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辽东大震
安插一些文官来东江镇,要知道大乾文官可是见武官大三阶,如果真这样,到时东江镇听谁的还两说呢。
不过贾景绝对不会让这件事发生。
反正东江镇上上下下都听命于自己,如果那些文官老老实实的,想混个资历,贾景也不是吝啬之人,自然宾主尽欢,让他们驻扎在鹿岛、獐子岛或者更远的海洋岛,深入基层。
可若有人真以为凭着朝廷的一纸文书,就能来东江镇摘桃子,夺兵权,乱部署。
干脆就把他们沉海,上报阵亡。
理由嘛。
就是外出巡视诸岛,被建奴袭击,尸骨无存。
你说建奴哪来的船?
那就是海盗干的。
这大海茫茫的,风浪无情,偶尔遇上几艘不开眼的海盗船,也是常有的事,而且李旦那老海盗,势力庞大,劫掠商旅,袭击官船,无恶不作,朝廷若是追查起来,这黑锅,让他来背,岂不是正合适?
想明白后,贾景和王一宁开始具体筹划如何将收复宽甸六堡这份大捷,包装成一份既能表功、又能避祸、还能索要实惠的完美奏疏。
首先就是推功,说贾景是奉经略、巡抚钧令,前出哨探,偶遇建奴守备空虚,侥幸袭取宽甸等堡,而且,如不是前番陛下运来的粮饷,贾景绝对做不到。
此非臣等之力,实乃陛下天威远震,奴酋丧胆,加之熊经略运筹帷幄、王巡抚激励三军之结果,贾景不过是恰逢其会,仰仗天威,略尽绵薄之力。
这样,淳化帝,楚党、东林党都不得罪,至于辽东将门那些废物,不值一提。
随后,就是卖惨了。
宽甸堡寨残破,亟需修缮,缴获寥寥,不足以资守,我军兵力单薄,已成强弩之末,更恐建奴大军反扑,局势危如累卵,恳请朝廷速发粮饷、械弹、医药,并增派援军,同时,请求正式授予宽甸等地防守职责,给予相应权限,以便名正言顺的组织防御,为国屏藩。
王一宁一边听,一边飞速的在心中打腹稿。
“去吧。”贾景说完,便让王一宁下去撰写:“写好后我再看一遍。”
“属下明白!”王一宁躬身领命,匆匆离开军帐。
临近傍晚,王一宁这才撰写好,贾景看了几遍确定无误后,便让人带着赫图阿拉俘获的老奴亲族以及捷报加急送往京城兵部。
其实贾景这算越阶上报了,按理说作为东江镇副总兵,贾景应先呈送辽东都司衙门,再由都司转呈辽东经略王在晋,最后才由经略上达兵部乃至天听。
但如今建奴指不定哪天就打过来了,贾景也顾不得这些了,还是尽快将这些换成实惠的。
.............
京城。
如今朝堂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不是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孙承宗是淳化帝身边最亲近、最受信任的讲师,这份帝.师之谊,别说执掌兵部,入阁办事了,将来未必不能成为首辅,所以不足为奇。
所以如今最引人注意,是孙承宗在辽东烧起的火。
就在淳化帝任命为经略辽东的时候,辽西十三山被后金兵攻破,辽西十万义民尽被歼灭,只有六千人冒雨脱险。
而孙承宗闻信急忙抵达山海关,安抚巡视一番军民后,认为应该先整顿关内,以为根基,再图出关。
不过孙承宗的整顿关内,与历任辽东经略依靠辽东将门稳定军心的方法不同。
孙承宗先是罢黜了追随王在晋的逃官张应吾、邢慎言以及结阵而溃的副总兵王光有,裁撤副总兵以下六十二员,千把总数百人,再以自己信任的监军道袁崇焕修营房,又命随己的鹿善继、王则古负责兵马钱粮,杜应芳、孙元化等负责军器、火药。
就这还没完,孙承宗又以山海关总兵江应诏所定兵制让他不满意且为人无飞扬之色、沉毅之局为由,奏请免其总兵之职,改由自己中意的三屯营总兵马世龙镇守山海关。
自此,辽东大震。
被罢黜的辽东将门哭爹喊**将信件送往自己在朝中的靠山,群臣也上奏疏弹劾孙承宗。
但此时,淳化帝对孙承宗的圣眷正隆,看着外廷群情汹汹,不以为然,甚至还让下来内廷往外传消息。
孙承宗所为,皆系朕之授意,旨在整饬边务,巩固防务,诸臣工当体谅朕心,共克时艰,不得妄议!再有以此等事由弹劾者,以干扰军机论处。
