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可不管北朝主张的纲常礼法,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北使的要求,直接表态:泰昌帝虽是人子,却不做儿皇帝。
用他这个穿越者的话说,他只承认万历是泰昌的生物学之父,除此之处并无父子情义,也无纲常伦理。
站在礼法大义的角度,朱寅这个想法当然是错的,方从哲说的反而有道理。
可是**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是非,朱寅身为南朝摄政,怎么可能会遵循礼法,让泰昌帝当儿皇帝、让南北为父子之国?
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根本不能认!
听到北使方从哲的话,很多朱党大员都是不以为然,但也有不少官员神色赞许。
毕竟,泰昌帝的确是万历爷的儿子,南朝也的确从大明分裂而出,南朝很多大臣之前也是北朝之臣,真要论起道理来,南北朝就是实打实的父子之国。
问题是,摄政王怎么可能会称臣北朝?
礼部右侍郎、朱寅幕僚高攀龙立即站出来说道:
“北使此言差矣!南北不但不是父子之国,而且还是以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因为大明天子已经不是太上皇,太上皇退位,当今陛下即位,北京就不是朝廷所在,朝廷就是南京!”
“肃宗在灵武即位,就是大唐天子,而不是逃到成都的玄宗。难道就因为玄宗是父,肃宗是子,大唐就分裂为父子之国了?当时,灵武是朝廷,还是成都是朝廷?”
高攀龙不但反对北父南子,反而反过来说南朝是君,北朝才是臣。
理由是,万历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大明天子换成了泰昌帝。
“这能一样?”方从哲满脸不以为然的质疑,“唐时故事,和今日焉能混为一谈?你这是狡辩。难道天下人会相信这番说辞吗?”
“陛下好端端的在位,何时退位为太上皇了?所谓太上皇,只是你们南朝自己…哼。”
“这怎是狡辩?”西明使者米万钟冷笑道,“玄宗并不愿意退位,可谁叫他搞乱了天下?他那个太上皇,也不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而是肃宗遥尊。同样,今日的太上皇也是搞乱了天下,被南朝遥尊为太上皇。有何不同?难道当时灵武和成都的关系是父子之国吗?”
“强词夺理!”方从哲袖子一甩,“玄宗虽然初时不愿,可不久之后还是奉诏退居太上皇了,还下了明诏退位,天下皆知!其次,玄宗是西逃入蜀,长安都抛弃了。而且,他和肃宗分手前,特命肃宗监国平叛,更别说肃宗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子!”
“可是如今呢?大明天子一直好端端的坐镇帝都紫禁城,没有出京半步。泰昌陛下之前只是信王,并非皇太子,更无监国之任。而且,大明天子一直没有接受、至今没有接受所谓的太上皇尊号,更没有下退位诏!”
“这么多的不同,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你们还能混为一谈吗?”
说到这里,他对朱寅和泰昌帝拱手行礼道:“国主陛下,吴王殿下,天下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理字!”
“但凡不是自欺欺人者,便知大明如今并无太上皇,只有大明万历皇帝!南朝虽然领有南方之地,可于情于理都是大明臣属,国主就是万历皇帝之子!父子伦常铁打不动,天下皆知!这难道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能服人的么?”
“北使大谬!”徐渭沉声道,“什么是天子?身负天命方为真天子。”
“太上皇在位之时,倒行逆施,民心尽丧,天下大乱将至,社稷岌岌可危,这难道不是太上皇自己放弃天命吗?北使纠结于父子伦理,独不知天道伦理?难道这父子纲常还能大过天道吗?”
徐渭根本不和方从哲辩论什么君臣父子,因为这一点北朝天生占着理。他直接釜底抽薪,搬出天道天命,来压父子纲常。
新任为吏部尚书的商阳也老实不客气的厉声说道:
“南北哪有什么君臣父子!便是有,也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我朝在南京即位,这里是太祖孝陵所在!至于北京,那本叫北平,原非大明京师!充其量,只是陪都、北都,甚至是行在!”
“不错!”狂士屠隆也说道,“徐先生、大冢宰言之有理!下官举双手赞同!下官读书不少,你北使蒙骗不到我!”
