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完的李泰,听到孙思邈上课,特地跑去听了一下。
听完之后大为震撼!
孙思邈把常见常用的药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了小孩子。
包括常见病情处理法子这些也有,头疼脑热,肚子不舒服这些,基本上都有。
“没想到还能如此,老先生这个好”李泰说道。
“阿兄,你有什么想法?”旁边的豫章公主问道。
“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最好是请老先生,写书,然后用小郎君的印刷术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种事情老先生应该是很乐意的,就是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空。”李丽质也觉得不错。
“晚上找时间问问吧!”
晚上吃完饭,李泰跑去孙思邈的房间。
“老先生,有事情想和你商量一下。”
“四郎,你说就行!”
听完李泰的话,孙思邈点点头,“想法不错,老头子尽可能准备,可能得慢一些.”
“多谢老先生,慢也无妨。”孙思邈能答应,李泰就很满意了。
孙思邈的事情确实很多,其他人也发现了。
每天捣鼓药材这些都是抽空做的,其他事情很多。
除了诊治看病,和病人聊天,其他时间很难看到孙思邈闲着,他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
事情多,但是还很自律,心态也很好,一直都是乐呵呵的。
按照之前几人定好的,印刷术也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印刷工坊的院子里就飘起了木屑,十几块梨木板并排架在木架上,是前几日选好的料,去皮后又用细砂纸磨了三遍,此刻摸起来光滑得像婴儿的掌心。
王慎领着三个村民工匠站在旁侧,手里攥着刻刀,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
李泰则捧着一卷手抄《千字文》,指尖按在“天地玄黄”四个字上,正逐句核对写在麻纸上的反字样稿。
“小郎君,你看这字的大小如何?”李泰见萧然和李丽质走过来,举起样稿递过去,“我按孩童能看清的尺寸写的反字,若是再大些,一块板怕是印不下两句。”
萧然接过样稿,对着光看了看——反写的楷书笔画规整,比寻常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点头道:“刚好,娃们认起来不费眼,刻的时候让工匠把笔画刻深些,免得刷墨时晕开。”
现在工艺不成熟,大一点就大一点,以后再改小。
现在属于是摸索阶段。
王慎立刻凑过来,把样稿铺在木板上,用细针沿着字迹扎出浅浅的印子:“按小郎君说的,先扎印再刻,保准不会走形。”
工匠们握着刻刀,先沿着针印刻出轮廓,刀刃划过木板的声音“沙沙”响,刚开始还有人刻崩了笔画,李泰蹲在旁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刻刀角度:“刻横画要平,入刀时轻些,到末尾再稍用力,别着急。”
没半晌,孙思邈和张明德也拄着拐杖来了,张明德眯着眼瞅着工匠刻反字,忍不住问:“四郎,这字反着刻,印出来能正吗?”
孙思邈在旁笑着接话:“跟盖印一个理,你看官府的印玺,刻的也是反字,盖在纸上不就正了?”
张明德恍然大悟,凑得更近了些,拐杖尖轻轻点着木板:“这般神奇,比手抄快多了。”
等第一块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木板完工,李泰亲自拿过细毛刷,蘸了调好的墨,掺了少量胶,比之前试的更稠些,均匀地刷在木板上,再取一张麻纸覆上去,用干净的棕刷轻轻按压。
揭下来时,纸上的字虽不算特别鲜亮,却笔画清晰,没有半点晕墨。
“成了!”王慎忍不住喊出声,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来。
接下来几日,工坊里越发热闹:有人专门打磨木板,有人跟着李泰写反字样稿,有人负责雕刻,还有人提前裁好麻纸、调好油墨。
李泰每天都守在工坊,逐块检查刻好的木板,发现有刻错的字,就让工匠小心挖补,再重新刻字。
王慎则盯着进度,确保每天能刻好两三块版,赶上计划。
萧然和李丽质偶尔过来,要么帮着整理刻好的木板,要么给工匠们递碗热水,看他们熟练起来,也跟着放心。
约莫过了十日,《千字文》的三十多块版子总算全刻完了。
批量印刷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李泰站在最前,亲自刷第一块墨。
王慎扶着木板,不让它晃动。
两个工匠负责铺纸、按压,动作越来越熟练,没一会儿就印出一摞。
孙思邈拿起一张刚印好的《千字文》,凑到窗边光下看,笑着点头:“字清楚,纸也厚实,娃们拿在手里翻,不容易破。”
