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氏宗祠内,香烟缭绕,祖宗牌位森然罗列。林弘仲跪在蒲团上,虔诚地三叩首。清明祭祖是林家百年不变的规矩,即便他这个常与番夷打交道的“异类”,也不敢怠慢。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弘仲叩首。”他低声祝祷,“虽身在番地,心向中华,未敢一日忘本...”
“好个未敢忘本!”一声厉喝从身后传来。林弘仲回头,见族叔林守义拄着拐杖站在祠堂门口,面色铁青。身后跟着一群族老,个个神情严肃。
“叔父大人...”林弘仲忙起身行礼。
林守义却不理他,径直走到祖宗牌位前,颤声道:“林家世代诗礼传家,如今却出了个勾结番教、背祖忘宗的不肖子!你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林弘仲心中一沉:“叔父何出此言?”
“还装糊涂!”一个族老怒道,“你那个好侄儿林文轩,近日常往番和尚庙里跑,竟说要受洗入教!若不是你这做叔叔的引路,他怎会如此?”
林弘仲愕然。文轩是他大哥的独子,今年十六,聪明好学,他确实常带在身边教他番语商事,却不知这孩子竟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
“此事我实不知情...”他辩解道,“我这就去找文轩问个明白。”
“不必找了!”林守义拐杖重重顿地,“那孽障已被我锁在书房面壁思过。今日要审的是你!若不是你常年与番夷厮混,文轩怎会受那**蛊惑?”
族老们纷纷附和:“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听说你还帮番和尚译经,简直数典忘祖!”
林弘仲百口莫辩。这时,外面传来喧哗声。管家慌慌张张跑来:“老爷,不好了!文轩少爷砸破窗子跑了,说是要去番庙受洗!”
祠堂内顿时大乱。林守义气得浑身发抖:“反了!反了!快把那孽障抓回来!”
林弘仲趁机道:“叔父息怒,让我去劝文轩回来。那孩子最听我的话。”
得到默许后,林弘仲急忙赶往澳门半岛的教堂。果然,文轩正跪在佩雷斯神父面前,坚决要求受洗。
“文轩!”林弘仲喝道,“快跟我回去!”
少年抬起头,眼中闪着倔强的光:“叔父,我已决心皈依天主。您常说要开阔眼界,为何不能理解我的选择?”
林弘仲一时语塞。佩雷斯神父温和地说:“林先生,令侄确有虔诚之心...”
“神父请稍候,”林弘仲打断他,“容我们叔侄单独说话。”
他拉文轩到教堂角落,压低声音:
“你可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要被家族除名,还可能被官府追究!大明律法严禁百姓入番教!”
文轩却道:“叔父不也常与番人来往?为何独我不能?”
“我是为生计所迫!你可知我每日在家族与番人之间周旋,如履薄冰?”林弘仲难得激动起来,“你只看到番教新奇,可知背后多少凶险?若是简单祷告就能得救,这世上哪来这许多苦难!”
少年愣住了,从未见过温文尔雅的叔父如此激动。
林弘仲平复心情,轻声道:“文轩,你可知为何我虽通番语、习番俗,却从未受洗?”
文轩摇头。
“因为我知道,脚踏两条船固然危险,但若只踏一条,就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
林弘仲望向祭坛上的十字架,“这些神父是好人不假,但他们不懂中国。在这里,个人信仰从来不只是个人的事。你今日受洗,明**父亲就要被族人口诛笔伐,你母亲的牌位都可能被移出祠堂——你想过这些吗?”
文轩脸色渐渐发白:“可我...我真的相信天主...”