他被朱寅任命为刑部侍郎,骤居高位,报效之心如火如荼。
“北使说玄宗故事不可混为一谈,那东、西魏呢?西魏文帝元宝炬是孝文帝之孙,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是孝文帝曾孙,两人是叔侄。难道西魏和东魏,就是叔侄之国么?哪本史书说,西魏是叔国,东魏是侄国?或者元宝炬是叔皇帝,元善见是侄皇帝?”
“若是扯伦理纲常定国家名分,那周朝就更是扯不清了。”
“你…”方从哲更是哑口无言。
其他南朝大臣,也纷纷反驳方从哲。
兵部右侍郎冯梦龙说道:“就算论疆域大小,也应该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北朝实控有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都司、辽东都司、半个南直隶、小半个湖广(湖北的江北地区),算起来不过九地。”
“而我南朝,有半个南直隶、大半个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靖州,算起来有十一地。疆域更大,人口更多。有何道理反而对北朝称臣?”
方从哲怔怔看着只有二十几岁、却已经官居侍郎的冯梦龙,对朱寅破坏国家铨选制度、随心所欲重用私人的行为,嗤之以鼻。
再说,哪有以疆域大小定尊卑的?难道父亲的田产比儿子的少,这尊卑就要颠倒么?
方从哲对于这番诡辩,更是连反驳的兴趣都欠奉,只是冷哼一声的给了冯梦龙一记眼风。
“好了。”朱寅这才再次发声,“北使,你也听到了。吾是个讲道理的人,可所谓南朝为臣、北朝为君,约为父子之国,属实大谬,断无可能!天子先有国,然后有家。先有公,然后有私。陛下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能因此而自降国格,屈尊我朝。这不是家礼,这是国礼。孰轻孰重,北使身为饱学之士,理应心知肚明。”
忽然泰昌帝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居高临下的看着方从哲,语气清幽的说道:
“北使,你回去告诉太上皇,朕虽是他所生,却并非太上皇之臣。天下公私分明,仅凭父子血缘,太上皇还当不得父皇帝。朕这个南朝之主,身负大明社稷,也不敢以私废公的当个儿皇帝!”
泰昌帝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已经心灵剔透了。他对父皇早就心灰意冷,形同陌路。就算朱寅不反对,他也不想当万历的儿皇帝。
方从哲神色苦涩,只能叹息一声。朱寅油盐不进,泰昌帝本人对父子至亲也冷漠以待,此事是无法完成了。
南朝拒绝称臣称子,那纳贡、岁币之事,更是无从谈起。
可方从哲还想为北朝尽量多争取一点好处,谁让南朝更富呢?
“国主陛下,吴王殿下。”方从哲硬着头皮道,“就算南朝不愿称臣我朝,可南朝也尊大明天子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南朝总是要认的吧?”
朱寅知道方从哲心中所想,忍不住为此人的灵活变通点了个赞,笑道:
“陛下在孝陵登基即位,遥遵皇父为太上皇,这是国礼,岂能儿戏?本朝自然要认太上皇。”
方从哲肃然道:“外臣相信,南朝同属大明一脉,也应该是以孝治天下。外臣姑且不论君臣之国,只论这礼制孝道,难道南朝不该供养太上皇吗?”
朱寅点头道:“自然应该供养。本朝既然尊陛下之父为太上皇,岂有不供养之理?”
“好!”方从哲拱手一礼,“那外臣希望,南朝为了供养太上皇,每年应该进献白银四百万两,作为给太上皇的供奉。否则,难道太上皇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么?民间百姓,尚且要赡养父母,何况天家?”
“自然可以。”朱寅还是神色不变的笑笑,“本朝可以供养太上皇。可前提是,太上皇愿意接受我朝所上的尊号,他自己要正式下诏退位,承认陛下为大明天子。如此,我朝岂有不供奉太上皇的道理?”
方从哲闻言,不禁腹诽朱稚虎狡诈如狐,难以对付。
他居然在这里等着自己!
他承认应该供养太上皇,可又要皇上自愿下诏退位,承认信王为大明天子。这怎么可能?
就算自己愿意,皇上会愿意、贵妃会愿意?
