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37章 但求一诺,永为大明之臣!

小说:嫡明 作者:戈昔 更新时间:2025-10-15 23:44:47 源网站:2k小说网
  按理说,朱寅占领南京之后,就应该主动邀请申时行等致仕安养的南方老臣,起码要装模作样的做出问政、礼敬的姿态。

  毕竟,他们的威望很高,在南方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代表了强大的江南士族和南方商帮。

  可是,朱寅并没有邀请申时行等致仕大佬。因为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双方的矛盾不可能化解。

  那还不如不见。

  但朱寅也清楚,就算他不主动邀请,申时行等人也会不请自来。

  “夜猫子入宅,无事不来。”朱寅笑道,将拜帖交给宁采薇,“还不是好事。”

  “申阁老来了,我还能不见?此人门生故吏遍天下,连户部尚书李廷机,都是他的弟子。”

  宁采薇星眸微眯:“也好,今**们来了,就让他们提高一下认识,谁才是真正的南方主宰。这些年,我的商社在江南阻力很大,盐、茶、纺织、粮食、瓷器、钱庄等大宗生意,他们几乎垄断的水泼不进。”

  宁采薇对江南豪族,怨念颇深。

  她的商社,在江南很难插手这些最赚钱的大宗生意,只能做一些没有被垄断的新兴生意,比如奶糖、翡翠、制药、钟表、玻璃等项目。

  她在国内的商业布局,江南遇到的阻力最大。

  朱寅冷笑道:“朝堂官场之上,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相公阁老、正人君子,口口声声君君臣臣、家国天下。可是他们的家族亲朋,却大肆兼并土地、垄断走私、官商勾结。国库穷了,百姓穷了,这些豪族却都是肥得流油。”

  “古今中外,最言行不一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和尚,二是这些士族官僚。”

  “就说申家,占了稻田七万亩,棉田两万多亩,桑园三万多亩,织机两千张、钱庄十七家、当铺五家。光是给申家当佃户、织工、雇工的人,就有一两万。”

  “还有华亭徐家,光是奴婢就有三千人,家丁都佩倭刀,装备甲胄胜过边军,用黄金当夜壶。”

  “可是他们如此有钱,却又抗税。截止今年,苏州、松江两府拖欠的国税,就累计到三百万石!几乎都是这些官僚地主拖欠的。徐家累计欠税十七万石,申家累计欠税八万石。大官大欠,小官小欠。普通百姓不但没有能力欠税,还要多交,替他们弥补亏空!”

  宁采薇说道:“可是他们这些士族豪强,赚了那么多的银子,却又不拿出来作为资本,而是窖藏起来。交的税又少,又垄断市场…”

  朱寅拍拍媳妇儿的手,“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不就是想出台商税法和商业法,打击他们非法垄断么?放心,这是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一定会推行,但不是现在,时机不成熟。”

  宁采薇点头:“我不急。这么多年都忍耐过来了。咱们的新军没有练好,南方又不安稳,暂时不能动。”

  朱寅笑道:“我出去迎接他们,还是要见见的。你快去给婴宁喂奶吧,孩子还是要多吃吃母乳。两个奶嘴伺候着她一个孩子,这福气还小么……”

  上一刻还在说大事,下一刻就是虎狼之词。

  “讨厌!”宁采薇笑骂一声,“去你的吧。浪费都不给你。”

  朱寅哈哈一笑,“你看,这就是资本家的嘴脸,牛奶倒了都不给穷人喝…”

  一边说一边在女人的咭咭娇笑声中出了房间,出府去迎接申时行等人。

  采薇却是虚空给了他一脚,对小老虎的背影挥挥粉拳。

  ……

  国公府门的照壁前,此时停了一溜的车马轿。

  轿中先后走出几位华发银须的老者,皆着素色直身,头戴方巾,拄着鸠首杖,个个气度贵重,仪态闲雅。

  他们虽已致仕归乡,步履间仍带着信步庙堂的雍容气度。

  为首者乃前任首辅申时行,虽年逾花甲,眉目间仍可见当年调和阴阳的从容。其后跟着的是许国,瘦削身形挺如青松,眼底藏着不肯磨折的锋棱。

  接着下轿的王一鹗略胖些,扶着竹杖喘息。后面又是汪道昆、周世选、陈有年等人,共有八位。

  每一位,都是当年在朝堂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朱家今日,这可谓四皓临门啊。

  一群气度俨然的老先生,站在朱府门前,扶杖看着“宁国公府”、“大都督府”的匾额题字,不禁有点恍惚的摇头轻叹。

  这座美轮美奂的公侯府邸,他们之前自是来过的。不过那时,这里还是李庭竹的侯爵府。

  不过一个多月光阴,当年的主人就葬身长江鱼腹。而这座南京有名的豪奢巨宅,就成了所谓的宁国公府、大都督府!

