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44章 四方枢纽 商贸之城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10:49 源网站:2k小说网
  一个时辰后,书房内一众将领都退了出去。

  世子朱高炽与二弟朱高煦还想留在书房,

  但被燕王朱棣撵走,整个书房内就只剩下了二人。

  燕王朱棣坐在上首,微亮的烛火照亮了他黝黑的脸庞以及修长胡须,让他半张脸都隐藏在黑暗中。

  下首,陆云逸则整个人都藏在阴影中,

  若不是青花瓷的茶杯明亮,或许都无法发现他。

  屋中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二人都没有第一时间说话,而是端着茶水,静静思绪。

  时间一点点流逝,半刻钟过去。

  门口出现了一道身影,是燕王府的侍卫统领,

  他沉闷的声音传了进来,说道:

  “殿下,已经都搜查了一遍,可以放心。”

  直到这个时候,燕王才将手中茶盏放下,视线挪到陆云逸身上,露出了几分感慨:

  “辽东的路可还顺利?”

  陆云逸同样放下手中茶盏,淡淡道:

  “殿下,从高丽筹得五十万两银子,目前还算顺利。

  都指挥同知周鹗已被都司关押,

  他的一众党羽也尽数清缴。

  若是不出意外,道路应当能在两年内修好。

  另外,高丽通向辽阳城的道路也要修缮,

  李成桂来信了,这笔银两由他来出。”

  先前,燕王朱棣表情一直保持平静,

  但一听到李成桂要出钱,才终于露出些许诧异:

  “他这么干脆?”

  陆云逸摇了摇头,嗤笑一声:

  “殿下,外邦人向来不见棺材不落泪。

  下官与李成桂在高丽西北道交手,连破他两路大军,这才止戈休战。”

  “哦?”

  燕王朱棣眼中涌出一阵兴奋,黝黑的拳头紧握,像是恨不得亲临战场!

  “高丽军卒的战力如何?”

  “甲胄兵器尚可,寻常边军用的大多是洪武初年的冶铁工艺,对付不了咱们,但镇压国内、对付女真人足够了。

  李成桂的亲军用的是洪武十年左右的制式军械,

  军纪也严明许多,与乌萨尔汗亲军差不到哪去,

  只是久疏战阵,兵法方略跟不上,警惕性也不足。”

  燕王朱棣暗暗将这些话记下,有些诧异:

  “这李成桂还真是有两把刷子,能掌控朝政,还能整饬军备,

  只可惜生错了地方,高丽容不下这等人大施拳脚。”

  对此,陆云逸并未反对,

  这世上强人不少,但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没有相应的土壤成长,也只能偏安一隅。

  李成桂、纳哈出、思伦法便是如此,

  若是他们生在大明,坐镇一方不在话下。

  “这次匆匆前来,是为了什么?”朱棣发问。

  “回禀殿下,一是为了北方商贸。

  北平行都司、辽东都司、高丽、草原已尽数打通,现在只差北平。

  一旦五地完成商贸互换,未必会比江南差。”

  “嗯这段日子我也在想这件事。

  北方草原人口众多,他们要吃喝用度,若是能与之通商,养活一地人马很轻松。

  此事我会命三司速办,山海关那边本王也会打招呼。

  不过,本王觉得你还是亲自去拜访一下周兴。”

  “殿下,下官已去信周大人,否则也无法如此顺利通过山海关。”

  “嗯”

  朱棣见他将事情安排得这般妥当,眼中闪过赞赏:

  “云逸啊,北方就缺一个你这样用心做实事的人。

  若是你早生二十年,

  如今北方至少能与南方分庭抗礼,不至于处处被掣肘。

  前些日子科举,北方进士六人,

  山西一人、山东两人、北平两人、河南一人,南方则遍地开花,足足南方二十五人,看的人羡慕啊。”

  陆云逸对这个名单并不意外,继续道:

  “殿下,莫要着急,得慢慢来。

  一旦完成迁都,整个朝廷迁至北方,那便不存在什么南人、北人之分了。”

  “迁都.难。”

  “殿下,这也是下官此行的第二件事。

  敢问殿下山西到底发生了什么?殿下怎么又去了那?太子殿下可还安稳?”

  说话间,陆云逸故意压低音量,让整个书房都变得愈发阴森。

  朱棣眼睛微微眯起,表情莫名,淡淡道:

  “太子殿下清查北方鱼鳞黄册,发现其中大半作假,

  尤其是太原、西安、大同等重镇。

  还查出不少人与关外鞑靼勾结,倒卖军资,甚至连最新的火铳都有流出,这才逼得一些人狗急跳墙。”

  “什么?”

  陆云逸表情错愕,浑身杀气腾腾:

  “谁这么大胆,如此肆意妄为?

  都督府不是准许边境售卖十年前的军械了吗,为何还要卖最新的?难道这些钱还不够赚?”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草原人若真像高丽人那般好糊弄便罢了,

  鞑靼那些首领在上次战事中见过最新的军械与火器,

  又怎会买十年前的老物件?