“吴王真是,真是…雅量高致!”方从哲憋了半天,也只能给出一个惯用来评价朱寅的‘雅量高致’。
米万钟眼见北使吃瘪,当下说道:“陛下,摄政王,我朝愿意和南朝结盟,就算不能相约夹击北朝,也请求开通商道,从川北到青海,再到西域…”
朱寅点头道:“善,可也。”
原来,东方通西域的有三条路,最传统、最便捷的当然是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一条通西域的商道:羌中道。
朱寅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两年之内,他一定要拿下陕西、甘肃,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
最后,只完成一半使命的方从哲,只能捏着鼻子签了国书,约定暂时南北分治,算是变相承认了南朝。
当然,这仅仅是援兵之计、权宜之计。
在朝廷眼中,所谓南朝就是叛逆,伪朝。只要郑国舅的大军编练完成,朝廷有了足够的钱粮,就会再次大举南征!
米万钟也签了国书,约为盟国。就这么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让北使方从哲十分难堪。
可方从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国结盟,约定共同对付北朝和吐蕃。
尴尬万分的北使,一怒之下谢绝礼部和鸿胪寺的挽留,第二天就返程北归了。
米万钟则是多待了几天,直到正月初八,才离开南京西归覆命。
…
正月初五,朱寅果然召见了张居正的儿子,张静修。
话说,若是没有张静修从大报恩寺逃出来,朱寅年前也不会发动灭佛运动。
张江陵也算后继有人了。
“晚生张静修,拜见太傅、摄政王…”张静修从容不迫的下拜行礼。
戚继光说的不错,张静修不愧是最像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他在朱寅面前应对从容,举止得当,很有乃父当年的三分风度。
在朱寅的打量下,张静修不卑不亢,看不出局促不安的紧张之色。
朱寅不禁更是高看了一眼。
“北辰免礼,起来说话。”朱寅直接称呼他的表字。
“谢殿下!”张静修也不推辞,当下坐在支踵上,正襟危坐。
看上去他似乎用过支踵,但其实没有。仅仅自然熟练的第一次使用支踵,就可见其为人。
朱寅问了几句话,就摸清了张静修的心性才情。
此人少年时期是相府公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被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很有一番见识。抄家之后又屡经沧桑、饱受苦难,也算磨炼出来了,可谓完整的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
是个既有上层眼界、也有底层视野的人。不仅有大见识,也很接地气。富贵和贫**,他都已经尝遍,反而坚韧不拔、通透旷达起来。
这是个能担当大事的宰相之才。他想培养张静修,打算放在州县一级历练一番。
“北辰可愿治理一县?”朱寅冷不丁的问道。
张静修立刻离席下拜,“晚生只是个秀才,才浅德薄,不敢担百里侯之位。知县掌一县之政,事关百姓福祉、地方安危,责任重大,即便公正严明、行为世范,亦难免差池也。晚生不肖不才,恐伤太傅之贤,或损先父之名。”
朱寅对张静修的回答十分满意,越发欣赏张静修。
“北辰过谦了,”朱寅亲自扶起张静修,“君虽是秀才功名,胜过那些两榜进士多矣。”
当即签发钧旨,委任张静修为华亭知县。
宰相起于州郡!
张静修一下子从落魄潦倒的书生,成为堂堂的华亭知县!
……
察哈尔,潢水之北,察罕浩特(白城)。
这里,是北元王廷所在地。
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共主,布延彻辰汗的金帐就在这里。
彻辰汗,蒙古语为:聪慧之主。
如今的金帐特别热闹,几乎整个察哈尔部的贵族都到了。
枢密院的万户长们,御史台的喇嘛们,六部的台吉们,几乎都到了。
北元大汗、黄金家族的宗长、大明顺义王孛儿只斤-布延,今日更是兴高采烈。
南征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去年,南方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明汗的长子大台吉,在太师朱寅的拥立下,占据南京自立称帝,改年号泰昌,大明分裂了。加上西边的西明,朱家一分为三!”
蒙古人期盼已久的机会,到来了!
多少年了,黄金家族的主人,英勇无畏的蒙古勇士,是多么渴望再次南下,占领北京,恢复大元的荣光啊。
这一次,是佛祖、长生天、成吉思汗共同赋予蒙古勇士的天赐良机么?
