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工地的号子声尚未传到京城,但顾言之在料场当众斥责仓大使、严查石料质量的消息,却已通过各自的渠道,在京城某些圈子里泛起了涟漪。
这日午后,几位官员聚在城南一处颇为雅致的茶楼雅间内。
窗外是熙攘的街市,室内茶香袅袅,气氛却有些沉郁。
“这个顾言之,未免太过跋扈!”一个穿着从四品官服的中年男子将茶盏重重一顿,他是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郑显。“青阳县那个王大使,不过是在石料验收上稍有疏忽,他便当众呵斥,还要另立采买章程?这分明是不把我工部放在眼里!水利工程,历来由我都水司协理,他国债司才成立几天,就敢如此越俎代庖?”
坐在郑显对面的是户部一位姓钱的员外郎,他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慢悠悠地道:“郑郎中息怒。顾言之此举,固然有些操切,但他毕竟是奉了皇命,又有摄政王举荐……况且,他抓着‘国债’款项专用、严防贪墨的名头,一时倒也不好直接驳他。”
“皇命?哼!”郑显冷哼一声,“我看他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国债,说得好听,还不是从民间搜刮银子?如今倒显得他们清廉,我们这些按部就班办事的,反倒成了蠹虫不成?”
另一名御史台的官员插话道:“郑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下官听说,那顾言之在青阳,不仅插手物料,连民夫工钱都绕过县衙,由商贾直接发放。这成何体统?长此以往,地方官府威信何在?朝廷体统何在?依下官看,此事当上个奏本,参他一个‘擅权越职、扰乱地方’之罪!”
钱员外郎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奏本自然可以上,但诸位莫要忘了,顾言之背后是谁?是陛下!陛下对此事的态度,诸位还看不明白吗?连‘先办后奏’的权柄都给了。此时贸然弹劾,只怕会触怒天颜啊。”
钱员外顿了顿,压低声音:“更何况,摄政王那边……态度也颇为暧昧。顾言之是他举荐的,如今顾言之在青阳所为,虽有些过火,但面上看,也是为了工程顺利,为了‘省钱’。王爷若不出声,我们贸然跳出来,岂非自讨没趣?”
此言一出,雅间内顿时安静下来。
几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顾虑。是啊,皇帝支持,摄政王沉默,他们这些底下人若冲得太前,确实容易成为炮灰。
郑显憋了半晌,才愤愤道:“难道就由着他这么胡闹下去?这次是青阳,下次说不定就轮到其他州县了!这口子一开,往后我们工部还如何行事?”
钱员外郎眯着眼睛,吹了吹茶沫:“郑郎中稍安勿躁。工程之事,千头万绪,岂是光有严令就能办成的?地方上的情况,错综复杂。他顾言之能盯住青阳一地的石料,还能盯住所有州县的每一根木头、每一筐土方?他能防得住明面上的,还能防得住那些桌子底下的?”
钱员外放下茶盏,声音更低了:“咱们啊,不必急着与他正面冲突。他想要‘清廉’,想要‘高效’,咱们就让他先去碰碰钉子。这修堤筑坝,涉及征用民夫、协调乡绅、处理地方关系,哪一样是容易的?等他处处掣肘,工程推进不下去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有些‘规矩’,不是他想破就能破的。”
几人听了,神色稍霁,纷纷点头。
确实,很多时候,不需要明着对抗,只需按“惯例”行事,就足以让不懂“规矩”的人寸步难行。
“钱大人高见!”
“那就先让他折腾去,看他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类似的对话,在京城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
顾言之在青阳的举动,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但也让许多人选择了暂时观望。
一股无形的阻力,开始悄然凝聚,并非疾风骤雨,却如暗流潜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与此同时,摄政王府的书房里,萧云墨正在听一名属下汇报,内容正是茶楼雅间里那番对话的大意。
“工部郑显,户部钱庸……”萧云墨轻轻念着这两个名字,脸上没什么表情,“还有呢?”
“回王爷,御史台那边也有几位御史在酝酿弹劾顾大人的奏本,主要是抨击其擅权、扰乱地方行政。另外,漕运司孙主事近日与工部几位官员往来颇为密切。”
萧云墨挥了挥手,示意属下退下。他走到窗边,负手而立。
顾言之在青阳的作为,在萧云墨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不懂官场生态的“蠢直”。
但不可否认,这种“蠢直”背后,是一种久违的、想要切实做点事情的责任感。
而沈清弦,她任用顾言之,究竟是看中了他的这种“蠢直”,还是另有深意?
沈清弦难道不知道,如此行事会激起多大的反弹吗?
萧云墨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位年轻的陛下了。
沈清弦似乎并不急于巩固皇权,也不急于与他这个摄政王争权,反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国债”、“治水”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而且手段……颇为奇特。
沈清弦好像真的相信,靠着“公开透明”、“专业人才”、“严格监管”这些听起来美好的东西,就能解决积重难返的沉疴。
是天真?还是……沈清弦看到了另一条不同的路?
