头一瞧,发现除了苏映雪之外,院里的邻居们竟都聚齐了,正围着一台稀罕的收音机。
他想起苏映雪最近公司事忙,为了方便加班,暂时住去了南京路那边的公寓。
众人一见齐卫东回来,立刻热情地招呼他过去同坐。
那台作为焦点的收音机正摆在一条长凳上。
齐卫东笑着应下,王洁眼疾手快地递过来一只小马扎,让他紧挨着自己坐下,随即笑着解释起来:“我爸今天运气好,从信托商店淘来这宝贝,就喊大家伙儿一起来听个响。”
“刚才放的《林海雪原》可带劲了,就是你回来的不巧,刚播完。这不,大家伙儿都还觉得不过瘾,尤其那两个小的,非缠着我爸再讲个差不多的,可把我爸给难住了。”
“卫东同志,你可是上过战场的,对这些事肯定不陌生,不如你来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说完,她一双明亮的眼睛就落在了齐卫东轮廓分明的脸上。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齐卫东身上。
王功庆顺势关掉了滋滋作响的收音机,也笑着开口:“是啊,小齐,给我们讲讲你当兵的经历吧,挑些能说的就行,我们都爱听。”
“没错,这大晚上的怪闷的,难得聚这么齐,卫东同志就随便聊聊,给我们解解乏。”
王洁浅笑着帮腔,顺手提起脚边的热水瓶,给齐卫东的搪瓷缸里续上了热水。
面对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齐卫东也不推辞。
他接过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暖暖喉咙,然后微笑道:“我自己的那些事没什么好讲的。不过,我倒是听过一个打鬼子的故事,要是大家不嫌弃,我就献丑讲一讲?”
他脑海里迅速闪过前世看过的那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信手拈来一个,在这个年代讲正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