彻辰汗得知消息分外兴奋,当即派出使者带着自己的可汗令箭,下令召集还能号令的蒙古部落,汇聚而来。
数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蒙古骑兵,源源不断的从东蒙古、甚至土默特部、喀尔喀部而来。
截止到今日,白城已经聚集了超过八万蒙古骑兵,并且还在增加。
这当然不是因为彻辰汗的号召力有多强大,而是他的许诺特别美好,同时南下的机会也的确让不安分的蒙古诸部躁动起来。
大明居然南北分裂,父子刀兵相见。如果蒙古人对于这种天赐良机仍然裹足不前,那就不配是苍狼白鹿的子孙!
彻辰汗的金帐之内,一个粗犷生硬的声音,铿锵有力的响起:
“我,成吉思汗之后,薛禅汗(忽必烈)苗裔,持金刚灌顶之呼图克图汗,在此召集大元大蒙古国的台吉和那颜们。”
“传达我的命令吧,告诉整个察哈尔人,还有科尔沁人、喀尔喀人,交纳五畜税,准备好出征的兵马,来阿鲁汇合!我要率领左翼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明!夺回大都城!”
金帐内,坐满了蒙古贵族和大喇嘛。
副可汗、汗廷珲台吉。
枢密院掌印大臣、统辖察哈尔八鄂托克骑兵的阿南达延。
掌控西拉木伦河牧场,护卫汗帐的莽骨速台吉。
掌管辽东贸易大权的贵英恰台吉。
以及号称“四方万民,但知有佛,焉知有汗”的大力转轮王、兼汗廷国师,阿兴喇嘛。
控制漠南黄教寺院的麦达里法王。
萨满大祭司,桑哈斯巴。
以及其他各部落的台吉。
可谓济济一堂。东蒙古的权贵,大半都在这里了。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众人一起暴喝,声震金帐。
布延彻辰汗六岁的孙子林丹,手持一张小弓,摇摇晃晃的走到祖父面前,奶声奶气的问道:
“阿不格(祖父),什么是大明?”
布延彻辰汗摸摸孙子的虎头虎脑,“林丹啊,大明就是南边汉人之国,因为疆土远大,人口众多,财富无穷无尽,所以被称为大明,大明汗,就是大明皇帝。”
林丹又问:“那么大都城呢?”
布延彻辰汗回答:“大都城曾经是我们大元的汗八里,是大蒙古国的金帐,我们的祖先,在那里一百多年,统治辽阔的汉地,是最强大的征服者。可惜啊,最后还是让大明汗夺走了。”
林丹仰着认真的小脸,“所以,阿不格(祖父)要趁着大明不行了,就要率兵去打他们,重新夺回大都吗?”
“哈哈哈!”布延彻辰汗大笑,指着自己的孙子,神色很是得意,“你们都看到了吧?林丹今年只有六岁,就知道应该趁着大明分裂,南下征讨,夺回大都!”
“连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们还在犹豫什么?”
“是该盟誓出兵了!等攻下北京城,夺回大元的汗八里,我要砍下大明汗的人头做成酒器,为我们的祖先报仇雪恨!”
“还要砍下堆成山的汉人首级,再让鲜花一般娇柔美丽的中原女人,成为勇士们的战利品!”
“传令!烧琵琶骨!堆敖包!白马黑羊祭天!盟誓出兵!”
“三日后,南下!”
“来人,将明使推出来,斩杀祭旗!”
很快,郑国望和北京朝廷派来的几个安抚蒙古诸部、迟缓蒙古南下的大明使臣,就被蒙古兵五花大绑的押出来。
“你们南征大明,那是自寻死路!”一个明使悲愤的高喊,“大明有百万大军,必让你们匹马不得北归!”
另一个郑氏使臣喊道:“郑国舅已经编练数十万精兵,你们南侵大明,难逃郑国舅大军围剿!莫以为大明南北分裂,你们这些鞑子就有机可乘!”
“杀!”布延彻辰汗一挥手,对明使的威胁不屑一顾。
蒙古弯刀落下,几个明使立刻人头落地!
随即,明朝使臣的人头,就悬挂在地大纛之下。
蒙古大军苍劲无比的号角,也悠悠吹响。
“呜——呜——呜——!”
…
当夜,几匹快马飞报辽东镇、蓟镇、宣大。
长城上的烽火台,一夕之间点燃数百里。
三日后,北京就收到一个早就悬在头顶的消息:
“本已衰落的北元汗廷,召集左翼蒙古诸部十万骑兵,斩杀大明使者,南征大明!”
