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门口的明军士卒们,眼见这个被称为郡主的少女,居然自称太傅族妹,不禁都是浮想联翩。
虽然这郡主娘娘看上去“其貌不扬”,可他们岂敢怠慢?立刻派了一人来帅帐禀报朱寅。
“启禀太傅,辕门之外来了蜀王郡主,自称太傅族妹…”
“淑宁来了?”朱寅放下手中的《夏神纪》,呵呵一笑,“我亲自去接!”
他已经拿下川蜀,灭了奢、安,威震天下,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了。
帐中秦良玉、熊廷弼等将领,见状先是一怔,随即都是恍然大悟。
原来太傅是大明宗室?还是蜀王族侄?那不就是当今皇叔么?皇上的族叔啊。
他们不是朝廷高层,不知道南洋吴氏的秘密,可是他们想到“靖难”二字,想到朱寅的作为,忽然就联想起建文后裔。
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戳破,很多事都明白了。
原来如此!
见到朱寅起身去迎接郡主,秦良玉等人也纷纷跟随。
按制度,郡主肯定是不能来军营的,这是大忌。可是在太傅这里,根本没有这么多规矩,他们都习惯了。
大军辕门之外,一身猎装的淑宁郡主,对十几个佩刀挟弓的健壮羌女说道:
“族兄一定会见我!这王师大营其他宗室来不得,我却能来得!”
一个满脸横肉的羌女护卫说道:“娘娘,这可是军营啊,娘娘不但是宗室,还是女子,太傅怎么会见你?”
淑宁郡主一手插着小蛮腰,一手挥着马鞭,小麦色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你们不懂,我是不同的。族兄很喜欢我,一定会见我。”
她是个心思机敏的人,之前在存心堂见到族兄时,就感知到族兄喜欢自己,应该不会拒绝自己求见。
说到这里,淑宁郡主忽然露出与有荣焉的笑容,继续说道:“族兄身负长房一脉的命数,是大大的英雄,那可不是一般人。”
“我这位族兄,南京靖难,执掌南朝大权,大破叛军百万,解蜀人于倒悬,威震天下啊。”
她用手一指不远处的京观,“你们没看到那堆砌如山的人头吗?都是叛军的首级!”
忽然一个声音笑道:“你就会替我吹牛,什么大破百万叛军?张口就加零。”
话未落音,朱寅就出现在辕门下。
“王兄!”淑宁没想到朱寅亲自来接她,顿时笑容灿烂,“王兄,什么叫加零?”
她听不懂这句话。
朱寅呵呵笑道:“意思就是你胡说八道,张嘴就来。叛军加起来撑死也没有十万,怎么就百万大军了?”
秦良玉等人一起行礼道:“臣等见过郡主娘娘!”
淑宁赶紧道:“免礼免礼!你们是王兄部将,不用对我行礼!”
一边说一边打量身穿盔甲的秦良玉,目光艳羡。
秦良玉等人暗道:听说这位郡主是羌女所生,果然性子野啊。
“淑宁,你来做什么?你父王知道么?”朱寅忽然脸一沉问道,“你要是途中出了事,被山贼土匪劫走,我可不负责。”
淑宁郡主咯咯笑道:“山贼敢劫我?他们便是有那个胆子,也没有那个本事!”
“父王知道我来。我来找王兄,是想看王兄打仗杀贼。可我万万没想到,王兄用兵如此迅捷,这么快就灭了安邦彦,我竟是没能赶上热闹。”
她一边跟着朱寅进入大营,一边左顾右看,啧啧称奇,小嘴叭叭的,“王兄真是会治军啊,小妹虽然不懂,也能看的出来大不简单。唔,王兄不是要建立宗军吗?你看我行吗?”
“谁?”朱寅转过头,看着跃跃欲试的活泼少女,“你?”
“我!”淑宁郡主指着自己的鼻子,“王兄你看我行么?”
“我不招募女兵!”朱寅摇头,“宗军是宗子组建,不是宗女。”
“王兄!”淑宁郡主跺脚,指着秦良玉,“为何她可以?”
朱寅瞪着眼睛,“秦将军是巾帼女将,国家良将,你凭什么和她比?你除了也是天足,哪里比得上她?胡闹!”
“你要是这个要求,就赶紧回去,我可不留你!”
