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半岛的制高点上,一场奇特的仪式正在举行。葡萄牙工匠和中国苦力混杂在一起,正在清理一片山坡地。弗朗西斯科·佩雷斯神父手持十字架,用拉丁文诵读着经文,为即将兴建的教堂祈福。不远处,几个中国工匠好奇地观望,窃窃私语。
“他们在做什么法事?”一个年轻石匠低声问老师傅。
老石匠眯着眼:“番和尚在请他们的神保佑这块地。听说要建个大庙。”
“建庙是好事啊,怎么官府的人脸色那么难看?”
确实,香山县派来的几个胥吏正皱着眉头,不时交头接耳。为首的陈书吏终于忍不住走向安东尼奥和林弘仲:
“安东尼先生,林先生,这动静是否太大了些?原说只是建个小祈祷所...”
林弘仲笑容可掬地拱手:“陈书吏放心,确是小堂一座,仅供番商祈祷之用。您看这规模,”他指着刚划出的地基线,“比妈祖阁的偏殿还小些。”
陈书吏将信将疑:“但听闻要建高塔?”
“绝非高塔,只是个小钟楼,方便番商知晓时辰。”林弘仲从容应对,“番商感念天朝恩准居留,欲建此堂以祈圣上万岁,大明国泰民安。此乃慕化之诚啊。”
这番话巧妙地给工程披上了**正确的外衣。陈书吏面色稍缓,但仍警告:“不得过高,不得喧哗,不得引人围观。”
奠基仪式继续。佩雷斯神父虔诚地埋下第一块基石,上面用拉丁文刻着“In Honorem Sanctae Mariae Matris Dei”——“献给上帝之母圣母玛利亚”。中国工匠们则在林弘仲的示意下,按照本地习俗焚香烧纸,祭拜土地公公。
这种中西合璧的仪式让佩雷斯有些不安,但林弘仲劝道:“神父,在中国,敬神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心意,不是形式。”
工程开始后,文化冲突接踵而至。葡萄牙工程师若昂要求用石料建造穹顶和拱门,中国工匠却坚持木结构更抗震。
“石头会塌的!”老木匠阿福比划着,“台风一来,全完蛋!”
若昂指着图纸:“在欧洲,我们的教堂已经屹立千年!”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林弘仲想出折衷方案:主体用石结构,但增加中式斗拱支撑;屋顶采用中式曲率以利排水,但保留十字架装饰。
更大的冲突发生在建筑风格上。佩雷斯神父希望完全按照欧洲教堂样式,有高耸的尖塔和彩绘玻璃窗;但中国官员明确要求不得过于“异样”,以免引人注目。
“教堂必须面向东方,祭坛在圣殿尽头。”佩雷斯坚持。
中国风水师却摇头:“此坡地势,宜坐北朝南。若朝东,犯冲煞。”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教堂主体朝南,但内部祭坛朝向东方;外观融入中式元素,如琉璃瓦顶和飞檐,但保留玫瑰窗和十字架。
最有趣的碰撞在雕刻装饰上。葡萄牙工匠雕刻圣经场景和圣徒像,中国工匠则擅长雕龙刻凤。起初互相看不顺眼,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国雕刻师在石柱上雕出了一条口衔十字架的龙——这个无意中的创作却成了中西融合的象征。
“看啊!东方的龙护卫着西方的十字!”佩雷斯惊喜地说,“这是上帝的安排!”