(本章完)
用他这个穿越者的话说,他只承认万历是泰昌的生物学之父,除此之处并无父子情义,也无纲常伦理。
站在礼法大义的角度,朱寅这个想法当然是错的,方从哲说的反而有道理。
可是**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是非,朱寅身为南朝摄政,怎么可能会遵循礼法,让泰昌帝当儿皇帝、让南北为父子之国?
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根本不能认!
听到北使方从哲的话,很多朱党大员都是不以为然,但也有不少官员神色赞许。
毕竟,泰昌帝的确是万历爷的儿子,南朝也的确从大明分裂而出,南朝很多大臣之前也是北朝之臣,真要论起道理来,南北朝就是实打实的父子之国。
问题是,摄政王怎么可能会称臣北朝?
礼部右侍郎、朱寅幕僚高攀龙立即站出来说道:
“北使此言差矣!南北不但不是父子之国,而且还是以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因为大明天子已经不是太上皇,太上皇退位,当今陛下即位,北京就不是朝廷所在,朝廷就是南京!”
“肃宗在灵武即位,就是大唐天子,而不是逃到成都的玄宗。难道就因为玄宗是父,肃宗是子,大唐就分裂为父子之国了?当时,灵武是朝廷,还是成都是朝廷?”
高攀龙不但反对北父南子,反而反过来说南朝是君,北朝才是臣。
理由是,万历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大明天子换成了泰昌帝。
“这能一样?”方从哲满脸不以为然的质疑,“唐时故事,和今日焉能混为一谈?你这是狡辩。难道天下人会相信这番说辞吗?”
“陛下好端端的在位,何时退位为太上皇了?所谓太上皇,只是你们南朝自己…哼。”
“这怎是狡辩?”西明使者米万钟冷笑道,“玄宗并不愿意退位,可谁叫他搞乱了天下?他那个太上皇,也不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而是肃宗遥尊。同样,今日的太上皇也是搞乱了天下,被南朝遥尊为太上皇。有何不同?难道当时灵武和成都的关系是父子之国吗?”
“强词夺理!”方从哲袖子一甩,“玄宗虽然初时不愿,可不久之后还是奉诏退居太上皇了,还下了明诏退位,天下皆知!其次,玄宗是西逃入蜀,长安都抛弃了。而且,他和肃宗分手前,特命肃宗监国平叛,更别说肃宗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子!”
“可是如今呢?大明天子一直好端端的坐镇帝都紫禁城,没有出京半步。泰昌陛下之前只是信王,并非皇太子,更无监国之任。而且,大明天子一直没有接受、至今没有接受所谓的太上皇尊号,更没有下退位诏!”
“这么多的不同,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你们还能混为一谈吗?”
说到这里,他对朱寅和泰昌帝拱手行礼道:“国主陛下,吴王殿下,天下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理字!”
“但凡不是自欺欺人者,便知大明如今并无太上皇,只有大明万历皇帝!南朝虽然领有南方之地,可于情于理都是大明臣属,国主就是万历皇帝之子!父子伦常铁打不动,天下皆知!这难道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能服人的么?”
“北使大谬!”徐渭沉声道,“什么是天子?身负天命方为真天子。”
“太上皇在位之时,倒行逆施,民心尽丧,天下大乱将至,社稷岌岌可危,这难道不是太上皇自己放弃天命吗?北使纠结于父子伦理,独不知天道伦理?难道这父子纲常还能大过天道吗?”
徐渭根本不和方从哲辩论什么君臣父子,因为这一点北朝天生占着理。他直接釜底抽薪,搬出天道天命,来压父子纲常。
新任为吏部尚书的商阳也老实不客气的厉声说道:
“南北哪有什么君臣父子!便是有,也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我朝在南京即位,这里是太祖孝陵所在!至于北京,那本叫北平,原非大明京师!充其量,只是陪都、北都,甚至是行在!”
“不错!”狂士屠隆也说道,“徐先生、大冢宰言之有理!下官举双手赞同!下官读书不少,你北使蒙骗不到我!”