淳化帝这是铁了心要为孙承宗撑腰,让他在辽东大干一场,这让与辽东将门有牵扯的官员们只能不了了之。
而在山海关掀起人事地震后,孙承宗一溜烟跑回京城,连上两条陈,强调应修明法度,以法治军,同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尤其当重武吏之权,并简汰文吏,勿得羁縻,破除以文统武的敝法。
随后,孙承宗又弹劾了包括熊廷弼,乃至曾举荐过孙承宗的方震孺在内的一批在辽东和西南中的误事之臣。
淳化帝皆允。
而正当弹劾孙承宗的官员们噤若寒蝉的时候,辽东传来一份捷报。
[东江镇副总兵贾景,率部出击,收复宽甸六堡等数百里失地]
捷报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入兵部、内阁,随后呈至御前。
乾清宫内,淳化帝手持捷报,反复看了数遍,当看到“收复宽甸六堡等数百里失地”以及“实乃陛下天威远震,奴酋丧胆”等字句时,多日来因广宁十三山惨败和朝堂纷争而积压的阴郁,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捷报冲散。
“好!好一个贾景!好一个东江镇!”淳化帝忍不住赞叹:“有孙师傅运筹帷幄,整饬于内,也有贾景这等骁将出其不意,建功于外,一正一偏,相辅相成,辽事何愁不平!朕心甚慰!甚慰啊!”
“王安!”随后,淳化帝扬声唤道。
“奴婢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连忙应声。
“速命孙师傅进宫议事!如此大喜之事,朕要与孙师傅共享,更要好好议一议,接下来该如何行止!”
“奴婢遵旨!”王安立刻躬身退下,亲自安排得力内侍快马去孙承宗府上传旨。
安插一些文官来东江镇,要知道大乾文官可是见武官大三阶,如果真这样,到时东江镇听谁的还两说呢。
不过贾景绝对不会让这件事发生。
反正东江镇上上下下都听命于自己,如果那些文官老老实实的,想混个资历,贾景也不是吝啬之人,自然宾主尽欢,让他们驻扎在鹿岛、獐子岛或者更远的海洋岛,深入基层。
可若有人真以为凭着朝廷的一纸文书,就能来东江镇摘桃子,夺兵权,乱部署。
干脆就把他们沉海,上报阵亡。
理由嘛。
就是外出巡视诸岛,被建奴袭击,尸骨无存。
你说建奴哪来的船?
那就是海盗干的。
这大海茫茫的,风浪无情,偶尔遇上几艘不开眼的海盗船,也是常有的事,而且李旦那老海盗,势力庞大,劫掠商旅,袭击官船,无恶不作,朝廷若是追查起来,这黑锅,让他来背,岂不是正合适?
想明白后,贾景和王一宁开始具体筹划如何将收复宽甸六堡这份大捷,包装成一份既能表功、又能避祸、还能索要实惠的完美奏疏。
首先就是推功,说贾景是奉经略、巡抚钧令,前出哨探,偶遇建奴守备空虚,侥幸袭取宽甸等堡,而且,如不是前番陛下运来的粮饷,贾景绝对做不到。
此非臣等之力,实乃陛下天威远震,奴酋丧胆,加之熊经略运筹帷幄、王巡抚激励三军之结果,贾景不过是恰逢其会,仰仗天威,略尽绵薄之力。
这样,淳化帝,楚党、东林党都不得罪,至于辽东将门那些废物,不值一提。
随后,就是卖惨了。
宽甸堡寨残破,亟需修缮,缴获寥寥,不足以资守,我军兵力单薄,已成强弩之末,更恐建奴大军反扑,局势危如累卵,恳请朝廷速发粮饷、械弹、医药,并增派援军,同时,请求正式授予宽甸等地防守职责,给予相应权限,以便名正言顺的组织防御,为国屏藩。
王一宁一边听,一边飞速的在心中打腹稿。
“去吧。”贾景说完,便让王一宁下去撰写:“写好后我再看一遍。”
“属下明白!”王一宁躬身领命,匆匆离开军帐。
临近傍晚,王一宁这才撰写好,贾景看了几遍确定无误后,便让人带着赫图阿拉俘获的老奴亲族以及捷报加急送往京城兵部。
其实贾景这算越阶上报了,按理说作为东江镇副总兵,贾景应先呈送辽东都司衙门,再由都司转呈辽东经略王在晋,最后才由经略上达兵部乃至天听。
但如今建奴指不定哪天就打过来了,贾景也顾不得这些了,还是尽快将这些换成实惠的。
.............
