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又道:“戚继光是名将不假,大明二百多年,可谓无出其右,朕倒没有小瞧他。可是为将者…赤胆忠心才是最紧要的。没有一个忠字,即便是白起复生、韩信再世,也绝不可重用!”
“而他戚继光,就少了这个忠字,这便是落了下乘。戚氏可用,但要防着用!”
他用大烟枪敲敲高寀的帽子,“你告诉娘娘和太子,就说是朕的口谕:戚继光虽然要用,但不可不防。下密旨给监军太监殷元禄,在南京仔细盯着戚继光,制衡他的兵权。”
高寀叩首道:“奴婢领旨!”
“朕还有叮嘱!”万历还没有说完,“把戚继光的长子,调到都督府任职,次子调到京营任职,千万不能让他们父子都在南征军中。”
高寀再次道:“遵旨!奴婢一定将爷爷口谕,一字不差的说与娘娘和小爷。”
万历惬意的吸了一口福寿膏,舒爽的眯起了眼睛,打了个哈欠,眼泪都流出来了。
极有眼力劲儿的高寀,赶紧取出手帕给皇帝擦拭,顺便手帕一掖,就给皇帝按起了肩膀。
万历又问:“四川邱乘云、南直刘成、浙江曹金、广东李凤、江西潘相、湖广陈奉、云南杨荣…这些外差太监,可是好久没有奏本送到西苑了,这是怎么回事?”
高寀心道:“怎么回事?他们都已经被朱寅处死,金山银海都便宜朱寅那个乱臣贼子啦。”
可他哪敢说出真相?按照之前和郑妃等人的商议撒谎道:
“回爷爷话,他们已经有了奏本,只是些例行的请安表,娘娘怕打扰爷爷清休静养,就没有将邱乘云他们的奏本送到西苑。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事。”
万历被高寀糊弄过去,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话题又是一转道:
“叛臣朱寅困守孤城,戚继光大军已经过江围困,逆子常洛也蹦跶不了多久,江南已不足虑。可是西边的朱帅锌呢?杨镐之前大败,损兵折将,必然大涨庆逆威风。最近可有西部的消息?李如松打到哪里了?”
其实,西边的消息,对北朝仍然很不好。
杨镐大败后,李如松接管西北帅印。可他接手的西军,却是一支被西明打断了脊骨的残兵,虽然还有五万人,可士气已经消磨殆尽。
万历不惜丧尽民心的加征剿饷,花费三年工夫编练出来的十万精锐西军,几乎被无能的杨镐一朝葬送。
李如松好不容易稳住阵脚,将西明大军挡在嘉峪关,总算扼守住了河西走廊。
李如松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带的可是元气大伤的残兵败将。
可是这几年,朱帅锌屡战屡胜,利用分封之法,吞并了整个西域,控民三百余万,麾下汉、蒙、羌等诸族兵马十几万,光是骑兵就有七八万,俨然一强国。
若非西明被西边的布拉哈汗国牵制,朱帅锌早就攻入甘肃,马踏关中了。
李如松靠着几万残兵,能守住嘉峪关,已属不易。
可是,这不是万历皇帝想要的结果!
高寀只能撒谎道:“回爷爷话,李如松已经出关,大破叛军数万,说是打到哈密了,庆贼节节败退,可能已经退到了柳城甚至吐鲁番,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万历笑了,这才松了口气,“李如松果然是名将,打得不错。告诉他,他只要灭了庆贼,就给他封伯,让他李家一门双伯爵,这是何等荣耀?”
说到这里,皇帝更是高兴,笑道:“南边有戚继光,西边有李如松,国朝两大名将南征西讨,寅贼庆逆覆没在即,这个年,朕总算能过的安生了。”
说到这里,万历笑容忽然一收,“告诉李如松,攻灭庆贼之后,不许在西域逗留,不可和西边的色目人交恶,要立即退回到嘉峪关。”
高寀煞有其事、鬼使神差般的说道:“西域不要?那么大的疆土,倒是可惜了。”
“不可惜。”万历神色微冷,“西域太远,部族太多,都是色目人的地盘,朝廷鞭长莫及,不易治理,还要耗费钱粮驻军,还是舍弃的好,免得多生事端、屡起边衅。告诉李如松,他是去西域平叛的,不是恢复西域的。”
“遵旨!”高寀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能收复西域。哪怕灭了朱帅锌,也要退回到嘉峪关。
万历又道:“还有,告诉云南巡抚和黔国公,和缅人谈判疆界,不可擅起边衅。只要缅人没有大举入侵,就要以安抚为要,不宜轻言刀兵。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些边远蛮荒之地本非汉土,让他三寸又无妨?只当是天朝赏赐缅夷…”
“再传旨给四川巡抚,让他安抚吐蕃。传旨给努尔哈赤和布寨,让他们看着蒙古汗廷…”
万历一口气下了很多口谕,高寀一一领命,牢记心头,唯恐有个遗漏。
万历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自己的银子,又问道:“内帑的账本,搬到西苑来。朕要查账。”
高寀听到“查账”二字,心中一个咯噔,强颜欢笑的说道:“奴婢遵旨,这就去取最新的账本。”
万历笑道:“算起来,内帑应该有一千六百万了?”
