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方听了这话,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城里来的?不像啊!看你这皮糙肉厚的……”
齐卫东见他不信,便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东西:“这是我们单位开的介绍信,这是我的工作证。我们刚从徐闻大队那边收了些东西过来。”
青年将信将疑地接过东西,仔细看了看上面的红章和字迹。
“哟!还真是城里工厂的。”
他把证件和介绍信还给齐卫东,态度缓和了不少,“看你这模样,我还当是哪个生产队的呢。”
“我叫宋山宁,是队里的会计。你要的山货嘛,木耳我们这儿倒是有一些,不过鸡蛋可就没了。”
齐卫东有些意外:“真没有?我可听说了,外面的人都讲,你们这大山深处,偷偷养着东西呢。”
听到这话,宋山宁无奈笑笑:“这都是哪儿听来的话。早些年不让养,各家早就清干净了。”
“队里那几只鸡,下的蛋都攒着开春孵鸡仔用,哪有多余的拿出来卖?年景不好,大家肚子都填不饱呢。”
这番话听起来合情合理,要不是齐卫东从徐闻大队那边得了准信,恐怕真就信了。
他心里琢磨着,这地方三面环山,路又不好走,简直是天然的屏障,说没人搞点副业,他是不信的。
他决定不再拐弯抹角,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宋大哥,我真是厂里派来的,这是我的介绍信。我们就是想完成采购任务,绝不会到处乱说。”
“再说,现在政策都变了,允许私人养殖,你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他确实想不通,要是搁在以前,藏着掖着还能理解。
可如今风向都变了,徐闻大队的人离城里这么近都敢卖,就说明消息早就传开了。
这山里再闭塞,也不至于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吧?
宋山宁听完他这番话,沉默了片刻,忽然爽朗一笑:“行,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领你去个地方瞧瞧。”
这个转变来得太快,倒让齐卫东有些措手不及,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人是在耍我吗?
他满腹疑虑地跟在宋山宁身后进了村子。
一路上,不断有村民跟宋山宁打招呼。
“山宁啊,忙完了?”
“队长,领着客人呐!”
宋山宁都笑着一一应答:“婶,这位是城里工厂的同志,来收些山货,我带他去二叔家坐坐。”
那些村民听了,都只是意味深长地瞧了齐卫东一眼,便不再多问,目送着他们往山坡上走去。
“队长?”齐卫东捕捉到了这个称呼,好奇地问:“宋大哥,他们怎么都叫你队长?”
宋山宁摆了摆手,浑不在意地解释道:“嗨,我们大队长老了,队里的事基本都我在跑腿,大伙儿叫顺口了。”
齐卫东“哦”了一声,没再深究,继续埋头跟着他往上爬。
两人在一处用山石和黄泥垒成的院墙外停下了脚步。
宋山宁侧过身,对他笑了笑:“就是这儿了,你稍等。”
说罢,他冲着院里扬声喊道:“二婶,在家吗?开下门!”
院里很快传来一个苍老的回应:“是山宁啊,等着啊!”
片刻后,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拉开。
门口站着一位老太太,头发白得像雪,脸上的皱纹深得像刀刻的一样,腰背也有些佝偻。
她浑浊的目光在齐卫东身上扫了一下,又转向宋山宁,没多问什么,只是侧身让开路:“你二叔身子不得劲,在炕上歇着呢,进屋说吧。”
宋山宁点了点头,领着齐卫东迈步进了院子。
齐卫东跟在后面,一进屋就感到一股暖意。
外面的山风已经带着寒气,尤其天快黑的时候更是冷飕飕的。
堂屋的灶膛里火烧得正旺,锅里咕嘟着什么,一股子煮玉米的甜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
山里的天黑得早,屋里没掌灯,光线很差,显得有些昏暗。
穿过堂屋进了里间,光线愈发暗淡,几乎看不清东西。
“二叔,身子骨又不爽利了?”
宋山宁一进门,就朝着炕上的人熟络地喊了一句。
炕上那人缓缓应声:“老毛病了,天一抽冷,骨头缝里就冒寒气,得拿热炕捂着才行。”
他说话间,目光落到旁边的齐卫东身上:“这位是?”
