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府城,西郊白云庄,沈氏别业。
这里是沈氏家族的一处庄园,景色清幽旖旎,四季花开不败,更有四明山白云可望,杖锡寺古钟可闻。
被虎牙特务带回南方的前阁臣沈一贯,在此隐居已经数月了。
当了七八年的内阁大臣,沈一贯早就习惯了入值文渊阁、辅弼国政的重任在肩,突然变得无官一身轻,当真大不是滋味。
沈一贯只能整日间读书操琴,烹茶著书。或承儿孙嘘寒问暖、晨昏定省,倒也得享了之前在北京时欠缺的天伦之乐。白发老妻也能随侍身边,朝夕相处。
那些早年的同乡旧友,如今也能时常走动,白首相聚。少年时多次游历、离乡后魂牵梦绕的老家山水,也能故地重游了。
如此悠游岁月,闲观庭前花开落,卷罢《黄庭》卧看山。几个月下来,竟消弭了沈阁老的一腔怨气,反而看淡了很多。
数月以来,看到宁波百姓,对弟子朱寅尽多敬仰之情,神童庙香火旺盛,言及朱寅都是称先生而不名。
可见这个弟子的名声,不但没有因为所谓“靖难”而损毁,反倒声誉更隆,民心更附。
甚至,很多人得知他是朱寅老师,连带着对他也更加敬仰了。
这让沈一贯的心情更是复杂难言。事到如今,他埋怨也是枉然,只能安慰自己“有徒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沈一贯毕竟是北京的阁老,深受隆庆、万历两朝恩泽,每当想到自己的弟子是个处心积虑的“乱臣贼子”,他都有种晚节大亏、枉为人臣的惭愧。
可这种惭愧,却远远说不上负罪感。或许即便是这种惭愧,也只是他自己欺骗自己的的虚情假意。
沈先生的心,谁知道呢?
就是老妻王氏,也摸不清老先生的念想啊。
这一日,沈先生正在暖阁中和几个年幼的孙辈烤火谈古,奴仆持贴禀报道:“老爷,蓬莱仙客和瑶琴仙子到了。”
沈一贯嘴角一抽,放下怀中的幼孙,目中露出意味难明的笑意,“屠家父女不在家中好好修炼参悟、写诗唱戏,来我这俗尘之地有何贵干?请他们进来吧,就到这个暖阁。”
“是!”奴仆放下名帖,领命而去。
那名帖之上,赫然是“屠隆”、“屠瑶琴”这对父女的名字,江南大名鼎鼎的蓬莱仙客、瑶琴仙子。
很快,一个穿道袍、披鹤氅、戴黄冠的中年男子,就笑呵呵的来到暖阁外,朗声说道:“沈老相国在上,晚生屠隆稽首了。”
此人萧萧肃肃、气色清举,正是自称蓬莱仙客、大明青莲的江南狂生,屠隆。
江南士林皆知,越国有两大狂士。一是绍兴徐渭,二是宁波屠隆。两人一样的才高八斗、惊才绝艳,一样的狂放不羁、傲视王侯。
区别是,徐渭是入世之狂,屠隆出世之狂。
屠隆身后还亦步亦趋的跟着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子,也是身穿道袍,却是抱着一具琵琶。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一位上门卖艺的琵琶女。
此女是屠隆之女,善于诗词音乐的才女屠瑶琴,自称瑶琴仙子。
按说她的长相,雅姿妍丽,清逸出尘,也的确有几分仙子的气质,不全是自吹自擂。
“晚辈拜见沈老相公!”屠瑶琴怀抱琵琶,蹲身道个万福。
屠隆和沈一贯有姻亲关系,虽然隔得比较远,也算是亲戚了。
沈一贯答了礼,请了座,随手拿起案上的《黄庭经》,皮里阳秋的说道:“前次家仆去集市买朱砂,都说朱砂贵了。仙人也愁吗?”
屠隆闻言,一双狭长微翘的眼眸,顿时笑意满盈。
“晚生就知道,来意瞒不过老相国。如今物贵,已知人间疾苦。特来化个缘。”
他脸皮倒也很厚,打起秋风来毫无愧色。
沈一贯恨不得说:“我欠你的?”
但沈先生城府很深,岂能为了一点黄白之物,就得罪蓬莱仙客?当然不能。
屠隆意味深长的笑道:“禅意曰,不贪名利,休争闲气,永弃尘机。老相国出世之心陶然物外,晚生望尘莫及。”
他这句话,乍听似乎出自肺腑,却又有暗讽之意。
“哦?”沈阁老抚须一哂,“你不仅仅是来化缘吧?老夫还不知你的做派?今**就是夜猫子入宅,怕是又有一番令人讨厌的门道。”
他的神色有点恨其不争:
“说起来,你也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曾金殿授官、牧守一方。却是学谁不好,偏要学那狂狷无良的徐文长?”
“哈哈!”屠隆大笑,“老相国,晚生学徐文长不好么?他如今可是武英殿大学士,代掌国政,宣麻拜相啊。”
“徐渭一介秀才,洒脱一生,旷达一世,傲视王侯如等闲。临了临了,偏偏还能入阁为相,总揆百官!还写了《夏神纪》,洛阳纸贵,奉为华夏神史之首。君子三不朽,徐渭一件不落,可谓完人呐。天下能及者,宁几人哉?”
“比起这位徐阁老,我这个两榜进士不值一哂。”
沈一贯神色微动,目光幽邃的老眼微眯,自顾自的呷了一口碧涧明月,老神在在的笑骂道:
“你这竖子,果然意有所指。也罢,老夫今日权且看看,你究竟意欲何为。说的好了,老夫就再大方的施舍你一次,不教你这蓬莱仙客空手而归。”
屠隆笑而不语,忽然对女儿屠瑶琴点点头。
这瑶琴仙子见父亲示意,立刻素手一弹,一串玲珑之音,就从玉指拨弄的指间泠泠而出,声动心弦。
琵琶一动,这自称仙子的屠氏女,便婉转歌喉的曼声唱道:“闷拨丹炉煮白石,自称云林清致…怕杀看棋,又被竹声惊碎…”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原是将军未老,却道频阳梦遥…”
却是一曲《频阳王剪》。
沈一贯忽然冷哼一声,放下手中的《黄庭经》,“竖子这是何意?你是讽刺老夫假意归隐田园,却心在朝堂,贪恋权位么?”
