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朱宣圻说的痛心疾首,对大明宗室的处境怨念深重。即便是蜀王府的泼天富贵,也无法抵消他对朝廷的不满。
朱寅不禁对朱宣圻高看一看。身在局中,能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说明他的确有些格局。
大明宗室之中,总算有些像样的人物。
朱寅自己,当然对大明宗室问题认识更深。越是认识深刻,他就越是明白,宗室制度必须全面改革,必须要动大手术!
万历时期有多少宗室?后世说法不一,数据不同。但肯定不是朝廷玉牒上登记的十五六万,实际数量最少翻倍。
为了少发俸禄,减少负担,朝廷和地方官心照不宣的故意少登记。
按制,到了最低级的宗室爵位奉国中尉这一级,所生的子子孙孙,全部是奉国中尉,不再降等。
也就是说,按照祖制,只要是宗室就都有爵位,不管承袭多少代,不管血脉有多疏远,最低也是从六品的奉国中尉,无论嫡庶人人有份,待遇每年也有二百石,比知县还要好的多。
但实际操作之中,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因为宗室人**炸,奉国中尉实在太多了,所以奉国中尉的子孙,并非每人都能得到爵位。奉国中尉的儿子,往往只有一个或者极少数的儿子,才能获得奉国中尉的爵位。其他儿子成为没有爵位的散宗。
以至于很多底层宗室,连最低等的爵位都没有,自然也不登记在玉牒上。
这其实是违反祖制的,因为按照太祖的设计,是宗室男丁人人都有爵位,最差也是奉国中尉。
朝廷和地方官尽量少封奉国中尉,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供养负担,也是为了管理。
因为宗室实在太难管理了。你想啊,最低也是个从六品,比知县还要大一级。地方官怎么管理?知县见了他都要行礼。犯了事抓不抓?关不关?敢打板子么?
宗室太过泛滥,别说国家养不起,治理难度也是地狱级别。所以,就尽量少登记,朝廷尽量少封。
这就导致,宗室实际人数,比玉牒统计人口多的多!
以朱寅的估计,眼下宗室男丁实际数量,二三十万应该有。
可即便只按照万历中期玉牒上的十六万来算,全国财政收入也远远付不起宗室的宗禄。
怎么办?当然只能拖欠、打折发放。就是亲王,也经常被拖欠俸禄。比如代王,二十年不发俸禄。好在亲王都是富可敌国,也不靠俸禄吃饭。
可是中低层宗室就苦了。
最底层的奉国中尉,年俸两百石,本来足够养活几十口人。可是眼下能发多少?
能发两成就很不错,良心了。
一般每年只能发几石。更多的是几年不发,发一次也只有十石八石。
至于那些宗室玉牒上没有登记的散宗,当然连这点禄米都没有。
按说,有总比没有强。即便发的很少、拖欠很久,终究还能发一些,算是个福利吧。
然而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宗室不能操持四民之业!宗室身份尊贵,龙子凤孙,士农工商都不能干!
任何行业,宗室都是禁入!
你想种地养活自己?不行,丢宗室的脸。你想当工匠?当然也不行。从军保国?不行…总之百事不可!
