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千千摸了摸发热的耳朵,跟三哥说的“陈主任儿子在教育局”的消息是编的,她记着上辈子高考1977年恢复,却没法说“预知”,只能借陈主任名头让三哥信。
“我……就听镇上人闲聊提了一嘴,三哥读书好,别错过机会……”
司承年眼底闪过了然,却没点破,语气自然:“你想得周到。三哥当年没读成书,真有考试机会,他肯定能抓住。”
安千千愣了愣,见他没追问,才松了口气:“我也不知消息准不准,就是想让他准备着。”
“准备着总没错,”司承年揉了揉她的头发,“你为三哥好,有啥不好意思的?就算不准,他多翻课本,对教书也有好处。以后有‘小道消息’,我们一起商量。”
安千千心里一暖,靠在他身边:“以后我先跟你说。”
司承年顺势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上,目光落在她脸上:“要是高考真放开了,你要不要也试试?你以前在村里学堂读书时,成绩不也挺好的?”
安千千随即笑着摇了摇头:“我就不了。”
她走到司承年身边,也拉了个小凳坐下,“学历这东西,对我来说就是锦上添花。现在桃厂刚有起色,明年开春要种新树苗,秋冬的干货和桃木工艺品也得拓销路,正是能赚钱的时候。我们家孩子还小,爹娘年纪也大了,得趁这几年多攒点钱,把日子过安稳了才是正经事。”
“再说,以后想读书也不晚啊。等我们家条件好了,我哪怕不考大学,去镇上的夜校学认字、学算账,不也能长学问?现在要是去考高考,得花好几个月时间复习,桃厂的事肯定顾不上,这赚钱的好机会,可不能白白错过。”
【宿主大大,你说得可真是冠冕堂皇啊。】
“不然咧?学历对于这个年代的人确实是最有用也最快跨越阶级的方式,但是对我而言不需要。”
【确实,宿主大大以后必然是大富大贵的,有没有那一纸学历都没关系。】
司承年看着她条理清晰的模样,眼底满是笑意:“你倒是想得通透。我还以为你会想试试。毕竟能进学堂读书,是不少姑**心愿。”
“心愿归心愿,可日子得脚踏实地过。三哥不一样,他本来就是教书的,对读书有念想,也有基础,高考对他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我啊,还是更擅长跟着你一起琢磨怎么把桃厂办好,怎么多赚点钱,让家里人过得舒心。”
司承年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挠得他有些心痒痒。
“你说得对,我们各有各的路。不管你选什么,我都支持你。以后桃厂的事,我们一起扛,等赚够了钱,你想读书,我就陪你去报名;你想歇着,我们就带着孩子去镇上逛逛,买你喜欢的花布。”
安千千心里一暖,靠在他肩膀上:“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们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以后的事,慢慢来。”
*
自打安千千跟安建军提了“考试”的事,安建军就像变了个人。
每天上完课,他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借着煤油灯的光翻旧课本。
那些泛黄的数理化教材,还是他年轻时攒钱买的,边角都磨破了,现在却成了宝贝。
晚上路过他家窗下,总能看见煤油灯映出他低头演算的影子,有时到半夜,灯还亮着。
村里的孩子们见三叔读书这么拼,也跟着受了影响,放学回家不再疯跑,而是聚在安建军家院子里,捧着课本问他问题。
一来二去,不少村民也动了心思。
有家里孩子到了读书年纪的,就拿着鸡蛋来请安建军帮忙辅导;
还有些年轻时没读够书的,也凑过来跟着认几个字、学几道算术题。
多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大家都是心里门儿清。
安家村渐渐有了股读书的热乎气。
每天傍晚,安建军家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有问问题的,有看热闹的,连平时不爱凑热闹的老周,都搬着小板凳来听,说“沾沾学问气,以后跟孙子有话聊”。
在知青院里的那些知青们也受益颇多,因为读书的人多了,他们也成了被人请教的对象。
村民们为了能让知青们帮自家儿孙也顺便教授一二,偶尔也会送些吃食用物。
安顺成看着村里日渐浓厚的读书热,心里也动了心思。
寻了个农闲的晚上,他特意绕到安父家,刚进门就看见安父正拿着安建军送的旧识字课本,戴着老花镜慢慢翻。
“叔,我跟你商量个事儿。”
安顺成坐在炕沿上,开门见山,“现在村里不管老人小孩,都爱往建军家凑着读书,他家院子小,挤得慌。我们村头不是还有间老学堂吗?虽然破了点,但修修补补还能用。我想着,把学堂重新拾掇出来,每天农闲的时候开放,让建军和知青们轮流来讲课,大家也有个正经地方学习,你看咋样?”