他有点恼怒了。
屠隆一挥手,止住女儿继续弹奏,拱手道:
“晚辈安敢如此造次?今日此举,实在是一片好意啊。老相国就只当晚辈是‘曲谏’。小女琵琶之弦音,老相国既然洞若观火,那晚辈就不白来一遭了。”
沈一贯嘿嘿冷笑,“竖子,若非你来意不坏,就凭你讥讽老夫假意归隐、心存东山之志,老夫就赶你出去了。想必你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说吧,你知道了什么,谁告诉你的?”
屠隆给自己斟了一杯茶,不当外人的说道:“老相国既然心中雪亮,晚生就斗胆直言了。晚生何须听人说起?”
他抖抖大袖,出手一指北方:“如今,北朝戚太保二十万大军饮马长江,黑云压城城欲摧,南朝岌岌可危、人心浮动。而朝中不满太傅专权之人又大有人在,暗潮涌动。值此内忧外患之际,焉能不变起肘腋?”
“是以晚生推测,朝中必生变矣!”
“既是必然生变,变从何来?自然是那些不满太傅柄国专权的朝中大臣!晚生猜测,他们必然有人过江联络戚继光!”
沈一贯听到这里,神色淡如清风,眼皮子都不抬。
屠隆停顿一会儿,看着沈一贯,语气幽幽的说道:“那么,参与清君侧的倒朱之人,究竟有哪些人呢?”
沈一贯忽地一笑,“难不成你以为,老夫也参与其中?”
屠隆不置可否的摸摸下巴,“老相国乃是太傅恩师,师徒佳话天下皆知。可也正因为如此,天下人皆以为老相国和太傅师徒一体,荣辱与共。在他们看来,老相国和太傅自然是**!”
“老相国若是不参与他们,太傅倒台被清算,老相国还能独善其身否?焉能不受池鱼之殃?整个沈氏,只怕都有倾覆之危!”
“老相国一片相忍为国的苦心,他们焉能在意?他们只会认为,老相国和江宁氏同谋同党、罪不容诛!”
“相国若是参与倒朱,虽能和太傅决裂,明哲保身,可这名声也就坏了。百姓爱戴太傅,他们不会以为老相国这是大义灭亲,只会认为老相国是弃徒自保。当初的师徒佳话,转眼间便是天下笑谈!”
“所以,对老相国最有利的,乃是支持太傅。太傅只要不倒,他们倒朱失败,老相国才能安生的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才能悠游越国灵泉,当个曾经沧海的世外高人啊!”
“否则…”他一指沈阁老身边的《黄庭经》,“此经即便是避世大隐的玄玄真理,也保不住相国心中那一方清静,证不了那无涯之道!”
沈一贯神色如常,“竖子言之有理。可你太也小看了老夫。”
他其实什么都没说,但屠隆却是明白了。
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沈阁老早就做了选择。或许这个老奸巨猾的沈先生,早就对自己的学生告密了。
他心中有数即可,已经无须再问。
宁波知府邹希贤,本是这沈先生的门人。邹希贤是个趋炎附势、长袖善舞的**,虽是张居正同乡,如今却加入了东林社,和吴国缙绅交往甚密。
而沈一贯是浙党之首,在越国影响很大。沈一贯参与倒朱,那便是吴越合流的倒朱声势。沈一贯若是不参与,那越国缙绅的参与也不会多。
这段日子,邹知府数次拜访沈一贯,多半就是为了拉沈一贯下水,影响尽可能多的越国缙绅参与倒朱。
那么这沈阁老,很可能会被邹希贤说服。
谁知今日一试探,沈一贯并未被邹希贤说服。不但没有,还可能向朱寅告密,告发了邹希贤!
屠隆想到这里,当即笑道:“如此说来,竟是晚生多此一举了。果然姜是老的辣,沈老相国早就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晚生杞人忧天啊。”
沈一贯笑骂道:“虽然的确是杞人忧天,但难得你这竖子还关心老夫安危。也罢,这个缘你化成了,老夫就施舍你白银一百两,下次不许再打秋风,老夫宦囊羞涩、裘敝金尽,经不起神仙化缘。”
“那就谢过老相国的嗟来之食了。”屠隆笑嘻嘻的拱手道谢,“受之有愧。”
他脸皮虽厚,却也懂事,并不戳破沈一贯的话。越国谁不知沈氏家大业大?多年高官是白做的么?所谓宦囊羞涩、裘敝金尽,当然只是哭穷了。
沈一贯问道:“你此来还有一个目的吧?你若不亲口说出来,老夫就当不知道。”
屠隆笑道:“老相国神目如电、明察秋毫,晚生那点心意,汗颜无地啊。没错,晚生的确还有一个目的。圣人当朝,可以出仕也。”
沈先生神色讥讽,“竖子不是标榜飘然出世,蓬莱仙客么?怎么突然又要入仕做官?”
屠隆正色道:“人言太傅是星君转世,神仙下凡,太傅尚且经世治国,何况我这个自封的蓬莱仙客?”
沈一贯摇头叹息,“你虽然学徐渭,脸皮却是比他厚的多,想必的确还有一番作为。不过,你希望老夫举荐你,老夫却是不会答应。”
他猜出来,屠隆是希望自己举荐。
屠隆也不气馁,笑道:“老相国不愿出仕南朝,固然是气节所在,却也因身为恩师,不宜屈身弟子之下,既让弟子难做,也让自己难堪。是以,不出仕才是以退为进的良策。太傅为了补偿恩师,估计少不得给个世袭罔替的侯爵,甚至国公!”
