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好,说得好,孔大人是个明白人呐,不想哭错坟。”
“千年过去,儒家典籍越来越多,到底哪些话是孔圣人说的,恐怕没人比孔家人清楚。”
“千年前,思想启蒙的时代,孔圣人就明白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圣人就是圣人啊。”
叶尘讥讽起来。
“那你怎么知道你就一定是对的?头发一剪,势必对孝道造成极大冲击,有的口子一开,便再也止不住。”
郑元壽恼火地驳斥。
“这个辩题非常好,真理往往是辩加实践才得出来的,咱们各有各的观点,那就辩一辩嘛。”
叶尘晃着笏板夸赞。
然后对着李世民一拜:“陛下,不知国事可已议完?”
“嗯,已无要事,既然诸卿各持己见,那便辩一辩,朕为主持,支持楚国公的坐右边,反对的坐左边。”李世民饶有兴趣地主持起来。
于是,百官开始换坐。
绝大部分人都坐到左边去。
右边只有叶尘、孔颖达、魏征、太子、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十人左右。
连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都坐到了左边去。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萌发,大秦尊法家而统一天下,以霸道而御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天下却没能统一思想。”
“至汉武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先贤都知道与时俱进,先秦时期萌发思想,汉武帝时统一思想,然后后面的人却不知道了,一昧守旧尊旧。”
叶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错,隋末群雄起义,像极百家争鸣,陛下统一过后,想的是推动国家发展,开创盛世。”
“同理,思想在经过萌发和统一后,是否该推动思想进步,缔造更完美,更璀璨的思想盛世。”
魏征附议。
“那你们想过万一思想崩塌,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就说剪头发这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不管孔圣人有没有说过,但早已深入人心。”
“这一剪,孝道动摇,甚至崩塌,孝道不存,国家大乱。”
郑元壽以后果辩之。
“尝试都不敢,何以进步?”
“秦朝为何能一统天下,源自商鞅变法,如果老秦人不尝试,一直固步自封,秦朝必被他国所灭。”
“畏首畏尾,不思进取,何以成大事?”
孔颖达驳斥。
“缪矣,你只看到秦国变法成功,没看到赵国、楚国等变法失败的后果。”
“那时候是七国争霸,现在是大唐与万国争,一旦大唐动荡,其他国家会如同恶狼一样扑上来分食大唐。”
王珪驳斥。
“不错,后果太严重,一不小心便是覆灭之危,大唐现在不也挺好的吗,何需多此一举?”
左边百官纷纷附和。
“呵呵,你们以为这样下去就能相安无事了吗?”
“且不说其他国家在进步,就说华夏百家。”
“兵家,兵法、兵器、阵法等等,一直在革新。”
“历朝历代,皆是外儒内法,法家也一直在进步,还有墨家工术、农家耕术等等,都在进步。”
“只有儒家一直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淘汰,不在国力强盛时尝试革新进步,难道要等国力衰微之时内忧外患,一瞬崩盘?”
叶尘驳斥道。
“没错,盛世时推陈革新,哪怕不成,也能补救,有试错的底气,万一成了,必然让盛世更加长久和繁华。”
“明知积弊却不思改变,待到国力衰弱时,小病也会变成沉珂,积重难返,国力崩塌。”
孔颖达赞同道。
“俺老程是个粗人,但俺老程觉得孔祭酒说得对,武人练武,只能在年轻时勤学苦练,不断提升武艺。”
“老了就练不了了,身体经不住折腾,很容易把自己折腾死。”
程咬金扯着大嗓门附和。
“漂亮,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大汉为什么强大,就是因为在鼎盛时变法,汉武帝没有一昧遵守汉文帝的黄老学说,积极求变,鼎盛国力。”
“再说晋朝,国力衰落时才想着变法强国,结果呢,越变崩得越快,居安思危才是正解。”
叶尘对着程咬金竖了竖大拇指。
左边的被辩沉默了。
“你们说得有道理,但我还是坚持稳为重。”
郑元壽摇摇头。
“时代一直在进步,如今比起汉朝时,富饶了太多,而且多民族的融合,老祖宗定下的孝道,已经落后,不适合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出新的孝道准则,摒弃**,以务实为主,具体定义,让百姓以新的孝道准则尽孝呢。”
“定义出新的孝道准则后,再推行改革,律法可以不断精进修订,因时制宜,为什么孝道不行呢?”
叶尘道。
新的孝道准则,依旧是你们定的,既能维持你们的利,又能得名,你们怕个屁啊。
孝道是不能废除的,但古旧的孝道已经腐朽,该变一变了。
“有道理,律法能修订精改,百姓一样能转变过来,并且遵守,为什么孝道不行呢?”
“律法本质上是行为规范,而孝道是思想规范,殊途同归也,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赞同地点点头。
“陛下圣明。”
百官不再反对,新的孝道准则由他们修订,那他们便能接受。
“好,那便重新修订《孝经》,推陈革新,制定新的孝道准则,由国子监负责修订,孔颖达主修,郑元壽、段纶、韩纶、杨恭仁辅修。”
“要修便往大了修,收集各民族孝道准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修出一部适合各民族的孝道准则,也能促进民族融合。”
李世民神采飞扬地定下来。
四大辅修,两个士族官员,两个武德老臣,孔颖达自不用多说,死忠于他,和关陇贵族一伙的。
如此公平,谁也挑不出理来。
“是,陛下圣明,定不负陛下所托。”
五人出列,对着李世民一拜。
“嗯,既然要论,朕出一个论题吧,好人做不了好皇帝,觉得这句话对的,坐右边,觉得不对的,坐左边。”
李世民兴致勃勃地提出新议题。
“哈哈,好,说得好,孔大人是个明白人呐,不想哭错坟。”
“千年过去,儒家典籍越来越多,到底哪些话是孔圣人说的,恐怕没人比孔家人清楚。”
“千年前,思想启蒙的时代,孔圣人就明白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圣人就是圣人啊。”
叶尘讥讽起来。
“那你怎么知道你就一定是对的?头发一剪,势必对孝道造成极大冲击,有的口子一开,便再也止不住。”
郑元壽恼火地驳斥。
“这个辩题非常好,真理往往是辩加实践才得出来的,咱们各有各的观点,那就辩一辩嘛。”
叶尘晃着笏板夸赞。
然后对着李世民一拜:“陛下,不知国事可已议完?”