  有人愿买,价格又高,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根据本王的消息,操持此事的人,是永平侯谢成。”

  此话一出,陆云逸瞳孔骤然收缩,放在身侧的拳头猛地攥紧。

  最坏的结果出现了!

  他曾设想过无数种可能,

  或是当地世家大族,或是一些权贵,或是反对迁都的官员,

  最不愿见到的,就是这位永平侯。

  永平侯谢成是开国勋贵,

  自洪武五年起便任太原都卫指挥使,也就是如今的山西都指挥使。

  任职十九年,一直掌控山西都司的军政大权,

  尤其他的长女嫁给了晋王朱棡,

  堪称勋贵与藩王联手的典范,

  整个山西被经营得密不透风,势力庞大。

  而地方大员一旦在一处盘根错节久了,必然滋生贪腐。

  即便谢成本人不愿,也拦不住手下人。

  更让陆云逸不安的是,太子遇袭,与晋王有关吗?那送来的消息准不准?

  他清楚地记得,燕王府的消息是通过晋王传来的。

  燕王朱棣坐在上首,见他脸色难看,沉声道:

  “太子如今无恙,上次走水之事,

  应当是有人故意混淆视听,想挑起两方争斗。”

  “殿下,这般推测虽有道理,但不能抱有侥幸。

  永平侯根基深厚,太子殿下突然前往西安,

  他说不准会狗急跳墙出手震慑,这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摆了摆手,面露无奈:

  “没有证据的话,不可乱说。

  只要永平侯在位一日,没有确凿证据,就不能掀起事端,这会让父皇难做。”

  陆云逸陷入沉默。

  一边是大儿子,一边是三儿子,

  若有可能,和谐共处才是最优解。

  对当今陛下而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让二人起争端。

  想到这,陆云逸叹了口气:

  “殿下,得知太子殿下平安无事,下官便放心了。”

  话音落下,陆云逸面露迟疑,犹豫片刻后沉声道:

  “燕王殿下,下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你我之间,何须这般见外。”

  陆云逸坐直身子,神情郑重:

  “殿下,如今迁都之事未定,您千万不能放弃。

  若是有迁都北平的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

  此话一出,燕王朱棣身子一紧,

  这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他本是边境藩王,

  在这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苦苦支撑。

  若是朝廷能迁至北平,整座城将焕然一新,

  他的日子会好过许多,地位也会大幅提升。

  只是长久以来,

  迁都的念头他从不敢与旁人提及。

  此事牵扯太大,即便他是藩王,也得罪不起南方的读书人。

  深吸一口气,朱棣见陆云逸面容坚定,问道:

  “你是说,利用这次机会?”

  “殿下,时不我待啊。

  迁都绝非一年两年能成的事,

  即便现在定下,真正完成迁都,恐怕也要二十年。

  若此时不抓紧机会,下一次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时机了。”

  顿了顿,陆云逸平复心绪,继续道:

  “殿下,如今北平有一个关中比不了的优势,

  一旦定都北平,这个优势会迅速放大,彻底让北方活过来。”

  “什么优势?”朱棣被他说得心绪激荡,脸色涨红,连忙追问。

  “北平居中央,可通四方商贸。

  殿下,自古以来,商贸中转之地皆富庶万分。

  而北平坐镇北方防线中心,

  东起高丽、西至陕西、北抵捕鱼儿海,南线更不必说

  一旦成为四方经贸枢纽,

  即便朝廷要迁都,也绝不会选关中!

  如今,北平已打通东线与南线,北线唾手可得,

  只要再打通西线,修筑一条从北平到陕西边境的官道,北平便能成为事实上的商贸都城!”

  朱棣被这番话激得心头滚烫,

  大步走到墙边悬挂的北平全域堪舆图前。

  烛火被他带起的风晃得摇曳,光影在舆图上明明灭灭,

  将图中纵横的山脉、河流、驿道衬得愈发清晰!

  他伸手从案上拿起一支狼毫笔,笔尖蘸墨,却未立刻落下,只是紧盯着图中北平府的位置。

  “商贸中转.四方枢纽”

  朱棣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渐渐燃起光亮:

  “你且细说,这东线、北线如何与北平勾连?”