从此,这种“龙十字”成为教堂的特色装饰。中国工匠还在石材上雕刻了莲花、祥云等传统图案,与圣经故事并列,创造出独特的澳门风格。
施工过程中,传教士们不忘传播福音。他们每天休息时给工人讲圣经故事,用刚学的中文结结巴巴地解释教义。工人们多半听不懂,但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诺亚方舟、大卫战巨人这些故事,在他们听来与本土神话传说颇有相似。
“那个叫‘**’的神,和我们的玉皇大帝谁大?”一个工人好奇地问。
利玛窦神父思考后回答:“好比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明,但大小不同。”这个比喻虽不准确,却让提问者似懂非懂地点头。
随着教堂逐渐成形,澳门居民的态度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慢慢接受,甚至有些老人开始每天来看工程进度,把它当成新的景观。
“盖得还挺气派,”一个老渔民评论,“比我们村的小庙堂亮堂多了。”
另一个商贩接话:“听说里面不放菩萨,放个被钉着的番人。真奇怪。”
最紧张的当属妈祖庙的庙祝。他悄悄来看过几次,回去后忧心忡忡:“番和尚建这么大庙,怕是会抢香火啊。”
林弘仲得知后,特意带佩雷斯神父拜访妈祖庙,送上厚礼,并保证:“新堂只供番商使用,绝不与妈祖娘娘争信众。相反,我们尊重所有正神。”
这番话安抚了庙祝,也体现了传教士们的智慧:他们不直接挑战本地信仰,而是寻求共存之道。
工程进行到第三个月时,突然出了事故。一段墙体因连阴雨坍塌,砸伤了三名中国工人。葡萄牙人立即全力救治,安东尼奥亲自支付医药费和补偿金。
“若是中国东家,早把我们赶走了。”受伤工人的家属感激不尽,“番商倒是仁义。”
这件事意外改善了葡萄牙人的形象。更多中国工匠愿意来工作,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墙体可加糯米浆,更牢固”;“瓦顶要加飞檐,利排水”。
教堂一天天增高,成为澳门的新地标。从海上望去,它矗立在山坡上,西式主体与中式屋顶奇妙融合,十字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竣工前夜,佩雷斯神父独自走进空荡的教堂。月光透过临时安装的窗格洒入,在石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他跪在祭坛前,泪水盈眶:
“主啊,你引领我们远渡重洋,在这异邦之地建起圣殿。愿这殿成为光明之灯塔,引领万千灵魂归向你。”
第二天,举行祝圣典礼。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不仅葡萄牙人参加,许多中国居民也来看热闹。甚至香山县的陈书吏也代表官府送来匾额——“怀柔远人”,既是对教堂的默认,也是**表态。
佩雷斯神父用中文做了简短布道,虽然发音生硬,却赢得掌声。然后唱诗班唱起《圣母颂》,优美的拉丁文圣歌回荡在崭新的殿堂中。
典礼结束后,林弘仲对安东尼奥说:“想不到能建成这样。我以为官府早晚会阻止。”
安东尼奥微笑:“因为他们发现,这座教堂对他们有利——它让葡萄牙人安定下来,减少惹事;它显示朝廷‘怀柔远人’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它让我们更离不开澳门。”
远处,佩雷斯神父正与几个中国工匠交谈,比划着解释教堂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是相通的。
夕阳西下,教堂的钟声第一次敲响。清越的钟声回荡在澳门半岛上空,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西方宗教在中华帝国的边缘找到了第一个立足点。
没有人知道,这座被命名为“圣母领报堂”的教堂,将来会被中国人称为“大三巴”;没有人知道,它将在未来几个世纪中历经火灾、重建、战争,最终只剩下那面著名的石壁,成为澳门的象征。
此刻的它,只是一个新生的建筑,一个希望的象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妥协、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澳门特色。
潮起潮落,钟声飘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十字架与莲花,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长。
澳门半岛的制高点上,一场奇特的仪式正在举行。葡萄牙工匠和中国苦力混杂在一起,正在清理一片山坡地。弗朗西斯科·佩雷斯神父手持十字架,用拉丁文诵读着经文,为即将兴建的教堂祈福。不远处,几个中国工匠好奇地观望,窃窃私语。
“他们在做什么法事?”一个年轻石匠低声问老师傅。
老石匠眯着眼:“番和尚在请他们的神保佑这块地。听说要建个大庙。”
“建庙是好事啊,怎么官府的人脸色那么难看?”
确实,香山县派来的几个胥吏正皱着眉头,不时交头接耳。为首的陈书吏终于忍不住走向安东尼奥和林弘仲:
“安东尼先生,林先生,这动静是否太大了些?原说只是建个小祈祷所...”
林弘仲笑容可掬地拱手:“陈书吏放心,确是小堂一座,仅供番商祈祷之用。您看这规模,”他指着刚划出的地基线,“比妈祖阁的偏殿还小些。”
陈书吏将信将疑:“但听闻要建高塔?”
“绝非高塔,只是个小钟楼,方便番商知晓时辰。”林弘仲从容应对,“番商感念天朝恩准居留,欲建此堂以祈圣上万岁,大明国泰民安。此乃慕化之诚啊。”
这番话巧妙地给工程披上了**正确的外衣。陈书吏面色稍缓,但仍警告:“不得过高,不得喧哗,不得引人围观。”
奠基仪式继续。佩雷斯神父虔诚地埋下第一块基石,上面用拉丁文刻着“In Honorem Sanctae Mariae Matris Dei”——“献给上帝之母圣母玛利亚”。中国工匠们则在林弘仲的示意下,按照本地习俗焚香烧纸,祭拜土地公公。
这种中西合璧的仪式让佩雷斯有些不安,但林弘仲劝道:“神父,在中国,敬神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心意,不是形式。”
工程开始后,文化冲突接踵而至。葡萄牙工程师若昂要求用石料建造穹顶和拱门,中国工匠却坚持木结构更抗震。
“石头会塌的!”老木匠阿福比划着,“台风一来,全完蛋!”
