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朱寅率军离开四川。
朱寅临走前,设置固定的提督官职,宣布新的爵位制度。任命熊廷弼为四川提督,统帅四川卫所、营兵。四川总兵刘承嗣、都指挥使高折枝,俱受熊廷弼节制。
同时,以熊廷弼平定川西有功,代皇帝封其为智勇男。熊廷弼由此成为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第一个获封男爵的人。
朱寅在被废除后收为朝廷官地的永宁土司辖区,给熊廷弼实封土地五里。这五里地从此以后就是熊庭弼的男爵封地,使用权世代属于熊家,但所有权仍然在朝廷。
其实就是实封。只不过名义上封地所有权属于朝廷而已。但因为封地所有权法理上属于朝廷,所以熊家世代只能使用,不能出售、转让,也无法扩充封地,除非爵位升迁。
明朝五里方圆,也就是后世七平方公里,还没有一个村大。这就是朱寅给男爵定下的封地标准。这个标准,比周朝的男爵封地,可是小的多了。
朱寅在传统的土司领地封建汉家贵族,当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军心、奖掖功臣。此举能分化瓦解当地的诸夷部落,促进汉化。也有利于将来推行彻底的改土归流。
华夏疆土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化史。西南地区也是农耕地区,只有高度汉化才能移风易俗,改革落后的部落农奴制度,提高生产力。
为了加强熊廷弼的兵力,支持蜀王在四川稽查人口,朱寅又拨出靖海军三千,驻扎成都、镇守蜀地。
有熊廷弼一万兵马和三千靖海军,朱寅终于能放心离开蜀地了。
随朱寅东归的除了两万明军,还有七百宗军。朱寅自己兼任宗军帅,直接掌握宗军兵权。
王师凯旋东归,还槛送奢崇明、安邦彦两个叛军首领,就这么站在囚车里,一路拉着示众,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却又偏偏死不了。
宁清尘还在四川招募了一百多个医学苗子,一起带着回京。
三万猓猡战俘也被带回南京。朱寅根本不放心把这么多桀骜不驯的猓猡叛军战俘留在成都。
他将三万战俘带回,还有一个目的:到时用船运往缅甸,编为攻缅的先锋,当炮灰!
战死的俘虏,就当是为叛乱赎罪了。立下战功后活下来的战俘,就正式编入明军,为大明而战。
朱寅可没有优待战俘的好习惯。
跟着朱寅东归的,还有淑宁郡主。
……
扬州。
与镇江一江之隔的瓜洲渡,江边水寨连营十里,旌旗如林,人喊马嘶,气势雄浑,足以令风云变色。
仿佛就连滚滚江水,浩浩秋风,都在遍布江岸的北朝大军之下,变得微不足道了。
这就是号称二十万的北朝南征大军!
其实战兵根本没有二十万。真正的明军披甲只有八万,还是从九边、京畿、北方各省东抽西调凑出来的兵马。
但八万明军甲兵之外,还有四万多编入辅兵的日军战俘。这四万倭寇战俘,设为明军编制,旗长以上各级武官全部是明军担任。
然后,编为九个独立的营头,每营五千人,再将各营分开编入左、中、右三军。
讨逆大将军戚继光用这个法子,既能利用倭寇当耗材,又能牢牢控制倭寇,让重新武装的倭寇根本无法反抗。
若是加上这四万多倭寇战俘,南征明军的战兵就有十二万五千人。再加上几万民夫、船夫,说是二十万大军也不过分,听起来的确很吓人。
北朝大军到扬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只是因为缺乏船只才没有立刻渡江,却如同悬在南朝头上的一柄利剑,隔着长江压得南朝喘不过气来。
江南很多人都被饮马长江的北朝大军吓到了。尤其是南京朝中那些暗中串联铲除朱寅、心存异志的官员,在这雄浑的北朝大军面前,更是坚定了“清君侧、除朱寅”的念头。
人的名、树的影。戚继光一到扬州,很多反对朱寅的人都好像有了靠山。
名将戚继光和二十万大军,就是他们的底气!