安父放下课本,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早就琢磨着这事儿了!农活儿哪能天天满负荷干?早上露水大,半晌午才能下地;傍晚太阳落得早,吃完饭也有空闲。把学堂用起来,大家既能学东西,也比在村口闲聊强。”
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一早就召集村里的壮劳力,带着工具去修老学堂。
屋顶漏雨的地方铺上新茅草,破损的窗户钉上木板,又从各家凑了些旧板凳、旧桌子,扫干净灰尘后,老学堂竟也显得整齐起来。
学堂复用的消息一传开,村民们都乐坏了。
每天天刚亮,就有孩子背着自家缝的布书包往学堂跑;
晌午农闲时,大人们也放下锄头,揣着笔记本赶来。
有的学认字,想以后能看懂桃厂的账本;
有的学算术,方便卖粮食时算账;
连村里的老奶奶,都坐着小马扎来听知青讲外面的新鲜事。
安建军成了学堂的“主讲师”,每天固定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课本知识,傍晚再给大人们补基础;
知青们则轮流分享见闻,教大家写简单的书信;
安千千和司承年也常来帮忙,有时给大家读报纸上的政策新闻,有时教妇女们用算盘算账。
老学堂里每天都热闹非凡。
孩子们的读书声、大人们的提问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连风吹过窗棂的声音,都像是添了几分书卷气。
有次安顺成路过学堂,看见安父正跟着大家一起念识字课本,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学得格外认真,忍不住笑着打趣:“叔,你这是要跟孙子比着学啊!”
安父哈哈笑:“活到老学到老嘛!以前没机会读书,现在有这条件,咋能错过?以后桃厂发展好了,说不定还得签合同、看文件,不认字可不行!”
学堂复用后,安家村的风气更正了。
农忙时大家专心下地干活,农闲时就往学堂跑,再也没人凑在一起家长里短说闲话,连之前总爱偷懒的年轻人,都跟着学起了手艺知识,想着以后能进桃厂或者农机站工作。
司承年看着学堂里的热闹景象,跟安千千感慨:“这学堂一用起来,我们村才算真的有了奔头。不仅日子要过富,脑子也得‘富’起来。”
他之前本来还担心桃厂以后越办越大,村里的人学识跟不上怎么办,现在想想,还是多虑了。
稍微有点氛围,村里人很快就能被带动。
安千千摸了摸发热的耳朵,跟三哥说的“陈主任儿子在教育局”的消息是编的,她记着上辈子高考1977年恢复,却没法说“预知”,只能借陈主任名头让三哥信。
“我……就听镇上人闲聊提了一嘴,三哥读书好,别错过机会……”
司承年眼底闪过了然,却没点破,语气自然:“你想得周到。三哥当年没读成书,真有考试机会,他肯定能抓住。”
安千千愣了愣,见他没追问,才松了口气:“我也不知消息准不准,就是想让他准备着。”
“准备着总没错,”司承年揉了揉她的头发,“你为三哥好,有啥不好意思的?就算不准,他多翻课本,对教书也有好处。以后有‘小道消息’,我们一起商量。”
安千千心里一暖,靠在他身边:“以后我先跟你说。”
司承年顺势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上,目光落在她脸上:“要是高考真放开了,你要不要也试试?你以前在村里学堂读书时,成绩不也挺好的?”