他被朱寅任命为刑部侍郎,骤居高位,报效之心如火如荼。
“北使说玄宗故事不可混为一谈,那东、西魏呢?西魏文帝元宝炬是孝文帝之孙,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是孝文帝曾孙,两人是叔侄。难道西魏和东魏,就是叔侄之国么?哪本史书说,西魏是叔国,东魏是侄国?或者元宝炬是叔皇帝,元善见是侄皇帝?”
“若是扯伦理纲常定国家名分,那周朝就更是扯不清了。”
“你…”方从哲更是哑口无言。
其他南朝大臣,也纷纷反驳方从哲。
兵部右侍郎冯梦龙说道:“就算论疆域大小,也应该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北朝实控有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都司、辽东都司、半个南直隶、小半个湖广(湖北的江北地区),算起来不过九地。”
“而我南朝,有半个南直隶、大半个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靖州,算起来有十一地。疆域更大,人口更多。有何道理反而对北朝称臣?”
方从哲怔怔看着只有二十几岁、却已经官居侍郎的冯梦龙,对朱寅破坏国家铨选制度、随心所欲重用私人的行为,嗤之以鼻。
再说,哪有以疆域大小定尊卑的?难道父亲的田产比儿子的少,这尊卑就要颠倒么?
方从哲对于这番诡辩,更是连反驳的兴趣都欠奉,只是冷哼一声的给了冯梦龙一记眼风。
“好了。”朱寅这才再次发声,“北使,你也听到了。吾是个讲道理的人,可所谓南朝为臣、北朝为君,约为父子之国,属实大谬,断无可能!天子先有国,然后有家。先有公,然后有私。陛下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能因此而自降国格,屈尊我朝。这不是家礼,这是国礼。孰轻孰重,北使身为饱学之士,理应心知肚明。”
忽然泰昌帝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居高临下的看着方从哲,语气清幽的说道:
“北使,你回去告诉太上皇,朕虽是他所生,却并非太上皇之臣。天下公私分明,仅凭父子血缘,太上皇还当不得父皇帝。朕这个南朝之主,身负大明社稷,也不敢以私废公的当个儿皇帝!”
泰昌帝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已经心灵剔透了。他对父皇早就心灰意冷,形同陌路。就算朱寅不反对,他也不想当万历的儿皇帝。
方从哲神色苦涩,只能叹息一声。朱寅油盐不进,泰昌帝本人对父子至亲也冷漠以待,此事是无法完成了。
南朝拒绝称臣称子,那纳贡、岁币之事,更是无从谈起。
可方从哲还想为北朝尽量多争取一点好处,谁让南朝更富呢?
“国主陛下,吴王殿下。”方从哲硬着头皮道,“就算南朝不愿称臣我朝,可南朝也尊大明天子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南朝总是要认的吧?”
朱寅知道方从哲心中所想,忍不住为此人的灵活变通点了个赞,笑道:
“陛下在孝陵登基即位,遥遵皇父为太上皇,这是国礼,岂能儿戏?本朝自然要认太上皇。”
方从哲肃然道:“外臣相信,南朝同属大明一脉,也应该是以孝治天下。外臣姑且不论君臣之国,只论这礼制孝道,难道南朝不该供养太上皇吗?”
朱寅点头道:“自然应该供养。本朝既然尊陛下之父为太上皇,岂有不供养之理?”
“好!”方从哲拱手一礼,“那外臣希望,南朝为了供养太上皇,每年应该进献白银四百万两,作为给太上皇的供奉。否则,难道太上皇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么?民间百姓,尚且要赡养父母,何况天家?”
“自然可以。”朱寅还是神色不变的笑笑,“本朝可以供养太上皇。可前提是,太上皇愿意接受我朝所上的尊号,他自己要正式下诏退位,承认陛下为大明天子。如此,我朝岂有不供奉太上皇的道理?”
方从哲闻言,不禁腹诽朱稚虎狡诈如狐,难以对付。
他居然在这里等着自己!
他承认应该供养太上皇,可又要皇上自愿下诏退位,承认信王为大明天子。这怎么可能?
就算自己愿意,皇上会愿意、贵妃会愿意?
