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头瞥了一眼,找了根旧麻绳帮他把木柴捆好,往老式杆秤上一挂。
“二十三斤四两,算下来七毛两厘,你给七毛就行。”
齐卫东点了点头,爽快地付了钱,提起那捆柴火转身离去。
在城里过日子到底和乡下不同,用柴火的地方不多,可每天早晚两次生火,起码也得消耗一斤柴。
他**,算下来这玩意儿比蜂窝煤还金贵,一天的开销甚至超过了烧煤。
但没办法,柴米油盐,这“柴”字排在第一位,是万万少不得的。
提着柴火走在路上,拐过一个无人的街角后,他手上一轻,那捆木柴便被他悄无声息地收进了自己的空间里。
天色彻底沉了下来,只有几缕残月的光辉,被高楼分割得支离破碎。
齐卫东拐进一条破败的巷子,又穿过一个破旧四合院,眼前才豁然开朗。
这里是北平有名的鸽子市,也就是黑市。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的气味,有汗味,有劣质烟草味,还有一股说不清的霉味。
昏暗的灯光下,人头攒动,却没什么大声喧哗,所有交谈都压着嗓子,像无数蚊蝇在嗡鸣。
地上铺着各式各样的布,上面摆着五花八门的东西。
成色不错的米面粮食,来路不明的罐头,还有一些紧俏的工业券和布票。
每个人都用警惕的眼神打量着过往的行人,脸上带着一种常年不见光的谨慎。
齐卫东目不斜视,在人群里缓缓穿行,像一个真正的买家那样,偶尔停下脚步,扫一眼地上的货物,却从不开口询问。
他知道,在这里,真正的好东西,从来都不是摆在明面上的。
就在他走到一处相对僻静的角落时,一道身影从旁边的阴影里悄无声息地靠了过来。
是个女人,身形瘦削,裹着一件不合身的旧大衣,脸上蒙着一块灰布头巾。
“同志,要酒不?”
她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贴着他的耳朵说的。
齐卫东脚步一顿,侧过头。
女人的眼睛在昏暗中很亮,透着一股精明和干练。
酒。
这可是真正的硬通货。
无论是送礼办事,还是自己留着招待客人,都比钱好用。
更何况这年头,市面上根本见不到几瓶。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不动声色地打量了对方一眼。
女人的眼神很平静,没有半分慌乱,显然是老手。
“什么酒?”
“汾酒,正经国营厂出的。”
女人说完,又补充了一句。
“我这还有票。”
齐卫东心里有了底。
他微微点了点头。
女人没再多说,只是朝巷子深处递了个眼色,便转身先走了。
齐卫东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两人始终保持着三五步的距离。
他的一只手插在口袋里,看似随意,实则已经做好了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巷子越走越深,光线也越来越暗,最后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女人在一扇破旧的后门前停下,轻轻叩了三下。
门开了,里面透出一点微弱的油灯光。
她闪身进去,齐卫东也跟着迈了进去。
这是一个狭小的储物间,墙角码着两个未开封的木条箱。
女人指了指箱子。
“两箱,二十四瓶。”
齐卫东走上前,撬开其中一个箱子的一角,抽出一瓶。
借着灯光,他仔细看了看瓶身上的封口和标签,确认是真货无疑。
“怎么卖?”
“酒,一箱两百。另外我这还有些布票和粮票,你要的话,可以给你算便宜点。”
女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包,打开来,里面是厚厚一沓票证。
齐卫东扫了一眼,心里快速盘算起来。
这些东西都是必需品,多多益善。
“票怎么算?”