“如此一来,既能晚节不亏,又能遗泽子孙,可谓一举两得啊。老相国善于谋国,亦善于谋身,晚生佩服至极。”
沈一贯被他说破心事,也不脸红,不禁皱眉道:“竖子固然聪明,却也真是狂狷无礼。你这张嘴若是这么口无遮拦,迟早会惹祸上身。”
“你想再次出仕,可以啊。但不要求老夫,去求徐文长吧!徐渭今非昔比,他官居阁老,还是越人,当年和你也算忘年之交。你去南京找他,一个五品官位十拿九稳。”
谁知屠隆笑道:“晚生已经写信给文长先生了。可若是再得老相国一封举荐信,两力叠加,就不止一个五品!”
沈一贯很是无语,“你当年也就是个六品主事,还是因罪罢免,并非请辞。如今又已赋闲十年,能以五品官起复,便是你的运气了,你还想以几品起复?”
“三品!”屠隆伸出三个指头,“要么不做官,要做就要做大僚!官大才能做大事!这次吴国朝臣谋反,失败之后朝堂中必然空出很多官位!有老相国和文长先生一起举荐,一个三品就能到手!”
沈一贯不禁对这蓬莱仙客刮目相看,“竖子还真是敢想。老夫很了解稚虎,那些吴国朝臣斗不过他,必败无疑。可是你并不了解稚虎,如何知道他能赢?”
屠隆摇头道:“老相国误会了。晚生不是知道太傅一定会赢,也不认为太傅一定会赢。晚生只是…希望太傅赢!”
“你在赌?”沈一贯很是意外。
他不担心朱寅,因为知徒莫若师,他太了解这个弟子的手段了。那些人想要清君侧,无疑是自寻死路、必败无疑。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押宝弟子,将少数参与清君侧的越国官员,全部卖了。
实际上他卖不卖都无所谓。就算他不卖,那个神通广大的弟子,也会查个水落石出。
可是他没想到,顾隆只是在赌,并不知道朱寅一定会赢。
却听屠隆继续说道:“太傅乃是建文后裔,本就应该是大明天子。夺回长房帝位,天经地义,有何不可?此乃其一。”
“更重要的是,太傅所作所为,让晚生看到了圣天子的气象!他若是继位,必是略不世出的明君圣主!如此,我大明盛世有望,百姓有福!”
“是以,晚生希望太傅赢,干脆就押太傅赢!赌赢了,就为圣主效力,如徐文长一般,一逞平生志向。赌输了,大不了陪太傅同死尔!”
即便是心机深沉的沈一贯,闻言也不禁有点动容。他作为屠隆的长辈,自然知道屠隆此言发自肺腑,并非自欺欺人。
此子年过四十,狂放狷介一如既往,却还是热血难凉啊。这等胆魄,也是常人所难及。
那就给他一个机会!
“好!”沈一贯点头,“老夫就给你一封举荐信,希望你好自为之!”
屠隆不掩喜色的拱手道:“谢老相国抬举!”
旁边的瑶琴仙子嫣然一笑,立刻怀抱琵琶,弹奏起一首宾主相得的《鹿鸣操》,唱道: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
十一月二十五,驻扎瓜洲渡的北朝大军,船只浮桥全部准备就绪。
戚继光一声令下,近十三万战兵、六万民夫、八万马骡一起渡江!
江岸二十余里的水寨,都是沸反盈天的渡江场景,气势磅礴。
和江面上稀疏的南军水师相比,北军的宏大军势铺天盖地一般。
显然,数量属于绝对劣势的南朝水师,根本无法在浩大的长江之上,挡住白帆掩日、舳舻蔽空的庞大北军。
而且,南京水师似乎怕了,只是放了几声空炮,就远远避开,唯恐被巨大的北军舰队困住。
自从元军征宋以来,三百多年了,还是第一次有号称二十万的北军渡江南征。即便当年燕王“靖难”,渡江之师也只有十万人。
声势浩大的舰队渡江而下,在江风和江流之下,往东南鼓帆而行。近万浮桥上面的数万战马,在滚滚长江中仰天嘶鸣,犹如江中龙吟。
壮哉!
为了组织这次声势浩大的南征,北朝花了足足四个月的准备,花了几百万两银子,抽调了北朝能抽掉的所有精兵,还动用了好几万身经百战的倭寇战俘。
大军统帅还是百无不胜的天下名将,戚继光!
主要将领有刘綎、麻贵、董一元、李如柏、萧如薰、陈璘、祖承训、赵率教、吴惟忠、查大受、李宁、骆尚志等。
北朝能征善战的将领,过半都在这里了。
狮子搏兔之势!
这也是为何南朝那些阴谋“清君侧”的朝臣,敢于反动**的原因。
大江之南的镇江之岸上,看到蔽江而来的北朝大军,百姓们皆为色变。而那些终于等到北军渡江的人,却是如释重负的弹冠相庆。
来了!来了!
哈哈哈!
北军一到,江宁氏便是深秋之蝉!
第二天,十一月二十六。
花了一天的工夫,北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在镇江靠岸。数万东瀛兵首先抢滩登陆,然后北军依次上岸,在江边整顿马队骑兵。
北军十几万精锐战兵,统帅又是戚继光,附近的南朝守军哪敢抵抗?都唯恐避之不及。
很快,戚继光的大纛就伫立在江岸上。在众将的簇拥下,身披一品武将战甲的戚继光骑着西域马,向着不远的镇江城进发。
而镇江知府张垣,早就率领文武官员,以及一群本地士绅,在城门口恭候了。
看到北朝大军气壮山河之势,张垣等人都是喜出望外。
“大军一到,看贼臣朱寅还怎么专横跋扈!”