淑宁郡主顿时露出可怜巴巴的模样。
朱寅哪里信她?知道此女是个戏精,想了想笑道:“不过,你虽然不能从军,却是能跟着你嫂嫂,你跟着她,倒是有些用武之地。”
“过段日子我回南京,你就跟着我去,看你嫂嫂如何安排你。”
他虽然比较喜欢这个“族妹”,却不能同意她参加宗军。
淑宁郡主立刻又高兴起来,“谢过王兄,王兄可要说话算话。”
人群之后,冒出一个小丫头的脑袋,正是宁清尘。
她看到只比自己大了几岁的淑宁郡主,暗道:“小老虎为人心机深沉,向来不做没意义的事。他要拿郡主笼络谁?用吴忧笼络了魏国公,淑宁郡主呢?”
想到这里,忽然身子一颤,猛地想到了自己。
“小老虎不会…也想拿我联姻笼络别人吧?哼,他要是敢这么想,我就再也不理他了!此生此世不再相见!”
她正恨恨的联想,忽然朱寅喊道:“清尘!清尘!”
宁清尘答应一声,语气有点幽冷,“怎么啦?”
朱寅指着淑宁郡主,“你陪陪她,带她去军医营长长见识,我眼下没空关照她。”
淑宁郡主看到粉妆玉琢的宁清尘,再次两眼放光,“这位就是清尘医仙吧?今日总算见到了,成都还有你的圣母庙呢。”
宁清尘稚嫩的小脸上,浮现出高深莫测的笑容,装模作样的幽幽道:
“人间烟火千般事,勘破北海几世情。郡主也是有缘之人呐,请随贫道来吧。”
……
十月初九,朱寅率军押着俘虏,浩浩荡荡的返回成都。
得到大捷消息的成都,再次沸腾了。
这才多久,太傅就连败两路叛军,奢安都被槛送京师了!
稚虎先生,真是用兵如神啊。
蜀王、巡抚等人更是知道,经过这两次大捷,不但西南土司不敢再造反,朱寅也会更加威震天下,抓牢权柄。
南朝社稷,已经稳如泰山了。而北朝的处境,却是越发不利!
消息长了翅膀般传播,朱寅的威名将会更加震慑巴山蜀水。
朱寅在成都士民的欢呼下进城,入住唐时修建的青羊宫,在观主的恭迎下,下榻紫阳殿。
青羊宫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是唐朝皇家道观,玄宗曾经驻跸于此,以为行宫。王建、孟昶,也住过青羊宫。
所以青羊宫是成都礼仪规格最高的建筑,等级高过蜀王府,很适合作为摄政太傅的临时幕府。
朱寅一入住青羊宫,此地就成为川蜀甚至整个南朝的权力中枢。
四川文武百官,蜀王一系的郡王、将军等宗室,都一起来青羊宫拜见,按照泰昌帝颁布的礼仪,行参拜摄政大礼。
青羊宫一时间犹如朝堂。
朱寅不能在成都多待,他要尽快回京,当然要尽快处理四川政务。四川是他选中的新政试点,临走前务必要安排妥当。
蜀王果然很是配合,大殿上当着四川文武的面,对朱寅说道:
“太傅,四川经过奢安之乱,虽然被太傅反掌之间剿灭,可人口损失估计不小。川南一些州县,已被叛军残害的十室九空。”
“是以本府以为,应该重新统计人口,厘定黄册。”
“本府愿意以身作则。我蜀藩人口,愿意全部造册登记,不教一人漏报…”
这当然是他之前和朱寅商量好的。
搜括统计人口,就是朱寅变法大政的第一步:先进行各项数字的真实统计,了解国情。
这是基础。
四川是世家豪绅势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夷人不少,变法阻力最小。
如果连四川都难以统计真实的人口数据,那么江南等地就更难了。
四川是个软柿子,那就先可着四川,狠狠捏它一捏!
朱寅点头道:“蜀王叔言之有理,那吾就颁布一道摄政令,在四川重新统计人口,重修黄册。这次修订黄册,州县官员不可抄用旧册,必须重新统计。”
四川官员听到“蜀王叔”三个字,都是面面相觑,神色惊愕,好像都想起了什么。
摄政太傅是宗室?!
难道出自…长房?
众官员联想到这里,很多事一下子豁然开朗,全部都能想通了,不禁心中一起浮起诡异至极的感觉。这是因果循环么?大明帝位又要回到长房一系了?