张明德摸着纸上的字,比手抄本平整多了,忍不住叹道:“往后村里娃都能有这本书,不用再抄得满手墨了。”
李泰拿起印好的本子,翻了两页,转头问萧然:“小郎君,你看这品相如何?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
萧然接过本子,看了看字迹和墨色,道:“挺好,要是下次印,咱们可以在每句旁边加个小圆圈当停顿,娃们读起来更顺。”
王慎也跟着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记下来,下次印就加上。”
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落在一摞摞崭新的《千字文》上,纸页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墨字黑得发亮,这是栲栳村印出的第一批书,也是萧然和众人用印刷术敲开“知识普惠”的第一扇门。
之前萧然搞的阿拉伯数字现在也用上了,标记页数。
李丽质看着手里的书,很兴奋。
以后想印刷千字文,效率可比抄快多了。
李恪程处默几人也来凑热闹。
第一批书,肯定是送学堂里面去,给小孩子的。
之前李世民和李丽质送来的不少,但一人一本不够。
现在是绰绰有余了。
“感觉这个还能优化,小郎君还继续印吗?”李泰觉得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可以再雕刻一批更好的,现在工艺不成熟,继续搞就行,再印刷点出来吧!”萧然笑着说道:“旁边的几个村子,小孩子也不少,送一点也行。”
“行,听小郎君的。”李泰招呼人继续印刷。
之前的书贵是,因为人工抄,比较慢。
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纸倒是贵不到哪里去。
李丽质拿了一本,写了一封信,让李五第一时间送去长安城,给李世民。
李世民一直关心这件事,现在印刷出来了,肯定要说一声的。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握着朱笔批阅奏折,案头堆着厚厚的卷宗,却时不时抬眼望向殿外。
早就听说栲栳村那边开始印刷了,他便日日盼着印刷术的消息。
张阿难捧着个素布包裹快步上前,双手递到案前:“陛下,栲栳村来的信,还有公主殿下托人送来的物件。”
跟着一起进来的还有李五。
李世民亲自解开包裹绳,先摸出里面的书信,李丽质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
“阿耶,栲栳村已印出《千字文》,只是初刻工艺尚浅,字刻得略大,偶有墨痕不均,往后再慢慢优化。小郎君未藏私,工匠们都能学刻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信还没读完,李世民的目光已落在包裹里那本崭新的《千字文》上。
他伸手取过,指尖先触到纸页——比寻常手抄本用的纸更厚实,却也更平整,没有半点褶皱。
翻开封面,黑亮的墨字赫然在目,“天地玄黄”四个字虽比宫廷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却笔画清晰,没有手抄时常见的晕墨;
翻到中间,他忽然顿住,指着页角的“5”字问:“这歪歪扭扭的符号是何物?”
略微思索,想到之前三娘和两个小公主在地上画的符号,豫章公主在立政殿也说过。
李世民没想到萧然这么快就用上了。
李世民指尖在页码上轻轻划着,又翻了几页,嘴角的笑意渐渐深了:“好,好啊……虽有瑕疵,却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捧着书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喃喃自语:
“丽质还说‘不成熟’,可这刚开始就能印得如此清楚,已经很了不起了。
普通人求一本手抄《千字文》,还得托人找世家子弟借抄,如今一块木板就能印出百本,寒门娃子哪还用再愁没书读?
恰逢长孙皇后带着宫人送暖汤进来,见他这般模样,笑着问:“陛下这是瞧着什么好东西,这般欢喜?”
李世民连忙把《千字文》递过去,语气里满是振奋:“皇后你看,这是栲栳村印的书!萧然用木板刻字,刷墨就能印,十日便刻完了整卷,往后印书再也不用靠先生们手抄了!”
长孙皇后接过书,细细翻看,眼里也满是惊讶:“这字虽大,却齐整,孩子们认着也方便。”
“可不是!”李世民一拍案,“世家把持知识这么多年,靠的就是‘书少’,如今这印刷术一出来,书多了、便宜了,他们还怎么垄断?”
他顿了顿,忽然看向张阿难,语气愈发郑重:“阿难,向栲栳村采购五百本《千字文》,送长安周边十里内的村落,钱朕自己出,不用国库的。”
“让工部备足梨木、上等麻纸、松烟墨,再挑十个懂木工的巧匠,即刻启程去栲栳村,跟着萧然学刻版印刷,丽质信里说萧然不藏私,正好让工匠学了手艺,往后各州府都能仿着办工坊。”
“拟一道嘉奖圣旨,赏萧然锦缎百匹、粮食千石,参与工坊的栲栳村村民,每户赏布二匹.”