一方面禄米只发一点还长期拖欠,一方面不允许做其他营生糊口,这就太要命了。
所以,很多的底层宗室,沦为底层中的底层,当流民的、当乞丐的、当窃贼的、落草为寇的、当赘婿的、当**妓的…比比皆是。
就在今年春,南阳的将军、中尉们,饥饿难耐之下举行暴动,聚众抢劫官粮。开封两千多穷苦宗室,围攻粮道衙门,拦截漕粮。还有宗室们设卡收过路费,勒索大户。
不让宗室操四民之业,本是为了宗室的体面。结果呢?反而闹得更不体面,更丢人现眼。
百姓见到一个个将军、中尉混得狗都不如,心中对朝廷、对皇家的敬畏之心,也就碎了一地。
可朝廷即便尽量少封宗室爵位、拖欠克扣禄米,却仍然不堪重负。
比如河南,全省税收的七八成,要用来供养宗室。不够怎么办?只能挪用军饷填补宗禄窟窿。
宗室问题带来的财政负担和边际损失,每年最少两千多万两。其中仅仅是宗室劫粮、暴动等暴力活动带来的损失,每年就何止百万。
朱寅的宗室改革,核心就是削减宗室特权,解除宗室从业限制,让宗室能自食其力。既不能白养他们,也要解决广大底层宗室的生计。
朱寅早有一个想法,当即说道:“蜀王叔说的对,王叔能怜悯穷苦宗亲,可谓忠厚长者。晚辈琢磨,倒是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报效大明。”
“我准备编练一支特殊的兵马,就叫护国宗军,全部都大明宗室组成,按照名字五行辈分,编为金、木、水、火、土五营,挑选青壮,暂时编练五千,每营一千人。分别命名为白金营、黑水营、黄土营、青木营、赤火营。”
“等到南北一统,宗军就扩充到万人,每营两千。这一万宗军,就是我大明的一柄利剑,只用来开疆拓土,震慑不臣。宗军既是大明王师,也是朱家族兵。不仅代表大明,也代表皇室。”
“宗军用最好的甲,最好的军器、战马,也要接受最刻苦的训练。”
“宗军?”蜀王闻言不禁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朱寅居然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
朱寅一点也不像是开玩笑,继续说道:“只要愿意参加宗军的宗室,名义上就取消宗禄。反正朝廷禄宗拖欠,能拿到手的也很少,倒不如取消。取消宗禄之后,就可以拿军饷了。”
“宗军士卒,军饷每月五两起步,年节还有额外赏赐,随着军龄增加还会上涨,足以养活一家人。若是立了不小的功,就有机会封为男爵、子爵。”
“是个好主意!”蜀王终于想到这个法子的妙处,“军饷五两起步,那就绝非普通军士,乃是八品官员的俸禄啊。可是这男爵、子爵却是国朝所无…难道你要更改大明爵制?”
朱寅点头道:“不错,自古以来,时过境迁,没有不变之法也,不能拘礼祖制了。”
“就说这大明爵位之制度,宗室一套,民爵一套,互不兼容,乱七八糟。伯爵之下可以世袭的官职,又有什么卫指挥使、同知、佥事、锦衣卫千户、百户、朝天女户…”
“体系各有不同,不但令人难以适从,而且军职武将能够世袭获取,不利于激励将士,军职也不再为世人所重。”
“所以,还是唐代的军功制度好。宗室、武将、文臣,全部用公侯伯子男,统一适用。既有利于定尊卑,也利于明功赏,激励人心,奖掖上进。”
“国朝则是不同。只有公侯伯,废子爵男爵,却又搞出卫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取而代之。可是自古以来,皆知子爵、男爵之金贵,谁在意千户、百户这种世袭军职?多少世袭军官不会射箭骑马,视国家武功若儿戏也,尚武之风何来?”
“文官们不愿意大明有尚武之风,可是太祖马上得天下,我大明以军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国初诸王,谁不是率兵守国门?咱们宗室,恰恰最不应该忘本,恰恰最应该恢复尚武之风。”
“我今日是摄政太傅,就当新官上任三把火,有些规矩要改改了。回南京之后,我就恢复子爵、男爵,将国朝爵位等级,更为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侯、乡侯、伯爵、子爵、男爵,凡九等。文武有功皆可封授,有功于国者,不问出身、男女、行业,皆可封授。”
“无论什么爵位,除了太祖开国爵位之外,其余爵位除非有大功于国,特许世袭罔替,否则一律降等袭爵,到了最低的男爵,可再袭一代。不过,若是有功,可以晋升爵位,或者缓一代降爵承袭。”
“宗室女爵位,不变。但也能因功晋爵,并非一成不变。”
朱寅侃侃而谈,让朱宣圻都难以消化了。
灭了奢崇明的四万多大军,朱寅已经有胆气开始试水改革了。爵位制度改革,建立宗军,就是宗室改革的开始。
为何?因为这种性质的改革,还没有触及到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动的不是垄断地方的缙绅阶层,阻力最小。
藩王们虽然豪富尊贵,可是他们没有权柄,其实没有太大势力,难以阻止朱寅的宗室改革。
朱宣圻好不容易消化朱寅的话,问道:“那么镇国将军以下的宗室爵位,伯爵以下的指挥使等世职,都要革除?”