罢了罢了,反正是朱家人自己的事情,与他们何干?管他哪一房当家,还不都是大明?
蜀王说道:“是该重新统计户口了,这些天,川蜀人口数目统计失真太大,隐藏人口太多。不过,要想厘定完成,确定无误,最少也要一年工夫。”
“那就两年内完成统计。”朱寅点头道,“只要数目靠谱,花个一年来统计户口,完全值得。”
这个时间,他已经满意了。在古代的条件下,要想准确的统计人口,的确需要很多时间。
他要的是真实,不是快。
蜀王又道:“为了清查人口,搜检隐户,还请太傅下令派兵入驻各州县,效法太祖旧法,帮助、监督各地官吏厘定黄册。”
国初,太祖皇帝统计天下人口,就是用的是卫所军士。蜀王说的,不过是老办法。
只是,这本不是他的主意,而是朱寅的意思,借他的口说出来而已。
众官听到蜀王这话,不禁都是侧目。
若非敬畏摄政太傅,他们一定有人反驳蜀王的“无稽之谈”了。
清查人口?还要派兵进驻各州县?这…
巡抚王继光、巡按御史李时华、左布政使周思敬、按察使张文耀等人,面面相觑之下都是眉头微皱。
这不是折腾么?难道太傅要学张居正,搜括被大族荫隐的人口?
朱寅抚掌道:“善哉!蜀王叔言之有理,真乃老成谋国之策也。看来这宗室亲藩,也应该参政议政啊。”
“此事就交给王叔如何?王叔贤名,天下皆知。蜀王之尊,巴蜀无人可比。王叔亲自出马,此事必成啊。”
“我拟授王叔为钦差四川户籍稽查大臣,全权督办四川全省各族人口搜括、登记。”
王继光等人眉头一跳,心道:“高!实在是高!”
太傅实在是高明啊。
这是要给宗室松绑,以此获得获得宗室的支持!
太傅居然不畏惧宗室松绑之后野心谋逆,光是这种气度胸襟,就非同小可。
国初藩王都有钦差关防,上马管兵、下马管民,权重总督巡抚。可是洪武之后,历代天子对藩王宗室严防死守,将藩王圈禁在城池之中,由地方官严加监管,没有圣旨不得出城一步。
藩王们空有金山银海,有最高的爵位,却硬是没有官职,更没有自由。他们有多么渴望做官,多么渴望自由?
可想而知。
就说蜀王,一旦被授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本省人口清查,获得了藩王两百年没有过的管事官职,怎么可能不乐此不疲的好好干?
蜀王府富可敌国,金山银海,贪墨舞弊对蜀王来说也没有吸引力了。对蜀王最有吸引力的,是老老实实的办好差事,然后继续获得管事官职。
蜀王是四川最大的坐地虎,蜀藩一系在四川控制的隐户最多。他自己连隐藏的人口都交出来了,怎么可能容忍其他大户隐藏人口?
而且蜀王贵为亲王,恢复自由出来管事,四川哪个官员敢抗他?哪个州县敢和他对着干?
天下没有任何人,比蜀王更适合接这个差事!
可见太傅用人的手段,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啊。
王继光等人立刻猜测,太傅和蜀王一定达成了合作协议。太傅以恢复蜀王自由为筹码,换取蜀王在四川清查人口。
作为文臣,他们对宗室自由非常反感,更不希望宗室出来管事参政,侵占他们文官的权柄。
他们希望,朝廷永远禁锢宗室,不许宗室参政。
可是王继光等人根本不敢反对。事已至此,不配合肯定是不行了。
但愿摄政太傅除了清查户口,不要再折腾其他事了。
蜀王听到“钦差四川户籍稽查大臣”,心中一喜,赶紧表态着笑道:
“既然太傅信任本府,本府就出来为朝廷做点事。本府还不老,还能为朝廷效力二十年呐。”
朱寅心照不宣的说道:“王叔年富力强,德高望重,明室至亲,当然应该多替天子分忧,为朝廷效力。此事办完之后,还多有依仗王叔之处。”
这其实就是许诺了:只要你好好干,将来还会重用。
蜀王心中激动,差点当众笑出来,赶紧说道:“太傅放心便是,本府必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不负太傅信重,不负朝廷所托。”
他很清楚,自己将来能不能参与国事,就看稽查人口这件事情,是不是让朱寅满意了。
朱寅继续说道:“我准备在四川恢复太祖的户帖制度。所以重新统计登记的百姓,不分汉夷,全部由官府颁发户帖簿。”
“反是隐藏人口,阻止清查户口、**户帖的官吏、大户、寺院、豪商、土司,一律以谋反、奸党论处,抄家没产,绝不宽贷!”
