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卯时,天刚蒙蒙亮,雨终于停了。

  东方泛起鱼肚白,淡淡的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京中青瓦镀上了一层薄金。

  城南裕兴牙行的门刚开,就见几辆马车停在门口,

  马车上插着面小小的黑旗,旗上绣着个“市”字。

  几个吏员从车上跳下来,走进牙行,

  领头的吏员声音洪亮:

  “掌柜的,今日所售之地,我们全要了,有多少来多少!”

  掌柜的刚揉了揉眼睛,

  还以为没睡醒,等看清银子,顿时清醒了:

  “官爷,您.您是哪个衙门的?

  您说真的?店里还有上万亩田没人卖呢.”

  吏员将腰牌抬了起来:

  “市易司吏目,将地契拿上来,现钱结算!都要!银子管够!”

  “好好好,小人这就去拿!”

  周围的百姓和商贾早就围了过来,

  见有衙门收地,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喊着大人英明之类的话。

  牙行里瞬间热闹起来,

  一众吏员拿出账册,

  一边登记地契,一边付银子,动作麻利。

  与此同时,城东的泰和牙行、城西的同福牙行、城北的顺昌牙行,也都出现了插着“市”字旗的马车。

  白花花的银子堆在牙行里,

  吏员们大声喊着“有多少收多少”,

  还有不少人在一旁帮腔,

  整个京中都喧闹起来,处处都是收地的动静。

  消息传到赵府时,赵勉正在用早膳,

  听到消息,赵勉眼睛猛地瞪大,闪过惊喜:

  “市易司用银子收地了?”

  “千真万确!”

  “好,速速传信各家,既然市易司有银子收,

  那就一起买,价格往高了抬,

  等耗空了市易司的钱,这地还不是想多少是多少!”

  “是!”

  管家匆匆离开!

  赵勉看着碗里清粥,嘴角勾起一抹轻笑,

  市易司后堂的银子有多少他是门清,

  一旦这些银子花完了,看他还怎么折腾!

  临近午时,各地的牙行中又出现了不少雍容华贵的富家掌柜,与市易司的吏员一同收地!

  眼见地价从二两二,直冲四两!

  一下子,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四两银子虽然只有原本的四成,

  但比一成要好太多了!

  市易司正堂,侯显脸色凝重地走了进来,沉声道:

  “大人,有人与咱们一起收地,

  并且他们还在抬价,如今地价已经到了四两五钱。”

  陆云逸一愣,面露茫然:

  “是谁?”

  “魏国公来信,是两淮的盐商。”

  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荒谬,世上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

  他手里的地大多是一两八左右收的,

  而那些人手里的地都是真金白银的原价,

  往下砸了快两个月,加上坊间大肆宣传才到了两成,

  在两成的时候不买,现在却在四两五钱的时候大肆抢地,

  莫非是他们昏了头?

  不过这不重要,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沉声道:

  “传令下去,市易司衙门的吏员继续买,

  要控制力度,买自己的地,左手倒右手,

  不能让银子没了,但要造成抢不过他们的假象。

  再让各个据点的人下午开始卖,就卖五两,既然他们要收,就都倒给他们!”

  侯显愣住了,眼睛猛地瞪大,

  他一下子想明白了其中关键!

  左手倒右手,不亏不赚,

  但先前一两八钱买的地,五两卖

  不过半月,轻轻松松翻了三番!

  这.这.

  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人刚刚那般表情,原来敌人昏招频出!

  “快去!”

  见他愣在当场,陆云逸出声催促。

  “是!”

  侯显的声音格外大,带着浓浓的激动!

  时间流逝,眨眼间太阳落山,暮色慢悠悠罩住应天城。

  市易司衙门正堂里,烛火燃得正旺,透过薄纱灯罩,把满桌账册染成了暖黄色。

  侯显揣着刚从最后一个据点拿来的账页,脚步都有些飘,

  从城南旧粮仓到城西当铺后院,再到城北的杂货铺地窖,

  八个隐秘据点的银箱他都亲手点过,

  每打开一箱,白花花的银锭晃得他眼晕,心也跟着跳得厉害。

  “大人,据点的账都清了!”