朱寅毫不客气的点头,“对,革除!什么将军、中尉、指挥使、锦衣卫千户等等,都应该是军职,武官!不是武人、不懂军事,不可任职!”
“那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只知道吃喝嫖赌、花天酒地,拉不开弓、骑不得马,却被封为将军,这就是儿戏军职。难道什么人都能称为将军么?”
“朝廷养不起宗室,必须要改了。以后郡王之子袭封,只能有一人降一等封国公,其余诸子降七等封为男爵。”
“如今已封的镇国公,全部改授为伯爵。辅国将军改封为子爵,奉国将军改封为男爵。奉国将军以下,不再有爵位,但解除从业限制,允许从军、科举、经商等诸业。”
“世袭指挥使、世袭卫佥事、同知改授为子爵。世袭锦衣卫千户改授为男爵。”
朱宣圻沉吟一下道:“爵位降低了,又降等世袭,几代之后就是庶民。奉国将军以下更是失去了爵位,会有很多人不满啊。”
“这是没办法的事。”朱寅说道,“朝廷养不起了。以后宗室越多,负担越重。长痛不如短痛。再说,他们就是爵位等级不变,朝廷不也是拖欠、扣罚宗禄?”
“起码,他们能自由了,能够想做什么做什么。难道自由二字,不比之前的什么将军、中尉头衔贵重的多?”
蜀王一拍腿,“当然是自由重要!再大的富贵,再多的金银,若是不得自由,也有什么意思?我宁愿当个自由自在的乡绅,也不愿当劳什子亲王!”
“稚虎,如果朝廷能让我自由自在,我这个王爵可以还给朝廷!”
朱寅笑道:“保留你们的爵位,一样能给你们自由。蜀王叔,朝廷可以解除对宗室的限制,但是我问你,若是朝廷要各藩王退还大多数的土地、产业,才愿意恢复各藩自由呢?”
蜀王思索了一会儿,语重心长的说道:“稚虎,宗室若是这么下去,大明迟早会被拖垮,到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万一真有那一天,刀子在别人手里,生死都由不得自己,田地产业还是自己的吗?”
“我早就看明白了,咱宗室利益之攸关,就是大明社稷!社稷为重,宗室才能长盛不衰。”
“与其那样,还不如趁早放手,只当为大明、为祖宗尽尽心,也能换取来之不易的自由,穷苦的宗室们也能自食其力的养活自己,朝廷负担轻了,宗室们也能像个人。”
他叹息一声,“我活了四十多岁,什么富贵都享受过了。唯独自由自在四字,至今思之不得,梦寐以求啊。人生苦短,寿无百年,若是只知锦衣玉食,不知江山月色,也是白来人间一遭啊。”
“其他宗藩是不是愿意我不知道。但是我却是愿意,宁愿退还大多数的田地产业,捐出大半的金银,也要换个自由自在。”
“好!”朱寅一拍手,“蜀王叔痛快,此事包在我身上,不久之后,王叔就能自由自在了。就算你去北京,我也不拦着。不过,眼下在四川,还要蜀王府帮我做一件事。”
一边说一边给蜀王倒了一杯茶。
蜀王道:“你说来听听。”
“搜括户口!”朱寅斩钉截铁的说道,“最迟年底,我就要在四川重新统计人口,更新黄册。朝廷,必须要掌握真实户籍。”
“我希望,蜀藩一系,能带头配合。王叔,大明国祚要长久,这户籍统计必须要抓了。真不能再拿当年的老黄历来糊弄。糊弄朝廷,就是糊弄我们朱家的江山!”