萧云墨微微蹙眉。
萧云墨习惯于掌控,习惯于在既定的规则和利益格局中运筹帷幄。
但沈清弦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乱了一切。她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政策,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
这让萧云墨感到不适,也让萧云墨……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好奇。
萧云墨决定,再等等看。
看看顾言之这把“刀”,在沈清弦手中,究竟能劈开多少荆棘,又能……锋利到几时。
京城的微澜,在平静的表面下荡漾。
而远在青阳的顾言之,对此尚无太多察觉,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具体事务中,试图用最快的速度,在这片土地上,树立起一个“不一样”的样板。
顾言之不知道的是,这个样板所承载的,远不止是治理水患的希望。
这日午后,几位官员聚在城南一处颇为雅致的茶楼雅间内。
窗外是熙攘的街市,室内茶香袅袅,气氛却有些沉郁。
“这个顾言之,未免太过跋扈!”一个穿着从四品官服的中年男子将茶盏重重一顿,他是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郑显。“青阳县那个王大使,不过是在石料验收上稍有疏忽,他便当众呵斥,还要另立采买章程?这分明是不把我工部放在眼里!水利工程,历来由我都水司协理,他国债司才成立几天,就敢如此越俎代庖?”
坐在郑显对面的是户部一位姓钱的员外郎,他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慢悠悠地道:“郑郎中息怒。顾言之此举,固然有些操切,但他毕竟是奉了皇命,又有摄政王举荐……况且,他抓着‘国债’款项专用、严防贪墨的名头,一时倒也不好直接驳他。”
“皇命?哼!”郑显冷哼一声,“我看他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国债,说得好听,还不是从民间搜刮银子?如今倒显得他们清廉,我们这些按部就班办事的,反倒成了蠹虫不成?”
另一名御史台的官员插话道:“郑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下官听说,那顾言之在青阳,不仅插手物料,连民夫工钱都绕过县衙,由商贾直接发放。这成何体统?长此以往,地方官府威信何在?朝廷体统何在?依下官看,此事当上个奏本,参他一个‘擅权越职、扰乱地方’之罪!”
钱员外郎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奏本自然可以上,但诸位莫要忘了,顾言之背后是谁?是陛下!陛下对此事的态度,诸位还看不明白吗?连‘先办后奏’的权柄都给了。此时贸然弹劾,只怕会触怒天颜啊。”
钱员外顿了顿,压低声音:“更何况,摄政王那边……态度也颇为暧昧。顾言之是他举荐的,如今顾言之在青阳所为,虽有些过火,但面上看,也是为了工程顺利,为了‘省钱’。王爷若不出声,我们贸然跳出来,岂非自讨没趣?”
此言一出,雅间内顿时安静下来。
几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顾虑。是啊,皇帝支持,摄政王沉默,他们这些底下人若冲得太前,确实容易成为炮灰。
郑显憋了半晌,才愤愤道:“难道就由着他这么胡闹下去?这次是青阳,下次说不定就轮到其他州县了!这口子一开,往后我们工部还如何行事?”
钱员外郎眯着眼睛,吹了吹茶沫:“郑郎中稍安勿躁。工程之事,千头万绪,岂是光有严令就能办成的?地方上的情况,错综复杂。他顾言之能盯住青阳一地的石料,还能盯住所有州县的每一根木头、每一筐土方?他能防得住明面上的,还能防得住那些桌子底下的?”
钱员外放下茶盏,声音更低了:“咱们啊,不必急着与他正面冲突。他想要‘清廉’,想要‘高效’,咱们就让他先去碰碰钉子。这修堤筑坝,涉及征用民夫、协调乡绅、处理地方关系,哪一样是容易的?等他处处掣肘,工程推进不下去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有些‘规矩’,不是他想破就能破的。”
几人听了,神色稍霁,纷纷点头。
确实,很多时候,不需要明着对抗,只需按“惯例”行事,就足以让不懂“规矩”的人寸步难行。
“钱大人高见!”
“那就先让他折腾去,看他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类似的对话,在京城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
顾言之在青阳的举动,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但也让许多人选择了暂时观望。
一股无形的阻力,开始悄然凝聚,并非疾风骤雨,却如暗流潜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与此同时,摄政王府的书房里,萧云墨正在听一名属下汇报,内容正是茶楼雅间里那番对话的大意。
“工部郑显,户部钱庸……”萧云墨轻轻念着这两个名字,脸上没什么表情,“还有呢?”
“回王爷,御史台那边也有几位御史在酝酿弹劾顾大人的奏本,主要是抨击其擅权、扰乱地方行政。另外,漕运司孙主事近日与工部几位官员往来颇为密切。”
萧云墨挥了挥手,示意属下退下。他走到窗边,负手而立。
顾言之在青阳的作为,在萧云墨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不懂官场生态的“蠢直”。
但不可否认,这种“蠢直”背后,是一种久违的、想要切实做点事情的责任感。
而沈清弦,她任用顾言之,究竟是看中了他的这种“蠢直”,还是另有深意?
沈清弦难道不知道,如此行事会激起多大的反弹吗?
萧云墨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位年轻的陛下了。
沈清弦似乎并不急于巩固皇权,也不急于与他这个摄政王争权,反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国债”、“治水”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而且手段……颇为奇特。
沈清弦好像真的相信,靠着“公开透明”、“专业人才”、“严格监管”这些听起来美好的东西,就能解决积重难返的沉疴。
是天真?还是……沈清弦看到了另一条不同的路?
萧云墨微微蹙眉。
萧云墨习惯于掌控,习惯于在既定的规则和利益格局中运筹帷幄。
但沈清弦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乱了一切。她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政策,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
这让萧云墨感到不适,也让萧云墨……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好奇。
萧云墨决定,再等等看。
看看顾言之这把“刀”,在沈清弦手中,究竟能劈开多少荆棘,又能……锋利到几时。
京城的微澜,在平静的表面下荡漾。
而远在青阳的顾言之,对此尚无太多察觉,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具体事务中,试图用最快的速度,在这片土地上,树立起一个“不一样”的样板。
顾言之不知道的是,这个样板所承载的,远不止是治理水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