  而一夜之间,皇长子信王就在南京称帝,那位当年的千古神童、江左朱郎,居然成为权倾南国的摄政太傅。

  真是颇有隔世之感啊。

  申时行等人感叹之余,心中很是悲凉。

  国家怎么成了这般模样?这不仅是南北分裂,两明并立,也是人伦之惨剧、纲常之颠覆、礼教之委地啊。

  开国以来史笔难书之事,莫过今日。便是靖难之变、土木堡之变、南宫之变、宁王之乱、大礼议之争、国本之争…都没有这第二次靖难之变,更让人痛心疾首!

  朱稚虎真是藏得太深,太深了。

  此人谋划之远,城府之险,属实难以蠡测。细想起来当真令人毛骨悚然。

  他甘为知县不声不响,忍辱负重的蛰伏三年,一朝出手便是惊天之举、雷霆一击!

  他居然能调动隐藏海外的兵马,瞒天过海的袭占南京,还提前收买了南方很多官员将领,硬生生的下了这盘偷天换日、另起炉灶的大棋。

  一举翻盘不说,还掌控了南朝大权!

  他们都是饱经风霜、阅人无数的老臣,可是他们遍数史书,却找不出第二个像朱寅这种大奸如忠、处心积虑的少年枭雄。

  可是事已至此,反对朱寅也是徒劳无益,关键是如何善后,达成天下安稳方是个了局。

  但为大明社稷,黎民福祉,今日不得不联袂而来,见一见这个号称摄政的江宁氏!

  “玄翁。”王一鹗对申时行说道,“朱稚虎会不会见我们?江宁氏怕是心中有愧,不愿相见吧。”

  申时行抚须沉吟,“朱稚虎号称雅量高致,爱惜名声,向以名声自居。他若是不见我等,名望更加有亏。吾猜测,他必会相见。”

  “玄翁所言极是。”瘦骨嶙峋的许国点头,“朱稚虎并非沽名钓誉之人。他之前不主动见我等,多半是心有苦衷。今日我们以老迈之躯,主动上门求见,他没有闭门不见之理。”

  话刚落音,大门口戒备森严的家丁护卫一起行礼,异口同声道:“主公!”

  朱寅终于出来了。

  朱寅换了燕居闲适之服,头戴方巾、身着沉香色纻丝直裰,然后亲自迎出。

  出了府门,抬眼看见这群当年在北京就很熟悉的致仕老臣,年仅十九岁的摄政太傅打个哈哈,手中折扇往腰间一插,站在阶下拱手环环一作揖,两手上推过眉,朗声笑道:

  “金陵吹金风,故地迎故人。”

  “今日诸位先生光临寒舍,降阶驾到,晚生何幸如之,真乃蓬荜生辉啊,欢迎之至!”

  但见他面如冠玉,笑若春风,一双深邃而明亮的眸子,教人不敢逼视。既像一位谦恭儒雅的温良君子,又如一柄藏锋鞘中的宝剑,难以一眼看穿,无法一言定论。

  朱寅说了迎接词,便再次执弟子礼长揖,一一说道:“晚生见过玄翁、颖阳公、云衢先生、南溟先生…”

  却是给足了对长者前辈的礼数。起码礼节上,绝无挑剔诟病之处,竟是毫无摄政太傅的权臣架子。

  只是那一双手拱手作揖的手,修长白皙,骨节分明,显然除了执笔写诗之外,亦能挽弓射鹿!