蜀王想了想,“蜀王一系,各郡王府、将军府,大概荫有佃户、雇工、奴婢总共八万多人。这八万多人,很多都是世世代代的家生子世仆,他们的户口,官府的确没有登记,也不纳税。”
“我也知道,这对朝廷不好,绝非社稷之福,迟早会出大事。可天下豪门都这样,也是无能为力,只有同流合污。”
他越和朱寅聊,就越是佩服朱寅的魄力。
大明在朱寅手里,是不是真要兴旺了?
………
两人又秘议了半个时辰,朱寅这才谢绝挽留离开蜀王府,出府后下榻在唐朝古寺,大慈寺。
刚刚下榻,追踪而至的虎牙,就传来了新的情报。
安氏、宋氏的五万联军,已经过了犍为,最迟后日下午可到成都。
但是,安氏、宋氏还不知道奢崇明大败的消息。若是知道奢崇明已经在成都全军覆没,多半不会再来成都了,应该会掉头回贵州。
“不能让他们回贵州!”朱寅当机立断,“传令!明日大早立刻拔营南下,主动迎击叛军!进了四川还想走?没那么容易!”
本来,他的打算是以逸待劳,现在既然察觉叛军有可能退兵,那他就只能主动南下了。
趁着大败奢崇明之威,再灭水西、水东叛军!
第二天朦朦亮,城外明军大营忽然拔营南下。
城中官员还没有机会当日宴请朱寅,就听到摄政太傅率兵南下,迎击叛军了。
城中百姓闻听,不知道多少人为朱寅焚香祈祷。
就在朱寅率军离开成都不久,十几个羌人女子组成的骑兵小队,就簇拥着一个戴着面纱的贵女,急匆匆的出城南下,沿着大军留下的脚印追去!
…
朱寅南下不久,距离成都近二百里的眉州,三百骑兵正在林中休息,一个个精疲力尽。
一天奔驰二百里,人马都到了极限,必须要休息了。
满眼血丝、疲惫不堪的奢崇明,看着周围七歪八倒的骑卫,忍不住长叹一声,心中惶恐难言。
没了四万多精兵,他就像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
之前华丽拉风的袍子,此时脏兮兮的,就像一块破抹布披在身上。
“君上!”一个心腹递上一壶水,“喝口水吧,回去还有六百多里地。”
奢崇明接过水壶,“接下来的路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先不回去,去和安邦彦汇合!”
“寡人是吃亏在不了解明军。虽然全军覆没,可是论起对明军和朱寅的了解,他们谁也比不上寡人。只要寡人帮他们出谋划策,就能打败朱寅,报仇雪恨,也能解除奢氏危机。”
奢崇明很清楚,帮助安氏打败朱寅,是他唯一的机会。否则,奢氏必亡!
休息了一个时辰,奢崇明再次匆匆南逃,生怕被明军追上。
中午时分,果然遇见了一支气势雄浑的土司大军。领头的,是一个神采飞扬的爨家男子。
妹夫安邦彦!
奢崇明看到安邦彦,简直像是见到亲人一般,分外亲切。
“妹夫!”奢崇明扬鞭大喊,“是我!你大舅哥!”
“嗯?”叛军队伍之前的安邦彦,举目一看,只见一个似曾相识、满身泥点、衣服破烂的人,带着一群骑兵奔驰而来。
这家伙谁啊?
这,不是那个之前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永宁之主么?
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大舅哥!”安邦彦也挥手示意,“你不是说在成都汇合么?怎么南下了?你已经攻下成都了?你的几万兵马呢?”
