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叶尘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无人能及,无可撼动。
文坛流传着一句话,楚国公秀口一吐,便是锦绣。
“某些人文采没的说,但字还得多练,毕竟代表大唐文坛门面。”
“实在不行拜朕为师,朕传你飞白体。”
李世民也阴阳起来,一报还一报。
叶尘那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根本没法与大文豪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那些读书人没看过叶尘写的字,不然绝对集体破防。
他虽然文采不如叶尘,但他的字可是一绝,少有人能及。
“字我这辈子是改不了了,我的手忙着搞研究呢,练字浪费我的时间。”
叶尘一本正经地摇摇头,他可耐不住性子。
飞白体,一种很飘逸的书法,写出来的字很好看,现在很流行的一种书法。
但不是主流,主流还是楷书。
就跟现代的美工字一样,好看是好看,但不是主流。
李老二没少嘚瑟书法,但人家书法确实了得。
李老二本身就是个书法狂热者,每天都要临摹一遍《兰亭集序》。
那本《兰亭集序》真迹,都恨不得抱着睡。
长孙皇后书法也是了得,夫妻俩没少坐一起研究书法。
“哼,你可太没时间了。”
李世民嫌弃地阴阳了一声,天天这里晃那里逛的,好意思说没时间。
“楚国公之前把国家比作人,终有老去的一天,这个比喻很有意思,那么大唐现在处在哪个年龄呢?”
房玄龄和稀泥,把话题转移开。
“如今大唐之盛,当然正值壮年,好比一个人最鼎盛的年纪。”
高士廉道。
“不不不,大唐当然盛,但还远没有达到鼎盛。”
“如突厥族、吐谷浑族等等,还没完全与大唐融为一体。”
“与各国贸易也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火器,还有很大改进空间,还没全军装备。”
“大唐现在的年纪,应该和太子一样,风华正茂,但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叶尘提出自己的见解。
“嗯,有道理,这些都完成,大唐之盛,简直难以想象。”
“不知我等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杜如晦赞道。
“有一说一,我们看到未必是好事,盛极必衰,逃不过的定律。”
“一个健康的王朝必定会经历上升期,极盛期,然后盛极必衰,国力衰落之后,就看能不能出现中兴之主,再创盛世,延长王朝寿命。”
“千秋万代太难了,两汉加起来也不过四百年。”
叶尘摇头道。
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希望王朝能千秋万代,到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想了,要求是超过周朝八百年。
“那么用这个定论的话,王朝开始的上升期,便相当于打基础,基础打得越好,盛世必然更长久,中兴的可能便也越大。”
“武德朝跟汉高祖在位时期何其相似,而现在就处于文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汉朝打牢根基,汉武帝才有资本血战匈奴几十年。”
“而陛下给大唐打下的根基是无与伦比的,现在便做完了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人才做到的事,大唐的盛世必然能持续非常久。”
房玄龄道。
“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谁知道会不会冒出来个唐炀帝呢。”
“尽人事,听天命吧。”
叶尘摇摇头。
历史上你老李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与隋炀帝有的一拼。
李承乾继位,没了唐玄宗李隆基,鬼知道又会冒出来个什么宗。
历史上的朝代,没哪个逃过败家子诅咒的。
大唐想要延续得更久,那是李世民要考虑的事,他想那么多干嘛。
虽然他家族的命运与李唐皇室绑定,但人生短短百年,死后哪管得了洪水滔天呐。
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看不起古代世家,但当自己开创出家族后,最终一定会和古代世家走向同样的路。
开枝散叶后,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成很多房支,一支完了还有其他支。
反正想要家族长久延续,这是最优解。
他也打算这么干,多生几个儿子,各种联姻,从事各行各业。
做官也不能全挤在京城,留两个在京城,其他的赶出去自己安家落户发展去。
“是啊,后代的事,想管也有心无力啊,汉光武帝何等雄才大略,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后来汉朝一堆幼主。”
“但靠着汉光武帝和汉明帝打下的基础,后汉也硬是撑了两百年,王朝初期打基础确实非常重要。”
李世民深感赞同地点点头。
“这人要想懂大道理,还是得读史,天天之乎者也的,有个屁用。”
李世民吐槽起来,他就不会背《论语》和《孟子》。
不止他,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大才,没有一个一天天之乎者也的。
读儒只能懂小道理,读史才能知兴替。
“儒学用来启蒙,教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树立正向的价值观还是不错的。”
“大了,一把年纪了还整天抱着读,那便只会束缚思想。”
“儒家学说被董仲舒改的已经变味了,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奴民,以便统治的趋势。”
“如此做法,统治者得一时之利,但华夏必完蛋,思想被奴愚,永远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等别的国家发展起来,华夏将沦为任人欺凌的奴隶。”
叶尘很严肃地说道。
到宋朝,朱熹修订四书后,儒学彻底变味了,后来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禁锢百姓思想。
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听到叶尘的话,李世民几人瞳孔都缩了缩。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别说这招很妙啊。
但后果真会这么严重?
李世民怀疑地看着叶尘,联想到袁天罡说的那些话,他突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
“儒学对于华夏当然功不可没,但时过境迁,儒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天天读,都读烂了,已经没有让国家民族进步的空间,现在已经成限制国家民族进步的枷锁了。”
“儒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凝聚思想,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今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民心,再读还能读出花来?”