若昂指着图纸:“在欧洲,我们的教堂已经屹立千年!”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林弘仲想出折衷方案:主体用石结构,但增加中式斗拱支撑;屋顶采用中式曲率以利排水,但保留十字架装饰。
更大的冲突发生在建筑风格上。佩雷斯神父希望完全按照欧洲教堂样式,有高耸的尖塔和彩绘玻璃窗;但中国官员明确要求不得过于“异样”,以免引人注目。
“教堂必须面向东方,祭坛在圣殿尽头。”佩雷斯坚持。
中国风水师却摇头:“此坡地势,宜坐北朝南。若朝东,犯冲煞。”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教堂主体朝南,但内部祭坛朝向东方;外观融入中式元素,如琉璃瓦顶和飞檐,但保留玫瑰窗和十字架。
最有趣的碰撞在雕刻装饰上。葡萄牙工匠雕刻圣经场景和圣徒像,中国工匠则擅长雕龙刻凤。起初互相看不顺眼,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国雕刻师在石柱上雕出了一条口衔十字架的龙——这个无意中的创作却成了中西融合的象征。
“看啊!东方的龙护卫着西方的十字!”佩雷斯惊喜地说,“这是上帝的安排!”
从此,这种“龙十字”成为教堂的特色装饰。中国工匠还在石材上雕刻了莲花、祥云等传统图案,与圣经故事并列,创造出独特的澳门风格。
施工过程中,传教士们不忘传播福音。他们每天休息时给工人讲圣经故事,用刚学的中文结结巴巴地解释教义。工人们多半听不懂,但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诺亚方舟、大卫战巨人这些故事,在他们听来与本土神话传说颇有相似。
“那个叫‘**’的神,和我们的玉皇大帝谁大?”一个工人好奇地问。
利玛窦神父思考后回答:“好比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明,但大小不同。”这个比喻虽不准确,却让提问者似懂非懂地点头。
随着教堂逐渐成形,澳门居民的态度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慢慢接受,甚至有些老人开始每天来看工程进度,把它当成新的景观。
“盖得还挺气派,”一个老渔民评论,“比我们村的小庙堂亮堂多了。”
另一个商贩接话:“听说里面不放菩萨,放个被钉着的番人。真奇怪。”
最紧张的当属妈祖庙的庙祝。他悄悄来看过几次,回去后忧心忡忡:“番和尚建这么大庙,怕是会抢香火啊。”
林弘仲得知后,特意带佩雷斯神父拜访妈祖庙,送上厚礼,并保证:“新堂只供番商使用,绝不与妈祖娘娘争信众。相反,我们尊重所有正神。”
这番话安抚了庙祝,也体现了传教士们的智慧:他们不直接挑战本地信仰,而是寻求共存之道。
工程进行到第三个月时,突然出了事故。一段墙体因连阴雨坍塌,砸伤了三名中国工人。葡萄牙人立即全力救治,安东尼奥亲自支付医药费和补偿金。
“若是中国东家,早把我们赶走了。”受伤工人的家属感激不尽,“番商倒是仁义。”
这件事意外改善了葡萄牙人的形象。更多中国工匠愿意来工作,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墙体可加糯米浆,更牢固”;“瓦顶要加飞檐,利排水”。
教堂一天天增高,成为澳门的新地标。从海上望去,它矗立在山坡上,西式主体与中式屋顶奇妙融合,十字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竣工前夜,佩雷斯神父独自走进空荡的教堂。月光透过临时安装的窗格洒入,在石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他跪在祭坛前,泪水盈眶:
“主啊,你引领我们远渡重洋,在这异邦之地建起圣殿。愿这殿成为光明之灯塔,引领万千灵魂归向你。”
第二天,举行祝圣典礼。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不仅葡萄牙人参加,许多中国居民也来看热闹。甚至香山县的陈书吏也代表官府送来匾额——“怀柔远人”,既是对教堂的默认,也是**表态。
佩雷斯神父用中文做了简短布道,虽然发音生硬,却赢得掌声。然后唱诗班唱起《圣母颂》,优美的拉丁文圣歌回荡在崭新的殿堂中。
典礼结束后,林弘仲对安东尼奥说:“想不到能建成这样。我以为官府早晚会阻止。”
安东尼奥微笑:“因为他们发现,这座教堂对他们有利——它让葡萄牙人安定下来,减少惹事;它显示朝廷‘怀柔远人’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它让我们更离不开澳门。”
远处,佩雷斯神父正与几个中国工匠交谈,比划着解释教堂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是相通的。
夕阳西下,教堂的钟声第一次敲响。清越的钟声回荡在澳门半岛上空,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西方宗教在中华帝国的边缘找到了第一个立足点。
没有人知道,这座被命名为“圣母领报堂”的教堂,将来会被中国人称为“大三巴”;没有人知道,它将在未来几个世纪中历经火灾、重建、战争,最终只剩下那面著名的石壁,成为澳门的象征。
此刻的它,只是一个新生的建筑,一个希望的象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妥协、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澳门特色。
潮起潮落,钟声飘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十字架与莲花,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