  朱寅礼毕时,目光掠过八位老臣,将这八位老朋友的神情尽收眼底,笑道:“园中丹枫正艳,特备阳羡茶候教,诸位先生请。”

  他七年前刚入仕,在北京为官时,深得申时行、许国等人的关照。他能成为皇长子的老师,申时行等人也出了力。

  那个时期,这些老先生是很喜欢他这个江南晚辈的。

  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他们既已致仕归乡,朱寅也不再是当年那个神童了。

  八老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朱寅,心中五味杂陈之余,也颇为唏嘘。

  当年那个清声稚气、心若赤子的江左朱郎,再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心机如海、大奸若忠的权臣。

  曾经那个清如晓天、明澈如水的芳华少年,到底去了哪里啊。

  人世间,还有比这更遗憾、更悲哀的么?

  “各位先生,请!”朱寅再次说道,“奏乐!”

  府门口的乐器,顿时丝竹悠扬,琴瑟齐鸣,奏起迎接贵宾的《朝元歌》,庄重雍容,很符合申时行等人的身份。

  礼乐打断了八老的思绪,众人一起举手答礼,跟着朱寅进入宅院。

  进入之后,宾主站在庭前,再次揖让一番,然后继续入内。

  众人穿过月洞门,但见白墙环抱的庭院中,百年枫树如火如荼,树上却挂着着新奇的自鸣钟,铜摆左右摇动,滴答作响。

  这就是如今风靡大江南北的自鸣钟了,宁寅商社的独家货品,天下无一物二。

  登堂入室之后,穿过三重月门,就来到静美如画的丹园之中,被请入半露天的茶室坐下。

  但见庭中太湖石玲珑剔透,曲水流觞处植着数十株丹枫,红叶落在青苔上,如溅血珠。

  侍童奉上的茶是北苑龙团、阳羡,白瓷盏中茶汤清碧。金丝檀木茶盘上刻着《兰亭序》,出处雅致入微。

  “玄翁、颖阳公、云衢先生…晚生何德何能,竟劳诸位相公联袂来访。”朱寅坐下来长揖及地,礼数周到得挑不出半分错处。

  可是,他作为故人,却绝口不提当年北京故事,这种疏离的态度也是清清楚楚,分明是要摆开距离,不愿意太过亲近,无非是客套二字。

  申时行心中有数,微叹一声,说道:“稚虎不必多礼。老朽等山林野人,不过是听闻贵府秋色冠绝金陵,特来叨扰一盏清茶。”

  这当然是话里有话。李庭竹的这座僭越扩建的侯爵府虽然富丽堂皇、精致华美,春景秋色也的确有名,却哪里当得起秋色冠绝金陵?

  众人心照不宣地微笑,仿佛这当真只是一次寻常雅集。

  朱寅亲自执壶分茶,状极闲适地问道:“玄翁近日还在纂修《礼记疏议》么?”

  申时行捧盏微哂:“老朽残年,不过温故自娱罢了。倒是稚虎,犹有闲情经营这般雅境,当真令老朽羡慕啊。李庭竹是个爱享受的人,他这侯府,本就不错。”

  按说,他是致仕之人,闲云野鹤。而朱寅是摄政太傅,天子之师,大权在握,两人身份权势易位,他应该称呼朱寅为太傅或者国公才对。

  然而他没有,而是称呼稚虎。这说明,他不仅是长辈的姿态,也没有承认朱寅这个摄政太傅,甚至不承认南朝。而且,说这国公府是李庭竹的府邸,暗讽朱寅鸠占鹊巢,杀人夺财。

  朱寅云淡风轻的微微一笑,对申时行等人的姿态心知肚明。

  他们这是无奈之下,打算倚老卖老么?

  很多人以为申时行是个道德君子,个人节操无可挑剔。可朱寅却不以为然。

  申时行的政敌,批评他说“时行阴鸷,故称玄蛇化翁”。说申时行是玄蛇所化,老奸巨猾,只是面似忠厚。

  实际上,光是申时行的敛财之术,朱寅就腹诽不已。

  申时行的确是个老成谋国,孜孜以求致君尧舜上的明臣,拥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愧是个古典**家。