此时此刻,瓜洲渡北军大营中军帅帐之内,讨逆大将军戚继光居中而坐,帅案上堆满了令箭筒、兵册、粮簿。
老将已经六十八岁,可看上去仍然很是硬朗,虎老雄风在,威严令人不敢逼视。
顶盔掼甲的诸将雁行一边排座两行,左首并排的位置坐着监军太监殷元禄。
殷元禄本是司礼监排序第四的秉笔太监,实打实的大珰权宦。他是郑贵妃的死党,被派来当监军,当然是制衡戚继光了。
今日之所以军议,是商量渡江之事。渡江准备即将就绪,船只、浮桥差不多了,十日之内就能大举过江。
虽然长江有叛军的巨舰,可叛军水师的兵马并不多,很难挡住十几万大军过江。
“大将军。”身穿华丽蟒袍的殷元禄,一脸矜傲之色,“俺还是以为,大军应该把主渡方向,放在泗源沟!那里的江面只有八里宽,最窄!距离南京也更近。可大将军执意要在瓜州渡江,俺属实不解。”
戚继光石雕般冷峻的脸露出一丝笑意,冷电般的眸子瞟了大太监一眼,“殷公公只知道泗源沟的江面窄,却不知道泗源沟的对面缺乏平地和城池,我军过江之后,两万骑兵都难以上岸,更无驻兵之城。”
“瓜州则是不同。以十一月的风速和水速,大军从瓜州渡江,就能直接到镇江。我军可以先下镇江,然后以镇江城为根基,再西征南京,大军两日必到南京城下。”
“虽然慢了两日,却是更加稳妥!殷公公不要忘了,我军战兵加民夫将近二十万人,还有几万匹战马、几万头骡马、十几万石粮草。如今整个南方又都已附逆,大军一过江就是在敌国打仗,若没有一座大城驻扎,能行么?很容易被叛军所趁。”
总兵麻贵附和道:“大将军说的在理。殷公公,我军兵马太多,南方各省又都反了。过江后当然是要先占一座城,作为大军后方根基,然后才能从容调度。镇江城就很合适!大将军在瓜州渡江,最为稳妥啊。”
刘綎、李如柏等将领,也纷纷附和戚继光,说在瓜州渡江最为妥当。
殷元禄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可他也不能反对众议,也不敢和军中威望极高的戚继光继续唱反调,只能微不可闻的冷哼一声。
实际上,他倒不是不想在瓜州渡江,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彰显自己的监军地位罢了。
也是一种试探。
事实证明,他这个监军在军中的分量远不如戚继光,诸将唯戚继光马首是瞻,这是好事么?
当然不是。
殷元禄当即决定,是时候弹劾戚继光跋扈了。今天夜里,他就要写秘奏给娘娘,详奏戚氏挟裹众意、笼络诸将、邀买军心等事。
戚继光淡淡扫了殷元禄一眼,心中雪亮。他也懒得和这个私心自用、贪得无厌的监军大珰啰嗦,直接下令道:
“斥候回报,朱寅已经到了岳州,距离南京只有十多天距离。我军一定要赶在朱寅回南京之前,渡江攻占镇江!十一月下旬,必须渡江,不得有误!”
“遵命!”众将站起来,雷鸣般的应答。
戚继光大手一挥,“诸将加紧督办船只、浮桥,尽快完工!按期不能完工者,斩!”
…
散会之后,山东总兵李如柏怏怏不乐的回到自己的大帐,长吁短叹。
他打开自己携带的行李,看到那双做工精致的皮鞋,神色更是感叹。
“将军,为何回营之后叹息不已?”幕僚忍不住问道。
李如柏叹息一声,“此话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唉,我是真不愿意参加南征啊。”
幕僚明白了,“将军是因为故人之情,不愿意和朱稚虎兵戎相见?”