奢崇明不知道怎么回答,心中焦躁之下,忍不住说道:“妹夫,你问的太多了。”
(本章完)
朱寅不禁对朱宣圻高看一看。身在局中,能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说明他的确有些格局。
大明宗室之中,总算有些像样的人物。
朱寅自己,当然对大明宗室问题认识更深。越是认识深刻,他就越是明白,宗室制度必须全面改革,必须要动大手术!
万历时期有多少宗室?后世说法不一,数据不同。但肯定不是朝廷玉牒上登记的十五六万,实际数量最少翻倍。
为了少发俸禄,减少负担,朝廷和地方官心照不宣的故意少登记。
按制,到了最低级的宗室爵位奉国中尉这一级,所生的子子孙孙,全部是奉国中尉,不再降等。
也就是说,按照祖制,只要是宗室就都有爵位,不管承袭多少代,不管血脉有多疏远,最低也是从六品的奉国中尉,无论嫡庶人人有份,待遇每年也有二百石,比知县还要好的多。
但实际操作之中,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因为宗室人**炸,奉国中尉实在太多了,所以奉国中尉的子孙,并非每人都能得到爵位。奉国中尉的儿子,往往只有一个或者极少数的儿子,才能获得奉国中尉的爵位。其他儿子成为没有爵位的散宗。
以至于很多底层宗室,连最低等的爵位都没有,自然也不登记在玉牒上。
这其实是违反祖制的,因为按照太祖的设计,是宗室男丁人人都有爵位,最差也是奉国中尉。
朝廷和地方官尽量少封奉国中尉,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供养负担,也是为了管理。
因为宗室实在太难管理了。你想啊,最低也是个从六品,比知县还要大一级。地方官怎么管理?知县见了他都要行礼。犯了事抓不抓?关不关?敢打板子么?
宗室太过泛滥,别说国家养不起,治理难度也是地狱级别。所以,就尽量少登记,朝廷尽量少封。
这就导致,宗室实际人数,比玉牒统计人口多的多!
以朱寅的估计,眼下宗室男丁实际数量,二三十万应该有。
可即便只按照万历中期玉牒上的十六万来算,全国财政收入也远远付不起宗室的宗禄。
怎么办?当然只能拖欠、打折发放。就是亲王,也经常被拖欠俸禄。比如代王,二十年不发俸禄。好在亲王都是富可敌国,也不靠俸禄吃饭。
可是中低层宗室就苦了。
最底层的奉国中尉,年俸两百石,本来足够养活几十口人。可是眼下能发多少?
能发两成就很不错,良心了。
一般每年只能发几石。更多的是几年不发,发一次也只有十石八石。
至于那些宗室玉牒上没有登记的散宗,当然连这点禄米都没有。
按说,有总比没有强。即便发的很少、拖欠很久,终究还能发一些,算是个福利吧。
然而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宗室不能操持四民之业!宗室身份尊贵,龙子凤孙,士农工商都不能干!
任何行业,宗室都是禁入!
你想种地养活自己?不行,丢宗室的脸。你想当工匠?当然也不行。从军保国?不行…总之百事不可!