京城。
如今朝堂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不是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孙承宗是淳化帝身边最亲近、最受信任的讲师,这份帝.师之谊,别说执掌兵部,入阁办事了,将来未必不能成为首辅,所以不足为奇。
所以如今最引人注意,是孙承宗在辽东烧起的火。
就在淳化帝任命为经略辽东的时候,辽西十三山被后金兵攻破,辽西十万义民尽被歼灭,只有六千人冒雨脱险。
而孙承宗闻信急忙抵达山海关,安抚巡视一番军民后,认为应该先整顿关内,以为根基,再图出关。
不过孙承宗的整顿关内,与历任辽东经略依靠辽东将门稳定军心的方法不同。
孙承宗先是罢黜了追随王在晋的逃官张应吾、邢慎言以及结阵而溃的副总兵王光有,裁撤副总兵以下六十二员,千把总数百人,再以自己信任的监军道袁崇焕修营房,又命随己的鹿善继、王则古负责兵马钱粮,杜应芳、孙元化等负责军器、火药。
就这还没完,孙承宗又以山海关总兵江应诏所定兵制让他不满意且为人无飞扬之色、沉毅之局为由,奏请免其总兵之职,改由自己中意的三屯营总兵马世龙镇守山海关。
自此,辽东大震。
被罢黜的辽东将门哭爹喊**将信件送往自己在朝中的靠山,群臣也上奏疏弹劾孙承宗。
但此时,淳化帝对孙承宗的圣眷正隆,看着外廷群情汹汹,不以为然,甚至还让下来内廷往外传消息。
孙承宗所为,皆系朕之授意,旨在整饬边务,巩固防务,诸臣工当体谅朕心,共克时艰,不得妄议!再有以此等事由弹劾者,以干扰军机论处。
淳化帝这是铁了心要为孙承宗撑腰,让他在辽东大干一场,这让与辽东将门有牵扯的官员们只能不了了之。
而在山海关掀起人事地震后,孙承宗一溜烟跑回京城,连上两条陈,强调应修明法度,以法治军,同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尤其当重武吏之权,并简汰文吏,勿得羁縻,破除以文统武的敝法。
随后,孙承宗又弹劾了包括熊廷弼,乃至曾举荐过孙承宗的方震孺在内的一批在辽东和西南中的误事之臣。
淳化帝皆允。
而正当弹劾孙承宗的官员们噤若寒蝉的时候,辽东传来一份捷报。
[东江镇副总兵贾景,率部出击,收复宽甸六堡等数百里失地]
捷报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入兵部、内阁,随后呈至御前。
乾清宫内,淳化帝手持捷报,反复看了数遍,当看到“收复宽甸六堡等数百里失地”以及“实乃陛下天威远震,奴酋丧胆”等字句时,多日来因广宁十三山惨败和朝堂纷争而积压的阴郁,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捷报冲散。
“好!好一个贾景!好一个东江镇!”淳化帝忍不住赞叹:“有孙师傅运筹帷幄,整饬于内,也有贾景这等骁将出其不意,建功于外,一正一偏,相辅相成,辽事何愁不平!朕心甚慰!甚慰啊!”
“王安!”随后,淳化帝扬声唤道。
“奴婢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连忙应声。
“速命孙师傅进宫议事!如此大喜之事,朕要与孙师傅共享,更要好好议一议,接下来该如何行止!”
“奴婢遵旨!”王安立刻躬身退下,亲自安排得力内侍快马去孙承宗府上传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