高寀眼皮子直跳,挤出笑容道:“爷爷英明,差不多,差不多!”
万历吧嗒吧嗒的抽了一口福寿膏,挥挥胖呼呼的手,“去搬账本!”
“遵旨!”高寀陪笑着领旨,等到一转身出门,一张恭敬的笑脸顿时变得苦涩无比。
爷爷要看账本,这可怎么办呐!
高寀赶紧又跑回紫禁城,找到郑贵妃就叫苦:“娘娘,爷爷刚才一高兴,就要看内帑的账本,要是发现银子没了,怕是会剥了奴婢的皮!”
“慌什么!出息!”郑贵妃怒道,“银子又不是你用的,是朝廷用的!”
侍立在侧的张鲸说道:“娘娘,内帑的银子只是借给了国库八百万两,虽然内帑只剩七百万,可账目却是没问题,不过是多了一笔未收的欠债而已。内帑账目上,其实还是一千五百万。”
“以奴婢所见,即便伪造一个账本,也不算欺君。”
“不对!”郑贵妃说道,“不是借给国库八百万两,是借给国库九百万两!你别忘了,最近几个月的内帑收入,大概一百万两,本来应该解入内承运库,可结果也送入了户部。王阁老,是不是啊?”
王锡爵点头道:“还是娘娘记性好。没错,就在本月中旬,户部收到一百零八万两的内帑银子,这笔账也应该算上。是以,国库共欠内帑借款九百零八万两,而不是八百万。”
他也很是无语,原本以为能糊弄过去,结果贵妃娘娘在银钱上,和当今皇上一样精明算计,竟是根本瞒不过。
张鲸看了王锡爵一眼,也有点无奈。
内阁和司礼监联合起来截流送入内帑的银子,以资国用,本来是两人商量好的。可是娘娘精明,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然而眼下局势这么紧迫了,还分什么内帑、国库?不都应该是朝廷的银子?
郑贵妃道:“账本其实我已经做好了,我知道皇上一定会看账本。挪用内帑的罪责,我和监国太子来承担,皇上就算知道内帑借给国库九百多万两,板子也打不到你们身上,横竖都由我这个妇道人家担着就是了。但我只有一条:内外同心的好好办差!尽快平了南京伪朝!”
“比如国舅拿了五百万两编练新兵,听说干的不错,银子不白花。”
“内帑该用,却要用对地方,花的有用。银子就算扔在水里,也能听个响。朝廷不能借了皇上这么多银子,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高寀听到糊弄皇帝的账本已经做好,这才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然后将皇帝的口谕叮嘱,一道道的说出来。
众人听到口谕,都是神色苦涩。
皇上以为朱寅坐困愁城,却不知朱寅已经占了整个南方。戚继光至今没有过江。
皇上以为李如松打了大胜仗,追击叛军到了哈密,却不知道李如松只是苦守嘉峪关。
口谕中唯一有用的,就是调遣戚继光的儿子入京,再让监军太监殷元禄,仔细监视戚继光。
可是当务之急,还是钱粮。
郑贵妃忽然道:“张阁老!”
张位出列拱手:“臣在!”
郑贵妃身子微微前倾,“你前次说,可以向盐商们募集军饷,说他们有的是银子,此事真能干?”
说到这里,这个有些疲倦的女人,眸子顿时变得亮晶晶的。
张位道:“朝廷丢了南方,国库收入锐减七成啊。光凭着北方的赋税,就算再加征,也解决不了国用。为今之计,只有让盐商大贾认捐。这不是杀鸡取卵,是告诉他们,也应该为朝廷出力!”