“布票一张三块,全国粮票一斤一块二。”
价格很公道。
“我都要了。”
女人似乎没料到他这么爽快,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露出一抹喜色。
她快速清点了一下票证,报了个总数。
“一共五百三十七块。”
齐卫东也没讲价,从内兜里摸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数出钱递了过去。
女人接过钱,仔细地点了两遍,才小心翼翼地收好。
“东西你得自己想办法弄走。”
“这个你不用管。”
齐卫东淡淡地说了一句,然后看着她。
“你先走。”
女人很懂规矩,拿了钱,二话不说就拉开门,迅速消失在了黑暗里。
临走前,她留下了一句话。
“我叫蔡琪,以后还想要什么,可以托人到鸽子市南头第三个电线杆那儿传话。”
齐卫东等了片刻,确认她已经走远,才回过身。
他伸出手,轻轻搭在两个木箱上。
下一秒,箱子便凭空消失了。
他将那些票证贴身放好,整理了一下衣领,也转身走进了巷子的黑暗中。
齐卫东三步并作两步地回到家,屋里却空荡荡的,不见齐小丫。
他心里一紧,刚要扯着嗓子喊人,隔壁门里就钻出一个小脑袋。
“小丫姐姐在我家,我妈正给她弄头发呢!”小姑娘脆生生地说。
齐卫东松了口气,认出是邻居家的孩子。
“你是梅梅?”他笑着问。
“嘻嘻,你怎么晓得的?”对方反问。
“我猜的呗。”齐卫东一边说,一边跟着她进了屋。
这边的屋子格局和他家大同小异,只是面积略小一些。
只见周芝正拿着一把密齿的篦子,仔细地给小丫梳理着湿漉漉的头发,指甲不时在篦子齿间刮过,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小叔!”齐小丫一见他,立刻喊道。
周芝抬起头,温和地解释:“这孩子说头皮发痒,我瞧着不对,就帮她用六六粉洗了洗,再用篦子过一遍,清爽些。”
齐卫东看着齐小丫,心里一阵感激,连忙对周芝说:“周姐,真是太麻烦你了。”
话音刚落,一旁的梅梅就撅起了小嘴:“你管我妈叫姐,那我不是得喊你叔叔?可你看着也不大呀。”
这童言无忌的话把两个大人都逗乐了。
齐卫东忍着笑,提议道:“要不,咱们各叫各的,怎么样?”
反正又不是沾亲带故的。
他心里琢磨着,自己这年纪叫周芝一声姐正合适,叫婶子显老了。
毕竟她看着也就二十六七的样子,虽然女儿都快十岁了,想来是结婚早。
老头瞥了一眼,找了根旧麻绳帮他把木柴捆好,往老式杆秤上一挂。
“二十三斤四两,算下来七毛两厘,你给七毛就行。”
齐卫东点了点头,爽快地付了钱,提起那捆柴火转身离去。
在城里过日子到底和乡下不同,用柴火的地方不多,可每天早晚两次生火,起码也得消耗一斤柴。
他**,算下来这玩意儿比蜂窝煤还金贵,一天的开销甚至超过了烧煤。
但没办法,柴米油盐,这“柴”字排在第一位,是万万少不得的。
提着柴火走在路上,拐过一个无人的街角后,他手上一轻,那捆木柴便被他悄无声息地收进了自己的空间里。
天色彻底沉了下来,只有几缕残月的光辉,被高楼分割得支离破碎。
齐卫东拐进一条破败的巷子,又穿过一个破旧四合院,眼前才豁然开朗。
这里是北平有名的鸽子市,也就是黑市。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的气味,有汗味,有劣质烟草味,还有一股说不清的霉味。
昏暗的灯光下,人头攒动,却没什么大声喧哗,所有交谈都压着嗓子,像无数蚊蝇在嗡鸣。
地上铺着各式各样的布,上面摆着五花八门的东西。
成色不错的米面粮食,来路不明的罐头,还有一些紧俏的工业券和布票。
每个人都用警惕的眼神打量着过往的行人,脸上带着一种常年不见光的谨慎。
齐卫东目不斜视,在人群里缓缓穿行,像一个真正的买家那样,偶尔停下脚步,扫一眼地上的货物,却从不开口询问。
他知道,在这里,真正的好东西,从来都不是摆在明面上的。
就在他走到一处相对僻静的角落时,一道身影从旁边的阴影里悄无声息地靠了过来。
是个女人,身形瘦削,裹着一件不合身的旧大衣,脸上蒙着一块灰布头巾。
“同志,要酒不?”