  陆云逸也起身走到舆图旁,

  手指点在辽东都司与高丽交界的鸭绿江上:

  “辽东至大宁的官道已动工,从辽阳再往东延伸百里,便能接入高丽驿路。

  一切顺利的话,后年开春便可通商。

  到那时,高丽的人参、布匹,辽东的皮毛、药材,顺着这条道运到北平,

  再从北平转往南方,这东线的利差,便足够供养北平都司五万人马。”

  “没错!当年元大都,就是靠这条道转运东北物资。”

  “北线更简单。”

  陆云逸指着图中北平以北的居庸关、古北口两处隘口:

  “白松部已答应开放部落领地内的商道。

  从北平出居庸关,经草原驿路可直达捕鱼儿海周边。

  草原缺盐、缺铁器、缺茶叶,咱们缺战马、牛羊。

  只要在居庸关设一处互市,

  既能防备部落异动,又能监管商队往来,一举两得。”

  朱棣眼睛越发明亮,笔锋一转,在居庸关往北画了一条弧线,

  连接到草原深处的哈拉和林旧地,

  那曾是蒙古国都城,如今虽荒废,却是草原各部往来的要冲。

  随后,他手腕翻飞,又在北平往南的通州、天津卫画了两道横线:

  “南线更不用愁。

  通州是漕运码头,南方的丝绸、瓷器走运河到通州,再转陆路运至北平,

  往东北、西北分送,中转的银子都能堆成山!”

  不多时,一幅以北平为中心,

  东接高丽、西连陕西、北通草原、南达运河的商贸网络,

  已用墨线清晰勾勒在舆图上。

  朱棣放下笔,后退两步仔细端详,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烛火映在他脸上,能看到他嘴角抑制不住的笑意,连鬓角发丝都似因激动而微微颤动。

  “好好一个四方枢纽!”

  朱棣拍了拍舆图,声音满是振奋:

  “当年父皇定都应天,是因江南富庶能支撑开国战事。

  可如今大明要将北方牢牢抓在手中,北平这位置,比应天不知强多少!”

  陆云逸见他动了心,趁热打铁道:

  “殿下,这还只是商贸。

  若论军事防御,北平更是天生雄城,您看舆图,”

  他手指沿着北平周边的山脉画了个圈:

  “西有西山,北有军都山,东有燕山,三龙拱卫一珠,唯有南面是平原。

  只要守住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这三处隘口,

  即便北元恢复鼎盛,也攻不进北平城。”

  朱棣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眉头渐渐舒展:

  “你这么一说,倒真是如此。

  当年中山王驻守北平,就是靠这几处关口挡住了北元反扑。

  若是定都北平,咱们把九边的军饷、军械都从北平转运,比从应天千里迢迢往北送,至少能省一半时间。”

  “不止军饷军械。”

  陆云逸的声音沉了几分,带着郑重:

  “殿下,北平是元大都旧址。

  元人统治百年,这里便是他们的文化中心。

  城中官署、庙宇、驿馆,大多是元时遗留,稍作修缮便能使用。

  更重要的是,北方百姓、士子对北平的认同感,远比对关中强。

  关中虽曾是汉唐故都,可历经战乱早已破败,

  百姓多是从南方迁过去的,根基不稳。”

  朱棣猛地转头看向陆云逸,眼中闪过顿悟:

  “是上次你在信中提到的文化认同?”

  “正是。”

  陆云逸点头:

  “陛下若迁都关中去西安,需重新建城、聚拢人心,至少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才能稳定,去太原就更长了。

  可迁北平,现成的都城框架摆在那里。

  北方士子愿意来做官,草原部落也认北平这个大朝都城。

  咱们占了北平,便等于占了道义先机,

  再招抚草原部落,就容易多了,

  这与乌萨尔汗执意要去捕鱼儿海占据正统,是一个道理。”

  朱棣看着图中元大都的旧址标记,眼中满是感慨。

  他在北平驻守多年,早已对这座城有了感情,可此前从未想过,这座城竟藏着这么多优势。

  烛火跳动间,他仿佛看到了北平未来的模样: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队从四面八方涌来,

  驿站里满是各地官员、士子,城墙上的军卒精神抖擞

  远处的草原部落使者牵着战马,恭敬等候觐见。

  “是啊.元大都.明大都.”朱棣喃喃道:

  “当年我跟着大将军进北平城时,就觉得这城大气,比应天开阔。

  只是那时年纪小,只觉城大,却没多想其他。

  如今经你这么一说,才明白这城的分量。”

  陆云逸见他心绪激荡,便放缓语气:

  “殿下,迁都不是小事,牵扯朝堂上下的利益。

  南方的官员、士子念着应天的繁华,不愿北迁。

  关中的勋贵想着借迁都捞好处,也会反对北平。

  咱们光说没用,得抓紧行动,

  做出成绩让朝廷看到,如此才能扭转一些局面。”

  朱棣点了点头:

  “你说的西线官道,从北平修到陕西边境,要多少银子?多少时间?”

  “银子方面,由高丽、草原、大宁、辽东、北平五地共同拼凑,

  缺的钱绝不能向朝廷要,得咱们自己想办法。

  至于如何解决车到山前必有路。

  时间上,只要原料充足、山西与陕西不从中阻挠,

  到时候调用北平、大宁、宣府三地卫所军卒轮流修建,三年之内必能贯通。”

  “三年.”

  朱棣沉吟着,手指在西线位置画了一道虚线:

  “若是能在三年内打通西线,再理顺东线、北线的商路,即便北平不是都城,也能成为北方中心。

  说了这么多,你想做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