张垣等人都是如逢喜事。本来,他们不想倒朱。可是朱寅上台之后架空满朝正臣,独断专行,对百官没有笼络之意,反而打压收权,他们已经受够了。
“在下镇江知府张垣,见过麾下!见过殷公公!”张垣虽然只是四品官,却是清贵文臣,即便见到统率十几万精兵的一品大将军,他也只是仰着鼻孔拱手行礼。
若非眼下有求戚继光,又是南朝知府,张知府根本不会主动对戚继光行礼,反倒是戚继光这一品武将,还要对他这个四品知府行礼才对。
这是如今的规矩!
戚继光理都不理以文臣自傲的镇江知府,而是神色冷峻的策马入城,随即中军帅营和主要将领入城,其他兵马一律驻扎城外。
戚继光一入城,立刻下令封闭城门,接管府库。同时毫不客气的征用知府衙门,暂为大将军行辕幕府。
然后,即刻召集渡江后的第一次军议,守备、参将以上将领全部参加。
召集将领的鼓声咚咚敲响,一个个顶盔掼甲的将领依次进入知府衙门的大堂。
张知府大惊,立刻前来质问道:“大将军!国朝武将,不能占据牧臣官衙,大将军这是何意!本官乃是主动迎接王师,并非投降啊。”
高坐知府大堂的戚继光,目光漠然的看着张知府,声音带着极大的威压,“张垣,你背叛朝廷,投敌献降,你知罪么?”
张垣很是不解,暗道:“戚继光难道没有收到我们的密信?我们是忠于朝廷,反抗朱寅的啊。我们是主动反正的内应啊。难道戚继光要借机索贿?”
张垣又惊又怒,正要出言抗辩,戚继光突然喝道:
“张垣欺君谋反,罪不容诛,今日开城投降,不过是畏惧军威、鼠首两端!这种乱臣贼子,早就是当诛罪臣,哪里还是什么知府?来啊!拖下去,斩首祭旗!镇江府同知、通判都是逆党!一体斩杀祭旗!”
“遵命!”一群如狼似虎的亲兵,杀气腾腾的扑向张垣等官员。
“戚继光!你敢!”张垣不敢相信的怒喝,“我乃朝廷命官,两榜进士!你一个武臣胆敢杀我!谁给你的胆子!你敢乱来!”
可是亲兵们扑上来,不容分说的架着就走。
张垣吓的屁滚尿流,亡魂直冒,嘶声喊道:“殷公公救我!殷公公救我!我是两榜进士!天子门生啊!戚继光!你这武臣无权杀我!”
殷元禄皱眉道:“大将军!罢了!他可是四品知府,大将军不可擅杀文臣!张知府是自己人,不是叛臣…”
戚继光却是看都不看堂堂监军,竟是恍若未闻。只是神色淡漠的一挥手,“祭旗!”
“你!你!”殷元禄气的浑身哆嗦,戚继光居然完全无视自己!这还得了?自己是代表天子的监军!
“戚元敬!你大胆!”
殷元禄翘起兰花指,颤抖的指着戚继光,神色骤变。
张垣等人目眦欲裂,破口大骂,却丝毫反抗不得,被亲兵拖到衙门外,直接在门口斩杀!
顷刻之间,几颗镇江府官员的首级,就血淋淋的悬挂在大纛之下,死不瞑目!
就是众将,看到大将军突然斩杀几个文臣,大多数人也是心中不解。
不知何时,知府衙门内外,布满了杀气腾腾的中军亲兵,一个个挺胸凸肚的按刀而立。这些亲兵之中,还有一些目光阴冷的生面孔,看着不像是亲卫。
戚继光忽然喝道:“有旨意!诸将跪迎!点香!”
随即,就从侍立身边的长子戚祚国手中,接过一卷明黄绸布的圣旨。
“圣旨?”殷元禄一惊,自己是监军,理应先接到圣旨啊。换句话说,就算有圣旨,也应该是监军宣读,怎么送给戚继光?自己为何丝毫不知?
殷元禄正惊疑间,几十位将领一起身穿甲胄的艰难跪下,雷鸣般的喝道:“臣等接旨!”
戚继光双手捧着圣旨,虎目斜乜着监军太监,“殷公公,你不准备接旨么?嗯?!”
戚继光两边的亲兵,也冷冷的看着大太监。
殷元禄身子一颤,只能压抑着心中的不好的预感,惊疑不已的跪下。
他想去叫自己的亲卫私兵,可是他的私兵不在这里,眼下也很难离开了。
却见戚继光展开圣旨,苍音龙钟的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诸将宣劳戮力,忠于王事,持戈掼甲戍卫孝陵,渡江涉远勤王南京,朕心甚慰…何吝于功赏也与…全军将士,加饷银一月,千总以上各升一级、福将初授男爵、总兵初授子爵!命三军暂驻镇江,候旨待命!为王前趋…”
“泰昌元年,庚子月丁酉日。钦哉!”
什么?泰昌元年?男爵、子爵?
听到这道圣旨,大多数的将领都是愣住了,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将领神色淡定,还面露诡异的微笑。
“你…你…”殷元禄不敢相信的看着一脸冷峻的戚继光,差点当场尿出来。
心中最不好的预感,终于不幸应验了!
“来人!亲卫!”殷元禄忽然醒悟过来,厉声呼喊自己的私兵。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衙门内外杀气腾腾的主帅亲卫。他的私兵,根本没有出现,显然也不可能再出现了。
“臣等领旨谢恩!”赵率教等三分之一的将领,几乎没有犹豫就叩首谢恩。
大半将领面面相觑,都是神色茫然。
身材高大、不怒自威的戚继光,居高临下的俯视诸将,冷电般的眸子在某些人身上睃巡。
百战老将吐字如刀,语气如冰:
“怎么?你们要抗旨么?”
……
PS:虽然更新晚了,却是近八千字的大章节,原谅我吧。明天这个剧情就结束了,蟹蟹,晚安!求月票!