“吴王真是,真是…雅量高致!”方从哲憋了半天,也只能给出一个惯用来评价朱寅的‘雅量高致’。
米万钟眼见北使吃瘪,当下说道:“陛下,摄政王,我朝愿意和南朝结盟,就算不能相约夹击北朝,也请求开通商道,从川北到青海,再到西域…”
朱寅点头道:“善,可也。”
原来,东方通西域的有三条路,最传统、最便捷的当然是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一条通西域的商道:羌中道。
朱寅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两年之内,他一定要拿下陕西、甘肃,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
最后,只完成一半使命的方从哲,只能捏着鼻子签了国书,约定暂时南北分治,算是变相承认了南朝。
当然,这仅仅是援兵之计、权宜之计。
在朝廷眼中,所谓南朝就是叛逆,伪朝。只要郑国舅的大军编练完成,朝廷有了足够的钱粮,就会再次大举南征!
米万钟也签了国书,约为盟国。就这么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让北使方从哲十分难堪。
可方从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国结盟,约定共同对付北朝和吐蕃。
尴尬万分的北使,一怒之下谢绝礼部和鸿胪寺的挽留,第二天就返程北归了。
米万钟则是多待了几天,直到正月初八,才离开南京西归覆命。
…
正月初五,朱寅果然召见了张居正的儿子,张静修。
话说,若是没有张静修从大报恩寺逃出来,朱寅年前也不会发动灭佛运动。
张江陵也算后继有人了。
“晚生张静修,拜见太傅、摄政王…”张静修从容不迫的下拜行礼。
戚继光说的不错,张静修不愧是最像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他在朱寅面前应对从容,举止得当,很有乃父当年的三分风度。
在朱寅的打量下,张静修不卑不亢,看不出局促不安的紧张之色。
朱寅不禁更是高看了一眼。
“北辰免礼,起来说话。”朱寅直接称呼他的表字。
“谢殿下!”张静修也不推辞,当下坐在支踵上,正襟危坐。
看上去他似乎用过支踵,但其实没有。仅仅自然熟练的第一次使用支踵,就可见其为人。
朱寅问了几句话,就摸清了张静修的心性才情。
此人少年时期是相府公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被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很有一番见识。抄家之后又屡经沧桑、饱受苦难,也算磨炼出来了,可谓完整的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大境界。
是个既有上层眼界、也有底层视野的人。不仅有大见识,也很接地气。富贵和贫**,他都已经尝遍,反而坚韧不拔、通透旷达起来。
这是个能担当大事的宰相之才。他想培养张静修,打算放在州县一级历练一番。
“北辰可愿治理一县?”朱寅冷不丁的问道。
张静修立刻离席下拜,“晚生只是个秀才,才浅德薄,不敢担百里侯之位。知县掌一县之政,事关百姓福祉、地方安危,责任重大,即便公正严明、行为世范,亦难免差池也。晚生不肖不才,恐伤太傅之贤,或损先父之名。”
朱寅对张静修的回答十分满意,越发欣赏张静修。
“北辰过谦了,”朱寅亲自扶起张静修,“君虽是秀才功名,胜过那些两榜进士多矣。”
当即签发钧旨,委任张静修为华亭知县。
宰相起于州郡!
张静修一下子从落魄潦倒的书生,成为堂堂的华亭知县!
……
察哈尔,潢水之北,察罕浩特(白城)。
这里,是北元王廷所在地。
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共主,布延彻辰汗的金帐就在这里。
彻辰汗,蒙古语为:聪慧之主。
如今的金帐特别热闹,几乎整个察哈尔部的贵族都到了。
枢密院的万户长们,御史台的喇嘛们,六部的台吉们,几乎都到了。
北元大汗、黄金家族的宗长、大明顺义王孛儿只斤-布延,今日更是兴高采烈。
南征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去年,南方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明汗的长子大台吉,在太师朱寅的拥立下,占据南京自立称帝,改年号泰昌,大明分裂了。加上西边的西明,朱家一分为三!”
蒙古人期盼已久的机会,到来了!
多少年了,黄金家族的主人,英勇无畏的蒙古勇士,是多么渴望再次南下,占领北京,恢复大元的荣光啊。
这一次,是佛祖、长生天、成吉思汗共同赋予蒙古勇士的天赐良机么?
