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这世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

  “一切,皆有因果!”

  “佛,只是告诉你,如何去面对因果,如何去偿还因果。”

  “而不是,替你抹去因果!”

  秦修说完。

  竹林中,一片死寂。

  法海的身体,猛地一颤。

  他呆呆地看着秦修。

  看着那张平静,却又充满了智慧的脸庞。

  他的脑海中,无数经文闪过。

  无数佛理,重新排列组合。

  他一直困惑不解的“慈悲与公正”的矛盾。

  在秦修这番话中。

  瞬间消弭于无形!

  豁然开朗!

  “佛,非赦其罪,而是令其明罪、认罪、赎罪!”

  “放下屠刀,是忏悔的开始,而非罪孽的终结!”

  “佛不赦罪,只指路!”

  这番话。

  如同醍醐灌顶。

  瞬间击溃了法海心中,对佛法的最大困惑。

  他周身的佛光。

  在这一刻。

  变得更加纯粹。

  更加清明。

  他感到自己的“道心”,在这一刻。

  变得更加坚固。

  更加通透。

  但与此同时。

  也有一丝,前所未有的“不甘”,涌上心头。

  因为。

  解开他疑惑的。

  不是他心中的佛。

  而是,他面前的这个人!

  这个,他认为是“邪说”的“白衣佛主”!

  玄弈大师和忘忧大师,此刻激动得身体颤抖。

  他们相视一眼。

  眼中,都充满了震撼与明悟。

  他们修佛数百年。

  从未听过如此精妙,如此透彻的佛理!

  这简直,就是佛门真解!

  秦命兴奋地握紧了拳头。

  他哥,就是牛逼!

  姚曦灵美眸中,异彩连连。

  她发现。

  秦修的智慧,比她想象的,还要深远。

  洛璃则默默地,将秦修的这番话,记录了下来。

  她感觉到。

  其中,蕴**一种强大的逻辑和秩序。

  法海的眼神,变得无比复杂。

  他看着秦修。

  有敬佩。

  有震惊。

  更有,一丝不甘。

  他沉默了许久。

  久到整个竹林,只能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多谢秦佛主,为法海解惑。”

  法海缓缓开口。

  声音中,带着一丝罕见的恭敬。

  “但,法海心中,仍有一惑。”

  “敢问秦佛主。”

  “若佛魔一体,善恶一念。”

  “那修行戒律,又有何意义?”

  法海提出了他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更加直接。

  直指佛门戒律的根本。

  也是他心中,对秦修“佛魔一体”说法的最大质疑!

  如果佛与魔,善与恶,只是一念之间。

  那佛门所奉行的戒律,又有什么用?

  难道,可以弃之不顾吗?

  他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他不会被秦修的言语,轻易动摇。

  法海的第二个问题,如同尖刀。

  直插佛门戒律的核心。

  也直指秦修“佛魔一体”的理论。

  竹林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个问题,让所有烂柯寺的僧人,再次紧张起来。

  戒律,是佛门的基础。

  是修行者约束自身,规范言行的准则。

  如果戒律没有意义。

  那佛门,又何以立足?

  秦修的“佛魔一体”,是否意味着可以无视戒律?

  秦修看着法海。

  眼中没有丝毫波澜。

  他微微一笑。

  “佛子这个问题,问得极好。”

  “它触及了修行者内心,对‘自由’与‘约束’的困惑。”

  秦修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先点明了法海心中的深层动因。

  这让法海的眼神,再次一凝。

  秦修,仿佛能看透他的一切。

  他心中的戒律,是如此的森严。

  他自己,便是戒律的完美遵守者。

  他认为,只有戒律,才能约束魔心,才能引导世人向善。

  “佛子认为,戒律,是用来约束魔心,引导向善的。”

  “对吗?”

  秦修问道。

  法海点头。

  “正是!”

  “无戒律,不成方圆。无约束,何以成佛?”

  他语气坚定。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

  秦修摇了摇头。

  “佛子所言,对,但也不全对。”

  “戒律,是渡河之舟,而非彼岸之景。”

  他缓缓开口。

  声音不大,却字字珠玑。

  “凡夫俗子,心性未定,如在苦海中浮沉。”

  “戒律,便是那艘渡人登岸的扁舟。”

  “它让你在风浪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沉沦。”

  “它约束你的行为,是为了让你少造恶业,多行善事。”

  “让你能够平稳抵达彼岸。”

  秦修指了指法海。

  “你我皆是乘舟者。”

  “在你仍会因‘一念’而动摇时。”

  “在你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杂念时。”

  “戒律,便是你唯一的依仗!”

  “它就像船桨,让你能够不断前行。”

  “但佛子。”

  秦修话锋一转。

  “当你真正抵达彼岸之时,你还会抱着那艘船,不放手吗?”

  “当你已然登岸,心境澄明,万念归一。”

  “你还会需要那艘船,去束缚你吗?”

  他目光如炬。

  “当你真正做到‘心不动’时。”

  “大千世界,皆是净土。”

  “你的心,便是佛国。”

  “你得意,便是法度。”

  “彼时,何须戒律?”

  秦秦修看向法海。

  “戒律的存在,是为了指引,是为了辅助。”

  “而非最终的目的。”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你抵达彼岸。”

  “而不是,成为你终生无法摆脱的束缚!”

  “真正的佛者,是心中无戒,却又处处是戒。”

  “心中无规,却又处处合规。”

  “因为他已超脱于戒律之外,心性与佛法融为一体!”

  秦修的话语,再次震慑了所有人。

  尤其是法海。

  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戒律”,在秦修口中。

  竟然只是“渡河之舟”。

  并非“彼岸”。

  这让他感到一阵巨大的冲击。

  他一直认为,严格遵守戒律,便是修佛的至高境界。

  但秦修却告诉他。

  戒律,仅仅是手段。

  并非目的。

  这让他感到一阵迷茫。

  “心不动,万境皆净土。”

  法海喃喃自语。

  他的“道心”,再次受到剧烈冲击。

  他看到了自己修行路上的“桎梏”。

  他被戒律所束缚。

  却从未想过。

  何时才能抛弃这艘“渡舟”,真正“登岸”。

  他一直在船上。

  却以为,船便是岸。

  一股强烈的明悟,在他心中升起。

  同时,也有一股更深的“不甘”,涌上心头。

  秦修看着法海。

  他没有继续深说。

  而是转头。

  看向身边的秦命。

  “你。”

  他轻声说。

  “如今的你,心性未定。”

  “魔骨尚有戾气。”

  “你,便需要戒律的约束。”

  “需要用佛法,去淬炼你的魔心。”

  “去压制你的杂念。”

  “去引导你的方向。”

  “不要抵抗,去感受它,理解它,让你的魔心,听到佛音!”

  秦修意有所指。

  他这番话,不仅仅是对法海的回答。

  更是对秦命的指引。

  他要告诉所有人。

  佛魔一体。

  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