“相信可以放在心里,不一定非要受洗。”林弘仲拍拍侄儿的肩,“记住,在中国,做人比做信徒更重要。你若真有心,不如跟我学习番学,将来或许能找到一条让两种文化共存的路。”
这时,外面传来嘈杂声。林家族人追来了,为首的林守义带着几个家丁,气势汹汹。
“孽障!还不滚出来!”老人在教堂门外怒吼,却不敢擅入这番教圣地——既出于敬畏,也怕惹上官非。
佩雷斯神父欲上前理论,被林弘仲阻止:“神父,这是我们家族内部事,请让我们自己解决。”
他整了整衣冠,拉着文轩走出教堂。面对怒不可遏的族人,他忽然跪了下来:
“叔父,各位长辈,弘仲教侄无方,甘受责罚。但请念在文轩年少无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这出乎意料的举动让众人一愣。林守义冷笑:“改过?除非那孽障当场发誓永不信番教,并去妈祖庙磕头谢罪!”
文轩闻言又要反驳,被林弘仲暗中拉住。
“叔父,文轩可以不去番教堂,但去妈祖庙谢罪恐有不妥——岂不坐实了他曾信番教?不如这样,”林弘仲话锋一转,“让他闭门读书三个月,研习《孝经》《家礼》,以示悔过。”
族老们交换眼神,觉得这主意不错——既保全家族颜面,又给了台阶下。
林守义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就依你所言。但这三个月内,不得踏出林园一步,你需亲自监督!”
危机暂解。回去的路上,文轩闷闷不乐:“叔父为何阻拦我?我是真心信主...”
林弘仲叹道:“文轩,你可知第一个受洗的中国人阿明如今处境如何?家族不容,邻里讥笑,只能靠给番人做工维生。你想过那样的生活吗?”
见少年不语,他继续道:“我给你讲个故事:嘉靖二十一年,有个书生因信番教被逐出家族,流落街头,最后投海自尽。发现他尸体时,手中还攥着十字架和家书——是写给母亲的悔过信。”
文轩震惊:“真...真的?”
“真假不重要,”林弘仲目光深远,“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新信仰的代价往往是众叛亲离。我不反对你追求真道,但希望你想清楚代价。”
回到林园,林弘仲安排文轩住进书房,果然亲自监督。但他给的“功课”出乎意料:不仅有《孝经》,还有利玛窦神父写的《天主实义》;不仅要学儒家礼仪,还要研究中西文化异同。
一天深夜,文轩忍不住问:“叔父,您到底赞成还是反对我信天主?”
林弘仲放下手中的书,笑了笑:“我赞成你思考,反对你盲从;赞成你求真,反对你偏激。在中国,最好的路往往是中间道路——既不忘祖宗之根本,也吸收外来之精华。”
他指着窗外:“你看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我们要做的是根扎中华泥土,却能吸收各方雨露。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个月后,文轩“悔过”期满。他不再提受洗之事,但常与传教士讨论学术;按时祭祖,但会用天主教的方式为祖先祈祷。家族见其“回归正途”,也不再深究。
只有林弘仲知道,侄儿书房枕头下藏着一本《圣经》中译本;也只有佩雷斯神父知道,文轩常偷偷来教堂帮忙整理书籍。
一天,文轩问叔父:“若有一天,大明准许百姓信番教,您会受洗吗?”
林弘仲望着庭院中盛开的莲花,良久才道:“或许到那时,就不需要受洗这种形式了。真正的信仰,是心与心的相通,不是形式上的归属。”
他拍拍侄儿的肩:“记住,我们的使命不是在中西之间选边站,而是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比单纯做个信徒更难,但也更有意义。”
文轩若有所思。他想起教堂的十字架和祠堂的牌位,忽然觉得二者并非水火不容——都是人类对超越性的追求,只是形式不同。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叔父说得对,在中国,做人比做信徒更重要。但做好人本身,不就是上帝的旨意吗?”
月光如水,洒在祠堂的匾额上——“慎终追远”;也洒在教堂的十字架上——“以马内利”。在这片月光下,两种文明正在寻找共存的可能。
林弘仲站在廊下,望着两处光影,轻声自语:“祖宗与上帝,真的不能共存吗?或许需要一代人的智慧,来解答这个问题。”
潮声阵阵,仿佛在回应这个时代的文化困境。而答案,正在这暗潮中慢慢孕育。
林氏宗祠内,香烟缭绕,祖宗牌位森然罗列。林弘仲跪在蒲团上,虔诚地三叩首。清明祭祖是林家百年不变的规矩,即便他这个常与番夷打交道的“异类”,也不敢怠慢。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弘仲叩首。”他低声祝祷,“虽身在番地,心向中华,未敢一日忘本...”