(本章完)
这里是沈氏家族的一处庄园,景色清幽旖旎,四季花开不败,更有四明山白云可望,杖锡寺古钟可闻。
被虎牙特务带回南方的前阁臣沈一贯,在此隐居已经数月了。
当了七八年的内阁大臣,沈一贯早就习惯了入值文渊阁、辅弼国政的重任在肩,突然变得无官一身轻,当真大不是滋味。
沈一贯只能整日间读书操琴,烹茶著书。或承儿孙嘘寒问暖、晨昏定省,倒也得享了之前在北京时欠缺的天伦之乐。白发老妻也能随侍身边,朝夕相处。
那些早年的同乡旧友,如今也能时常走动,白首相聚。少年时多次游历、离乡后魂牵梦绕的老家山水,也能故地重游了。
如此悠游岁月,闲观庭前花开落,卷罢《黄庭》卧看山。几个月下来,竟消弭了沈阁老的一腔怨气,反而看淡了很多。
数月以来,看到宁波百姓,对弟子朱寅尽多敬仰之情,神童庙香火旺盛,言及朱寅都是称先生而不名。
可见这个弟子的名声,不但没有因为所谓“靖难”而损毁,反倒声誉更隆,民心更附。
甚至,很多人得知他是朱寅老师,连带着对他也更加敬仰了。
这让沈一贯的心情更是复杂难言。事到如今,他埋怨也是枉然,只能安慰自己“有徒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沈一贯毕竟是北京的阁老,深受隆庆、万历两朝恩泽,每当想到自己的弟子是个处心积虑的“乱臣贼子”,他都有种晚节大亏、枉为人臣的惭愧。
可这种惭愧,却远远说不上负罪感。或许即便是这种惭愧,也只是他自己欺骗自己的的虚情假意。
沈先生的心,谁知道呢?
就是老妻王氏,也摸不清老先生的念想啊。
这一日,沈先生正在暖阁中和几个年幼的孙辈烤火谈古,奴仆持贴禀报道:“老爷,蓬莱仙客和瑶琴仙子到了。”
沈一贯嘴角一抽,放下怀中的幼孙,目中露出意味难明的笑意,“屠家父女不在家中好好修炼参悟、写诗唱戏,来我这俗尘之地有何贵干?请他们进来吧,就到这个暖阁。”
“是!”奴仆放下名帖,领命而去。
那名帖之上,赫然是“屠隆”、“屠瑶琴”这对父女的名字,江南大名鼎鼎的蓬莱仙客、瑶琴仙子。
很快,一个穿道袍、披鹤氅、戴黄冠的中年男子,就笑呵呵的来到暖阁外,朗声说道:“沈老相国在上,晚生屠隆稽首了。”
此人萧萧肃肃、气色清举,正是自称蓬莱仙客、大明青莲的江南狂生,屠隆。
江南士林皆知,越国有两大狂士。一是绍兴徐渭,二是宁波屠隆。两人一样的才高八斗、惊才绝艳,一样的狂放不羁、傲视王侯。
区别是,徐渭是入世之狂,屠隆出世之狂。
屠隆身后还亦步亦趋的跟着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子,也是身穿道袍,却是抱着一具琵琶。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一位上门卖艺的琵琶女。
此女是屠隆之女,善于诗词音乐的才女屠瑶琴,自称瑶琴仙子。
按说她的长相,雅姿妍丽,清逸出尘,也的确有几分仙子的气质,不全是自吹自擂。
“晚辈拜见沈老相公!”屠瑶琴怀抱琵琶,蹲身道个万福。
屠隆和沈一贯有姻亲关系,虽然隔得比较远,也算是亲戚了。
沈一贯答了礼,请了座,随手拿起案上的《黄庭经》,皮里阳秋的说道:“前次家仆去集市买朱砂,都说朱砂贵了。仙人也愁吗?”
屠隆闻言,一双狭长微翘的眼眸,顿时笑意满盈。
“晚生就知道,来意瞒不过老相国。如今物贵,已知人间疾苦。特来化个缘。”
他脸皮倒也很厚,打起秋风来毫无愧色。
沈一贯恨不得说:“我欠你的?”
但沈先生城府很深,岂能为了一点黄白之物,就得罪蓬莱仙客?当然不能。
屠隆意味深长的笑道:“禅意曰,不贪名利,休争闲气,永弃尘机。老相国出世之心陶然物外,晚生望尘莫及。”
他这句话,乍听似乎出自肺腑,却又有暗讽之意。
“哦?”沈阁老抚须一哂,“你不仅仅是来化缘吧?老夫还不知你的做派?今**就是夜猫子入宅,怕是又有一番令人讨厌的门道。”
他的神色有点恨其不争:
“说起来,你也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曾金殿授官、牧守一方。却是学谁不好,偏要学那狂狷无良的徐文长?”
“哈哈!”屠隆大笑,“老相国,晚生学徐文长不好么?他如今可是武英殿大学士,代掌国政,宣麻拜相啊。”
“徐渭一介秀才,洒脱一生,旷达一世,傲视王侯如等闲。临了临了,偏偏还能入阁为相,总揆百官!还写了《夏神纪》,洛阳纸贵,奉为华夏神史之首。君子三不朽,徐渭一件不落,可谓完人呐。天下能及者,宁几人哉?”
“比起这位徐阁老,我这个两榜进士不值一哂。”
沈一贯神色微动,目光幽邃的老眼微眯,自顾自的呷了一口碧涧明月,老神在在的笑骂道:
“你这竖子,果然意有所指。也罢,老夫今日权且看看,你究竟意欲何为。说的好了,老夫就再大方的施舍你一次,不教你这蓬莱仙客空手而归。”
屠隆笑而不语,忽然对女儿屠瑶琴点点头。
这瑶琴仙子见父亲示意,立刻素手一弹,一串玲珑之音,就从玉指拨弄的指间泠泠而出,声动心弦。
琵琶一动,这自称仙子的屠氏女,便婉转歌喉的曼声唱道:“闷拨丹炉煮白石,自称云林清致…怕杀看棋,又被竹声惊碎…”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原是将军未老,却道频阳梦遥…”
却是一曲《频阳王剪》。
沈一贯忽然冷哼一声,放下手中的《黄庭经》,“竖子这是何意?你是讽刺老夫假意归隐田园,却心在朝堂,贪恋权位么?”
