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抽打在青阳县简陋的驿站窗棂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顾言之裹着一件半旧的毛皮大氅,就着昏黄的油灯,审阅着方大同刚刚送来的工程进度册。
“顾大人,”方大同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脸上却带着兴奋的光,“按新法子,咱们这第一段三里长的堤坝,基脚已经全部打好,鱼鳞石也垒了快一半!照这个速度,开春前完工大有希望!关键是,省了不少银子,光是石料和运费,就比预算省下了三成!”
顾言之仔细看着册子上详细的物料用量、人工记录和开支明细,点了点头,但眉头并未完全舒展:“进度可喜,款项节省更是难得。方老哥,辛苦了。只是……”他指了指册子上一处,“这几日征调的民夫,似乎比预期少了两成,是何缘故?”
方大同脸上的兴奋淡去,叹了口气:“大人明察。临近年底,有些民夫家里有事,回去了些。还有……县衙那边,协助征调人手,似乎不如之前积极了。”
顾言之目光一凝。
顾言之放下册子,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和飘飞的雪花。
县衙的态度变化,在顾言之意料之中。顾言之当众斥责仓大使,又绕过县衙直接发放工钱,等于断了某些人的财路,他们明面上不敢违抗,暗中使些绊子,再正常不过。
“民夫不足,工期不能延误。”顾言之转过身,语气果断,“明日我亲自去县衙一趟。另外,苏先生那边联络的商船,下一批木料何时能到?”
“说是就在这三五日内。”方大同答道,“不过听说运河有些河段开始出现薄冰,行船怕是会慢些。”
正说着,驿站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清晰。
不多时,楼梯响动,一个披着斗篷、满身风雪的人被引了进来,竟是苏万三派来的心腹管事。
“顾大人!”管事来不及拍打身上的雪,急匆匆行了一礼,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密信,“这是我家老爷让小人日夜兼程送来的,说是京城有变,请大人速阅!”
顾言之心中一沉,接过信,迅速拆开。
信是苏万三亲笔所写,内容言简意赅:京城有御史联名上奏,弹劾顾言之“借漕丁运料,有违漕运定制,恐开贪墨之门”,并“擅改工部既定图纸,妄用劣石,罔顾堤防安全”。
陛下虽将奏章留中,未置可否,但流言已起,对国债司颇为不利。苏万三在信中提醒顾言之,需早做准备,谨言慎行。
看完信,顾言之沉默了片刻,将信纸凑到灯焰上点燃。
橘黄色的火苗跳跃着,吞噬了那些令人不安的文字,映得他脸色明暗不定。
“大人,可是京城出了什么事?”方大同担忧地问。
顾言之看着信纸化为灰烬,缓缓道:“有人坐不住了,开始用官场上的手段了。”
顾言之将弹劾的内容简单说了。
方大同一听就急了:“胡说八道!借漕丁运料是付了辛苦钱的,账目清清楚楚,何来贪墨?用鱼鳞石更是为了坚固省钱,怎么就成了罔顾安全?这些人,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们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攻击的借口。”顾言之语气平静,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有违定制’、‘擅改图纸’,这些罪名,足以让不明就里的人生出疑虑,也足以让那些原本就反对新政的人找到发难的由头。”
“那……那怎么办?”方大同有些慌了,“陛下会不会听信他们的?”
顾言之走到案前,铺开纸张,一边磨墨一边道:“陛下若听信,就不会将奏章留中了。不过,我们也需有所应对。”
顾言之提笔蘸墨,沉吟道,“当务之急,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方老哥,明**挑选几个手艺好、信得过的老师傅,将鱼鳞石的垒砌标准、验收要求,详细写成条文,绘制图样,越细致越好。我们要让所有人看看,什么叫‘坚固’,什么叫‘安全’!”
“好!这个我在行!”方大同连忙应下。
顾言之继续写道:“至于借漕丁运料之事,既然已被提及,后续便暂停吧。好在首批急需的石料已基本到位,后续运输,全部走明面的商船渠道,宁可多花些运费,也要堵住那些人的嘴。”
顾言之笔下不停,很快写好了一封给苏万三的回信,让他安心,并告知这边的应对之策。
写完后,顾言之又另铺开一张纸,开始起草一份给皇帝的密折。
顾言之要在密折中,详细陈情青阳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新法和新料的依据、以及已经取得的进展和节省的款项。
顾言之相信,陛下要的是结果,是实效。
窗外,风雪更急了。驿站老旧的门窗被吹得咯咯作响,寒气不断渗入。
顾言之却仿佛感觉不到寒冷,伏案疾书,神情专注而坚定。
方大同看着顾言之在灯下清瘦却挺直的背影,心中原本的慌乱渐渐平息下来。
方大同默默地往炭盆里添了几块炭,让屋里更暖和一些。
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对于远在京城的许多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寒夜。
但对于青阳县这个小小的驿站,对于立志革除积弊的顾言之,对于关注着此事走向的沈清弦和萧云墨而言,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攻击已至,是退缩妥协,还是迎难而上?
顾言之用他通宵达旦写就的密折和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给出了他的答案。
风雪虽寒,却冻不住一颗想要做实事的决心。
而这决心,能否穿透重重阻隔,抵达它应该去的地方?