众官闻言,都是心跳加速。
谋反、奸党!
这个罪名,定的太重了!
朱寅的声音铿锵起来,目光也冷峻了些,“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是大明的公民,是华夏的苗裔,怎么能荫藏起来为奴为仆、当牛做马?”
“那些豪右权贵,私自侵吞那么多人口,一如南朝荫客部曲,意欲何为?这难道不是心存谋反么?他们藏着那么多青壮,是不是操练兵马,起兵作乱?”
朱寅这话当然是故意矫枉过正,借题发挥的扣大帽子,不惜用意图谋反的罪名,来给侵占人口的豪族定性。
你说莫须有?对,我就莫须有了!
魔法打败魔法。你们侵吞国家人口,我就能三字成狱!哪怕是冤狱!
四川众官员听到朱寅的话,哪里还不知朱寅这摄政太傅的三把火,要狠狠烧在川蜀?
摄政这是柿子挑软的捏啊。只怕四川官场,今后要多事了啊。
朱寅将一个个人的表情收入眼底,语气缓和了些:
“豪右、官吏要配合,百姓当然也要配合。做事当然要公平。”
“三年后,四川仍然没有户帖簿、或者拒绝登记领取户帖的百姓,便不再是大明公民,视为故意脱籍的无籍之民。对于无籍之民,盗不管、害不问、契不认、灾不赈、学不入、关不通。”
朱寅的法子,当然就是后世的身份制度。
一个朝廷,连国民户籍身份登记都做不好,又怎么控制基层?
这种制度,明朝存在过十几年。后来被废除。
三年后,若是四川还有百姓没有户帖,那就是自己故意隐藏不报,
什么?众人听到这里,不禁心中凛然。
好冷酷的搜括之法!
到时没有户帖登记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不管是汉人还是夷人,都是“盗不管、害不问、契不认、灾不赈、学不入、关不通”!
什么意思?
被盗窃了财物,官府不管。被人伤害,官府不问。地契、房契等财产凭据,官府不认。受灾之后,不能享受赈济。不能参加科举。不能通过关卡流动。
就是让逃避登记的脱籍之人,寸步难行、朝不保夕!
朱寅喝了一口茶,让众人消化一下他的话,再次发声:
“朝廷保护百姓,让天下大治、平安有序,乃是分内之事,是朝廷不可推卸之责,这叫什么?这是义不容辞之事务,南洋简称为义务!”
“百姓依法纳税服役、效忠国家,也是分内之责,这就是百姓的义务。”
“朝廷和百姓都要承担各自之义务,才能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如此,朝廷才有纳税、治民之权。百姓才有享受朝廷保护维护之权。这就是权益和义务,譬如阴阳,不可或缺也…”
“什么是正统?什么是王道?王道正统,便是天大的契约!”
“一方不尽义务,便是失信于天,不尊道义,也就没有资格再求其权益了。”
众人听到这番话,乍听觉得有些新奇怪诞,可是越想越觉得大有道理。
朱寅对随自己来四川的幕僚冯梦龙道:“犹龙,把我刚才这段话记下来,露布公布,广而告之。让天下越来越多的士民知道,朝廷和百姓的权益和义务。”
柱下居案而坐的冯梦龙举起笔,笑道:“主公之言,已在纸上矣。”
朱寅赞许的点点头,继续说道:“不管是谁,凡阻碍清查、登记人口者,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假公济私等人,一律锁拿治罪。”
“着四川都指挥使高折枝、四川总兵刘承嗣,选派卫所兵万人,进驻各地州县,每州县百人,充当稽查队,协助统计人口、**户帖。”
高折枝、刘承嗣赶紧站起来,一起抱拳道:“谨遵太傅台命!”
…
很快,摄政太傅的命令,就传出了青羊宫,传遍天府之国。
以蜀王领衔督办的户籍稽查,就这样首先在四川,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拉开了序幕。
这就是影响深远的《青羊台命》!