李如柏点点头,摸摸那双已经陈旧的皮鞋,“这双皮鞋,是十年前朱稚虎送给我的礼物,天下独一无二。算起来,也是十年的交情了。”
“这些年,我随他去西北平叛,高丽抗倭,也颇有立功。他待我也很厚道,算是交情不浅呐。可是谁成想,今日兵戎相见了,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分?真是世事难料啊。”
“当年初识他时,就知道他不同凡响。可是我没想到,他居然是建文后裔!”
幕僚想了想,正色道:“将军既然不愿意和朱寅为敌,他又是建文后裔,那将军何不投了南朝,为朱寅效力?如此也能博个爵位!”
“谈何容易!”李如柏摇头,“有戚继光在,我就算想归降南朝,也没有机会!”
“再说,真要是降了,朝廷就算不治家父和家兄之罪,也必然治我妻儿之罪。妻儿都在山东总兵府,如何能连累他们?”
他一脸苦涩,“朝廷派我等来平朱寅,是认为我等最了解朱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朝廷不知道,我们不想和朱寅死战。”
“可是如今这局势,不战也不成了。这南朝北朝,总要分个胜负。”
…
不提李如柏在长吁短叹,却说回到营帐的监军太监殷元禄,则是开始写秘奏告戚继光的刁状:
“…奴婢殷元禄启奏娘娘…戚继光专横跋扈、邀买军心、居功自傲、倚老卖老。视监军如无物、待诸将如奴仆…”
“…戚氏兵权在握,手绾虎符,然其肺腑实不可蠡测也…奴婢观戚氏之心,未免奸雄之险,或少忠臣之诚,恐有不臣之举…实不敢揣度之…”
无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诬告一通之后,立刻派心腹夤夜发出,还不惜调用扬州府的六百里加急。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紧急军情呢。
…
就在殷元禄送出秘奏不久,一个戚氏家丁就顶着月色纵马来到帅帐,径直入内来到戚继光身前。
“大帅,殷元禄的秘奏。”
家丁将连夜劫回来的秘奏呈给戚继光。
戚继光在摇曳的灯光下打开秘奏,斧凿刀刻般的脸在灯影下越发冷峻,眸中霜意森寒。
“取死之道。”戚继光看完殷元禄的秘奏,语气淡漠的吐出四个字,将秘奏放在火焰上,顷刻化为灰烬。
此时的殷元禄做梦也想不到,他的秘奏根本到不到北京。
戚继光和虎牙合作,早就掌控了驿站体系,殷元禄等人的奏报都难以递出了。
戚继光虽然一直和朱寅保持通信,早就决定投靠南朝,可他看到殷元禄的秘奏,还是对如今的北朝感到悲哀。
重用中官阉人监视大将,造谣中伤,这种朝廷能有什么指望?就算自己本来不反,也会被这种败类逼反啊。
帐中忽然灯影一闪,铿锵声中,一个身材高大、酷似戚继光的英武将领率先走进大帐,后面还跟着两个年轻将领。
“父帅!”
“叔帅!”
三人一起行礼。这三人正是戚祚国、戚昌国、戚金。
“父帅,都已经准备好了。”戚祚国说道,“今日大早,母亲和报国他们,都已经到江南了。军中主要将领的妻儿父母,也都秘密接到了江南。要说稚虎手下的那些人,还真是厉害。这种事情居然办的如此妥当。”
戚继光松了口气,“此事也瞒不了太久。不过等到朝廷闻报,已经晚了。”
老将说到这里,目光有些凄苦。
“我们戚家世食明禄,也算久沐国恩。老夫是真不想背弃皇上,可是皇上太让人失望了。皇帝如此昏庸怠政,大明江山危矣。但凡皇上真有三分励精图治之心,老夫年近七旬,又何苦晚节不保的当个贰臣!”