“此时逼迫他们认捐是最好的时机。否则,万一将来局势没有好转,就算逼迫他们认捐,却也迟了。”
张位是南方人,向来对北方大盐商没有好感,他出这个主意当然毫无压力。
王锡爵也是南方人,当即点头道:“娘娘,殿下,张阁老所言是个好法子。天下人谁不知道北地盐商富可敌国?大明七成的盐,都在他们手里。可是朝廷征收的盐税却很低,抵不上他们一个零头。这么多年他们日进斗金,是该回报朝廷了。”
他能看出,贵妃是倾向于拿盐商开刀的。这个主意,其实是他和张位商量好的。
“不可!”北方阁臣沈鲤立刻表示反对,“娘娘,殿下!北地豪富者何止盐商?晋商、秦商,还有那些外戚、勋贵、藩王…谁家里不是金山银海?动了盐商,其他人都会心生顾忌,害怕步盐商后尘,如此一来,朝廷只会丧失民心,把他们推到伪朝啊。”
张鲸也是北人,平时拿了盐商、晋商很多孝敬,此时也表态支持沈鲤,“沈相公说的是,眼下朝廷,民心比银子更重要!银子没了,还有其他办法。可是失去民心,那就大势已去了。”
“娘娘或许不知,这盐商们可不仅仅是商人那么简单啊。北地的士子,很多人都是他们资助的。很多官员,都和盐商相交。朝廷若是逼迫他们认捐,那真的会把他们推向南京伪朝。”
郑贵妃蛾眉一皱,“那朝廷缺银子怎么办?内帑只剩七百多万两,国库只剩一百多万两,加起来才九百万,又能坚持多久?最多到明年底,国库、内帑就全部亏空!到时怎么办?等死不成?”
王锡爵道:“不如…认捐者封赏官爵。认捐一万两,赏锦衣卫千户,认捐三万两,赏指挥使…”
郑贵妃心中委实难以决定,既想要盐赏的银子,又怕失去“民心”。
正在这时,忽然高淮进入殿中,禀报道:“启禀娘娘,国舅郑先生求见,他想单独拜见娘娘。”
郑贵妃听到弟弟回京,立刻精神一震,对众人道:“几位阁老先回文渊阁吧,张鲸也回司礼监。出去告诉百官,皇上很好,太子也很好。”
“是!”王锡爵等人领命,一起退出文华殿。
郑贵妃等他们走了,当即宣“弟弟”郑国望进殿。
身穿红色官服、玉树临风般的郑国望进入文华殿,稽首下拜道:
“臣钦差总督五省练兵大臣、兵部侍郎郑国望,拜见摄政皇贵妃殿下、拜见监国太子殿下…”
“快起来吧!”郑贵妃嫣然笑道,赶紧上前亲自扶起“弟弟”,一脸亲切温和的说道:“你我姐弟至亲,何须如此?你又不是外人,用不着这么一板正经。”
郑国望还是一脸肃然的说道:“国家自有礼制,臣安敢因私而废礼?自当循规蹈矩。”
郑贵妃有点心疼的说道:“吾弟瘦了,也黑了。练兵很是辛苦吧?”
“太子,给你舅舅倒一杯茶。为了你的江山,你舅舅风里来雨里去,可谓劳苦功高,你可不能忘了。”
“是!”太子朱常洵站起来,亲自给郑国望斟茶。郑国望连说不敢。
她酷似郑贵妃的姣好面容,此时晒黑了些,也瘦了不少,整个人看上去很是干练,气色倒是不错。
“阿姐放心,臣弟都习惯了,不怕吃苦。”
郑贵妃关心的问道:“忠勇营练得怎么样了?”
郑国望放下茶杯,摩挲着黏贴的漂亮小胡须,欠着身子回答道:
“有银子就是好办事,五百万两内帑在手,臣弟是无往而不利。军饷给到二两,每日口粮给到二升,果然两个月就招募了十万青壮,还都是精挑细选的兵苗子,咱们北方子弟适合当兵,最不缺的就是好兵源。”
“臣弟用的是戚继光和朱寅的练兵之法,吃饱饭的日日苦练,虽然很费钱粮,却是大有成效,一年后就能练出精兵。”
郑国望虽然是个女子,可她跟着朱寅和戚继光,多少学了一些东西,悟性又高,练兵统兵还是有一套的,已有名将之姿了。
郑贵妃凤目一凝,“每月二两?这军饷是不是太高了?边军才一两五钱啊。你这兵,竟是戚家军的月饷!”
郑国望摇头,“这是没办法的事。阿姐,臣弟招募的士卒,可是在应募者中十里挑一的选出来的,比边军、西军都要严苛。朱寅招募的新兵第一年每月才一两,我却是翻倍!唯有如此,招募到的兵才能压过朱寅!这一招,臣弟是跟戚继光和朱寅学的,既然是学,那就应该更狠!”
“军饷厚,口粮多,臣弟就能玩儿命的训练他们,让他们效死力。只要练出了这十万虎狼之师,朝廷就不怕没银子!”
郑贵妃好看的娥眉紧蹙,“这么练兵,实在太烧钱了!这是十万人啊,不是万儿八千!你这么干,每年光是忠勇营的军饷一项,就要花费二三百万两银子!哪里养得起?还有战马呢?军器呢?我给你的五百万两,又能撑多久?”