宋山宁赶忙解释:“哦,城里厂子派来的同志,下来收些鸡蛋山货,我领他过来问问。”
老头听了,这才抬眼重新打量了齐卫东一番。
齐卫东进屋半晌,眼睛才算适应了屋里的昏暗。
只见炕上躺着位老者,脸上沟壑纵横,老人斑密密麻麻。
他连忙露出笑容,主动打招呼:“大爷您好,我是首钢的,想来收点咱们这的土产。”
“哦!”老头淡淡地应了一声,随即朝屋外喊道,“老婆子,来客了,也不知道把灯点亮。”
“哎,就来了,这不正找火石嘛!”门外传来苍老的回应。
话音刚落,一位老太太举着一根燃着的木柴走了进来,摸索着点燃了桌上的煤油灯。
一团昏黄的光晕散开,屋里顿时亮堂了不少,人脸也清晰了。
齐卫东这才看清,老两口的年纪都不小了,瞧着得有六七十岁,这在乡下绝对算得上长寿。
老太太点完灯,和善地笑了笑:“你们坐着聊,我去烧点热水。”
“二婶,甭忙活了,我们说几句话就走。”
宋山宁客气地拦了一句,然后将视线转向了炕上的老头。
老头会意,把身上的被子往里挪了挪,空出地方,又费力地将炕桌搬到一边:“天冷,上炕坐吧,热乎。”
宋山宁也不见外,脱了鞋就盘腿坐了上去。
齐卫东则没上炕,只在炕沿边上坐了下来。
等都坐定了,老头才再次开口:“厂里派来的?年纪这么轻?”
齐卫东对这种质疑早已习惯,他笑着点头:“嗯,我是厂里的采购员,这是我的证明。”
他一边说,一边把证明递过去,又补充道:“大爷,您看,证明上是两个人。我还有个同事,她在东边的徐闻大队收了些东西,先送回厂里去了。”
“您要是不信,可以去那边打听,我们确实收了不少货。”
对方听了这话,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城里来的?不像啊!看你这皮糙肉厚的……”
齐卫东见他不信,便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东西:“这是我们单位开的介绍信,这是我的工作证。我们刚从徐闻大队那边收了些东西过来。”
青年将信将疑地接过东西,仔细看了看上面的红章和字迹。
“哟!还真是城里工厂的。”
他把证件和介绍信还给齐卫东,态度缓和了不少,“看你这模样,我还当是哪个生产队的呢。”
“我叫宋山宁,是队里的会计。你要的山货嘛,木耳我们这儿倒是有一些,不过鸡蛋可就没了。”
齐卫东有些意外:“真没有?我可听说了,外面的人都讲,你们这大山深处,偷偷养着东西呢。”
听到这话,宋山宁无奈笑笑:“这都是哪儿听来的话。早些年不让养,各家早就清干净了。”
“队里那几只鸡,下的蛋都攒着开春孵鸡仔用,哪有多余的拿出来卖?年景不好,大家肚子都填不饱呢。”
这番话听起来合情合理,要不是齐卫东从徐闻大队那边得了准信,恐怕真就信了。
他心里琢磨着,这地方三面环山,路又不好走,简直是天然的屏障,说没人搞点副业,他是不信的。
他决定不再拐弯抹角,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宋大哥,我真是厂里派来的,这是我的介绍信。我们就是想完成采购任务,绝不会到处乱说。”
“再说,现在政策都变了,允许私人养殖,你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他确实想不通,要是搁在以前,藏着掖着还能理解。
可如今风向都变了,徐闻大队的人离城里这么近都敢卖,就说明消息早就传开了。
这山里再闭塞,也不至于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吧?
宋山宁听完他这番话,沉默了片刻,忽然爽朗一笑:“行,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领你去个地方瞧瞧。”
这个转变来得太快,倒让齐卫东有些措手不及,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人是在耍我吗?
他满腹疑虑地跟在宋山宁身后进了村子。
一路上,不断有村民跟宋山宁打招呼。
“山宁啊,忙完了?”