戚继光言及此处,不禁扼腕叹息,神色苍凉。
“父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戚昌国提醒道,他生怕父亲愚忠之下,又临时改变主意。
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信,“这是嫡母大人的信,稚虎的人送来的。请父帅过目。”
戚继光打开一看,几行熟悉无比的字迹顿时跃入眼中,正是老妻王氏亲笔:
“戚元敬,你是个早就该封侯的人,可是如今,你年近七十,军功无数,连个伯都不是,你羞不羞?”
“老身可不是势利眼,并非盼着你封了爵好夫贵妻荣。老身就是气不过,就是心中不服。为何皇帝待你如此刻薄,说用就用,就罢就罢?你是个人,还是条狗?”
“你看看这些年,皇帝佬儿干的什么好事,活脱脱一个大昏君!大明在他手里,还能有个好儿?你要是还为这种主子效忠卖命,你就活该没个好下场!老身就一辈子瞧不起你!死了也不和你这个愚忠之人同穴合茔,咱们夫妻就生前不离死后离,各葬各的!”
“稚虎是个好孩子,那是民间百姓都称颂的人物,你不帮他帮谁?听说他是建文的后人,也是太祖的子孙。你帮他,还是在效忠大明。”
“言尽于此,南京等你。”
戚继光看完老妻的信,苦笑道:“你们呐,居然以为老夫会变卦?还让你们母亲写信!真是多此一举。”
他将信轻轻放在案上,“你们以为,老夫怕了她?老夫早有决断,岂能反悔?”
老将一脸傲色,“老夫怎么做自有主张,岂容她置喙?老夫这一生,家中独断,何曾听过她的话?这是老夫自己的意思,不劳她操心!哼!”
三个子侄听到老将的话,看到老将毫无愧色的样子,不禁有点尴尬。
老将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他们仨。
戚继光继续道:“老夫早就和稚虎约好,岂有反悔之理?大丈夫言出必诺,有所为、有所必为!于私,他是老夫义子。于公,他是建文后裔,又心系大明社稷苍生。老夫不帮他,又能帮谁?”
他毫不客气的指指北方,“难道还要执迷不悟的帮北京么?大明江山不能再让他们祸害了!”
说到这里,他忽地一笑,“稚虎也真是太争气,一点也不让老夫担心,这么快就灭了奢崇明、安邦彦两个大祸害。从此西南之事就好办了。老夫估计,他很快就要南征缅甸了。”
戚继光做了一番安排,又有亲兵入帐禀报道:“大帅,南京来了个人,说要求见大帅有大事商议,这是他的拜帖。”
戚继光接过拜帖一看,却是“钦命讨逆大将军、太保、左都督戚帅麾下:赐进士出身、南京吏部郎中顾宪成,熏沐夜拜,顿首”。
顾宪成?戚继光目光微冷。
“让他进来。”戚继光道,“老夫倒要看看,这个夤夜过江拜访的顾先生,到底有何说道!”
亲兵领命而出,不久之后就带着一个身穿道袍的中年士人进入大帐。
那中年士人气度闲雅,眉目疏朗,他不疾不徐的进入大帐,从容不迫的拱手行礼道:“在下顾宪成,见过戚大将军!”
他的语气不卑不亢,自称在下,而不是晚生,更不是下官。
在这统率十万大军的名将大帐,他也是闲庭信步一般。
可见文臣在武将面前,还是一如既往的骄傲。即便他只是个五品,而戚继光是一品。
“顾先生请坐。”戚继光倒是很有涵养,“来人,给顾先生上茶。军中简陋,只有粗茶,顾先生莫怪。”
顾先生风轻云淡的微微一笑:“大将军客气了,在下夤夜过江叨扰,但听大将军一席话,胜却风云无数。”
戚继光抚须道:“不知先生此来,所为何事?有何教我?”
顾宪成老神在在的说道:“在下并非代表自己,在下代表的是江南民心!为的当然是国家大事!此事关乎大明社稷,天下苍生。在下此来,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矣。”
“大将军,江南百姓盼朝廷王师,如久旱盼甘霖也!”