他有点恼怒了。
屠隆一挥手,止住女儿继续弹奏,拱手道:
“晚辈安敢如此造次?今日此举,实在是一片好意啊。老相国就只当晚辈是‘曲谏’。小女琵琶之弦音,老相国既然洞若观火,那晚辈就不白来一遭了。”
沈一贯嘿嘿冷笑,“竖子,若非你来意不坏,就凭你讥讽老夫假意归隐、心存东山之志,老夫就赶你出去了。想必你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说吧,你知道了什么,谁告诉你的?”
屠隆给自己斟了一杯茶,不当外人的说道:“老相国既然心中雪亮,晚生就斗胆直言了。晚生何须听人说起?”
他抖抖大袖,出手一指北方:“如今,北朝戚太保二十万大军饮马长江,黑云压城城欲摧,南朝岌岌可危、人心浮动。而朝中不满太傅专权之人又大有人在,暗潮涌动。值此内忧外患之际,焉能不变起肘腋?”
“是以晚生推测,朝中必生变矣!”
“既是必然生变,变从何来?自然是那些不满太傅柄国专权的朝中大臣!晚生猜测,他们必然有人过江联络戚继光!”
沈一贯听到这里,神色淡如清风,眼皮子都不抬。
屠隆停顿一会儿,看着沈一贯,语气幽幽的说道:“那么,参与清君侧的倒朱之人,究竟有哪些人呢?”
沈一贯忽地一笑,“难不成你以为,老夫也参与其中?”
屠隆不置可否的摸摸下巴,“老相国乃是太傅恩师,师徒佳话天下皆知。可也正因为如此,天下人皆以为老相国和太傅师徒一体,荣辱与共。在他们看来,老相国和太傅自然是**!”
“老相国若是不参与他们,太傅倒台被清算,老相国还能独善其身否?焉能不受池鱼之殃?整个沈氏,只怕都有倾覆之危!”
“老相国一片相忍为国的苦心,他们焉能在意?他们只会认为,老相国和江宁氏同谋同党、罪不容诛!”
“相国若是参与倒朱,虽能和太傅决裂,明哲保身,可这名声也就坏了。百姓爱戴太傅,他们不会以为老相国这是大义灭亲,只会认为老相国是弃徒自保。当初的师徒佳话,转眼间便是天下笑谈!”
“所以,对老相国最有利的,乃是支持太傅。太傅只要不倒,他们倒朱失败,老相国才能安生的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才能悠游越国灵泉,当个曾经沧海的世外高人啊!”
“否则…”他一指沈阁老身边的《黄庭经》,“此经即便是避世大隐的玄玄真理,也保不住相国心中那一方清静,证不了那无涯之道!”
沈一贯神色如常,“竖子言之有理。可你太也小看了老夫。”
他其实什么都没说,但屠隆却是明白了。
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沈阁老早就做了选择。或许这个老奸巨猾的沈先生,早就对自己的学生告密了。
他心中有数即可,已经无须再问。
宁波知府邹希贤,本是这沈先生的门人。邹希贤是个趋炎附势、长袖善舞的**,虽是张居正同乡,如今却加入了东林社,和吴国缙绅交往甚密。
而沈一贯是浙党之首,在越国影响很大。沈一贯参与倒朱,那便是吴越合流的倒朱声势。沈一贯若是不参与,那越国缙绅的参与也不会多。
这段日子,邹知府数次拜访沈一贯,多半就是为了拉沈一贯下水,影响尽可能多的越国缙绅参与倒朱。
那么这沈阁老,很可能会被邹希贤说服。
谁知今日一试探,沈一贯并未被邹希贤说服。不但没有,还可能向朱寅告密,告发了邹希贤!
屠隆想到这里,当即笑道:“如此说来,竟是晚生多此一举了。果然姜是老的辣,沈老相国早就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晚生杞人忧天啊。”
沈一贯笑骂道:“虽然的确是杞人忧天,但难得你这竖子还关心老夫安危。也罢,这个缘你化成了,老夫就施舍你白银一百两,下次不许再打秋风,老夫宦囊羞涩、裘敝金尽,经不起神仙化缘。”
“那就谢过老相国的嗟来之食了。”屠隆笑嘻嘻的拱手道谢,“受之有愧。”
他脸皮虽厚,却也懂事,并不戳破沈一贯的话。越国谁不知沈氏家大业大?多年高官是白做的么?所谓宦囊羞涩、裘敝金尽,当然只是哭穷了。
沈一贯问道:“你此来还有一个目的吧?你若不亲口说出来,老夫就当不知道。”
屠隆笑道:“老相国神目如电、明察秋毫,晚生那点心意,汗颜无地啊。没错,晚生的确还有一个目的。圣人当朝,可以出仕也。”
沈先生神色讥讽,“竖子不是标榜飘然出世,蓬莱仙客么?怎么突然又要入仕做官?”
屠隆正色道:“人言太傅是星君转世,神仙下凡,太傅尚且经世治国,何况我这个自封的蓬莱仙客?”
沈一贯摇头叹息,“你虽然学徐渭,脸皮却是比他厚的多,想必的确还有一番作为。不过,你希望老夫举荐你,老夫却是不会答应。”
他猜出来,屠隆是希望自己举荐。
屠隆也不气馁,笑道:“老相国不愿出仕南朝,固然是气节所在,却也因身为恩师,不宜屈身弟子之下,既让弟子难做,也让自己难堪。是以,不出仕才是以退为进的良策。太傅为了补偿恩师,估计少不得给个世袭罔替的侯爵,甚至国公!”