一方面禄米只发一点还长期拖欠,一方面不允许做其他营生糊口,这就太要命了。
所以,很多的底层宗室,沦为底层中的底层,当流民的、当乞丐的、当窃贼的、落草为寇的、当赘婿的、当**妓的…比比皆是。
就在今年春,南阳的将军、中尉们,饥饿难耐之下举行暴动,聚众抢劫官粮。开封两千多穷苦宗室,围攻粮道衙门,拦截漕粮。还有宗室们设卡收过路费,勒索大户。
不让宗室操四民之业,本是为了宗室的体面。结果呢?反而闹得更不体面,更丢人现眼。
百姓见到一个个将军、中尉混得狗都不如,心中对朝廷、对皇家的敬畏之心,也就碎了一地。
可朝廷即便尽量少封宗室爵位、拖欠克扣禄米,却仍然不堪重负。
比如河南,全省税收的七八成,要用来供养宗室。不够怎么办?只能挪用军饷填补宗禄窟窿。
宗室问题带来的财政负担和边际损失,每年最少两千多万两。其中仅仅是宗室劫粮、暴动等暴力活动带来的损失,每年就何止百万。
朱寅的宗室改革,核心就是削减宗室特权,解除宗室从业限制,让宗室能自食其力。既不能白养他们,也要解决广大底层宗室的生计。
朱寅早有一个想法,当即说道:“蜀王叔说的对,王叔能怜悯穷苦宗亲,可谓忠厚长者。晚辈琢磨,倒是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报效大明。”
“我准备编练一支特殊的兵马,就叫护国宗军,全部都大明宗室组成,按照名字五行辈分,编为金、木、水、火、土五营,挑选青壮,暂时编练五千,每营一千人。分别命名为白金营、黑水营、黄土营、青木营、赤火营。”
“等到南北一统,宗军就扩充到万人,每营两千。这一万宗军,就是我大明的一柄利剑,只用来开疆拓土,震慑不臣。宗军既是大明王师,也是朱家族兵。不仅代表大明,也代表皇室。”
“宗军用最好的甲,最好的军器、战马,也要接受最刻苦的训练。”
“宗军?”蜀王闻言不禁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朱寅居然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
朱寅一点也不像是开玩笑,继续说道:“只要愿意参加宗军的宗室,名义上就取消宗禄。反正朝廷禄宗拖欠,能拿到手的也很少,倒不如取消。取消宗禄之后,就可以拿军饷了。”
“宗军士卒,军饷每月五两起步,年节还有额外赏赐,随着军龄增加还会上涨,足以养活一家人。若是立了不小的功,就有机会封为男爵、子爵。”
“是个好主意!”蜀王终于想到这个法子的妙处,“军饷五两起步,那就绝非普通军士,乃是八品官员的俸禄啊。可是这男爵、子爵却是国朝所无…难道你要更改大明爵制?”
朱寅点头道:“不错,自古以来,时过境迁,没有不变之法也,不能拘礼祖制了。”
“就说这大明爵位之制度,宗室一套,民爵一套,互不兼容,乱七八糟。伯爵之下可以世袭的官职,又有什么卫指挥使、同知、佥事、锦衣卫千户、百户、朝天女户…”
“体系各有不同,不但令人难以适从,而且军职武将能够世袭获取,不利于激励将士,军职也不再为世人所重。”
“所以,还是唐代的军功制度好。宗室、武将、文臣,全部用公侯伯子男,统一适用。既有利于定尊卑,也利于明功赏,激励人心,奖掖上进。”
“国朝则是不同。只有公侯伯,废子爵男爵,却又搞出卫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取而代之。可是自古以来,皆知子爵、男爵之金贵,谁在意千户、百户这种世袭军职?多少世袭军官不会射箭骑马,视国家武功若儿戏也,尚武之风何来?”
“文官们不愿意大明有尚武之风,可是太祖马上得天下,我大明以军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国初诸王,谁不是率兵守国门?咱们宗室,恰恰最不应该忘本,恰恰最应该恢复尚武之风。”
“我今日是摄政太傅,就当新官上任三把火,有些规矩要改改了。回南京之后,我就恢复子爵、男爵,将国朝爵位等级,更为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侯、乡侯、伯爵、子爵、男爵,凡九等。文武有功皆可封授,有功于国者,不问出身、男女、行业,皆可封授。”
“无论什么爵位,除了太祖开国爵位之外,其余爵位除非有大功于国,特许世袭罔替,否则一律降等袭爵,到了最低的男爵,可再袭一代。不过,若是有功,可以晋升爵位,或者缓一代降爵承袭。”
“宗室女爵位,不变。但也能因功晋爵,并非一成不变。”
朱寅侃侃而谈,让朱宣圻都难以消化了。
灭了奢崇明的四万多大军,朱寅已经有胆气开始试水改革了。爵位制度改革,建立宗军,就是宗室改革的开始。
为何?因为这种性质的改革,还没有触及到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动的不是垄断地方的缙绅阶层,阻力最小。
藩王们虽然豪富尊贵,可是他们没有权柄,其实没有太大势力,难以阻止朱寅的宗室改革。
朱宣圻好不容易消化朱寅的话,问道:“那么镇国将军以下的宗室爵位,伯爵以下的指挥使等世职,都要革除?”