…
PS:今天太忙,就到这了。求支持,蟹蟹。
(本章完)
朱寅临走前,设置固定的提督官职,宣布新的爵位制度。任命熊廷弼为四川提督,统帅四川卫所、营兵。四川总兵刘承嗣、都指挥使高折枝,俱受熊廷弼节制。
同时,以熊廷弼平定川西有功,代皇帝封其为智勇男。熊廷弼由此成为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第一个获封男爵的人。
朱寅在被废除后收为朝廷官地的永宁土司辖区,给熊廷弼实封土地五里。这五里地从此以后就是熊庭弼的男爵封地,使用权世代属于熊家,但所有权仍然在朝廷。
其实就是实封。只不过名义上封地所有权属于朝廷而已。但因为封地所有权法理上属于朝廷,所以熊家世代只能使用,不能出售、转让,也无法扩充封地,除非爵位升迁。
明朝五里方圆,也就是后世七平方公里,还没有一个村大。这就是朱寅给男爵定下的封地标准。这个标准,比周朝的男爵封地,可是小的多了。
朱寅在传统的土司领地封建汉家贵族,当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军心、奖掖功臣。此举能分化瓦解当地的诸夷部落,促进汉化。也有利于将来推行彻底的改土归流。
华夏疆土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化史。西南地区也是农耕地区,只有高度汉化才能移风易俗,改革落后的部落农奴制度,提高生产力。
为了加强熊廷弼的兵力,支持蜀王在四川稽查人口,朱寅又拨出靖海军三千,驻扎成都、镇守蜀地。
有熊廷弼一万兵马和三千靖海军,朱寅终于能放心离开蜀地了。
随朱寅东归的除了两万明军,还有七百宗军。朱寅自己兼任宗军帅,直接掌握宗军兵权。
王师凯旋东归,还槛送奢崇明、安邦彦两个叛军首领,就这么站在囚车里,一路拉着示众,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却又偏偏死不了。
宁清尘还在四川招募了一百多个医学苗子,一起带着回京。
三万猓猡战俘也被带回南京。朱寅根本不放心把这么多桀骜不驯的猓猡叛军战俘留在成都。
他将三万战俘带回,还有一个目的:到时用船运往缅甸,编为攻缅的先锋,当炮灰!
战死的俘虏,就当是为叛乱赎罪了。立下战功后活下来的战俘,就正式编入明军,为大明而战。
朱寅可没有优待战俘的好习惯。
跟着朱寅东归的,还有淑宁郡主。
……
扬州。
与镇江一江之隔的瓜洲渡,江边水寨连营十里,旌旗如林,人喊马嘶,气势雄浑,足以令风云变色。
仿佛就连滚滚江水,浩浩秋风,都在遍布江岸的北朝大军之下,变得微不足道了。
这就是号称二十万的北朝南征大军!
其实战兵根本没有二十万。真正的明军披甲只有八万,还是从九边、京畿、北方各省东抽西调凑出来的兵马。
但八万明军甲兵之外,还有四万多编入辅兵的日军战俘。这四万倭寇战俘,设为明军编制,旗长以上各级武官全部是明军担任。
然后,编为九个独立的营头,每营五千人,再将各营分开编入左、中、右三军。
讨逆大将军戚继光用这个法子,既能利用倭寇当耗材,又能牢牢控制倭寇,让重新武装的倭寇根本无法反抗。
若是加上这四万多倭寇战俘,南征明军的战兵就有十二万五千人。再加上几万民夫、船夫,说是二十万大军也不过分,听起来的确很吓人。
北朝大军到扬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只是因为缺乏船只才没有立刻渡江,却如同悬在南朝头上的一柄利剑,隔着长江压得南朝喘不过气来。
江南很多人都被饮马长江的北朝大军吓到了。尤其是南京朝中那些暗中串联铲除朱寅、心存异志的官员,在这雄浑的北朝大军面前,更是坚定了“清君侧、除朱寅”的念头。
人的名、树的影。戚继光一到扬州,很多反对朱寅的人都好像有了靠山。
名将戚继光和二十万大军,就是他们的底气!