  可是此老的私德私心,也足以让朱寅难生敬重之心。

  申氏为了敛财,勾结大海商许心素,利用权势大肆走私,仅此一项每年获利十几万两白银。

  还大收贿赂。

  同为首辅,申时行可比张居正富裕多了。

  这宅子虽美,但申家也不是没有。

  江南商界有个黑话般的词叫“玄礼”,意思是送给玄翁的重礼,其实就是对申家行贿的雅称。

  朱寅笑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蒙今上恩典,将这宅子赏赐于我,这才有幸于这一院之间,观赏秋色之美。想必此时,皇上正在宫中赏菊呢。”

  朱寅语带机锋,将“今上”、“皇上”说得自然已极。

  你们不想承认泰昌帝,我偏要提。

  许国突然呛咳起来,茶盏在托盘中叮当乱响。

  王一鹗忙打圆场:“听说稚虎近日得了一卷苏东坡手迹?那可是好东西,老夫可否一观?”

  “云衢先生好灵通的耳目。”朱寅呵呵一笑,击掌令侍从取来卷轴。

  等到康乾取来,朱寅展开道:“正是《赤壁赋》真迹,可惜残缺不全了。”

  申时行凝视展卷的残纸,忽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昔东坡谪黄州,犹北望神州。今江南虽好,终非完璧。”

  茶室顿时寂然,唯闻枫叶策策,溪声潺潺。

  朱寅慢慢卷起画轴,漫不经心的笑意未达眼底:“玄翁此话,似有深意?江南风华如故,秦淮歌声依旧,何来此言呢。”

  许国忽然直身:“老夫不善机巧,便直说了。稚虎挟皇子据南京,裂土分疆,岂是人臣之道?北有天子坐镇紫禁,南有皇子偏安一隅,此非国家之福啊。”

  “自古以来,岂有此理?稚虎,便是齐国公子束甲相攻,那也是桓公死后之事。何况君父在朝,便父子分庭抗礼?你这靖难之举,滑天下之大稽,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胡闹何异?”

  朱寅不疾不徐地添茶:“许公此言差矣。昔年靖难之役,成祖爷亦是从北京起兵,终承大统。今上虽年幼,究是太上皇长子,奉天承运,何来偏安、分疆之说?”

  “再说,当年安禄山反,玄宗幸蜀,肃宗灵武继位,难道也是父子相伐,封疆裂土吗?”

  说完,老神在在的喝茶。

  “成祖起兵是为除奸佞,非为裂土。”申时行声音温润如茶汤,“至于肃宗故事,那也是国家危难之际,非常之时。安禄山都攻下长安了,大唐社稷危若累卵,难道肃宗还不能行以非常之事?此乃权也。”

  “可我大明,海清河晏,太平盛世。陛下虽然有过失,也终究不是桀纣之君。”

  “稚虎啊,你若真怀忠义之心,何不北面而朝天子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朱寅轻笑出声:“玄翁岂不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若晚生今日解甲北归,恐不出旬日,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王一鹗急忙说道:“稚虎多虑了。只要稚虎愿促成南北一统,我们必极力斡旋,使陛下颁诏赦免,官复原职。”

  朱寅执盏望枫,良久方道:“诸公美意,晚生心领。然南国百姓,苦税监久矣。何忍再送羊入虎口?”

  许国勃然作色:“此言谬矣!岂可以一时之弊废君臣父子之纲常.”

  申时行轻按许国手腕,从容接话:“稚虎忧国忧民,老朽感同身受。然则《春秋》大义,首在尊王。纵有千般理由,裂土分疆终非正途。你是千古奇才,何必效桓温故事,留后世骂名?”

  “将来,史官如何写你?”

  朱寅笑道:“玄翁引经据典,晚生不愿辩驳。只是敢问诸公,若晚生此时北归,可能担保太上皇不废黜皇上?可能担保我和南朝大臣身家性命?可能担保矿监税使不复来?”

  “诸公又拿什么担保呢?”

  八老默然不语。窗外忽起秋风,卷得红叶纷飞如雨,就仿佛这群老人的叹息。

  朱寅倾身向前,声音陡然沉肃:“当今天下,真的还是太平盛世,海清河晏?十年前,或许如此。可是眼下,已是什么世道?这次靖难之后,我抓了八个税监,抄没白银一千二百万两!是北京户部税银的三倍!”