“如此一来,既能晚节不亏,又能遗泽子孙,可谓一举两得啊。老相国善于谋国,亦善于谋身,晚生佩服至极。”
沈一贯被他说破心事,也不脸红,不禁皱眉道:“竖子固然聪明,却也真是狂狷无礼。你这张嘴若是这么口无遮拦,迟早会惹祸上身。”
“你想再次出仕,可以啊。但不要求老夫,去求徐文长吧!徐渭今非昔比,他官居阁老,还是越人,当年和你也算忘年之交。你去南京找他,一个五品官位十拿九稳。”
谁知屠隆笑道:“晚生已经写信给文长先生了。可若是再得老相国一封举荐信,两力叠加,就不止一个五品!”
沈一贯很是无语,“你当年也就是个六品主事,还是因罪罢免,并非请辞。如今又已赋闲十年,能以五品官起复,便是你的运气了,你还想以几品起复?”
“三品!”屠隆伸出三个指头,“要么不做官,要做就要做大僚!官大才能做大事!这次吴国朝臣谋反,失败之后朝堂中必然空出很多官位!有老相国和文长先生一起举荐,一个三品就能到手!”
沈一贯不禁对这蓬莱仙客刮目相看,“竖子还真是敢想。老夫很了解稚虎,那些吴国朝臣斗不过他,必败无疑。可是你并不了解稚虎,如何知道他能赢?”
屠隆摇头道:“老相国误会了。晚生不是知道太傅一定会赢,也不认为太傅一定会赢。晚生只是…希望太傅赢!”
“你在赌?”沈一贯很是意外。
他不担心朱寅,因为知徒莫若师,他太了解这个弟子的手段了。那些人想要清君侧,无疑是自寻死路、必败无疑。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押宝弟子,将少数参与清君侧的越国官员,全部卖了。
实际上他卖不卖都无所谓。就算他不卖,那个神通广大的弟子,也会查个水落石出。
可是他没想到,顾隆只是在赌,并不知道朱寅一定会赢。
却听屠隆继续说道:“太傅乃是建文后裔,本就应该是大明天子。夺回长房帝位,天经地义,有何不可?此乃其一。”
“更重要的是,太傅所作所为,让晚生看到了圣天子的气象!他若是继位,必是略不世出的明君圣主!如此,我大明盛世有望,百姓有福!”
“是以,晚生希望太傅赢,干脆就押太傅赢!赌赢了,就为圣主效力,如徐文长一般,一逞平生志向。赌输了,大不了陪太傅同死尔!”
即便是心机深沉的沈一贯,闻言也不禁有点动容。他作为屠隆的长辈,自然知道屠隆此言发自肺腑,并非自欺欺人。
此子年过四十,狂放狷介一如既往,却还是热血难凉啊。这等胆魄,也是常人所难及。
那就给他一个机会!
“好!”沈一贯点头,“老夫就给你一封举荐信,希望你好自为之!”
屠隆不掩喜色的拱手道:“谢老相国抬举!”
旁边的瑶琴仙子嫣然一笑,立刻怀抱琵琶,弹奏起一首宾主相得的《鹿鸣操》,唱道: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
十一月二十五,驻扎瓜洲渡的北朝大军,船只浮桥全部准备就绪。
戚继光一声令下,近十三万战兵、六万民夫、八万马骡一起渡江!
江岸二十余里的水寨,都是沸反盈天的渡江场景,气势磅礴。
和江面上稀疏的南军水师相比,北军的宏大军势铺天盖地一般。
显然,数量属于绝对劣势的南朝水师,根本无法在浩大的长江之上,挡住白帆掩日、舳舻蔽空的庞大北军。
而且,南京水师似乎怕了,只是放了几声空炮,就远远避开,唯恐被巨大的北军舰队困住。
自从元军征宋以来,三百多年了,还是第一次有号称二十万的北军渡江南征。即便当年燕王“靖难”,渡江之师也只有十万人。
声势浩大的舰队渡江而下,在江风和江流之下,往东南鼓帆而行。近万浮桥上面的数万战马,在滚滚长江中仰天嘶鸣,犹如江中龙吟。
壮哉!
为了组织这次声势浩大的南征,北朝花了足足四个月的准备,花了几百万两银子,抽调了北朝能抽掉的所有精兵,还动用了好几万身经百战的倭寇战俘。
大军统帅还是百无不胜的天下名将,戚继光!
主要将领有刘綎、麻贵、董一元、李如柏、萧如薰、陈璘、祖承训、赵率教、吴惟忠、查大受、李宁、骆尚志等。
北朝能征善战的将领,过半都在这里了。
狮子搏兔之势!
这也是为何南朝那些阴谋“清君侧”的朝臣,敢于反动**的原因。
大江之南的镇江之岸上,看到蔽江而来的北朝大军,百姓们皆为色变。而那些终于等到北军渡江的人,却是如释重负的弹冠相庆。
来了!来了!
哈哈哈!
北军一到,江宁氏便是深秋之蝉!
第二天,十一月二十六。
花了一天的工夫,北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在镇江靠岸。数万东瀛兵首先抢滩登陆,然后北军依次上岸,在江边整顿马队骑兵。
北军十几万精锐战兵,统帅又是戚继光,附近的南朝守军哪敢抵抗?都唯恐避之不及。
很快,戚继光的大纛就伫立在江岸上。在众将的簇拥下,身披一品武将战甲的戚继光骑着西域马,向着不远的镇江城进发。
而镇江知府张垣,早就率领文武官员,以及一群本地士绅,在城门口恭候了。
看到北朝大军气壮山河之势,张垣等人都是喜出望外。
“大军一到,看贼臣朱寅还怎么专横跋扈!”