“嗯,已无要事,既然诸卿各持己见,那便辩一辩,朕为主持,支持楚国公的坐右边,反对的坐左边。”李世民饶有兴趣地主持起来。
于是,百官开始换坐。
绝大部分人都坐到左边去。
右边只有叶尘、孔颖达、魏征、太子、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十人左右。
连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都坐到了左边去。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萌发,大秦尊法家而统一天下,以霸道而御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天下却没能统一思想。”
“至汉武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先贤都知道与时俱进,先秦时期萌发思想,汉武帝时统一思想,然后后面的人却不知道了,一昧守旧尊旧。”
叶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错,隋末群雄起义,像极百家争鸣,陛下统一过后,想的是推动国家发展,开创盛世。”
“同理,思想在经过萌发和统一后,是否该推动思想进步,缔造更完美,更璀璨的思想盛世。”
魏征附议。
“那你们想过万一思想崩塌,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就说剪头发这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不管孔圣人有没有说过,但早已深入人心。”
“这一剪,孝道动摇,甚至崩塌,孝道不存,国家大乱。”
郑元壽以后果辩之。
“尝试都不敢,何以进步?”
“秦朝为何能一统天下,源自商鞅变法,如果老秦人不尝试,一直固步自封,秦朝必被他国所灭。”
“畏首畏尾,不思进取,何以成大事?”
孔颖达驳斥。
“缪矣,你只看到秦国变法成功,没看到赵国、楚国等变法失败的后果。”
“那时候是七国争霸,现在是大唐与万国争,一旦大唐动荡,其他国家会如同恶狼一样扑上来分食大唐。”
王珪驳斥。
“不错,后果太严重,一不小心便是覆灭之危,大唐现在不也挺好的吗,何需多此一举?”
左边百官纷纷附和。
“呵呵,你们以为这样下去就能相安无事了吗?”
“且不说其他国家在进步,就说华夏百家。”
“兵家,兵法、兵器、阵法等等,一直在革新。”
“历朝历代,皆是外儒内法,法家也一直在进步,还有墨家工术、农家耕术等等,都在进步。”
“只有儒家一直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淘汰,不在国力强盛时尝试革新进步,难道要等国力衰微之时内忧外患,一瞬崩盘?”
叶尘驳斥道。
“没错,盛世时推陈革新,哪怕不成,也能补救,有试错的底气,万一成了,必然让盛世更加长久和繁华。”
“明知积弊却不思改变,待到国力衰弱时,小病也会变成沉珂,积重难返,国力崩塌。”
孔颖达赞同道。
“俺老程是个粗人,但俺老程觉得孔祭酒说得对,武人练武,只能在年轻时勤学苦练,不断提升武艺。”
“老了就练不了了,身体经不住折腾,很容易把自己折腾死。”
程咬金扯着大嗓门附和。
“漂亮,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大汉为什么强大,就是因为在鼎盛时变法,汉武帝没有一昧遵守汉文帝的黄老学说,积极求变,鼎盛国力。”
“再说晋朝,国力衰落时才想着变法强国,结果呢,越变崩得越快,居安思危才是正解。”
叶尘对着程咬金竖了竖大拇指。
左边的被辩沉默了。
“你们说得有道理,但我还是坚持稳为重。”
郑元壽摇摇头。
“时代一直在进步,如今比起汉朝时,富饶了太多,而且多民族的融合,老祖宗定下的孝道,已经落后,不适合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出新的孝道准则,摒弃**,以务实为主,具体定义,让百姓以新的孝道准则尽孝呢。”
“定义出新的孝道准则后,再推行改革,律法可以不断精进修订,因时制宜,为什么孝道不行呢?”
叶尘道。
新的孝道准则,依旧是你们定的,既能维持你们的利,又能得名,你们怕个屁啊。
孝道是不能废除的,但古旧的孝道已经腐朽,该变一变了。
“有道理,律法能修订精改,百姓一样能转变过来,并且遵守,为什么孝道不行呢?”
“律法本质上是行为规范,而孝道是思想规范,殊途同归也,诸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赞同地点点头。
“陛下圣明。”
百官不再反对,新的孝道准则由他们修订,那他们便能接受。
“好,那便重新修订《孝经》,推陈革新,制定新的孝道准则,由国子监负责修订,孔颖达主修,郑元壽、段纶、韩纶、杨恭仁辅修。”
“要修便往大了修,收集各民族孝道准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修出一部适合各民族的孝道准则,也能促进民族融合。”
李世民神采飞扬地定下来。
四大辅修,两个士族官员,两个武德老臣,孔颖达自不用多说,死忠于他,和关陇贵族一伙的。
如此公平,谁也挑不出理来。
“是,陛下圣明,定不负陛下所托。”
五人出列,对着李世民一拜。
“嗯,既然要论,朕出一个论题吧,好人做不了好皇帝,觉得这句话对的,坐右边,觉得不对的,坐左边。”
李世民兴致勃勃地提出新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