她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贴着他的耳朵说的。
齐卫东脚步一顿,侧过头。
女人的眼睛在昏暗中很亮,透着一股精明和干练。
酒。
这可是真正的硬通货。
无论是送礼办事,还是自己留着招待客人,都比钱好用。
更何况这年头,市面上根本见不到几瓶。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不动声色地打量了对方一眼。
女人的眼神很平静,没有半分慌乱,显然是老手。
“什么酒?”
“汾酒,正经国营厂出的。”
女人说完,又补充了一句。
“我这还有票。”
齐卫东心里有了底。
他微微点了点头。
女人没再多说,只是朝巷子深处递了个眼色,便转身先走了。
齐卫东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两人始终保持着三五步的距离。
他的一只手插在口袋里,看似随意,实则已经做好了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巷子越走越深,光线也越来越暗,最后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女人在一扇破旧的后门前停下,轻轻叩了三下。
门开了,里面透出一点微弱的油灯光。
她闪身进去,齐卫东也跟着迈了进去。
这是一个狭小的储物间,墙角码着两个未开封的木条箱。
女人指了指箱子。
“两箱,二十四瓶。”
齐卫东走上前,撬开其中一个箱子的一角,抽出一瓶。
借着灯光,他仔细看了看瓶身上的封口和标签,确认是真货无疑。
“怎么卖?”
“酒,一箱两百。另外我这还有些布票和粮票,你要的话,可以给你算便宜点。”
女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包,打开来,里面是厚厚一沓票证。
齐卫东扫了一眼,心里快速盘算起来。
这些东西都是必需品,多多益善。
“票怎么算?”
“布票一张三块,全国粮票一斤一块二。”
价格很公道。
“我都要了。”
女人似乎没料到他这么爽快,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露出一抹喜色。
她快速清点了一下票证,报了个总数。
“一共五百三十七块。”
齐卫东也没讲价,从内兜里摸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数出钱递了过去。
女人接过钱,仔细地点了两遍,才小心翼翼地收好。
“东西你得自己想办法弄走。”
“这个你不用管。”
齐卫东淡淡地说了一句,然后看着她。
“你先走。”
女人很懂规矩,拿了钱,二话不说就拉开门,迅速消失在了黑暗里。
临走前,她留下了一句话。
“我叫蔡琪,以后还想要什么,可以托人到鸽子市南头第三个电线杆那儿传话。”
齐卫东等了片刻,确认她已经走远,才回过身。
他伸出手,轻轻搭在两个木箱上。
下一秒,箱子便凭空消失了。
他将那些票证贴身放好,整理了一下衣领,也转身走进了巷子的黑暗中。
齐卫东三步并作两步地回到家,屋里却空荡荡的,不见齐小丫。
他心里一紧,刚要扯着嗓子喊人,隔壁门里就钻出一个小脑袋。
“小丫姐姐在我家,我妈正给她弄头发呢!”小姑娘脆生生地说。
齐卫东松了口气,认出是邻居家的孩子。
“你是梅梅?”他笑着问。
“嘻嘻,你怎么晓得的?”对方反问。
“我猜的呗。”齐卫东一边说,一边跟着她进了屋。
这边的屋子格局和他家大同小异,只是面积略小一些。
只见周芝正拿着一把密齿的篦子,仔细地给小丫梳理着湿漉漉的头发,指甲不时在篦子齿间刮过,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小叔!”齐小丫一见他,立刻喊道。
周芝抬起头,温和地解释:“这孩子说头皮发痒,我瞧着不对,就帮她用六六粉洗了洗,再用篦子过一遍,清爽些。”
齐卫东看着齐小丫,心里一阵感激,连忙对周芝说:“周姐,真是太麻烦你了。”
话音刚落,一旁的梅梅就撅起了小嘴:“你管我妈叫姐,那我不是得喊你叔叔?可你看着也不大呀。”
这童言无忌的话把两个大人都逗乐了。
齐卫东忍着笑,提议道:“要不,咱们各叫各的,怎么样?”
反正又不是沾亲带故的。
他心里琢磨着,自己这年纪叫周芝一声姐正合适,叫婶子显老了。
毕竟她看着也就二十六七的样子,虽然女儿都快十岁了,想来是结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