“国望,你就是把姐姐卖了,也养不起这十万大军呐。”
郑国望微微一笑,“阿姐,臣弟这次亲自回京入宫,就是管阿姐要银子的。臣弟要造办最好的甲,买最好的战马,还要督导工部造出精良的火器和刀枪,不能偷工减料,银子怕是不太够用,臣弟还需要三百万两!”
郑贵妃呆呆看着“弟弟”酷似自己的脸,忽然鼻子一酸的流下眼泪。
“你也欺负我!就会管我要银子!之前给了你五百万内帑,五百万啊!这才三个月,你张口又是三百万!”
“你不如把我们母子卖了!卖给朱寅领赏,岂不安生!”
监国太子朱常洵,听到舅舅开口就是银子,而且还是三百万两,顿时也是一脸不悦。
“阿姐。”郑国望很是无奈,“朝廷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朱寅。此人是个大大的强敌,臣弟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是他的对手。”
“臣弟原本以为,朱寅会切断漕运,还担心北方缺粮。结果…他居然没有!阿姐,仅此一条,就足以证明此人是何等厉害。”
“此人可是建文后裔,他若是成事,岂有我们的活路?对付这等绝世枭雄,岂能不全力以赴?”
“眼下银子不重要,粮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兵马!”
说到这里,她目光一寒,“只要有兵马在手,没了钱粮就去抢,就靠打仗发财!这也是跟朱寅学的!”
“抢谁?抢大户、抢藩王、抢盐商、晋商!只要兵马在手,他们只能给银子给粮食!只要不对穷苦百姓加征,只加征富人,天下就乱不了!这句话,还是朱寅当年告诉我的!”
“可若是咱们手里没有靠得住的精兵强将,我们就镇不住那些富人,征不到他们的钱粮!”
“阿姐,你再给我三百万两银子,等我练出忠勇营,不但不要朝廷一两银子,还会还给朝廷一千万两!阿姐,你信不信我?”
郑贵妃神色犹豫,终于咬牙道:“好!我再给你三百万内帑,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就靠你自己!剩下的银子,还要给九边发军饷!”
“好!”郑国望很是高兴,“臣弟一定会为阿姐、为太子练出十万虎狼之师!”
郑国望其实很清楚,北方其实有钱粮,只是钱粮不在朝廷手里。北方钱粮若真的不能自给,当年元末大乱之时,为何蒙元还坚持了十几年?
为何金国坚持了一百多年?
所谓北方钱粮不能自给,其实只是朝廷的说辞,目的是多加征南方的赋税。北方那么多田土,若是真不能自给,那北方还不能独立建国了?这岂非荒谬?
可是,虽然北方钱粮足以自给,但钱粮大多在藩王、豪族、勋贵、外戚手里。
百姓是真穷!
要让豪门大户交纳钱粮,刀子就必须要够快,刀把子还要抓的牢固!
郑贵妃答应给银子,郑国望也没有心情多待,当下就要陛辞出京,回洛阳练兵。
没错,为了招募五省新兵,她将幕府定在了洛阳,位置最合适,更有利于招募善战的秦晋子弟。
郑贵妃眼见“弟弟”要走,赶紧叮嘱道:
“国望啊,虽然你为了国事操劳,可也别忘了家事。你都快三十了,也有妻有妾,却还没有生儿育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实话告诉阿姐,你是不是病了?”
“阿姐多虑了。”郑国望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臣弟能有什么病?算命的说了,臣弟只是没有子女缘。”
郑贵妃一双凤目定定看着郑国望,眸中满是探究和质疑之色,看的她心里发毛。
“阿姐,你别这么看着我。”郑国望如芒在背、如坐针毡,“臣弟还有要事,就先告辞出宫了。”
郑贵妃也觉得自己想多了,刚才那个猜测太荒谬,她点头笑道:“好,那你先回去吧。”
郑国望站起来,还没有出殿,高淮就神色不渝的进殿,捧着一道奏疏,跪下道:
“娘娘!小爷!高丽王的奏疏到了,东藩之主好生无礼!请娘娘、小爷息怒!”
“什么?”郑贵妃脸色一沉,“呈上来!”
等到她拿过高丽王的奏疏一看,顿时面如寒霜。
“不借?这是拒绝了我大明天朝?”
原来,高丽王收到大明借粮的诏书,找了一大顿借口,最后一石不借!
而且高丽王的语气也不太恭敬了。显然已经知道大明南北分裂,这才有恃无恐起来。
郑贵妃气的钗簪乱颤,“高丽不是大丰收了吗!怎么会没有粮食!几年前,大明白白送给他们一百多万石粮食!如今只向他们借五十万石,他们居然一石没有!”
“真是岂有此理!”
“他们之前差点被倭寇灭国,是大明救了他们!如今毫无感恩之心,反要落井下石!可恶至极!”