“是陛下!”张阿难躬身应下,转身就要去传旨。
李五也准备离开,回栲栳村。
“李五等等!”李世民又叫住他,补充道,“再给丽质带句话,告诉她,萧然那边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是陛下,臣记住了!”
听到李世民要买千字文,李泰带着人又印刷出来不少。
之前的材料是李世民给的,萧然也没给钱。
萧然垫付的就是工钱。
之前的材料这些,萧然不知道多少钱,李丽质也没有说具体的。
似乎是不打算要钱了。
听到朝廷有圣旨,还有很多赏赐,其他人高兴不已。
特别是听到参与的都有赏赐,把没有参与的眼红坏了。
萧然倒是没有什么激动的。
有点麻木了。
“小郎君不高兴吗?”李丽质看着萧然。
李丽质是挺高兴的,不是钱,而是这件事本身对大唐很有意义。
“高兴啊!就是最近这种事情有点多,习惯了。”萧然还是忍不住问道:“五娘,之前材料钱多少,你现在刚好可以给你。”
李丽质也没想到,萧然如此实在。
“这个不急,以后再说”
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就更确定了之前的猜测。
这个钱,确实不打算要了。
这个时代生活用品的种类,没办法和后世比。
萧然现在实在不知道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吃穿这些不缺,其他方面也不知道买什么。
第二批煤炭的钱也再次送到了栲栳村。
这一次不是李世民买的,是长安城的其他人买。
钱比之前还多,还是和之前一样,张明德带着一群人分钱,一部分还是当备用金。
煤炭的钱,让很多吵着要去搞印刷的人,又乖乖挖煤。
三个小丫头,现在穿的是改小之后的羽绒服。
感觉这个舒服,就不太愿意穿其他的了。
“小郎君,之前你说送附近村子千字文,朝廷也送.”吃饭的时候李泰说起这个事情。
“那我们就不送了。”萧然笑着说道:“以后再说。”
“等雕刻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印刷点四书五经这些如何?”李泰问道。
这些才是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
“行,现在附近村子闲人多,可以多找点人,王世伯能安排。”
“好,回头我和里正说说这件事”
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只要印刷出来,根本就不愁卖出去。
只要价格比现在市场上那些手工抄的便宜就好。
抄书的人,估计是要失业了
栲栳村的印刷术流传出去,其他地方的书籍也会越来越便宜。
(本章完)
忙完的李泰,听到孙思邈上课,特地跑去听了一下。
听完之后大为震撼!
孙思邈把常见常用的药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了小孩子。
包括常见病情处理法子这些也有,头疼脑热,肚子不舒服这些,基本上都有。
“没想到还能如此,老先生这个好”李泰说道。
“阿兄,你有什么想法?”旁边的豫章公主问道。
“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最好是请老先生,写书,然后用小郎君的印刷术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种事情老先生应该是很乐意的,就是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空。”李丽质也觉得不错。
“晚上找时间问问吧!”
晚上吃完饭,李泰跑去孙思邈的房间。
“老先生,有事情想和你商量一下。”
“四郎,你说就行!”
听完李泰的话,孙思邈点点头,“想法不错,老头子尽可能准备,可能得慢一些.”
“多谢老先生,慢也无妨。”孙思邈能答应,李泰就很满意了。
孙思邈的事情确实很多,其他人也发现了。
每天捣鼓药材这些都是抽空做的,其他事情很多。
除了诊治看病,和病人聊天,其他时间很难看到孙思邈闲着,他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
事情多,但是还很自律,心态也很好,一直都是乐呵呵的。
按照之前几人定好的,印刷术也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印刷工坊的院子里就飘起了木屑,十几块梨木板并排架在木架上,是前几日选好的料,去皮后又用细砂纸磨了三遍,此刻摸起来光滑得像婴儿的掌心。
王慎领着三个村民工匠站在旁侧,手里攥着刻刀,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
李泰则捧着一卷手抄《千字文》,指尖按在“天地玄黄”四个字上,正逐句核对写在麻纸上的反字样稿。
“小郎君,你看这字的大小如何?”李泰见萧然和李丽质走过来,举起样稿递过去,“我按孩童能看清的尺寸写的反字,若是再大些,一块板怕是印不下两句。”
萧然接过样稿,对着光看了看——反写的楷书笔画规整,比寻常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点头道:“刚好,娃们认起来不费眼,刻的时候让工匠把笔画刻深些,免得刷墨时晕开。”
现在工艺不成熟,大一点就大一点,以后再改小。
现在属于是摸索阶段。
王慎立刻凑过来,把样稿铺在木板上,用细针沿着字迹扎出浅浅的印子:“按小郎君说的,先扎印再刻,保准不会走形。”
工匠们握着刻刀,先沿着针印刻出轮廓,刀刃划过木板的声音“沙沙”响,刚开始还有人刻崩了笔画,李泰蹲在旁边,手把手教他调整刻刀角度:“刻横画要平,入刀时轻些,到末尾再稍用力,别着急。”
没半晌,孙思邈和张明德也拄着拐杖来了,张明德眯着眼瞅着工匠刻反字,忍不住问:“四郎,这字反着刻,印出来能正吗?”