此时此刻,瓜洲渡北军大营中军帅帐之内,讨逆大将军戚继光居中而坐,帅案上堆满了令箭筒、兵册、粮簿。
老将已经六十八岁,可看上去仍然很是硬朗,虎老雄风在,威严令人不敢逼视。
顶盔掼甲的诸将雁行一边排座两行,左首并排的位置坐着监军太监殷元禄。
殷元禄本是司礼监排序第四的秉笔太监,实打实的大珰权宦。他是郑贵妃的死党,被派来当监军,当然是制衡戚继光了。
今日之所以军议,是商量渡江之事。渡江准备即将就绪,船只、浮桥差不多了,十日之内就能大举过江。
虽然长江有叛军的巨舰,可叛军水师的兵马并不多,很难挡住十几万大军过江。
“大将军。”身穿华丽蟒袍的殷元禄,一脸矜傲之色,“俺还是以为,大军应该把主渡方向,放在泗源沟!那里的江面只有八里宽,最窄!距离南京也更近。可大将军执意要在瓜州渡江,俺属实不解。”
戚继光石雕般冷峻的脸露出一丝笑意,冷电般的眸子瞟了大太监一眼,“殷公公只知道泗源沟的江面窄,却不知道泗源沟的对面缺乏平地和城池,我军过江之后,两万骑兵都难以上岸,更无驻兵之城。”
“瓜州则是不同。以十一月的风速和水速,大军从瓜州渡江,就能直接到镇江。我军可以先下镇江,然后以镇江城为根基,再西征南京,大军两日必到南京城下。”
“虽然慢了两日,却是更加稳妥!殷公公不要忘了,我军战兵加民夫将近二十万人,还有几万匹战马、几万头骡马、十几万石粮草。如今整个南方又都已附逆,大军一过江就是在敌国打仗,若没有一座大城驻扎,能行么?很容易被叛军所趁。”
总兵麻贵附和道:“大将军说的在理。殷公公,我军兵马太多,南方各省又都反了。过江后当然是要先占一座城,作为大军后方根基,然后才能从容调度。镇江城就很合适!大将军在瓜州渡江,最为稳妥啊。”
刘綎、李如柏等将领,也纷纷附和戚继光,说在瓜州渡江最为妥当。
殷元禄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可他也不能反对众议,也不敢和军中威望极高的戚继光继续唱反调,只能微不可闻的冷哼一声。
实际上,他倒不是不想在瓜州渡江,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彰显自己的监军地位罢了。
也是一种试探。
事实证明,他这个监军在军中的分量远不如戚继光,诸将唯戚继光马首是瞻,这是好事么?
当然不是。
殷元禄当即决定,是时候弹劾戚继光跋扈了。今天夜里,他就要写秘奏给娘娘,详奏戚氏挟裹众意、笼络诸将、邀买军心等事。
戚继光淡淡扫了殷元禄一眼,心中雪亮。他也懒得和这个私心自用、贪得无厌的监军大珰啰嗦,直接下令道:
“斥候回报,朱寅已经到了岳州,距离南京只有十多天距离。我军一定要赶在朱寅回南京之前,渡江攻占镇江!十一月下旬,必须渡江,不得有误!”
“遵命!”众将站起来,雷鸣般的应答。
戚继光大手一挥,“诸将加紧督办船只、浮桥,尽快完工!按期不能完工者,斩!”
…
散会之后,山东总兵李如柏怏怏不乐的回到自己的大帐,长吁短叹。
他打开自己携带的行李,看到那双做工精致的皮鞋,神色更是感叹。
“将军,为何回营之后叹息不已?”幕僚忍不住问道。
李如柏叹息一声,“此话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唉,我是真不愿意参加南征啊。”
幕僚明白了,“将军是因为故人之情,不愿意和朱稚虎兵戎相见?”