  他掀开门帘,声音里还带着未平的喘息。

  陆云逸抬起头来,接过账目,

  目光扫过“七万三千亩”几个字,

  指尖顿了顿,又看向下面的成本一两八钱,嘴角才微微勾起一点弧度。

  “算清楚了?赚了多少?”

  他把账页放在桌上,拿起茶杯抿了口,

  茶已经凉了,却不妨碍他的平静。

  侯显连忙把算盘拉到跟前,手指飞快地拨着珠子,噼啪声在衙房里格外清晰。

  他算得极快,却还是怕错,

  算完一遍又倒回去重算,指尖都有些发颤:

  “大人,除却自己收回的,今日净卖七万三千亩地,每亩赚三两二钱,

  总共是.二十万零两千六百两!

  除去给牙行的例钱,以及给京府交的契税,净赚二十万两!”

  最后一个字出口,侯显猛地抬起头,

  眼睛瞪得溜圆,喉结动了动,

  他在神宫监待了这么多年,

  见过的银子不算少,可从没见过这么容易赚的钱!

  前几日收地时,他还担心银子砸进去收不回来,

  如今倒好,一天工夫,翻了近三倍!

  陆云逸嗯了一声,拿起笔在账册上签了个字,递还给侯显:

  “剩下的地还有多少?”

  “还有十六万亩。”

  “都是之前一两五到一两八收的地,大多是李家村、王家营那边,挨着官道。”

  侯显赶紧回道,手捏着账册,指腹都有些发烫,

  若是今日把这些地都卖了,那半个月就能赚五十万两,

  天哪

  “明日继续去买,不要停,一直到将衙门的现银花光为止,价格随他们去。”

  “是!”

  侯显虽然不知道这是要干什么,

  但痛快地答应下来,有了先前的例子,他是彻底服了。

  “对了,今日辛苦大家了,不管是抄账的小太监,还是去牙行收地的吏员,

  每人赏银一百两,你去安排,

  今晚就发下去,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一百两?!”

  侯显这下是真的惊住了,嘴巴张了张,好半天才反应过来:

  “大人,这.这会不会太多了?”

  “不多,有人给赏钱,咱们就接着。”

  陆云逸打断他,眼神里带着些笑意:

  “他们忙前忙后,既要防着眼线,又要跟人周旋,这点赏银算什么?”

  “大人英明!下官这就去办!”

  不多时,整个办事的吏员、太监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

  整个衙门都热闹无比。

  同一时刻,赵府的堂屋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八仙桌上摆着鸡鸭鱼肉,酒壶倒得满溢,酒液顺着壶嘴往下滴,落在描金桌布上,没人在意。

  赵勉坐在主位上,手里端着个玉酒杯,脸上满是笑意,

  旁边坐着几个江南盐商,还有几个丝绸商人,个个都红光满面。

  “赵大人,您真是神算!”

  一个胖脸盐商举起酒杯,对着赵勉遥遥一敬:

  “今日市易司跟咱们抢地,花了近三十万两!

  他们东拼西凑的存银,如今怕是只剩一半了!”

  赵勉哈哈大笑,喝了口酒,酒液滑过喉咙,暖得他心里舒坦:

  “本就料到他们撑不了多久,

  陆云逸以为凭着几个国公府的银子就能跟咱们斗?太嫩了!”

  他放下酒杯,指尖敲了敲桌面:

  “明**们再加把劲,把他们的银子都耗空!”

  东宁商行的管事盛文宇连忙点头:

  “大人放心,商行里还有十万两银子,明日继续抬价,”

  “只是.只是市易司要是明日不跟咱们抢了,怎么办?”

  “他敢不抢?”赵勉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傲慢:

  “如今地价稳住五两,百姓、商贾、朝廷都看着呢,

  他要是不接着收,地价一跌,就是他办事不力,

  而且这么多银子花出去了,

  地价要是跌了,亏死他,

  他这个市易司司正,怕是坐不稳了!”

