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59章 年轻的财神爷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10:49 源网站:2k小说网
  申时二刻,大约下午三点半左右,

  夏日的炎热还未散去,光芒从炽白色变成了暖色,洋洋洒洒铺在皇城御道上。

  遥望两边墙壁,空气都有几分扭曲。

  陆云逸跟着大太监走入皇宫,

  地上青石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皇宫都弥漫着一种沉重氛围。

  与上次前来不同,这次的禁军更多了,

  就算是广场上,也有军卒身披甲胄,静静站立。

  不多时,二人来到了武英殿,门口值守的武定侯郭英同样身披甲胄。

  他手中拿着一把大蒲扇,正在用力扇着,

  但也挡不住额间缓缓流下的热汗。

  见到陆云逸来了,

  郭英马上停住手中动作,仔仔细细上上下下打量着他,仿佛见了鬼。

  陆云逸神情古怪,拱了拱手:

  “侯爷,为何这般看下官?”

  郭英回过神,笑着摇了摇头,声音洪亮:

  “头回见到这么年轻的财神爷,多看两眼。”

  陆云逸哑然失笑,跟着大太监进入武英殿。

  扑面而来的凉气让人心情愉悦,

  殿中弥漫的淡淡檀香清目提神,自有一股舒适感萦绕。

  他发现,殿中的气氛相较以往多了几分轻松,

  就连宫女太监的神情都放松了许多。

  果不其然,走到下首,

  陆云逸一眼就看到了上首笑吟吟的朱元璋,虽然笑意很浅,

  但比起往日嘴角下压的凝重,已经好了太多。

  “臣陆云逸拜见陛下。”

  听到动静,朱元璋将视线从文书上抬起来,看向下方,

  嘴角笑容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勾起的弧度越来越大,只是转瞬即逝。

  但身旁的大太监敢肯定,自己没有看错,

  陛下这是打心底里高兴了。

  “左军都督府上了封奏疏,说是要以北平为核心重修官道,你怎么看?”

  陆云逸一愣,随即释然。

  都督府的诸位大人对人情世故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正琢磨着何时上奏提及此事,竟有人已代为操劳。

  沉吟片刻,陆云逸快速在脑海中组织语言,沉声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为何?”

  “臣以为,朝廷钱财但凡用在军事与民生上,即便花费再多也划算。

  而重修官道,无论对北方经济民生,还是对军事部署,都大有裨益。”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落回文书,淡淡道:

  “铺设这样的道路,花费颇多,

  单是从北平修到河南、山西,就要耗费将近百万两。”

  “陛下,臣在大宁修建通往山海关的道路,共八百里长,总计花费不过三十万两。

  从北平修到陕西、河南,用不了百万两。”

  “呵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修路,与在关中富庶之地修路,花费的银子能一样吗?

  沿途上下各级官府何止上百,牵扯官员数千、百姓万万,

  若是喂不饱他们,你这路能修得成?”

  陆云逸摆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连忙躬身:

  “臣愚钝,经陛下点醒才恍然惊觉,关内与关外不可同日而语。”

  见他这般模样,朱元璋突然没了兴致,摆了摆手:

  “行了,在朕这里还要装模作样,假惺惺的给谁看!”

  “臣知罪。”

  “北方要修路,但朝廷没钱,你来想办法。”

  陆云逸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

  就,就这么答应了?

  在他的设想中,即便要打造以北平为核心的商贸中心,

  单是修路这件事,各方扯皮少说也要一两年,

  真正动工恐怕要等到两三年后。

  没想到事情竟如此顺利,

  他甚至还没做足准备,也未拉拢足够多的人推动此事。

  “回禀陛下,市易司掌管天下商贸,

  如今国朝财用紧缺,市易司当仁不让,

  北方修路的一应花费,市易司会尽力抽调。”

  此话一出,在场的宫女太监与上首大太监,

  都觉得一股土财主的奢靡气息扑面而来,

  上百万两银子说拿就拿,实在让人惊叹。

  朱元璋对陆云逸的回应很是满意,轻轻点头,声音沉了些:

  “既然北方官道要修,那就痛快点,索性将南北连通的道路一起修了。”

  说罢,他将手中文书递给身旁的大太监:

  “给他看看。”

  “是。”

  大太监捧着文书走到下首,递给陆云逸。

  陆云逸接过文书,心中不禁感慨,

  这位陛下真是毫不吝啬,深谙钱留在手里便是废纸的道理,

  刚赚了钱,不攥在手里,反倒要尽快花出去。

  他打开文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简单却缩小了无数倍的堪舆图。

  图中以应天为中心,向四方延伸,

  北至北平,西北到西安,南抵江西吉安府,西南达云南昆明府。

  这样的道路修下来,总长恐怕要超过万里,

  即便各地征调民夫无需付工钱,

  单是原料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若是在两个月前,

  朝廷即便有这般打算,也绝不敢拿出来商议,

  无他,没钱。

  对朝廷而言,没钱寸步难行,

  想让各地官府老实掏钱更是万万不能。

  但如今,朝廷有钱了,而且有很多钱。

  “能不能修?”