李如柏点点头,摸摸那双已经陈旧的皮鞋,“这双皮鞋,是十年前朱稚虎送给我的礼物,天下独一无二。算起来,也是十年的交情了。”
“这些年,我随他去西北平叛,高丽抗倭,也颇有立功。他待我也很厚道,算是交情不浅呐。可是谁成想,今日兵戎相见了,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分?真是世事难料啊。”
“当年初识他时,就知道他不同凡响。可是我没想到,他居然是建文后裔!”
幕僚想了想,正色道:“将军既然不愿意和朱寅为敌,他又是建文后裔,那将军何不投了南朝,为朱寅效力?如此也能博个爵位!”
“谈何容易!”李如柏摇头,“有戚继光在,我就算想归降南朝,也没有机会!”
“再说,真要是降了,朝廷就算不治家父和家兄之罪,也必然治我妻儿之罪。妻儿都在山东总兵府,如何能连累他们?”
他一脸苦涩,“朝廷派我等来平朱寅,是认为我等最了解朱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朝廷不知道,我们不想和朱寅死战。”
“可是如今这局势,不战也不成了。这南朝北朝,总要分个胜负。”
…
不提李如柏在长吁短叹,却说回到营帐的监军太监殷元禄,则是开始写秘奏告戚继光的刁状:
“…奴婢殷元禄启奏娘娘…戚继光专横跋扈、邀买军心、居功自傲、倚老卖老。视监军如无物、待诸将如奴仆…”
“…戚氏兵权在握,手绾虎符,然其肺腑实不可蠡测也…奴婢观戚氏之心,未免奸雄之险,或少忠臣之诚,恐有不臣之举…实不敢揣度之…”
无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诬告一通之后,立刻派心腹夤夜发出,还不惜调用扬州府的六百里加急。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紧急军情呢。
…
就在殷元禄送出秘奏不久,一个戚氏家丁就顶着月色纵马来到帅帐,径直入内来到戚继光身前。
“大帅,殷元禄的秘奏。”
家丁将连夜劫回来的秘奏呈给戚继光。
戚继光在摇曳的灯光下打开秘奏,斧凿刀刻般的脸在灯影下越发冷峻,眸中霜意森寒。
“取死之道。”戚继光看完殷元禄的秘奏,语气淡漠的吐出四个字,将秘奏放在火焰上,顷刻化为灰烬。
此时的殷元禄做梦也想不到,他的秘奏根本到不到北京。
戚继光和虎牙合作,早就掌控了驿站体系,殷元禄等人的奏报都难以递出了。
戚继光虽然一直和朱寅保持通信,早就决定投靠南朝,可他看到殷元禄的秘奏,还是对如今的北朝感到悲哀。
重用中官阉人监视大将,造谣中伤,这种朝廷能有什么指望?就算自己本来不反,也会被这种败类逼反啊。
帐中忽然灯影一闪,铿锵声中,一个身材高大、酷似戚继光的英武将领率先走进大帐,后面还跟着两个年轻将领。
“父帅!”
“叔帅!”
三人一起行礼。这三人正是戚祚国、戚昌国、戚金。
“父帅,都已经准备好了。”戚祚国说道,“今日大早,母亲和报国他们,都已经到江南了。军中主要将领的妻儿父母,也都秘密接到了江南。要说稚虎手下的那些人,还真是厉害。这种事情居然办的如此妥当。”
戚继光松了口气,“此事也瞒不了太久。不过等到朝廷闻报,已经晚了。”
老将说到这里,目光有些凄苦。
“我们戚家世食明禄,也算久沐国恩。老夫是真不想背弃皇上,可是皇上太让人失望了。皇帝如此昏庸怠政,大明江山危矣。但凡皇上真有三分励精图治之心,老夫年近七旬,又何苦晚节不保的当个贰臣!”