  旁边一个瘦高个盐商也附和道:

  “大人说得对!咱们今日虽然花了不少钱,

  可只要耗光市易司的银子,剩下的地就全在咱们手里。

  到时候咱们再把地价一砸,从五两跌到一两,

  百姓一慌,天下一乱,

  这地咱们还不是想买多少买多少,到时候把钱一把赚回来!”

  这话正好说到赵勉心坎里,他又端起酒杯,跟众人碰了碰:

  “好!明日晨时,各牙行准时动手,务必把剩下的地全收了!

  等市易司没钱了,咱们再慢慢收拾残局!”

  众人纷纷应和,酒杯碰撞的声音、笑声混在一起,

  把堂屋气氛推到了顶点。

  赵勉喝得兴起,又说起了往后的打算:

  “等地价砸下去,京中一乱,迁都之事暂缓,

  再让都察院的人参陆云逸一本,

  说他滥用职权、搅乱商贸,保管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让天下朝臣看看,跟咱们作对的下场!”

  “大人英明!”

  “还是大人想得长远!”

  奉承声此起彼伏,赵勉笑得眼睛都眯了,

  在他看来,这场争斗,已经赢了。

  夜色深沉,武英殿的烛火却依旧亮着,

  明黄的光晕裹着案上堆积的奏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朱笔,看着奏折,眉头微蹙。

  这时,殿外传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脚步声,温诚踱步走了进来: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说。”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疲惫,却依旧沉稳有力。

  “陛下,这是市易司今日的详账,

  还有侯显从各据点传回的密报,下官已经一一核过,绝无错漏。”

  一旁侍立的大太监上前,

  双手接过匣子,轻轻放在朱元璋面前的案上。

  朱元璋打开匣子,先拿出密报,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市易司今日的动作。

  他看得极慢,眉头渐渐舒展:

  “银子都点验过了?”

  “回陛下,侯显亲自去了八个隐秘据点,

  每个银箱都撬开验过,银子堆得满院都是,连重量都称过,分文不差。”

  朱元璋嗯了一声,将账册放在案上,

  指节轻轻敲着桌面,殿内只剩烛火偶尔噼啪的轻响。

  过了片刻,他才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满意:

  “先前朕还担心,他拿着朕的银子乱花,

  现在看.这小子是生财有道啊,

  那些铁公鸡,朝廷都收不上他们的税,

  今日一天就弄了他们二十万两,好!”

  朱元璋有些激动,伸手端过一旁的凉茶,抿了一口:

  “赵勉那边,可有动静?”

  “回陛下,暗探来报,赵府今夜摆了酒,一些大户都在。”

  “他们说,明日要再加三十万两,

  跟市易司抢地,耗空市易司的银钱,

  等陆云逸没钱了,就把地价砸回一两,

  让京中乱起来,好逼陛下暂缓迁都。”

  朱元璋冷笑一声,将茶杯重重放在案上,茶水溅出几滴,落在明黄的奏折上:

  “痴心妄想,朕倒要看看,

  他们手里那些高价买的地,能经得起几番折腾。”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温诚,语气缓和了些:

  “你明日一早去趟市易司,给陆云逸带句话,银子不够,就跟朕说,内帑里还能匀出些。”

  “臣遵旨!”

  温诚连忙磕头。

  接下来三日,应天城的日头格外烈,

  毒热的光晒得青石板发烫,却挡不住牙行里的热闹。

  头一日清晨,牙行刚开门,江南商贾的伙计就挤在门口喊价:

  “六两!京城十里内的地,六两一亩,有多少要多少!”

  话音刚落,市易司的吏员就跟着嚷嚷:

  “六两五!”

  两边你来我往,不到半个时辰,地价就从五两冲到了六两五。

  百姓们看得眼热,手里攥着地契的老农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咬咬牙喊:

  “我这三亩桑地,六两八卖!”

  立刻就有穿锦袍的商人接话:

  “我要了!现银!”