(本章完)
虽然这郡主娘娘看上去“其貌不扬”,可他们岂敢怠慢?立刻派了一人来帅帐禀报朱寅。
“启禀太傅,辕门之外来了蜀王郡主,自称太傅族妹…”
“淑宁来了?”朱寅放下手中的《夏神纪》,呵呵一笑,“我亲自去接!”
他已经拿下川蜀,灭了奢、安,威震天下,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了。
帐中秦良玉、熊廷弼等将领,见状先是一怔,随即都是恍然大悟。
原来太傅是大明宗室?还是蜀王族侄?那不就是当今皇叔么?皇上的族叔啊。
他们不是朝廷高层,不知道南洋吴氏的秘密,可是他们想到“靖难”二字,想到朱寅的作为,忽然就联想起建文后裔。
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戳破,很多事都明白了。
原来如此!
见到朱寅起身去迎接郡主,秦良玉等人也纷纷跟随。
按制度,郡主肯定是不能来军营的,这是大忌。可是在太傅这里,根本没有这么多规矩,他们都习惯了。
大军辕门之外,一身猎装的淑宁郡主,对十几个佩刀挟弓的健壮羌女说道:
“族兄一定会见我!这王师大营其他宗室来不得,我却能来得!”
一个满脸横肉的羌女护卫说道:“娘娘,这可是军营啊,娘娘不但是宗室,还是女子,太傅怎么会见你?”
淑宁郡主一手插着小蛮腰,一手挥着马鞭,小麦色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你们不懂,我是不同的。族兄很喜欢我,一定会见我。”
她是个心思机敏的人,之前在存心堂见到族兄时,就感知到族兄喜欢自己,应该不会拒绝自己求见。
说到这里,淑宁郡主忽然露出与有荣焉的笑容,继续说道:“族兄身负长房一脉的命数,是大大的英雄,那可不是一般人。”
“我这位族兄,南京靖难,执掌南朝大权,大破叛军百万,解蜀人于倒悬,威震天下啊。”
她用手一指不远处的京观,“你们没看到那堆砌如山的人头吗?都是叛军的首级!”
忽然一个声音笑道:“你就会替我吹牛,什么大破百万叛军?张口就加零。”
话未落音,朱寅就出现在辕门下。
“王兄!”淑宁没想到朱寅亲自来接她,顿时笑容灿烂,“王兄,什么叫加零?”
她听不懂这句话。
朱寅呵呵笑道:“意思就是你胡说八道,张嘴就来。叛军加起来撑死也没有十万,怎么就百万大军了?”
秦良玉等人一起行礼道:“臣等见过郡主娘娘!”
淑宁赶紧道:“免礼免礼!你们是王兄部将,不用对我行礼!”
一边说一边打量身穿盔甲的秦良玉,目光艳羡。
秦良玉等人暗道:听说这位郡主是羌女所生,果然性子野啊。
“淑宁,你来做什么?你父王知道么?”朱寅忽然脸一沉问道,“你要是途中出了事,被山贼土匪劫走,我可不负责。”
淑宁郡主咯咯笑道:“山贼敢劫我?他们便是有那个胆子,也没有那个本事!”
“父王知道我来。我来找王兄,是想看王兄打仗杀贼。可我万万没想到,王兄用兵如此迅捷,这么快就灭了安邦彦,我竟是没能赶上热闹。”
她一边跟着朱寅进入大营,一边左顾右看,啧啧称奇,小嘴叭叭的,“王兄真是会治军啊,小妹虽然不懂,也能看的出来大不简单。唔,王兄不是要建立宗军吗?你看我行吗?”
“谁?”朱寅转过头,看着跃跃欲试的活泼少女,“你?”
“我!”淑宁郡主指着自己的鼻子,“王兄你看我行么?”
“我不招募女兵!”朱寅摇头,“宗军是宗子组建,不是宗女。”
“王兄!”淑宁郡主跺脚,指着秦良玉,“为何她可以?”
朱寅瞪着眼睛,“秦将军是巾帼女将,国家良将,你凭什么和她比?你除了也是天足,哪里比得上她?胡闹!”
“你要是这个要求,就赶紧回去,我可不留你!”