朱寅毫不客气的点头,“对,革除!什么将军、中尉、指挥使、锦衣卫千户等等,都应该是军职,武官!不是武人、不懂军事,不可任职!”
“那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只知道吃喝嫖赌、花天酒地,拉不开弓、骑不得马,却被封为将军,这就是儿戏军职。难道什么人都能称为将军么?”
“朝廷养不起宗室,必须要改了。以后郡王之子袭封,只能有一人降一等封国公,其余诸子降七等封为男爵。”
“如今已封的镇国公,全部改授为伯爵。辅国将军改封为子爵,奉国将军改封为男爵。奉国将军以下,不再有爵位,但解除从业限制,允许从军、科举、经商等诸业。”
“世袭指挥使、世袭卫佥事、同知改授为子爵。世袭锦衣卫千户改授为男爵。”
朱宣圻沉吟一下道:“爵位降低了,又降等世袭,几代之后就是庶民。奉国将军以下更是失去了爵位,会有很多人不满啊。”
“这是没办法的事。”朱寅说道,“朝廷养不起了。以后宗室越多,负担越重。长痛不如短痛。再说,他们就是爵位等级不变,朝廷不也是拖欠、扣罚宗禄?”
“起码,他们能自由了,能够想做什么做什么。难道自由二字,不比之前的什么将军、中尉头衔贵重的多?”
蜀王一拍腿,“当然是自由重要!再大的富贵,再多的金银,若是不得自由,也有什么意思?我宁愿当个自由自在的乡绅,也不愿当劳什子亲王!”
“稚虎,如果朝廷能让我自由自在,我这个王爵可以还给朝廷!”
朱寅笑道:“保留你们的爵位,一样能给你们自由。蜀王叔,朝廷可以解除对宗室的限制,但是我问你,若是朝廷要各藩王退还大多数的土地、产业,才愿意恢复各藩自由呢?”
蜀王思索了一会儿,语重心长的说道:“稚虎,宗室若是这么下去,大明迟早会被拖垮,到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万一真有那一天,刀子在别人手里,生死都由不得自己,田地产业还是自己的吗?”
“我早就看明白了,咱宗室利益之攸关,就是大明社稷!社稷为重,宗室才能长盛不衰。”
“与其那样,还不如趁早放手,只当为大明、为祖宗尽尽心,也能换取来之不易的自由,穷苦的宗室们也能自食其力的养活自己,朝廷负担轻了,宗室们也能像个人。”
他叹息一声,“我活了四十多岁,什么富贵都享受过了。唯独自由自在四字,至今思之不得,梦寐以求啊。人生苦短,寿无百年,若是只知锦衣玉食,不知江山月色,也是白来人间一遭啊。”
“其他宗藩是不是愿意我不知道。但是我却是愿意,宁愿退还大多数的田地产业,捐出大半的金银,也要换个自由自在。”
“好!”朱寅一拍手,“蜀王叔痛快,此事包在我身上,不久之后,王叔就能自由自在了。就算你去北京,我也不拦着。不过,眼下在四川,还要蜀王府帮我做一件事。”
一边说一边给蜀王倒了一杯茶。
蜀王道:“你说来听听。”
“搜括户口!”朱寅斩钉截铁的说道,“最迟年底,我就要在四川重新统计人口,更新黄册。朝廷,必须要掌握真实户籍。”
“我希望,蜀藩一系,能带头配合。王叔,大明国祚要长久,这户籍统计必须要抓了。真不能再拿当年的老黄历来糊弄。糊弄朝廷,就是糊弄我们朱家的江山!”