“队长,领着客人呐!”
宋山宁都笑着一一应答:“婶,这位是城里工厂的同志,来收些山货,我带他去二叔家坐坐。”
那些村民听了,都只是意味深长地瞧了齐卫东一眼,便不再多问,目送着他们往山坡上走去。
“队长?”齐卫东捕捉到了这个称呼,好奇地问:“宋大哥,他们怎么都叫你队长?”
宋山宁摆了摆手,浑不在意地解释道:“嗨,我们大队长老了,队里的事基本都我在跑腿,大伙儿叫顺口了。”
齐卫东“哦”了一声,没再深究,继续埋头跟着他往上爬。
两人在一处用山石和黄泥垒成的院墙外停下了脚步。
宋山宁侧过身,对他笑了笑:“就是这儿了,你稍等。”
说罢,他冲着院里扬声喊道:“二婶,在家吗?开下门!”
院里很快传来一个苍老的回应:“是山宁啊,等着啊!”
片刻后,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拉开。
门口站着一位老太太,头发白得像雪,脸上的皱纹深得像刀刻的一样,腰背也有些佝偻。
她浑浊的目光在齐卫东身上扫了一下,又转向宋山宁,没多问什么,只是侧身让开路:“你二叔身子不得劲,在炕上歇着呢,进屋说吧。”
宋山宁点了点头,领着齐卫东迈步进了院子。
齐卫东跟在后面,一进屋就感到一股暖意。
外面的山风已经带着寒气,尤其天快黑的时候更是冷飕飕的。
堂屋的灶膛里火烧得正旺,锅里咕嘟着什么,一股子煮玉米的甜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
山里的天黑得早,屋里没掌灯,光线很差,显得有些昏暗。
穿过堂屋进了里间,光线愈发暗淡,几乎看不清东西。
“二叔,身子骨又不爽利了?”
宋山宁一进门,就朝着炕上的人熟络地喊了一句。
炕上那人缓缓应声:“老毛病了,天一抽冷,骨头缝里就冒寒气,得拿热炕捂着才行。”
他说话间,目光落到旁边的齐卫东身上:“这位是?”
宋山宁赶忙解释:“哦,城里厂子派来的同志,下来收些鸡蛋山货,我领他过来问问。”
老头听了,这才抬眼重新打量了齐卫东一番。
齐卫东进屋半晌,眼睛才算适应了屋里的昏暗。
只见炕上躺着位老者,脸上沟壑纵横,老人斑密密麻麻。
他连忙露出笑容,主动打招呼:“大爷您好,我是首钢的,想来收点咱们这的土产。”
“哦!”老头淡淡地应了一声,随即朝屋外喊道,“老婆子,来客了,也不知道把灯点亮。”
“哎,就来了,这不正找火石嘛!”门外传来苍老的回应。
话音刚落,一位老太太举着一根燃着的木柴走了进来,摸索着点燃了桌上的煤油灯。
一团昏黄的光晕散开,屋里顿时亮堂了不少,人脸也清晰了。
齐卫东这才看清,老两口的年纪都不小了,瞧着得有六七十岁,这在乡下绝对算得上长寿。
老太太点完灯,和善地笑了笑:“你们坐着聊,我去烧点热水。”
“二婶,甭忙活了,我们说几句话就走。”
宋山宁客气地拦了一句,然后将视线转向了炕上的老头。
老头会意,把身上的被子往里挪了挪,空出地方,又费力地将炕桌搬到一边:“天冷,上炕坐吧,热乎。”
宋山宁也不见外,脱了鞋就盘腿坐了上去。
齐卫东则没上炕,只在炕沿边上坐了下来。
等都坐定了,老头才再次开口:“厂里派来的?年纪这么轻?”
齐卫东对这种质疑早已习惯,他笑着点头:“嗯,我是厂里的采购员,这是我的证明。”
他一边说,一边把证明递过去,又补充道:“大爷,您看,证明上是两个人。我还有个同事,她在东边的徐闻大队收了些东西,先送回厂里去了。”
“您要是不信,可以去那边打听,我们确实收了不少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