淑宁郡主顿时露出可怜巴巴的模样。
朱寅哪里信她?知道此女是个戏精,想了想笑道:“不过,你虽然不能从军,却是能跟着你嫂嫂,你跟着她,倒是有些用武之地。”
“过段日子我回南京,你就跟着我去,看你嫂嫂如何安排你。”
他虽然比较喜欢这个“族妹”,却不能同意她参加宗军。
淑宁郡主立刻又高兴起来,“谢过王兄,王兄可要说话算话。”
人群之后,冒出一个小丫头的脑袋,正是宁清尘。
她看到只比自己大了几岁的淑宁郡主,暗道:“小老虎为人心机深沉,向来不做没意义的事。他要拿郡主笼络谁?用吴忧笼络了魏国公,淑宁郡主呢?”
想到这里,忽然身子一颤,猛地想到了自己。
“小老虎不会…也想拿我联姻笼络别人吧?哼,他要是敢这么想,我就再也不理他了!此生此世不再相见!”
她正恨恨的联想,忽然朱寅喊道:“清尘!清尘!”
宁清尘答应一声,语气有点幽冷,“怎么啦?”
朱寅指着淑宁郡主,“你陪陪她,带她去军医营长长见识,我眼下没空关照她。”
淑宁郡主看到粉妆玉琢的宁清尘,再次两眼放光,“这位就是清尘医仙吧?今日总算见到了,成都还有你的圣母庙呢。”
宁清尘稚嫩的小脸上,浮现出高深莫测的笑容,装模作样的幽幽道:
“人间烟火千般事,勘破北海几世情。郡主也是有缘之人呐,请随贫道来吧。”
……
十月初九,朱寅率军押着俘虏,浩浩荡荡的返回成都。
得到大捷消息的成都,再次沸腾了。
这才多久,太傅就连败两路叛军,奢安都被槛送京师了!
稚虎先生,真是用兵如神啊。
蜀王、巡抚等人更是知道,经过这两次大捷,不但西南土司不敢再造反,朱寅也会更加威震天下,抓牢权柄。
南朝社稷,已经稳如泰山了。而北朝的处境,却是越发不利!
消息长了翅膀般传播,朱寅的威名将会更加震慑巴山蜀水。
朱寅在成都士民的欢呼下进城,入住唐时修建的青羊宫,在观主的恭迎下,下榻紫阳殿。
青羊宫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是唐朝皇家道观,玄宗曾经驻跸于此,以为行宫。王建、孟昶,也住过青羊宫。
所以青羊宫是成都礼仪规格最高的建筑,等级高过蜀王府,很适合作为摄政太傅的临时幕府。
朱寅一入住青羊宫,此地就成为川蜀甚至整个南朝的权力中枢。
四川文武百官,蜀王一系的郡王、将军等宗室,都一起来青羊宫拜见,按照泰昌帝颁布的礼仪,行参拜摄政大礼。
青羊宫一时间犹如朝堂。
朱寅不能在成都多待,他要尽快回京,当然要尽快处理四川政务。四川是他选中的新政试点,临走前务必要安排妥当。
蜀王果然很是配合,大殿上当着四川文武的面,对朱寅说道:
“太傅,四川经过奢安之乱,虽然被太傅反掌之间剿灭,可人口损失估计不小。川南一些州县,已被叛军残害的十室九空。”
“是以本府以为,应该重新统计人口,厘定黄册。”
“本府愿意以身作则。我蜀藩人口,愿意全部造册登记,不教一人漏报…”
这当然是他之前和朱寅商量好的。
搜括统计人口,就是朱寅变法大政的第一步:先进行各项数字的真实统计,了解国情。
这是基础。
四川是世家豪绅势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夷人不少,变法阻力最小。
如果连四川都难以统计真实的人口数据,那么江南等地就更难了。
四川是个软柿子,那就先可着四川,狠狠捏它一捏!
朱寅点头道:“蜀王叔言之有理,那吾就颁布一道摄政令,在四川重新统计人口,重修黄册。这次修订黄册,州县官员不可抄用旧册,必须重新统计。”
四川官员听到“蜀王叔”三个字,都是面面相觑,神色惊愕,好像都想起了什么。
摄政太傅是宗室?!
难道出自…长房?
众官员联想到这里,很多事一下子豁然开朗,全部都能想通了,不禁心中一起浮起诡异至极的感觉。这是因果循环么?大明帝位又要回到长房一系了?