彻辰汗得知消息分外兴奋,当即派出使者带着自己的可汗令箭,下令召集还能号令的蒙古部落,汇聚而来。
数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蒙古骑兵,源源不断的从东蒙古、甚至土默特部、喀尔喀部而来。
截止到今日,白城已经聚集了超过八万蒙古骑兵,并且还在增加。
这当然不是因为彻辰汗的号召力有多强大,而是他的许诺特别美好,同时南下的机会也的确让不安分的蒙古诸部躁动起来。
大明居然南北分裂,父子刀兵相见。如果蒙古人对于这种天赐良机仍然裹足不前,那就不配是苍狼白鹿的子孙!
彻辰汗的金帐之内,一个粗犷生硬的声音,铿锵有力的响起:
“我,成吉思汗之后,薛禅汗(忽必烈)苗裔,持金刚灌顶之呼图克图汗,在此召集大元大蒙古国的台吉和那颜们。”
“传达我的命令吧,告诉整个察哈尔人,还有科尔沁人、喀尔喀人,交纳五畜税,准备好出征的兵马,来阿鲁汇合!我要率领左翼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明!夺回大都城!”
金帐内,坐满了蒙古贵族和大喇嘛。
副可汗、汗廷珲台吉。
枢密院掌印大臣、统辖察哈尔八鄂托克骑兵的阿南达延。
掌控西拉木伦河牧场,护卫汗帐的莽骨速台吉。
掌管辽东贸易大权的贵英恰台吉。
以及号称“四方万民,但知有佛,焉知有汗”的大力转轮王、兼汗廷国师,阿兴喇嘛。
控制漠南黄教寺院的麦达里法王。
萨满大祭司,桑哈斯巴。
以及其他各部落的台吉。
可谓济济一堂。东蒙古的权贵,大半都在这里了。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众人一起暴喝,声震金帐。
布延彻辰汗六岁的孙子林丹,手持一张小弓,摇摇晃晃的走到祖父面前,奶声奶气的问道:
“阿不格(祖父),什么是大明?”
布延彻辰汗摸摸孙子的虎头虎脑,“林丹啊,大明就是南边汉人之国,因为疆土远大,人口众多,财富无穷无尽,所以被称为大明,大明汗,就是大明皇帝。”
林丹又问:“那么大都城呢?”
布延彻辰汗回答:“大都城曾经是我们大元的汗八里,是大蒙古国的金帐,我们的祖先,在那里一百多年,统治辽阔的汉地,是最强大的征服者。可惜啊,最后还是让大明汗夺走了。”
林丹仰着认真的小脸,“所以,阿不格(祖父)要趁着大明不行了,就要率兵去打他们,重新夺回大都吗?”
“哈哈哈!”布延彻辰汗大笑,指着自己的孙子,神色很是得意,“你们都看到了吧?林丹今年只有六岁,就知道应该趁着大明分裂,南下征讨,夺回大都!”
“连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们还在犹豫什么?”
“是该盟誓出兵了!等攻下北京城,夺回大元的汗八里,我要砍下大明汗的人头做成酒器,为我们的祖先报仇雪恨!”
“还要砍下堆成山的汉人首级,再让鲜花一般娇柔美丽的中原女人,成为勇士们的战利品!”
“传令!烧琵琶骨!堆敖包!白马黑羊祭天!盟誓出兵!”
“三日后,南下!”
“来人,将明使推出来,斩杀祭旗!”
很快,郑国望和北京朝廷派来的几个安抚蒙古诸部、迟缓蒙古南下的大明使臣,就被蒙古兵五花大绑的押出来。
“你们南征大明,那是自寻死路!”一个明使悲愤的高喊,“大明有百万大军,必让你们匹马不得北归!”
另一个郑氏使臣喊道:“郑国舅已经编练数十万精兵,你们南侵大明,难逃郑国舅大军围剿!莫以为大明南北分裂,你们这些鞑子就有机可乘!”
“杀!”布延彻辰汗一挥手,对明使的威胁不屑一顾。
蒙古弯刀落下,几个明使立刻人头落地!
随即,明朝使臣的人头,就悬挂在地大纛之下。
蒙古大军苍劲无比的号角,也悠悠吹响。
“呜——呜——呜——!”
…
当夜,几匹快马飞报辽东镇、蓟镇、宣大。
长城上的烽火台,一夕之间点燃数百里。
三日后,北京就收到一个早就悬在头顶的消息:
“本已衰落的北元汗廷,召集左翼蒙古诸部十万骑兵,斩杀大明使者,南征大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