蜀王想了想,“蜀王一系,各郡王府、将军府,大概荫有佃户、雇工、奴婢总共八万多人。这八万多人,很多都是世世代代的家生子世仆,他们的户口,官府的确没有登记,也不纳税。”
“我也知道,这对朝廷不好,绝非社稷之福,迟早会出大事。可天下豪门都这样,也是无能为力,只有同流合污。”
他越和朱寅聊,就越是佩服朱寅的魄力。
大明在朱寅手里,是不是真要兴旺了?
………
两人又秘议了半个时辰,朱寅这才谢绝挽留离开蜀王府,出府后下榻在唐朝古寺,大慈寺。
刚刚下榻,追踪而至的虎牙,就传来了新的情报。
安氏、宋氏的五万联军,已经过了犍为,最迟后日下午可到成都。
但是,安氏、宋氏还不知道奢崇明大败的消息。若是知道奢崇明已经在成都全军覆没,多半不会再来成都了,应该会掉头回贵州。
“不能让他们回贵州!”朱寅当机立断,“传令!明日大早立刻拔营南下,主动迎击叛军!进了四川还想走?没那么容易!”
本来,他的打算是以逸待劳,现在既然察觉叛军有可能退兵,那他就只能主动南下了。
趁着大败奢崇明之威,再灭水西、水东叛军!
第二天朦朦亮,城外明军大营忽然拔营南下。
城中官员还没有机会当日宴请朱寅,就听到摄政太傅率兵南下,迎击叛军了。
城中百姓闻听,不知道多少人为朱寅焚香祈祷。
就在朱寅率军离开成都不久,十几个羌人女子组成的骑兵小队,就簇拥着一个戴着面纱的贵女,急匆匆的出城南下,沿着大军留下的脚印追去!
…
朱寅南下不久,距离成都近二百里的眉州,三百骑兵正在林中休息,一个个精疲力尽。
一天奔驰二百里,人马都到了极限,必须要休息了。
满眼血丝、疲惫不堪的奢崇明,看着周围七歪八倒的骑卫,忍不住长叹一声,心中惶恐难言。
没了四万多精兵,他就像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
之前华丽拉风的袍子,此时脏兮兮的,就像一块破抹布披在身上。
“君上!”一个心腹递上一壶水,“喝口水吧,回去还有六百多里地。”
奢崇明接过水壶,“接下来的路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先不回去,去和安邦彦汇合!”
“寡人是吃亏在不了解明军。虽然全军覆没,可是论起对明军和朱寅的了解,他们谁也比不上寡人。只要寡人帮他们出谋划策,就能打败朱寅,报仇雪恨,也能解除奢氏危机。”
奢崇明很清楚,帮助安氏打败朱寅,是他唯一的机会。否则,奢氏必亡!
休息了一个时辰,奢崇明再次匆匆南逃,生怕被明军追上。
中午时分,果然遇见了一支气势雄浑的土司大军。领头的,是一个神采飞扬的爨家男子。
妹夫安邦彦!
奢崇明看到安邦彦,简直像是见到亲人一般,分外亲切。
“妹夫!”奢崇明扬鞭大喊,“是我!你大舅哥!”
“嗯?”叛军队伍之前的安邦彦,举目一看,只见一个似曾相识、满身泥点、衣服破烂的人,带着一群骑兵奔驰而来。
这家伙谁啊?
这,不是那个之前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永宁之主么?
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大舅哥!”安邦彦也挥手示意,“你不是说在成都汇合么?怎么南下了?你已经攻下成都了?你的几万兵马呢?”
奢崇明不知道怎么回答,心中焦躁之下,忍不住说道:“妹夫,你问的太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