罢了罢了,反正是朱家人自己的事情,与他们何干?管他哪一房当家,还不都是大明?
蜀王说道:“是该重新统计户口了,这些天,川蜀人口数目统计失真太大,隐藏人口太多。不过,要想厘定完成,确定无误,最少也要一年工夫。”
“那就两年内完成统计。”朱寅点头道,“只要数目靠谱,花个一年来统计户口,完全值得。”
这个时间,他已经满意了。在古代的条件下,要想准确的统计人口,的确需要很多时间。
他要的是真实,不是快。
蜀王又道:“为了清查人口,搜检隐户,还请太傅下令派兵入驻各州县,效法太祖旧法,帮助、监督各地官吏厘定黄册。”
国初,太祖皇帝统计天下人口,就是用的是卫所军士。蜀王说的,不过是老办法。
只是,这本不是他的主意,而是朱寅的意思,借他的口说出来而已。
众官听到蜀王这话,不禁都是侧目。
若非敬畏摄政太傅,他们一定有人反驳蜀王的“无稽之谈”了。
清查人口?还要派兵进驻各州县?这…
巡抚王继光、巡按御史李时华、左布政使周思敬、按察使张文耀等人,面面相觑之下都是眉头微皱。
这不是折腾么?难道太傅要学张居正,搜括被大族荫隐的人口?
朱寅抚掌道:“善哉!蜀王叔言之有理,真乃老成谋国之策也。看来这宗室亲藩,也应该参政议政啊。”
“此事就交给王叔如何?王叔贤名,天下皆知。蜀王之尊,巴蜀无人可比。王叔亲自出马,此事必成啊。”
“我拟授王叔为钦差四川户籍稽查大臣,全权督办四川全省各族人口搜括、登记。”
王继光等人眉头一跳,心道:“高!实在是高!”
太傅实在是高明啊。
这是要给宗室松绑,以此获得获得宗室的支持!
太傅居然不畏惧宗室松绑之后野心谋逆,光是这种气度胸襟,就非同小可。
国初藩王都有钦差关防,上马管兵、下马管民,权重总督巡抚。可是洪武之后,历代天子对藩王宗室严防死守,将藩王圈禁在城池之中,由地方官严加监管,没有圣旨不得出城一步。
藩王们空有金山银海,有最高的爵位,却硬是没有官职,更没有自由。他们有多么渴望做官,多么渴望自由?
可想而知。
就说蜀王,一旦被授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本省人口清查,获得了藩王两百年没有过的管事官职,怎么可能不乐此不疲的好好干?
蜀王府富可敌国,金山银海,贪墨舞弊对蜀王来说也没有吸引力了。对蜀王最有吸引力的,是老老实实的办好差事,然后继续获得管事官职。
蜀王是四川最大的坐地虎,蜀藩一系在四川控制的隐户最多。他自己连隐藏的人口都交出来了,怎么可能容忍其他大户隐藏人口?
而且蜀王贵为亲王,恢复自由出来管事,四川哪个官员敢抗他?哪个州县敢和他对着干?
天下没有任何人,比蜀王更适合接这个差事!
可见太傅用人的手段,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啊。
王继光等人立刻猜测,太傅和蜀王一定达成了合作协议。太傅以恢复蜀王自由为筹码,换取蜀王在四川清查人口。
作为文臣,他们对宗室自由非常反感,更不希望宗室出来管事参政,侵占他们文官的权柄。
他们希望,朝廷永远禁锢宗室,不许宗室参政。
可是王继光等人根本不敢反对。事已至此,不配合肯定是不行了。
但愿摄政太傅除了清查户口,不要再折腾其他事了。
蜀王听到“钦差四川户籍稽查大臣”,心中一喜,赶紧表态着笑道:
“既然太傅信任本府,本府就出来为朝廷做点事。本府还不老,还能为朝廷效力二十年呐。”
朱寅心照不宣的说道:“王叔年富力强,德高望重,明室至亲,当然应该多替天子分忧,为朝廷效力。此事办完之后,还多有依仗王叔之处。”
这其实就是许诺了:只要你好好干,将来还会重用。
蜀王心中激动,差点当众笑出来,赶紧说道:“太傅放心便是,本府必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不负太傅信重,不负朝廷所托。”
他很清楚,自己将来能不能参与国事,就看稽查人口这件事情,是不是让朱寅满意了。
朱寅继续说道:“我准备在四川恢复太祖的户帖制度。所以重新统计登记的百姓,不分汉夷,全部由官府颁发户帖簿。”
“反是隐藏人口,阻止清查户口、**户帖的官吏、大户、寺院、豪商、土司,一律以谋反、奸党论处,抄家没产,绝不宽贷!”