“这高丽真就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一百年也喂不熟!”
郑贵妃凤颜大怒,狠狠将高丽王的奏疏扔到地上!
(本章完)
“而他戚继光,就少了这个忠字,这便是落了下乘。戚氏可用,但要防着用!”
他用大烟枪敲敲高寀的帽子,“你告诉娘娘和太子,就说是朕的口谕:戚继光虽然要用,但不可不防。下密旨给监军太监殷元禄,在南京仔细盯着戚继光,制衡他的兵权。”
高寀叩首道:“奴婢领旨!”
“朕还有叮嘱!”万历还没有说完,“把戚继光的长子,调到都督府任职,次子调到京营任职,千万不能让他们父子都在南征军中。”
高寀再次道:“遵旨!奴婢一定将爷爷口谕,一字不差的说与娘娘和小爷。”
万历惬意的吸了一口福寿膏,舒爽的眯起了眼睛,打了个哈欠,眼泪都流出来了。
极有眼力劲儿的高寀,赶紧取出手帕给皇帝擦拭,顺便手帕一掖,就给皇帝按起了肩膀。
万历又问:“四川邱乘云、南直刘成、浙江曹金、广东李凤、江西潘相、湖广陈奉、云南杨荣…这些外差太监,可是好久没有奏本送到西苑了,这是怎么回事?”
高寀心道:“怎么回事?他们都已经被朱寅处死,金山银海都便宜朱寅那个乱臣贼子啦。”
可他哪敢说出真相?按照之前和郑妃等人的商议撒谎道:
“回爷爷话,他们已经有了奏本,只是些例行的请安表,娘娘怕打扰爷爷清休静养,就没有将邱乘云他们的奏本送到西苑。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事。”
万历被高寀糊弄过去,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话题又是一转道:
“叛臣朱寅困守孤城,戚继光大军已经过江围困,逆子常洛也蹦跶不了多久,江南已不足虑。可是西边的朱帅锌呢?杨镐之前大败,损兵折将,必然大涨庆逆威风。最近可有西部的消息?李如松打到哪里了?”
其实,西边的消息,对北朝仍然很不好。
杨镐大败后,李如松接管西北帅印。可他接手的西军,却是一支被西明打断了脊骨的残兵,虽然还有五万人,可士气已经消磨殆尽。
万历不惜丧尽民心的加征剿饷,花费三年工夫编练出来的十万精锐西军,几乎被无能的杨镐一朝葬送。
李如松好不容易稳住阵脚,将西明大军挡在嘉峪关,总算扼守住了河西走廊。
李如松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带的可是元气大伤的残兵败将。
可是这几年,朱帅锌屡战屡胜,利用分封之法,吞并了整个西域,控民三百余万,麾下汉、蒙、羌等诸族兵马十几万,光是骑兵就有七八万,俨然一强国。
若非西明被西边的布拉哈汗国牵制,朱帅锌早就攻入甘肃,马踏关中了。
李如松靠着几万残兵,能守住嘉峪关,已属不易。
可是,这不是万历皇帝想要的结果!
高寀只能撒谎道:“回爷爷话,李如松已经出关,大破叛军数万,说是打到哈密了,庆贼节节败退,可能已经退到了柳城甚至吐鲁番,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万历笑了,这才松了口气,“李如松果然是名将,打得不错。告诉他,他只要灭了庆贼,就给他封伯,让他李家一门双伯爵,这是何等荣耀?”
说到这里,皇帝更是高兴,笑道:“南边有戚继光,西边有李如松,国朝两大名将南征西讨,寅贼庆逆覆没在即,这个年,朕总算能过的安生了。”
说到这里,万历笑容忽然一收,“告诉李如松,攻灭庆贼之后,不许在西域逗留,不可和西边的色目人交恶,要立即退回到嘉峪关。”
高寀煞有其事、鬼使神差般的说道:“西域不要?那么大的疆土,倒是可惜了。”
“不可惜。”万历神色微冷,“西域太远,部族太多,都是色目人的地盘,朝廷鞭长莫及,不易治理,还要耗费钱粮驻军,还是舍弃的好,免得多生事端、屡起边衅。告诉李如松,他是去西域平叛的,不是恢复西域的。”
“遵旨!”高寀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能收复西域。哪怕灭了朱帅锌,也要退回到嘉峪关。
万历又道:“还有,告诉云南巡抚和黔国公,和缅人谈判疆界,不可擅起边衅。只要缅人没有大举入侵,就要以安抚为要,不宜轻言刀兵。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些边远蛮荒之地本非汉土,让他三寸又无妨?只当是天朝赏赐缅夷…”
“再传旨给四川巡抚,让他安抚吐蕃。传旨给努尔哈赤和布寨,让他们看着蒙古汗廷…”
万历一口气下了很多口谕,高寀一一领命,牢记心头,唯恐有个遗漏。
万历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自己的银子,又问道:“内帑的账本,搬到西苑来。朕要查账。”
高寀听到“查账”二字,心中一个咯噔,强颜欢笑的说道:“奴婢遵旨,这就去取最新的账本。”
万历笑道:“算起来,内帑应该有一千六百万了?”