“用于给孩童启蒙,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合适,一把年纪还抱着读,那就是腐儒啦。”
叶尘疯狂吐槽。
他倒不是看不起儒学,而是儒学过时了,应该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
文坛流传着一句话,楚国公秀口一吐,便是锦绣。
“某些人文采没的说,但字还得多练,毕竟代表大唐文坛门面。”
“实在不行拜朕为师,朕传你飞白体。”
李世民也阴阳起来,一报还一报。
叶尘那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根本没法与大文豪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那些读书人没看过叶尘写的字,不然绝对集体破防。
他虽然文采不如叶尘,但他的字可是一绝,少有人能及。
“字我这辈子是改不了了,我的手忙着搞研究呢,练字浪费我的时间。”
叶尘一本正经地摇摇头,他可耐不住性子。
飞白体,一种很飘逸的书法,写出来的字很好看,现在很流行的一种书法。
但不是主流,主流还是楷书。
就跟现代的美工字一样,好看是好看,但不是主流。
李老二没少嘚瑟书法,但人家书法确实了得。
李老二本身就是个书法狂热者,每天都要临摹一遍《兰亭集序》。
那本《兰亭集序》真迹,都恨不得抱着睡。
长孙皇后书法也是了得,夫妻俩没少坐一起研究书法。
“哼,你可太没时间了。”
李世民嫌弃地阴阳了一声,天天这里晃那里逛的,好意思说没时间。
“楚国公之前把国家比作人,终有老去的一天,这个比喻很有意思,那么大唐现在处在哪个年龄呢?”
房玄龄和稀泥,把话题转移开。
“如今大唐之盛,当然正值壮年,好比一个人最鼎盛的年纪。”
高士廉道。
“不不不,大唐当然盛,但还远没有达到鼎盛。”
“如突厥族、吐谷浑族等等,还没完全与大唐融为一体。”
“与各国贸易也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火器,还有很大改进空间,还没全军装备。”
“大唐现在的年纪,应该和太子一样,风华正茂,但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叶尘提出自己的见解。
“嗯,有道理,这些都完成,大唐之盛,简直难以想象。”
“不知我等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杜如晦赞道。
“有一说一,我们看到未必是好事,盛极必衰,逃不过的定律。”
“一个健康的王朝必定会经历上升期,极盛期,然后盛极必衰,国力衰落之后,就看能不能出现中兴之主,再创盛世,延长王朝寿命。”
“千秋万代太难了,两汉加起来也不过四百年。”
叶尘摇头道。
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希望王朝能千秋万代,到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想了,要求是超过周朝八百年。
“那么用这个定论的话,王朝开始的上升期,便相当于打基础,基础打得越好,盛世必然更长久,中兴的可能便也越大。”
“武德朝跟汉高祖在位时期何其相似,而现在就处于文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汉朝打牢根基,汉武帝才有资本血战匈奴几十年。”
“而陛下给大唐打下的根基是无与伦比的,现在便做完了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人才做到的事,大唐的盛世必然能持续非常久。”
房玄龄道。
“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谁知道会不会冒出来个唐炀帝呢。”
“尽人事,听天命吧。”
叶尘摇摇头。
历史上你老李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与隋炀帝有的一拼。
李承乾继位,没了唐玄宗李隆基,鬼知道又会冒出来个什么宗。
历史上的朝代,没哪个逃过败家子诅咒的。
大唐想要延续得更久,那是李世民要考虑的事,他想那么多干嘛。
虽然他家族的命运与李唐皇室绑定,但人生短短百年,死后哪管得了洪水滔天呐。
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看不起古代世家,但当自己开创出家族后,最终一定会和古代世家走向同样的路。
开枝散叶后,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成很多房支,一支完了还有其他支。
反正想要家族长久延续,这是最优解。
他也打算这么干,多生几个儿子,各种联姻,从事各行各业。
做官也不能全挤在京城,留两个在京城,其他的赶出去自己安家落户发展去。
“是啊,后代的事,想管也有心无力啊,汉光武帝何等雄才大略,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后来汉朝一堆幼主。”
“但靠着汉光武帝和汉明帝打下的基础,后汉也硬是撑了两百年,王朝初期打基础确实非常重要。”
李世民深感赞同地点点头。
“这人要想懂大道理,还是得读史,天天之乎者也的,有个屁用。”
李世民吐槽起来,他就不会背《论语》和《孟子》。
不止他,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大才,没有一个一天天之乎者也的。
读儒只能懂小道理,读史才能知兴替。
“儒学用来启蒙,教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树立正向的价值观还是不错的。”
“大了,一把年纪了还整天抱着读,那便只会束缚思想。”
“儒家学说被董仲舒改的已经变味了,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奴民,以便统治的趋势。”
“如此做法,统治者得一时之利,但华夏必完蛋,思想被奴愚,永远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等别的国家发展起来,华夏将沦为任人欺凌的奴隶。”
叶尘很严肃地说道。
到宋朝,朱熹修订四书后,儒学彻底变味了,后来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禁锢百姓思想。
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听到叶尘的话,李世民几人瞳孔都缩了缩。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别说这招很妙啊。
但后果真会这么严重?
李世民怀疑地看着叶尘,联想到袁天罡说的那些话,他突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
“儒学对于华夏当然功不可没,但时过境迁,儒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天天读,都读烂了,已经没有让国家民族进步的空间,现在已经成限制国家民族进步的枷锁了。”
“儒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凝聚思想,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今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民心,再读还能读出花来?”
“用于给孩童启蒙,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合适,一把年纪还抱着读,那就是腐儒啦。”
叶尘疯狂吐槽。
他倒不是看不起儒学,而是儒学过时了,应该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