戚继光言及此处,不禁扼腕叹息,神色苍凉。
“父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戚昌国提醒道,他生怕父亲愚忠之下,又临时改变主意。
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信,“这是嫡母大人的信,稚虎的人送来的。请父帅过目。”
戚继光打开一看,几行熟悉无比的字迹顿时跃入眼中,正是老妻王氏亲笔:
“戚元敬,你是个早就该封侯的人,可是如今,你年近七十,军功无数,连个伯都不是,你羞不羞?”
“老身可不是势利眼,并非盼着你封了爵好夫贵妻荣。老身就是气不过,就是心中不服。为何皇帝待你如此刻薄,说用就用,就罢就罢?你是个人,还是条狗?”
“你看看这些年,皇帝佬儿干的什么好事,活脱脱一个大昏君!大明在他手里,还能有个好儿?你要是还为这种主子效忠卖命,你就活该没个好下场!老身就一辈子瞧不起你!死了也不和你这个愚忠之人同穴合茔,咱们夫妻就生前不离死后离,各葬各的!”
“稚虎是个好孩子,那是民间百姓都称颂的人物,你不帮他帮谁?听说他是建文的后人,也是太祖的子孙。你帮他,还是在效忠大明。”
“言尽于此,南京等你。”
戚继光看完老妻的信,苦笑道:“你们呐,居然以为老夫会变卦?还让你们母亲写信!真是多此一举。”
他将信轻轻放在案上,“你们以为,老夫怕了她?老夫早有决断,岂能反悔?”
老将一脸傲色,“老夫怎么做自有主张,岂容她置喙?老夫这一生,家中独断,何曾听过她的话?这是老夫自己的意思,不劳她操心!哼!”
三个子侄听到老将的话,看到老将毫无愧色的样子,不禁有点尴尬。
老将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他们仨。
戚继光继续道:“老夫早就和稚虎约好,岂有反悔之理?大丈夫言出必诺,有所为、有所必为!于私,他是老夫义子。于公,他是建文后裔,又心系大明社稷苍生。老夫不帮他,又能帮谁?”
他毫不客气的指指北方,“难道还要执迷不悟的帮北京么?大明江山不能再让他们祸害了!”
说到这里,他忽地一笑,“稚虎也真是太争气,一点也不让老夫担心,这么快就灭了奢崇明、安邦彦两个大祸害。从此西南之事就好办了。老夫估计,他很快就要南征缅甸了。”
戚继光做了一番安排,又有亲兵入帐禀报道:“大帅,南京来了个人,说要求见大帅有大事商议,这是他的拜帖。”
戚继光接过拜帖一看,却是“钦命讨逆大将军、太保、左都督戚帅麾下:赐进士出身、南京吏部郎中顾宪成,熏沐夜拜,顿首”。
顾宪成?戚继光目光微冷。
“让他进来。”戚继光道,“老夫倒要看看,这个夤夜过江拜访的顾先生,到底有何说道!”
亲兵领命而出,不久之后就带着一个身穿道袍的中年士人进入大帐。
那中年士人气度闲雅,眉目疏朗,他不疾不徐的进入大帐,从容不迫的拱手行礼道:“在下顾宪成,见过戚大将军!”
他的语气不卑不亢,自称在下,而不是晚生,更不是下官。
在这统率十万大军的名将大帐,他也是闲庭信步一般。
可见文臣在武将面前,还是一如既往的骄傲。即便他只是个五品,而戚继光是一品。
“顾先生请坐。”戚继光倒是很有涵养,“来人,给顾先生上茶。军中简陋,只有粗茶,顾先生莫怪。”
顾先生风轻云淡的微微一笑:“大将军客气了,在下夤夜过江叨扰,但听大将军一席话,胜却风云无数。”
戚继光抚须道:“不知先生此来,所为何事?有何教我?”
顾宪成老神在在的说道:“在下并非代表自己,在下代表的是江南民心!为的当然是国家大事!此事关乎大明社稷,天下苍生。在下此来,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矣。”
“大将军,江南百姓盼朝廷王师,如久旱盼甘霖也!”
…
PS:今天太忙,就到这了。求支持,蟹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