高寀眼皮子直跳,挤出笑容道:“爷爷英明,差不多,差不多!”
万历吧嗒吧嗒的抽了一口福寿膏,挥挥胖呼呼的手,“去搬账本!”
“遵旨!”高寀陪笑着领旨,等到一转身出门,一张恭敬的笑脸顿时变得苦涩无比。
爷爷要看账本,这可怎么办呐!
高寀赶紧又跑回紫禁城,找到郑贵妃就叫苦:“娘娘,爷爷刚才一高兴,就要看内帑的账本,要是发现银子没了,怕是会剥了奴婢的皮!”
“慌什么!出息!”郑贵妃怒道,“银子又不是你用的,是朝廷用的!”
侍立在侧的张鲸说道:“娘娘,内帑的银子只是借给了国库八百万两,虽然内帑只剩七百万,可账目却是没问题,不过是多了一笔未收的欠债而已。内帑账目上,其实还是一千五百万。”
“以奴婢所见,即便伪造一个账本,也不算欺君。”
“不对!”郑贵妃说道,“不是借给国库八百万两,是借给国库九百万两!你别忘了,最近几个月的内帑收入,大概一百万两,本来应该解入内承运库,可结果也送入了户部。王阁老,是不是啊?”
王锡爵点头道:“还是娘娘记性好。没错,就在本月中旬,户部收到一百零八万两的内帑银子,这笔账也应该算上。是以,国库共欠内帑借款九百零八万两,而不是八百万。”
他也很是无语,原本以为能糊弄过去,结果贵妃娘娘在银钱上,和当今皇上一样精明算计,竟是根本瞒不过。
张鲸看了王锡爵一眼,也有点无奈。
内阁和司礼监联合起来截流送入内帑的银子,以资国用,本来是两人商量好的。可是娘娘精明,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然而眼下局势这么紧迫了,还分什么内帑、国库?不都应该是朝廷的银子?
郑贵妃道:“账本其实我已经做好了,我知道皇上一定会看账本。挪用内帑的罪责,我和监国太子来承担,皇上就算知道内帑借给国库九百多万两,板子也打不到你们身上,横竖都由我这个妇道人家担着就是了。但我只有一条:内外同心的好好办差!尽快平了南京伪朝!”
“比如国舅拿了五百万两编练新兵,听说干的不错,银子不白花。”
“内帑该用,却要用对地方,花的有用。银子就算扔在水里,也能听个响。朝廷不能借了皇上这么多银子,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高寀听到糊弄皇帝的账本已经做好,这才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然后将皇帝的口谕叮嘱,一道道的说出来。
众人听到口谕,都是神色苦涩。
皇上以为朱寅坐困愁城,却不知朱寅已经占了整个南方。戚继光至今没有过江。
皇上以为李如松打了大胜仗,追击叛军到了哈密,却不知道李如松只是苦守嘉峪关。
口谕中唯一有用的,就是调遣戚继光的儿子入京,再让监军太监殷元禄,仔细监视戚继光。
可是当务之急,还是钱粮。
郑贵妃忽然道:“张阁老!”
张位出列拱手:“臣在!”
郑贵妃身子微微前倾,“你前次说,可以向盐商们募集军饷,说他们有的是银子,此事真能干?”
说到这里,这个有些疲倦的女人,眸子顿时变得亮晶晶的。
张位道:“朝廷丢了南方,国库收入锐减七成啊。光凭着北方的赋税,就算再加征,也解决不了国用。为今之计,只有让盐商大贾认捐。这不是杀鸡取卵,是告诉他们,也应该为朝廷出力!”