孙思邈在旁笑着接话:“跟盖印一个理,你看官府的印玺,刻的也是反字,盖在纸上不就正了?”
张明德恍然大悟,凑得更近了些,拐杖尖轻轻点着木板:“这般神奇,比手抄快多了。”
等第一块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木板完工,李泰亲自拿过细毛刷,蘸了调好的墨,掺了少量胶,比之前试的更稠些,均匀地刷在木板上,再取一张麻纸覆上去,用干净的棕刷轻轻按压。
揭下来时,纸上的字虽不算特别鲜亮,却笔画清晰,没有半点晕墨。
“成了!”王慎忍不住喊出声,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来。
接下来几日,工坊里越发热闹:有人专门打磨木板,有人跟着李泰写反字样稿,有人负责雕刻,还有人提前裁好麻纸、调好油墨。
李泰每天都守在工坊,逐块检查刻好的木板,发现有刻错的字,就让工匠小心挖补,再重新刻字。
王慎则盯着进度,确保每天能刻好两三块版,赶上计划。
萧然和李丽质偶尔过来,要么帮着整理刻好的木板,要么给工匠们递碗热水,看他们熟练起来,也跟着放心。
约莫过了十日,《千字文》的三十多块版子总算全刻完了。
批量印刷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李泰站在最前,亲自刷第一块墨。
王慎扶着木板,不让它晃动。
两个工匠负责铺纸、按压,动作越来越熟练,没一会儿就印出一摞。
孙思邈拿起一张刚印好的《千字文》,凑到窗边光下看,笑着点头:“字清楚,纸也厚实,娃们拿在手里翻,不容易破。”
张明德摸着纸上的字,比手抄本平整多了,忍不住叹道:“往后村里娃都能有这本书,不用再抄得满手墨了。”
李泰拿起印好的本子,翻了两页,转头问萧然:“小郎君,你看这品相如何?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
萧然接过本子,看了看字迹和墨色,道:“挺好,要是下次印,咱们可以在每句旁边加个小圆圈当停顿,娃们读起来更顺。”
王慎也跟着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记下来,下次印就加上。”
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落在一摞摞崭新的《千字文》上,纸页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墨字黑得发亮,这是栲栳村印出的第一批书,也是萧然和众人用印刷术敲开“知识普惠”的第一扇门。
之前萧然搞的阿拉伯数字现在也用上了,标记页数。
李丽质看着手里的书,很兴奋。
以后想印刷千字文,效率可比抄快多了。
李恪程处默几人也来凑热闹。
第一批书,肯定是送学堂里面去,给小孩子的。
之前李世民和李丽质送来的不少,但一人一本不够。
现在是绰绰有余了。
“感觉这个还能优化,小郎君还继续印吗?”李泰觉得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可以再雕刻一批更好的,现在工艺不成熟,继续搞就行,再印刷点出来吧!”萧然笑着说道:“旁边的几个村子,小孩子也不少,送一点也行。”
“行,听小郎君的。”李泰招呼人继续印刷。
之前的书贵是,因为人工抄,比较慢。
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纸倒是贵不到哪里去。
李丽质拿了一本,写了一封信,让李五第一时间送去长安城,给李世民。
李世民一直关心这件事,现在印刷出来了,肯定要说一声的。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握着朱笔批阅奏折,案头堆着厚厚的卷宗,却时不时抬眼望向殿外。
早就听说栲栳村那边开始印刷了,他便日日盼着印刷术的消息。
张阿难捧着个素布包裹快步上前,双手递到案前:“陛下,栲栳村来的信,还有公主殿下托人送来的物件。”
跟着一起进来的还有李五。
李世民亲自解开包裹绳,先摸出里面的书信,李丽质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
“阿耶,栲栳村已印出《千字文》,只是初刻工艺尚浅,字刻得略大,偶有墨痕不均,往后再慢慢优化。小郎君未藏私,工匠们都能学刻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信还没读完,李世民的目光已落在包裹里那本崭新的《千字文》上。
他伸手取过,指尖先触到纸页——比寻常手抄本用的纸更厚实,却也更平整,没有半点褶皱。
翻开封面,黑亮的墨字赫然在目,“天地玄黄”四个字虽比宫廷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却笔画清晰,没有手抄时常见的晕墨;
翻到中间,他忽然顿住,指着页角的“5”字问:“这歪歪扭扭的符号是何物?”