“好个未敢忘本!”一声厉喝从身后传来。林弘仲回头,见族叔林守义拄着拐杖站在祠堂门口,面色铁青。身后跟着一群族老,个个神情严肃。
“叔父大人...”林弘仲忙起身行礼。
林守义却不理他,径直走到祖宗牌位前,颤声道:“林家世代诗礼传家,如今却出了个勾结番教、背祖忘宗的不肖子!你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林弘仲心中一沉:“叔父何出此言?”
“还装糊涂!”一个族老怒道,“你那个好侄儿林文轩,近日常往番和尚庙里跑,竟说要受洗入教!若不是你这做叔叔的引路,他怎会如此?”
林弘仲愕然。文轩是他大哥的独子,今年十六,聪明好学,他确实常带在身边教他番语商事,却不知这孩子竟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
“此事我实不知情...”他辩解道,“我这就去找文轩问个明白。”
“不必找了!”林守义拐杖重重顿地,“那孽障已被我锁在书房面壁思过。今日要审的是你!若不是你常年与番夷厮混,文轩怎会受那**蛊惑?”
族老们纷纷附和:“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听说你还帮番和尚译经,简直数典忘祖!”
林弘仲百口莫辩。这时,外面传来喧哗声。管家慌慌张张跑来:“老爷,不好了!文轩少爷砸破窗子跑了,说是要去番庙受洗!”
祠堂内顿时大乱。林守义气得浑身发抖:“反了!反了!快把那孽障抓回来!”
林弘仲趁机道:“叔父息怒,让我去劝文轩回来。那孩子最听我的话。”
得到默许后,林弘仲急忙赶往澳门半岛的教堂。果然,文轩正跪在佩雷斯神父面前,坚决要求受洗。
“文轩!”林弘仲喝道,“快跟我回去!”
少年抬起头,眼中闪着倔强的光:“叔父,我已决心皈依天主。您常说要开阔眼界,为何不能理解我的选择?”
林弘仲一时语塞。佩雷斯神父温和地说:“林先生,令侄确有虔诚之心...”
“神父请稍候,”林弘仲打断他,“容我们叔侄单独说话。”
他拉文轩到教堂角落,压低声音:
“你可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要被家族除名,还可能被官府追究!大明律法严禁百姓入番教!”
文轩却道:“叔父不也常与番人来往?为何独我不能?”
“我是为生计所迫!你可知我每日在家族与番人之间周旋,如履薄冰?”林弘仲难得激动起来,“你只看到番教新奇,可知背后多少凶险?若是简单祷告就能得救,这世上哪来这许多苦难!”
少年愣住了,从未见过温文尔雅的叔父如此激动。
林弘仲平复心情,轻声道:“文轩,你可知为何我虽通番语、习番俗,却从未受洗?”
文轩摇头。
“因为我知道,脚踏两条船固然危险,但若只踏一条,就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
林弘仲望向祭坛上的十字架,“这些神父是好人不假,但他们不懂中国。在这里,个人信仰从来不只是个人的事。你今日受洗,明**父亲就要被族人口诛笔伐,你母亲的牌位都可能被移出祠堂——你想过这些吗?”
文轩脸色渐渐发白:“可我...我真的相信天主...”