  见他许久未说话,朱元璋心中有些急切,开口问道。

  陆云逸合上文书,躬身一拜,声音铿锵有力:

  “回禀陛下,自然能修!

  此等道路铺设利国利民,市易司必鼎力支持!”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瞳孔骤然收缩,

  就连朱元璋都有些震惊,市易司竟这般有钱?

  他只觉得自己苍老的心脏跳动速度都快了几分,深吸一口气后,挥了挥手:

  “都下去。”

  大太监眼中闪过一丝可惜,却也连忙催促宫女太监退下。

  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只剩下上首的朱元璋与下首的陆云逸,气氛有些微妙。

  过了半晌,朱元璋沉声道:

  “市易司的结余有多少?”

  来了!

  陆云逸眼神凝重,挺直腰杆,沉声道:

  “回禀陛下,此事仍在进行中,手中田亩尚有流转,最终账目尚未核定。

  不过,今日晨时之前,

  市易司四十一个分号,扣除应还银两后,剩余存银九百四十万两,另有存地四十三万亩。”

  话音落下,朱元璋放在桌下的手狠狠攥住衣袍,干枯的手掌上青筋毕露,就连呼吸都渐渐急促起来!

  他拿起桌上茶杯抿了一口,平复许久才开口:

  “后续田亩打算如何处置?”

  “回禀陛下,后续田亩会由市易司封存,不再发卖,以此稳定京畿田价。

  若日后再有人散播流言、用此等手段打压田价,

  市易司手中也有应对之策,

  不会因无地在手而眼睁睁看着地价下跌。”

  朱元璋很快想通其中道理,

  这就如同朝廷发行宝钞,府库里必须有存银作为支撑。

  但他还是有些可惜,若是在三十两时把地全卖了,

  他简直不敢想象朝廷能过上多久的富裕日子。

  “你做得很对,皇庄与各部衙门的田产不可随意动,市易司握着这些地,恰到好处。”

  这时,陆云逸神情凝重,在下首躬身一拜:

  “陛下,臣心中有一事,不吐不快。”

  “说!”

  “陛下,此次风波中,市易司虽大获全胜、赚取海量钱财,

  却也开了个先例,让许多人看到了可从价格波动中牟利的法门。

  尤其是那些大户,

  他们在京畿搅动风浪,尚且有朝廷能应对,

  可若是到了地方,官商勾结,

  用这等手段打压田亩、房价,甚至是盐价、米价,最终受苦的还是各地百姓。

  据臣所知,参与此次风波的几个大户,百年积蓄毁于一旦,

  臣不信他们会就此罢休,必然会从别处找补。

  京中有市易司坐镇,

  但大明行省众多,各地衙门未曾经历过此事,难免疏于防范。

  若是让这些人将百姓手中的田亩一扫而空,

  各地恐会叛乱四起,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眉头紧锁,

  心中的喜悦一扫而空,转而被担忧取代。

  这世上最不缺聪明人,

  有人靠此法赚钱,必定会有人跟风效仿,而且很快!

  先前应天商行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一年时间,各地州府便兴起了大同小异的商行,规模虽小,品类却也琳琅满目。

  如今有了更快的牟利手段,他们怎会不学?

  “你说得有理,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定会有样学样。”

  “臣以为,各地三司衙门除官田、军屯之外,应预留一些可交易的田亩与钱财,以防此类情况发生。”

  朱元璋陷入沉思。

  按朝廷律法,官田与军屯皆属不可交易之物,

  即便有地方官府私自将这些地交给旁人耕种、中饱私囊,

  账册上也仍属衙门所有,做不得假。

  可若让地方三司手握可交易的田亩,

  难免会滋生贪腐、内外勾结之事,

  甚至可能出现地方官府与商贾串通,联手打压田价、中饱私囊的情况。

  思索良久,朱元璋觉得此事非短时可定,淡淡道:

  “此事朕知道了,朕会命六部、翰林院商议。”

  陆云逸躬身一拜:

  “陛下圣明,臣还有一事想要禀报。”

  “说。”

  “臣来时途经河南,

  见治水堤坝进展顺利,黄河已被束缚在河道之内。

  但因百姓太过热情,争相涌入工地做工,

  甚至不要工钱、自带干粮,导致工程进度远超预期。

  负责此事的李至刚对臣说,

  原本计划三年的工期,如今仅一年半有余便已近完工,

  可百姓热情依旧,朝廷却迟迟未下发后续工程的银两,这让他颇为苦恼。

  臣以为,约束黄河水道比修路更为紧要,

  恳请陛下调拨银两,继续维持河南治水工地的运转。”

  朱元璋眉头微蹙,也想起了此事。

  他直起身,在桌上翻找片刻,

  很快找到河南参政李至刚呈上的文书,

  打开一看,工程进度确实飞快,可银子已然见底。

  沉吟片刻,朱元璋看着文书上的数目,沉声道:

  “李至刚要二百万两,你曾做过工部侍郎,这些钱够用多久?”