张垣等人都是如逢喜事。本来,他们不想倒朱。可是朱寅上台之后架空满朝正臣,独断专行,对百官没有笼络之意,反而打压收权,他们已经受够了。
“在下镇江知府张垣,见过麾下!见过殷公公!”张垣虽然只是四品官,却是清贵文臣,即便见到统率十几万精兵的一品大将军,他也只是仰着鼻孔拱手行礼。
若非眼下有求戚继光,又是南朝知府,张知府根本不会主动对戚继光行礼,反倒是戚继光这一品武将,还要对他这个四品知府行礼才对。
这是如今的规矩!
戚继光理都不理以文臣自傲的镇江知府,而是神色冷峻的策马入城,随即中军帅营和主要将领入城,其他兵马一律驻扎城外。
戚继光一入城,立刻下令封闭城门,接管府库。同时毫不客气的征用知府衙门,暂为大将军行辕幕府。
然后,即刻召集渡江后的第一次军议,守备、参将以上将领全部参加。
召集将领的鼓声咚咚敲响,一个个顶盔掼甲的将领依次进入知府衙门的大堂。
张知府大惊,立刻前来质问道:“大将军!国朝武将,不能占据牧臣官衙,大将军这是何意!本官乃是主动迎接王师,并非投降啊。”
高坐知府大堂的戚继光,目光漠然的看着张知府,声音带着极大的威压,“张垣,你背叛朝廷,投敌献降,你知罪么?”
张垣很是不解,暗道:“戚继光难道没有收到我们的密信?我们是忠于朝廷,反抗朱寅的啊。我们是主动反正的内应啊。难道戚继光要借机索贿?”
张垣又惊又怒,正要出言抗辩,戚继光突然喝道:
“张垣欺君谋反,罪不容诛,今日开城投降,不过是畏惧军威、鼠首两端!这种乱臣贼子,早就是当诛罪臣,哪里还是什么知府?来啊!拖下去,斩首祭旗!镇江府同知、通判都是逆党!一体斩杀祭旗!”
“遵命!”一群如狼似虎的亲兵,杀气腾腾的扑向张垣等官员。
“戚继光!你敢!”张垣不敢相信的怒喝,“我乃朝廷命官,两榜进士!你一个武臣胆敢杀我!谁给你的胆子!你敢乱来!”
可是亲兵们扑上来,不容分说的架着就走。
张垣吓的屁滚尿流,亡魂直冒,嘶声喊道:“殷公公救我!殷公公救我!我是两榜进士!天子门生啊!戚继光!你这武臣无权杀我!”
殷元禄皱眉道:“大将军!罢了!他可是四品知府,大将军不可擅杀文臣!张知府是自己人,不是叛臣…”
戚继光却是看都不看堂堂监军,竟是恍若未闻。只是神色淡漠的一挥手,“祭旗!”
“你!你!”殷元禄气的浑身哆嗦,戚继光居然完全无视自己!这还得了?自己是代表天子的监军!
“戚元敬!你大胆!”
殷元禄翘起兰花指,颤抖的指着戚继光,神色骤变。
张垣等人目眦欲裂,破口大骂,却丝毫反抗不得,被亲兵拖到衙门外,直接在门口斩杀!
顷刻之间,几颗镇江府官员的首级,就血淋淋的悬挂在大纛之下,死不瞑目!
就是众将,看到大将军突然斩杀几个文臣,大多数人也是心中不解。
不知何时,知府衙门内外,布满了杀气腾腾的中军亲兵,一个个挺胸凸肚的按刀而立。这些亲兵之中,还有一些目光阴冷的生面孔,看着不像是亲卫。
戚继光忽然喝道:“有旨意!诸将跪迎!点香!”
随即,就从侍立身边的长子戚祚国手中,接过一卷明黄绸布的圣旨。
“圣旨?”殷元禄一惊,自己是监军,理应先接到圣旨啊。换句话说,就算有圣旨,也应该是监军宣读,怎么送给戚继光?自己为何丝毫不知?
殷元禄正惊疑间,几十位将领一起身穿甲胄的艰难跪下,雷鸣般的喝道:“臣等接旨!”
戚继光双手捧着圣旨,虎目斜乜着监军太监,“殷公公,你不准备接旨么?嗯?!”
戚继光两边的亲兵,也冷冷的看着大太监。
殷元禄身子一颤,只能压抑着心中的不好的预感,惊疑不已的跪下。
他想去叫自己的亲卫私兵,可是他的私兵不在这里,眼下也很难离开了。
却见戚继光展开圣旨,苍音龙钟的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诸将宣劳戮力,忠于王事,持戈掼甲戍卫孝陵,渡江涉远勤王南京,朕心甚慰…何吝于功赏也与…全军将士,加饷银一月,千总以上各升一级、福将初授男爵、总兵初授子爵!命三军暂驻镇江,候旨待命!为王前趋…”
“泰昌元年,庚子月丁酉日。钦哉!”
什么?泰昌元年?男爵、子爵?
听到这道圣旨,大多数的将领都是愣住了,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将领神色淡定,还面露诡异的微笑。
“你…你…”殷元禄不敢相信的看着一脸冷峻的戚继光,差点当场尿出来。
心中最不好的预感,终于不幸应验了!
“来人!亲卫!”殷元禄忽然醒悟过来,厉声呼喊自己的私兵。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衙门内外杀气腾腾的主帅亲卫。他的私兵,根本没有出现,显然也不可能再出现了。
“臣等领旨谢恩!”赵率教等三分之一的将领,几乎没有犹豫就叩首谢恩。
大半将领面面相觑,都是神色茫然。
身材高大、不怒自威的戚继光,居高临下的俯视诸将,冷电般的眸子在某些人身上睃巡。
百战老将吐字如刀,语气如冰:
“怎么?你们要抗旨么?”
……
PS:虽然更新晚了,却是近八千字的大章节,原谅我吧。明天这个剧情就结束了,蟹蟹,晚安!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