  “这都是民脂民膏啊。还是太平盛世么?晚生改变不了太上皇,无法致君尧舜上,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拥立太子,哪怕骂名滚滚。”

  “诸公可知去岁苏州织工暴动?可知松江棉农数十人悬梁自尽?若非晚生靖难,这些税监还有祸害多少年?太上皇视江南如钱囊,取之锱铢,用之泥沙。晚生所为,不过是为江南留一线生机,继而再为整个天下谋一线生机。”

  “即便捅破天,吾心亦无悔。”

  朱寅侃侃而谈,声音缓慢而低沉,可话语中的坚定之意,却铿锵如铁,字字惊心。

  他执壶的手稳如磐石:“茶虽好,终须活火细细烹煮。譬如政令,纵是良法,也要因地制宜,否则也适得其反。何况恶法恶政?只会变本加厉,恶上加恶。”

  话音未落,自鸣钟忽然鸣响,惊起檐下一群宿鸟。就好像他的话,是警世之言。

  申时行轻抿一口茶汤,缓缓道:“老朽近日读《周易》,见‘明夷’卦象,日入地中,光明受阻。想起如今南北悬隔,竟与卦象暗合。”

  朱寅唇角微扬:“玄翁解得妙。然则《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有时晦暗反倒是光明前兆。该改变的时候,就要变一变。”

  “譬如这自鸣钟。”他指向岱山产的大钟,“能教人知时辰,感光阴,更加直观简便,强似铜壶滴漏,不就很好嘛。”

  许国闻言摇头,只觉得朱寅油盐不进,顽固不化。

  申时行忽然指着窗外一株并蒂枫:“二华同树,终非长久。老朽想起《春秋》载郑伯克段于鄢,兄弟阋墙之祸,每每读之扼腕。何况父子至亲,纲常至重。唉——”

  朱寅凝视并蒂枫良久,轻声道:“玄翁可知此树来历?去岁雷劈主干,旁枝竟生出双头。园丁本欲斫去一枝,晚生却令其共存。”

  他亲手给申时行斟茶,“玄翁啊,有时非常之象,恰是生机所在。”

  王一鹗道:“稚虎可读过方孝孺《深虑论》?其中有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朱寅却笑吟吟的皮里阳秋:“晚生更喜‘知行合一’之说。譬如医者见痈疽,当刺则刺,岂因惧痛而延宕,贻误病情呢?”

  许国忽然剧烈咳嗽,侍童赶紧递上痰盂。这病骨支离的老人喘息方定,哑声道:

  “老朽残年,大限将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下者,唯维系于纲常。你可知从今往后,天子威信不存,可能重现五代故事?那将会是何等乱世?你要重演那娑婆世界么?”

  朱寅目光幽邃:“天子威信太重,那就不是君主所能承受。孟子云,民为重。天子威信固然重要,可若是民不聊生,江山倒悬,那天子之威便无异于桀纣之暴,又何益哉?”

  申时行语气陡重:“老朽近日观天象,见紫微垣暗淡,而南斗星明。想起汉末群雄割据时,亦见如此星象。”

  朱寅仰天轻笑:“玄翁通晓天文,晚生佩服。然则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或许南斗之明,恰是天道变局?”

  申时行语塞,只是定定看着朱寅,一脸无奈。

  一直沉默的汪道昆忽然起身,指着壁上《江山万里图》道:“此画气象万千,可惜止于江南。昔年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尽收四海之景。”

  朱寅会意,深深看了汪道昆一眼:“汪公慧眼。此画原该续绘北国风光,奈何纸短情长”

  他忽然明白,申时行等人此来的真正用意了。

  申时行等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指望他答应归顺北朝,结束南北分裂。

  不是他们不想,是他们很清楚,自己不会答应。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退而求其次的第二层!

  果然,申时行凝视茶烟,缓缓道:“稚虎苦心,老朽焉能不知?然则.”

  他抬头直视朱寅,“《出师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朱寅笑意渐敛:“先帝三顾之恩,武侯鞠躬尽瘁。晚生虽不才,亦知君臣际遇之义也。”

  “如此,”申时行目光如炬,“老朽等别无他求,唯求稚虎一诺:他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永为大明之臣。”

  所谓永为大明之臣,当然是永远忠于泰昌帝,不能行以篡位之事。

  这才是申时行等人的真正目的!

  …

  PS:求点月票吧,又被挤出五百名了,很是郁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