  牙行里挤得水泄不通,

  掌柜的拿着笔墨纸砚跑前跑后,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

  却笑得合不拢嘴,这几日的佣金,比他三年赚的还多。

  第二日,地价又涨了。

  城西泰和牙行里,

  一个两淮盐商的管事直接抬了两千两银子在地上:

  “七两!京畿官道附近的地,有多少要多少!”

  市易司的吏员站在一旁,眉头皱着,似乎在犹豫

  这等犹豫让不少人看在眼里,消息飞一般报回赵府。

  赵勉正在书房里看账册,闻言猛地抬起头,面露喜色:

  “你说什么?市易司银库空了?”

  “千真万确!”

  探子跪在地上,语气肯定:

  “今日市易司只买了不到五百亩地!”

  赵勉猛地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两步,眼睛越来越亮,突然一拍桌案:

  “好!终于撑不住了!

  传令,明日一早,把手里的地契全抛出去!

  价格往死里压,七两跌到五两,五两跌到三两,三两跌到一两!

  让京中所有人都知道,市易司没钱了,

  看看这地,是谁说了算!

  再让人散播消息,迁都之事就在明年!”

  旁边的管家犹豫了一下:

  “大人,若是市易司还有后手.?”

  “后手?”

  赵勉冷笑一声,拿起账册翻了翻:

  “他们前前后后花了近一百一十万两,

  曹国公府、开平王府的银子早就空了,还能有什么后手?

  明日就抛,不准犹豫!”

  管家不敢再劝,躬身退了出去。

  赵勉重新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只觉得浑身舒畅,

  第四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京中的牙行就炸了锅。

  城南裕兴牙行门口,

  十几个穿锦袍的商贾伙计抱着厚厚的地契冲进来,一进门就喊:

  “五两!五两一亩!谁要?”

  掌柜的刚打开门,被这阵仗吓了一跳:

  “诸位爷,昨日还是七两.怎么突然降这么多?”

  “少废话!”

  一个伙计把地契往柜台上一摔:

  “明年就要迁都了,五两不卖,等会儿就成三两了!”

  这话像一颗惊雷,在牙行里炸开。

  刚进来的百姓商贾瞬间慌了,有人攥着地契发抖:

  “怎么会.衙门不是还在收地吗。”

  “收个屁!”

  另一个商贾伙计嗤笑:“他们人呢,在哪呢?”

  恐慌像潮水一样蔓延开来。

  有人急着止损,立刻喊:

  “我卖!五两就五两!”

  有人还想等,可看着越来越多抛地的商贾,也忍不住慌了神:

  “我也卖!四两五!比他便宜!”

  不到一个时辰,地价就从七两跌到了四两。

  牙行里乱成一团,地契散落一地,有人抢着递地契,

  有人哭着喊着又被骗了!

  衙役来了两次,都被混乱的人群挤了出去,只能在门口叹气。

  街头巷尾的流言也跟着起来了。

  第五日,地价跌得更狠了。

  城东同福牙行里,商贾们直接喊出了三两的价,还是没人敢买。

  一个穿绸缎的小商贾瘫坐在地上,手里的地契被汗水浸湿,字迹模糊:

  “我我五两八买的,现在三两卖都没人要这日子没法过了!”

  旁边一个老农抱着地契哭:

  “我这地是祖传的,七两没卖,现在三两我对不起祖宗啊!”

  牙行掌柜的趴在柜台上又多愁善感起来:

  “别卖了再卖就真成一两了!”

  可没人听他的,有人甚至喊出了二两五,只求能把地出手。

  赵勉坐在府里,听着探子汇报地价,笑得合不拢嘴。

  他端着玉酒杯,对江南盐商们说:

  “怎么样?本官说得没错吧?市易司一没钱,地价就垮了!

  明日再抛,把价格压到二两,我要让陆云逸知道,跟我斗,他还嫩了点!”

  盐商们也松了口气,纷纷附和:

  “大人英明!等地价跌到一两,

  咱们再把地收回来,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