“相信可以放在心里,不一定非要受洗。”林弘仲拍拍侄儿的肩,“记住,在中国,做人比做信徒更重要。你若真有心,不如跟我学习番学,将来或许能找到一条让两种文化共存的路。”
这时,外面传来嘈杂声。林家族人追来了,为首的林守义带着几个家丁,气势汹汹。
“孽障!还不滚出来!”老人在教堂门外怒吼,却不敢擅入这番教圣地——既出于敬畏,也怕惹上官非。
佩雷斯神父欲上前理论,被林弘仲阻止:“神父,这是我们家族内部事,请让我们自己解决。”
他整了整衣冠,拉着文轩走出教堂。面对怒不可遏的族人,他忽然跪了下来:
“叔父,各位长辈,弘仲教侄无方,甘受责罚。但请念在文轩年少无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这出乎意料的举动让众人一愣。林守义冷笑:“改过?除非那孽障当场发誓永不信番教,并去妈祖庙磕头谢罪!”
文轩闻言又要反驳,被林弘仲暗中拉住。
“叔父,文轩可以不去番教堂,但去妈祖庙谢罪恐有不妥——岂不坐实了他曾信番教?不如这样,”林弘仲话锋一转,“让他闭门读书三个月,研习《孝经》《家礼》,以示悔过。”
族老们交换眼神,觉得这主意不错——既保全家族颜面,又给了台阶下。
林守义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就依你所言。但这三个月内,不得踏出林园一步,你需亲自监督!”
危机暂解。回去的路上,文轩闷闷不乐:“叔父为何阻拦我?我是真心信主...”
林弘仲叹道:“文轩,你可知第一个受洗的中国人阿明如今处境如何?家族不容,邻里讥笑,只能靠给番人做工维生。你想过那样的生活吗?”
见少年不语,他继续道:“我给你讲个故事:嘉靖二十一年,有个书生因信番教被逐出家族,流落街头,最后投海自尽。发现他尸体时,手中还攥着十字架和家书——是写给母亲的悔过信。”
文轩震惊:“真...真的?”
“真假不重要,”林弘仲目光深远,“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新信仰的代价往往是众叛亲离。我不反对你追求真道,但希望你想清楚代价。”
回到林园,林弘仲安排文轩住进书房,果然亲自监督。但他给的“功课”出乎意料:不仅有《孝经》,还有利玛窦神父写的《天主实义》;不仅要学儒家礼仪,还要研究中西文化异同。
一天深夜,文轩忍不住问:“叔父,您到底赞成还是反对我信天主?”
林弘仲放下手中的书,笑了笑:“我赞成你思考,反对你盲从;赞成你求真,反对你偏激。在中国,最好的路往往是中间道路——既不忘祖宗之根本,也吸收外来之精华。”
他指着窗外:“你看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我们要做的是根扎中华泥土,却能吸收各方雨露。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个月后,文轩“悔过”期满。他不再提受洗之事,但常与传教士讨论学术;按时祭祖,但会用天主教的方式为祖先祈祷。家族见其“回归正途”,也不再深究。
只有林弘仲知道,侄儿书房枕头下藏着一本《圣经》中译本;也只有佩雷斯神父知道,文轩常偷偷来教堂帮忙整理书籍。
一天,文轩问叔父:“若有一天,大明准许百姓信番教,您会受洗吗?”
林弘仲望着庭院中盛开的莲花,良久才道:“或许到那时,就不需要受洗这种形式了。真正的信仰,是心与心的相通,不是形式上的归属。”
他拍拍侄儿的肩:“记住,我们的使命不是在中西之间选边站,而是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比单纯做个信徒更难,但也更有意义。”
文轩若有所思。他想起教堂的十字架和祠堂的牌位,忽然觉得二者并非水火不容——都是人类对超越性的追求,只是形式不同。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叔父说得对,在中国,做人比做信徒更重要。但做好人本身,不就是上帝的旨意吗?”
月光如水,洒在祠堂的匾额上——“慎终追远”;也洒在教堂的十字架上——“以马内利”。在这片月光下,两种文明正在寻找共存的可能。
林弘仲站在廊下,望着两处光影,轻声自语:“祖宗与上帝,真的不能共存吗?或许需要一代人的智慧,来解答这个问题。”
潮声阵阵,仿佛在回应这个时代的文化困境。而答案,正在这暗潮中慢慢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