  “回禀陛下,如今河南治水工地上有民夫六万余人,

  若是全力修河,这些银两足够支撑到明年雨季来临之前。”

  “准了,明日便调拨银两,从市易司走,不走户部、工部。”

  陆云逸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古怪,继续道:

  “启禀陛下,银钱数目庞大,

  若是不走六部衙门,恐日后对账时多有不便。”

  “市易司亦是朝廷衙门,与六部同级,只要市易司封存账目留存,有何不便?”

  顿了顿,朱元璋有些感慨:

  “士农工商,虽说商贾地位最卑,但力量却极大。

  朝廷先前一直未曾重视此事,

  今后要多加梳理,不可再像往日那般无序发展。”

  “遵陛下圣命,臣回衙门后便调拨银两。”

  说完,陆云逸压低声音:

  “陛下,先前从内帑调出的银子,臣打算今夜就送回。

  这些银子安放在外,即便有禁军看守,终究还是不安稳。”

  朱元璋眉头一挑:“嗯。”

  “臣告退。”

  陆云逸走出武英殿,一眼便看到了站在门口的一排宫女太监,以及垂手而立的红衣大太监。

  他眼珠转了转,走近几步,轻声道:

  “公公,借一步说话。”

  所有人都被他这举动惊到了,

  刚要上前的武定侯郭英瞪大眼睛,

  这是唱的哪一出?

  外廷官员竟要与内廷太监私下谈话?

  大太监也吓得不轻,犹豫许久,还是跟着陆云逸走到一旁。

  陆云逸压低声音:

  “劳烦公公告知陛下,今夜送回的银子,会多二百万两。”

  大太监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与惊骇!

  当初将银子送出宫是他一手操持,

  就连数目都是亲自清点,

  既怕出岔子,也怕这银子是最后一次见。

  可没承想,才过两个月,竟多了二百万两!

  一百万变三百万,就算是抢钱也没这么快!

  “这这.陆大人,您说的是银子?”大太监结结巴巴。

  他曾在故元皇宫待过,又在大明宫中任职二十年,

  自认为见多识广、知晓无数隐秘,

  可今日之事,还是让他生出了是不是在做梦的错觉。

  “公公,自然是银子,其中宝钞,市易司会用来稳定京中地价。”

  大太监长舒一口气,眼中震惊未消:

  “陆大人,送银子的人手可得选好,别到了最后一步出岔子。”

  “还请公公放心,此事由徐增寿负责运送,随行军卒皆是禁军。”

  “那就好那就好.”

  “我还有个不情之请,望公公应允。”

  陆云逸话锋一转。

  大太监瞬间警惕起来,心中的喜悦消散大半。

  以往就算是勋贵找他办事,他都能坦然拒绝,

  可眼前这位财神爷,他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绝,

  尤其是对方刚为宫中赚了这么多钱,说是衣食父母也不为过。

  “陆大人请讲。”

  “是这样,神宫监的一些小太监这两个月忙前忙后,十分辛苦,

  本官向来不亏待办事之人,准备给他们发一笔赏钱。

  但本官听闻,宫中有许多.身不由己的规矩,想请公公多照拂一二,别让有心之人把他们的辛苦所得克扣了。”

  大太监愣了愣,眼中泛起几分动容。

  他也是从小太监一步步熬上来的,

  往日每月俸禄都要上供大半,深知宫中生计的艰难。

  神宫监虽特殊,却也逃不过那些规矩,

  银子到了小太监手里,难免会被层层盘剥。

  想到这里,大太监点了点头:

  “陆大人放心,此事咱家会与温少卿说。”

  “多谢公公,那我便告辞了。”

  “大人慢走。”

  大太监送走陆云逸,便招呼宫女太监回殿内待命。

  他自己走在最前面,快步跑向上首,脸色涨红,眼中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朱元璋抬头一看,眉头皱起:

  “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陛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

  大太监努力压低声音:

  “方才陆大人说了,今夜送回的银子,会多二百万两!!”

  朱元璋愣在当场,握着朱笔的手猛地攥紧,也有些难以置信。

  凭他二十年做皇帝的经验,

  内帑的银子一旦到了六部、都督府手中,

  断然没有回头的道理,他身为皇帝也不好开口讨要。

  如今市易司主动提出送回银子,他已然十分满意,

  没承想.还有意外之喜!

  “好好啊”

  朱元璋靠坐在椅上,只觉得一日的烦闷都消散大半,就算是贵为皇帝,手中有钱也格外安心。

  “晚上皇城戒严,万万不能出纰漏。”

  “是,陛下。”

  “宁妃前些日子说要买红丰楼的东西,是什么来着?”

  “陛下,是红丰楼新进的仙人乘鹤金簪,听闻是用高丽珠宝与真金打造,要三千两银子呢。”

  朱元璋皱了皱眉:

  “什么**东西这么贵?”

  “陛下,家和万事兴啊,近来宫中事情繁多,宁妃娘娘都憔悴了不少。”

  朱元璋摆了摆手,无奈道:

  “罢了罢了,去买回来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