众官闻言,都是心跳加速。
谋反、奸党!
这个罪名,定的太重了!
朱寅的声音铿锵起来,目光也冷峻了些,“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是大明的公民,是华夏的苗裔,怎么能荫藏起来为奴为仆、当牛做马?”
“那些豪右权贵,私自侵吞那么多人口,一如南朝荫客部曲,意欲何为?这难道不是心存谋反么?他们藏着那么多青壮,是不是操练兵马,起兵作乱?”
朱寅这话当然是故意矫枉过正,借题发挥的扣大帽子,不惜用意图谋反的罪名,来给侵占人口的豪族定性。
你说莫须有?对,我就莫须有了!
魔法打败魔法。你们侵吞国家人口,我就能三字成狱!哪怕是冤狱!
四川众官员听到朱寅的话,哪里还不知朱寅这摄政太傅的三把火,要狠狠烧在川蜀?
摄政这是柿子挑软的捏啊。只怕四川官场,今后要多事了啊。
朱寅将一个个人的表情收入眼底,语气缓和了些:
“豪右、官吏要配合,百姓当然也要配合。做事当然要公平。”
“三年后,四川仍然没有户帖簿、或者拒绝登记领取户帖的百姓,便不再是大明公民,视为故意脱籍的无籍之民。对于无籍之民,盗不管、害不问、契不认、灾不赈、学不入、关不通。”
朱寅的法子,当然就是后世的身份制度。
一个朝廷,连国民户籍身份登记都做不好,又怎么控制基层?
这种制度,明朝存在过十几年。后来被废除。
三年后,若是四川还有百姓没有户帖,那就是自己故意隐藏不报,
什么?众人听到这里,不禁心中凛然。
好冷酷的搜括之法!
到时没有户帖登记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不管是汉人还是夷人,都是“盗不管、害不问、契不认、灾不赈、学不入、关不通”!
什么意思?
被盗窃了财物,官府不管。被人伤害,官府不问。地契、房契等财产凭据,官府不认。受灾之后,不能享受赈济。不能参加科举。不能通过关卡流动。
就是让逃避登记的脱籍之人,寸步难行、朝不保夕!
朱寅喝了一口茶,让众人消化一下他的话,再次发声:
“朝廷保护百姓,让天下大治、平安有序,乃是分内之事,是朝廷不可推卸之责,这叫什么?这是义不容辞之事务,南洋简称为义务!”
“百姓依法纳税服役、效忠国家,也是分内之责,这就是百姓的义务。”
“朝廷和百姓都要承担各自之义务,才能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如此,朝廷才有纳税、治民之权。百姓才有享受朝廷保护维护之权。这就是权益和义务,譬如阴阳,不可或缺也…”
“什么是正统?什么是王道?王道正统,便是天大的契约!”
“一方不尽义务,便是失信于天,不尊道义,也就没有资格再求其权益了。”
众人听到这番话,乍听觉得有些新奇怪诞,可是越想越觉得大有道理。
朱寅对随自己来四川的幕僚冯梦龙道:“犹龙,把我刚才这段话记下来,露布公布,广而告之。让天下越来越多的士民知道,朝廷和百姓的权益和义务。”
柱下居案而坐的冯梦龙举起笔,笑道:“主公之言,已在纸上矣。”
朱寅赞许的点点头,继续说道:“不管是谁,凡阻碍清查、登记人口者,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假公济私等人,一律锁拿治罪。”
“着四川都指挥使高折枝、四川总兵刘承嗣,选派卫所兵万人,进驻各地州县,每州县百人,充当稽查队,协助统计人口、**户帖。”
高折枝、刘承嗣赶紧站起来,一起抱拳道:“谨遵太傅台命!”
…
很快,摄政太傅的命令,就传出了青羊宫,传遍天府之国。
以蜀王领衔督办的户籍稽查,就这样首先在四川,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拉开了序幕。
这就是影响深远的《青羊台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