安千千随即笑着摇了摇头:“我就不了。”
她走到司承年身边,也拉了个小凳坐下,“学历这东西,对我来说就是锦上添花。现在桃厂刚有起色,明年开春要种新树苗,秋冬的干货和桃木工艺品也得拓销路,正是能赚钱的时候。我们家孩子还小,爹娘年纪也大了,得趁这几年多攒点钱,把日子过安稳了才是正经事。”
“再说,以后想读书也不晚啊。等我们家条件好了,我哪怕不考大学,去镇上的夜校学认字、学算账,不也能长学问?现在要是去考高考,得花好几个月时间复习,桃厂的事肯定顾不上,这赚钱的好机会,可不能白白错过。”
【宿主大大,你说得可真是冠冕堂皇啊。】
“不然咧?学历对于这个年代的人确实是最有用也最快跨越阶级的方式,但是对我而言不需要。”
【确实,宿主大大以后必然是大富大贵的,有没有那一纸学历都没关系。】
司承年看着她条理清晰的模样,眼底满是笑意:“你倒是想得通透。我还以为你会想试试。毕竟能进学堂读书,是不少姑**心愿。”
“心愿归心愿,可日子得脚踏实地过。三哥不一样,他本来就是教书的,对读书有念想,也有基础,高考对他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我啊,还是更擅长跟着你一起琢磨怎么把桃厂办好,怎么多赚点钱,让家里人过得舒心。”
司承年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挠得他有些心痒痒。
“你说得对,我们各有各的路。不管你选什么,我都支持你。以后桃厂的事,我们一起扛,等赚够了钱,你想读书,我就陪你去报名;你想歇着,我们就带着孩子去镇上逛逛,买你喜欢的花布。”
安千千心里一暖,靠在他肩膀上:“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们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以后的事,慢慢来。”
*
自打安千千跟安建军提了“考试”的事,安建军就像变了个人。
每天上完课,他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借着煤油灯的光翻旧课本。
那些泛黄的数理化教材,还是他年轻时攒钱买的,边角都磨破了,现在却成了宝贝。
晚上路过他家窗下,总能看见煤油灯映出他低头演算的影子,有时到半夜,灯还亮着。
村里的孩子们见三叔读书这么拼,也跟着受了影响,放学回家不再疯跑,而是聚在安建军家院子里,捧着课本问他问题。
一来二去,不少村民也动了心思。
有家里孩子到了读书年纪的,就拿着鸡蛋来请安建军帮忙辅导;
还有些年轻时没读够书的,也凑过来跟着认几个字、学几道算术题。
多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大家都是心里门儿清。
安家村渐渐有了股读书的热乎气。
每天傍晚,安建军家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有问问题的,有看热闹的,连平时不爱凑热闹的老周,都搬着小板凳来听,说“沾沾学问气,以后跟孙子有话聊”。
在知青院里的那些知青们也受益颇多,因为读书的人多了,他们也成了被人请教的对象。
村民们为了能让知青们帮自家儿孙也顺便教授一二,偶尔也会送些吃食用物。
安顺成看着村里日渐浓厚的读书热,心里也动了心思。
寻了个农闲的晚上,他特意绕到安父家,刚进门就看见安父正拿着安建军送的旧识字课本,戴着老花镜慢慢翻。
“叔,我跟你商量个事儿。”
安顺成坐在炕沿上,开门见山,“现在村里不管老人小孩,都爱往建军家凑着读书,他家院子小,挤得慌。我们村头不是还有间老学堂吗?虽然破了点,但修修补补还能用。我想着,把学堂重新拾掇出来,每天农闲的时候开放,让建军和知青们轮流来讲课,大家也有个正经地方学习,你看咋样?”
安父放下课本,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早就琢磨着这事儿了!农活儿哪能天天满负荷干?早上露水大,半晌午才能下地;傍晚太阳落得早,吃完饭也有空闲。把学堂用起来,大家既能学东西,也比在村口闲聊强。”
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一早就召集村里的壮劳力,带着工具去修老学堂。
屋顶漏雨的地方铺上新茅草,破损的窗户钉上木板,又从各家凑了些旧板凳、旧桌子,扫干净灰尘后,老学堂竟也显得整齐起来。
学堂复用的消息一传开,村民们都乐坏了。
每天天刚亮,就有孩子背着自家缝的布书包往学堂跑;
晌午农闲时,大人们也放下锄头,揣着笔记本赶来。
有的学认字,想以后能看懂桃厂的账本;
有的学算术,方便卖粮食时算账;
连村里的老奶奶,都坐着小马扎来听知青讲外面的新鲜事。
安建军成了学堂的“主讲师”,每天固定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课本知识,傍晚再给大人们补基础;
知青们则轮流分享见闻,教大家写简单的书信;
安千千和司承年也常来帮忙,有时给大家读报纸上的政策新闻,有时教妇女们用算盘算账。
老学堂里每天都热闹非凡。
孩子们的读书声、大人们的提问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连风吹过窗棂的声音,都像是添了几分书卷气。
有次安顺成路过学堂,看见安父正跟着大家一起念识字课本,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学得格外认真,忍不住笑着打趣:“叔,你这是要跟孙子比着学啊!”
安父哈哈笑:“活到老学到老嘛!以前没机会读书,现在有这条件,咋能错过?以后桃厂发展好了,说不定还得签合同、看文件,不认字可不行!”
学堂复用后,安家村的风气更正了。
农忙时大家专心下地干活,农闲时就往学堂跑,再也没人凑在一起家长里短说闲话,连之前总爱偷懒的年轻人,都跟着学起了手艺知识,想着以后能进桃厂或者农机站工作。
司承年看着学堂里的热闹景象,跟安千千感慨:“这学堂一用起来,我们村才算真的有了奔头。不仅日子要过富,脑子也得‘富’起来。”
他之前本来还担心桃厂以后越办越大,村里的人学识跟不上怎么办,现在想想,还是多虑了。
稍微有点氛围,村里人很快就能被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