“此时逼迫他们认捐是最好的时机。否则,万一将来局势没有好转,就算逼迫他们认捐,却也迟了。”
张位是南方人,向来对北方大盐商没有好感,他出这个主意当然毫无压力。
王锡爵也是南方人,当即点头道:“娘娘,殿下,张阁老所言是个好法子。天下人谁不知道北地盐商富可敌国?大明七成的盐,都在他们手里。可是朝廷征收的盐税却很低,抵不上他们一个零头。这么多年他们日进斗金,是该回报朝廷了。”
他能看出,贵妃是倾向于拿盐商开刀的。这个主意,其实是他和张位商量好的。
“不可!”北方阁臣沈鲤立刻表示反对,“娘娘,殿下!北地豪富者何止盐商?晋商、秦商,还有那些外戚、勋贵、藩王…谁家里不是金山银海?动了盐商,其他人都会心生顾忌,害怕步盐商后尘,如此一来,朝廷只会丧失民心,把他们推到伪朝啊。”
张鲸也是北人,平时拿了盐商、晋商很多孝敬,此时也表态支持沈鲤,“沈相公说的是,眼下朝廷,民心比银子更重要!银子没了,还有其他办法。可是失去民心,那就大势已去了。”
“娘娘或许不知,这盐商们可不仅仅是商人那么简单啊。北地的士子,很多人都是他们资助的。很多官员,都和盐商相交。朝廷若是逼迫他们认捐,那真的会把他们推向南京伪朝。”
郑贵妃蛾眉一皱,“那朝廷缺银子怎么办?内帑只剩七百多万两,国库只剩一百多万两,加起来才九百万,又能坚持多久?最多到明年底,国库、内帑就全部亏空!到时怎么办?等死不成?”
王锡爵道:“不如…认捐者封赏官爵。认捐一万两,赏锦衣卫千户,认捐三万两,赏指挥使…”
郑贵妃心中委实难以决定,既想要盐赏的银子,又怕失去“民心”。
正在这时,忽然高淮进入殿中,禀报道:“启禀娘娘,国舅郑先生求见,他想单独拜见娘娘。”
郑贵妃听到弟弟回京,立刻精神一震,对众人道:“几位阁老先回文渊阁吧,张鲸也回司礼监。出去告诉百官,皇上很好,太子也很好。”
“是!”王锡爵等人领命,一起退出文华殿。
郑贵妃等他们走了,当即宣“弟弟”郑国望进殿。
身穿红色官服、玉树临风般的郑国望进入文华殿,稽首下拜道:
“臣钦差总督五省练兵大臣、兵部侍郎郑国望,拜见摄政皇贵妃殿下、拜见监国太子殿下…”
“快起来吧!”郑贵妃嫣然笑道,赶紧上前亲自扶起“弟弟”,一脸亲切温和的说道:“你我姐弟至亲,何须如此?你又不是外人,用不着这么一板正经。”
郑国望还是一脸肃然的说道:“国家自有礼制,臣安敢因私而废礼?自当循规蹈矩。”
郑贵妃有点心疼的说道:“吾弟瘦了,也黑了。练兵很是辛苦吧?”
“太子,给你舅舅倒一杯茶。为了你的江山,你舅舅风里来雨里去,可谓劳苦功高,你可不能忘了。”
“是!”太子朱常洵站起来,亲自给郑国望斟茶。郑国望连说不敢。
她酷似郑贵妃的姣好面容,此时晒黑了些,也瘦了不少,整个人看上去很是干练,气色倒是不错。
“阿姐放心,臣弟都习惯了,不怕吃苦。”
郑贵妃关心的问道:“忠勇营练得怎么样了?”
郑国望放下茶杯,摩挲着黏贴的漂亮小胡须,欠着身子回答道:
“有银子就是好办事,五百万两内帑在手,臣弟是无往而不利。军饷给到二两,每日口粮给到二升,果然两个月就招募了十万青壮,还都是精挑细选的兵苗子,咱们北方子弟适合当兵,最不缺的就是好兵源。”
“臣弟用的是戚继光和朱寅的练兵之法,吃饱饭的日日苦练,虽然很费钱粮,却是大有成效,一年后就能练出精兵。”
郑国望虽然是个女子,可她跟着朱寅和戚继光,多少学了一些东西,悟性又高,练兵统兵还是有一套的,已有名将之姿了。
郑贵妃凤目一凝,“每月二两?这军饷是不是太高了?边军才一两五钱啊。你这兵,竟是戚家军的月饷!”
郑国望摇头,“这是没办法的事。阿姐,臣弟招募的士卒,可是在应募者中十里挑一的选出来的,比边军、西军都要严苛。朱寅招募的新兵第一年每月才一两,我却是翻倍!唯有如此,招募到的兵才能压过朱寅!这一招,臣弟是跟戚继光和朱寅学的,既然是学,那就应该更狠!”
“军饷厚,口粮多,臣弟就能玩儿命的训练他们,让他们效死力。只要练出了这十万虎狼之师,朝廷就不怕没银子!”
郑贵妃好看的娥眉紧蹙,“这么练兵,实在太烧钱了!这是十万人啊,不是万儿八千!你这么干,每年光是忠勇营的军饷一项,就要花费二三百万两银子!哪里养得起?还有战马呢?军器呢?我给你的五百万两,又能撑多久?”
“国望,你就是把姐姐卖了,也养不起这十万大军呐。”
郑国望微微一笑,“阿姐,臣弟这次亲自回京入宫,就是管阿姐要银子的。臣弟要造办最好的甲,买最好的战马,还要督导工部造出精良的火器和刀枪,不能偷工减料,银子怕是不太够用,臣弟还需要三百万两!”