略微思索,想到之前三娘和两个小公主在地上画的符号,豫章公主在立政殿也说过。
李世民没想到萧然这么快就用上了。
李世民指尖在页码上轻轻划着,又翻了几页,嘴角的笑意渐渐深了:“好,好啊……虽有瑕疵,却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捧着书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喃喃自语:
“丽质还说‘不成熟’,可这刚开始就能印得如此清楚,已经很了不起了。
普通人求一本手抄《千字文》,还得托人找世家子弟借抄,如今一块木板就能印出百本,寒门娃子哪还用再愁没书读?
恰逢长孙皇后带着宫人送暖汤进来,见他这般模样,笑着问:“陛下这是瞧着什么好东西,这般欢喜?”
李世民连忙把《千字文》递过去,语气里满是振奋:“皇后你看,这是栲栳村印的书!萧然用木板刻字,刷墨就能印,十日便刻完了整卷,往后印书再也不用靠先生们手抄了!”
长孙皇后接过书,细细翻看,眼里也满是惊讶:“这字虽大,却齐整,孩子们认着也方便。”
“可不是!”李世民一拍案,“世家把持知识这么多年,靠的就是‘书少’,如今这印刷术一出来,书多了、便宜了,他们还怎么垄断?”
他顿了顿,忽然看向张阿难,语气愈发郑重:“阿难,向栲栳村采购五百本《千字文》,送长安周边十里内的村落,钱朕自己出,不用国库的。”
“让工部备足梨木、上等麻纸、松烟墨,再挑十个懂木工的巧匠,即刻启程去栲栳村,跟着萧然学刻版印刷,丽质信里说萧然不藏私,正好让工匠学了手艺,往后各州府都能仿着办工坊。”
“拟一道嘉奖圣旨,赏萧然锦缎百匹、粮食千石,参与工坊的栲栳村村民,每户赏布二匹.”
“是陛下!”张阿难躬身应下,转身就要去传旨。
李五也准备离开,回栲栳村。
“李五等等!”李世民又叫住他,补充道,“再给丽质带句话,告诉她,萧然那边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是陛下,臣记住了!”
听到李世民要买千字文,李泰带着人又印刷出来不少。
之前的材料是李世民给的,萧然也没给钱。
萧然垫付的就是工钱。
之前的材料这些,萧然不知道多少钱,李丽质也没有说具体的。
似乎是不打算要钱了。
听到朝廷有圣旨,还有很多赏赐,其他人高兴不已。
特别是听到参与的都有赏赐,把没有参与的眼红坏了。
萧然倒是没有什么激动的。
有点麻木了。
“小郎君不高兴吗?”李丽质看着萧然。
李丽质是挺高兴的,不是钱,而是这件事本身对大唐很有意义。
“高兴啊!就是最近这种事情有点多,习惯了。”萧然还是忍不住问道:“五娘,之前材料钱多少,你现在刚好可以给你。”
李丽质也没想到,萧然如此实在。
“这个不急,以后再说”
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就更确定了之前的猜测。
这个钱,确实不打算要了。
这个时代生活用品的种类,没办法和后世比。
萧然现在实在不知道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吃穿这些不缺,其他方面也不知道买什么。
第二批煤炭的钱也再次送到了栲栳村。
这一次不是李世民买的,是长安城的其他人买。
钱比之前还多,还是和之前一样,张明德带着一群人分钱,一部分还是当备用金。
煤炭的钱,让很多吵着要去搞印刷的人,又乖乖挖煤。
三个小丫头,现在穿的是改小之后的羽绒服。
感觉这个舒服,就不太愿意穿其他的了。
“小郎君,之前你说送附近村子千字文,朝廷也送.”吃饭的时候李泰说起这个事情。
“那我们就不送了。”萧然笑着说道:“以后再说。”
“等雕刻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印刷点四书五经这些如何?”李泰问道。
这些才是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
“行,现在附近村子闲人多,可以多找点人,王世伯能安排。”
“好,回头我和里正说说这件事”
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只要印刷出来,根本就不愁卖出去。
只要价格比现在市场上那些手工抄的便宜就好。
抄书的人,估计是要失业了
栲栳村的印刷术流传出去,其他地方的书籍也会越来越便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