顾言之裹着一件半旧的毛皮大氅,就着昏黄的油灯,审阅着方大同刚刚送来的工程进度册。
“顾大人,”方大同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脸上却带着兴奋的光,“按新法子,咱们这第一段三里长的堤坝,基脚已经全部打好,鱼鳞石也垒了快一半!照这个速度,开春前完工大有希望!关键是,省了不少银子,光是石料和运费,就比预算省下了三成!”
顾言之仔细看着册子上详细的物料用量、人工记录和开支明细,点了点头,但眉头并未完全舒展:“进度可喜,款项节省更是难得。方老哥,辛苦了。只是……”他指了指册子上一处,“这几日征调的民夫,似乎比预期少了两成,是何缘故?”
方大同脸上的兴奋淡去,叹了口气:“大人明察。临近年底,有些民夫家里有事,回去了些。还有……县衙那边,协助征调人手,似乎不如之前积极了。”
顾言之目光一凝。
顾言之放下册子,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和飘飞的雪花。
县衙的态度变化,在顾言之意料之中。顾言之当众斥责仓大使,又绕过县衙直接发放工钱,等于断了某些人的财路,他们明面上不敢违抗,暗中使些绊子,再正常不过。
“民夫不足,工期不能延误。”顾言之转过身,语气果断,“明日我亲自去县衙一趟。另外,苏先生那边联络的商船,下一批木料何时能到?”
“说是就在这三五日内。”方大同答道,“不过听说运河有些河段开始出现薄冰,行船怕是会慢些。”
正说着,驿站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清晰。
不多时,楼梯响动,一个披着斗篷、满身风雪的人被引了进来,竟是苏万三派来的心腹管事。
“顾大人!”管事来不及拍打身上的雪,急匆匆行了一礼,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密信,“这是我家老爷让小人日夜兼程送来的,说是京城有变,请大人速阅!”
顾言之心中一沉,接过信,迅速拆开。
信是苏万三亲笔所写,内容言简意赅:京城有御史联名上奏,弹劾顾言之“借漕丁运料,有违漕运定制,恐开贪墨之门”,并“擅改工部既定图纸,妄用劣石,罔顾堤防安全”。
陛下虽将奏章留中,未置可否,但流言已起,对国债司颇为不利。苏万三在信中提醒顾言之,需早做准备,谨言慎行。
看完信,顾言之沉默了片刻,将信纸凑到灯焰上点燃。
橘黄色的火苗跳跃着,吞噬了那些令人不安的文字,映得他脸色明暗不定。
“大人,可是京城出了什么事?”方大同担忧地问。
顾言之看着信纸化为灰烬,缓缓道:“有人坐不住了,开始用官场上的手段了。”
顾言之将弹劾的内容简单说了。
方大同一听就急了:“胡说八道!借漕丁运料是付了辛苦钱的,账目清清楚楚,何来贪墨?用鱼鳞石更是为了坚固省钱,怎么就成了罔顾安全?这些人,怎么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们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攻击的借口。”顾言之语气平静,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有违定制’、‘擅改图纸’,这些罪名,足以让不明就里的人生出疑虑,也足以让那些原本就反对新政的人找到发难的由头。”
“那……那怎么办?”方大同有些慌了,“陛下会不会听信他们的?”
顾言之走到案前,铺开纸张,一边磨墨一边道:“陛下若听信,就不会将奏章留中了。不过,我们也需有所应对。”
顾言之提笔蘸墨,沉吟道,“当务之急,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方老哥,明**挑选几个手艺好、信得过的老师傅,将鱼鳞石的垒砌标准、验收要求,详细写成条文,绘制图样,越细致越好。我们要让所有人看看,什么叫‘坚固’,什么叫‘安全’!”
“好!这个我在行!”方大同连忙应下。
顾言之继续写道:“至于借漕丁运料之事,既然已被提及,后续便暂停吧。好在首批急需的石料已基本到位,后续运输,全部走明面的商船渠道,宁可多花些运费,也要堵住那些人的嘴。”
顾言之笔下不停,很快写好了一封给苏万三的回信,让他安心,并告知这边的应对之策。
写完后,顾言之又另铺开一张纸,开始起草一份给皇帝的密折。
顾言之要在密折中,详细陈情青阳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新法和新料的依据、以及已经取得的进展和节省的款项。
顾言之相信,陛下要的是结果,是实效。
窗外,风雪更急了。驿站老旧的门窗被吹得咯咯作响,寒气不断渗入。
顾言之却仿佛感觉不到寒冷,伏案疾书,神情专注而坚定。
方大同看着顾言之在灯下清瘦却挺直的背影,心中原本的慌乱渐渐平息下来。
方大同默默地往炭盆里添了几块炭,让屋里更暖和一些。
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对于远在京城的许多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寒夜。
但对于青阳县这个小小的驿站,对于立志革除积弊的顾言之,对于关注着此事走向的沈清弦和萧云墨而言,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攻击已至,是退缩妥协,还是迎难而上?
顾言之用他通宵达旦写就的密折和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给出了他的答案。
风雪虽寒,却冻不住一颗想要做实事的决心。
而这决心,能否穿透重重阻隔,抵达它应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