郑贵妃呆呆看着“弟弟”酷似自己的脸,忽然鼻子一酸的流下眼泪。
“你也欺负我!就会管我要银子!之前给了你五百万内帑,五百万啊!这才三个月,你张口又是三百万!”
“你不如把我们母子卖了!卖给朱寅领赏,岂不安生!”
监国太子朱常洵,听到舅舅开口就是银子,而且还是三百万两,顿时也是一脸不悦。
“阿姐。”郑国望很是无奈,“朝廷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朱寅。此人是个大大的强敌,臣弟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是他的对手。”
“臣弟原本以为,朱寅会切断漕运,还担心北方缺粮。结果…他居然没有!阿姐,仅此一条,就足以证明此人是何等厉害。”
“此人可是建文后裔,他若是成事,岂有我们的活路?对付这等绝世枭雄,岂能不全力以赴?”
“眼下银子不重要,粮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兵马!”
说到这里,她目光一寒,“只要有兵马在手,没了钱粮就去抢,就靠打仗发财!这也是跟朱寅学的!”
“抢谁?抢大户、抢藩王、抢盐商、晋商!只要兵马在手,他们只能给银子给粮食!只要不对穷苦百姓加征,只加征富人,天下就乱不了!这句话,还是朱寅当年告诉我的!”
“可若是咱们手里没有靠得住的精兵强将,我们就镇不住那些富人,征不到他们的钱粮!”
“阿姐,你再给我三百万两银子,等我练出忠勇营,不但不要朝廷一两银子,还会还给朝廷一千万两!阿姐,你信不信我?”
郑贵妃神色犹豫,终于咬牙道:“好!我再给你三百万内帑,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就靠你自己!剩下的银子,还要给九边发军饷!”
“好!”郑国望很是高兴,“臣弟一定会为阿姐、为太子练出十万虎狼之师!”
郑国望其实很清楚,北方其实有钱粮,只是钱粮不在朝廷手里。北方钱粮若真的不能自给,当年元末大乱之时,为何蒙元还坚持了十几年?
为何金国坚持了一百多年?
所谓北方钱粮不能自给,其实只是朝廷的说辞,目的是多加征南方的赋税。北方那么多田土,若是真不能自给,那北方还不能独立建国了?这岂非荒谬?
可是,虽然北方钱粮足以自给,但钱粮大多在藩王、豪族、勋贵、外戚手里。
百姓是真穷!
要让豪门大户交纳钱粮,刀子就必须要够快,刀把子还要抓的牢固!
郑贵妃答应给银子,郑国望也没有心情多待,当下就要陛辞出京,回洛阳练兵。
没错,为了招募五省新兵,她将幕府定在了洛阳,位置最合适,更有利于招募善战的秦晋子弟。
郑贵妃眼见“弟弟”要走,赶紧叮嘱道:
“国望啊,虽然你为了国事操劳,可也别忘了家事。你都快三十了,也有妻有妾,却还没有生儿育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实话告诉阿姐,你是不是病了?”
“阿姐多虑了。”郑国望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臣弟能有什么病?算命的说了,臣弟只是没有子女缘。”
郑贵妃一双凤目定定看着郑国望,眸中满是探究和质疑之色,看的她心里发毛。
“阿姐,你别这么看着我。”郑国望如芒在背、如坐针毡,“臣弟还有要事,就先告辞出宫了。”
郑贵妃也觉得自己想多了,刚才那个猜测太荒谬,她点头笑道:“好,那你先回去吧。”
郑国望站起来,还没有出殿,高淮就神色不渝的进殿,捧着一道奏疏,跪下道:
“娘娘!小爷!高丽王的奏疏到了,东藩之主好生无礼!请娘娘、小爷息怒!”
“什么?”郑贵妃脸色一沉,“呈上来!”
等到她拿过高丽王的奏疏一看,顿时面如寒霜。
“不借?这是拒绝了我大明天朝?”
原来,高丽王收到大明借粮的诏书,找了一大顿借口,最后一石不借!
而且高丽王的语气也不太恭敬了。显然已经知道大明南北分裂,这才有恃无恐起来。
郑贵妃气的钗簪乱颤,“高丽不是大丰收了吗!怎么会没有粮食!几年前,大明白白送给他们一百多万石粮食!如今只向他们借五十万石,他们居然一石没有!”
“真是岂有此理!”
“他们之前差点被倭寇灭国,是大明救了他们!如今毫无感恩之心,反要落井下石!可恶至极!”
“这高丽真就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一百年也喂不熟!”
郑贵妃凤颜大怒,狠狠将高丽王的奏疏扔到地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