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862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05:25 源网站:2k小说网
  十月底在微风中悄然流逝,来到十一月,

  白日还算温热的阳光似乎眨眼间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烈烈冷风。

  整个大宁,似乎在一瞬间入冬。

  入冬,对于草原人来说,

  便代表着一年之间最难熬的季节来了。

  牛羊牲畜会冻死,庄稼粮食会减产,工坊会停工,人也变得无所事事。

  整日待在帐篷里,依靠着存粮度日,

  每日点燃炭火都要精打细算。

  一日十二时辰,有将近半数是在挨饿受冻中度过。

  但在大宁城,这种状况并没有出现。

  人们没有变得如秋风般萧瑟,也没有变得萎靡,

  反而神清气爽、斗志昂扬地扛着锄头出城,或者拿着吃食进入工坊。

  因为衙门已经给了保证,

  今年大宁城的冬日,不会冻死一个人!

  红彤彤的标语就贴在城门左右两边墙上,

  出城入城都能看得真切,让人不得不信!

  城外,所有商贾的马车都暂停走动,

  给运送农具、饭食的车马让道。

  田间地头,一亩地里恨不得站上十几个人,

  他们正在弯着腰,精心做着准备。

  一条又一条的红色丝带挂在天地边缘,

  一朵又一朵的大红花,挂在田亩中央。

  几名模样苍老、看起来德高望重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地里田间卖力地嚷嚷。

  苍老的声音伴随着秋风,肆意弥漫。

  明日,明日就是整个北平行都司最重要的日子,

  十个试种点都要开始挖取甘薯,触碰丰收。

  一股紧张且蕴**期待的情绪在整个都司回荡。

  城中,都司衙门,

  张斌拿着三本厚厚文书敲响了陆云逸衙房大门。

  他眼窝深陷,肤色黝黑,整个人消瘦了许多,人也变得憔悴,已经三日没有歇息了。

  “进来。”

  清脆的声音传来,张斌推门而入。

  进入衙房,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文书。

  宽敞书桌上,文书一摞一摞,

  就连平日里安放瓜果的圆桌也被摆上了文书。

  “大人,这是朵颜三卫加急送来的文书。”

  “又是他们?”

  陆云逸茫然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对于朵颜三卫这等大事小事都要事事汇报的风气,

  陆云逸觉得应该要好好地压一压!

  好好的草原人,哪里来的这种习惯!

  “放那吧。”

  陆云逸扫视一圈,点了点其中一摞稍微矮一些的文书,示意张斌放下。

  张斌放下后,脸色有些凝重,沉声道:

  “大人,一应农具以及民夫都安排好了,

  吃穿住行今夜已经在布置,明早就可以使用。

  只是,明日去观礼的名单还没有定下,敢问大人如何取舍?”

  陆云逸放下纸笔,若有所思地想着。

  过了一会儿,他开口道:

  “除却必要的城防军值守,其余衙门大人都去,

  告诉洪忆山,再大的事也大不过粮食。

  让官员吏员都去看看,从地里刨食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是,大人!”

  张斌脸色凝重,继续发问:

  “那明日对于潘大人的安排?”

  “一切照旧,潘大人说看完甘薯丰收一事他就要连夜赶回辽东,都司别忘了给他带一些特产。”

  “是,大人,那属下先告退。”

  “嗯”

  陆云逸点了点头,又拿起了毛笔,在摊开的文书上写写画画。

  不多时,房门又被推开,

  刘黑鹰急匆匆地冲了进来。

  他没有第一时间说话,而是找到了放在角落的茶壶,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大口。

  一阵长吁短叹后,他才开口:

  “云儿哥啊,一应防务已经安排完了,

  西侧工地附近的田亩安排的军卒少一些,

  南、北、东三个方向各自安排了一个卫所精兵护卫。

  若是有人想要作乱,必然将其拿下。”

  陆云逸又将毛笔一丢,靠在椅背上,笑呵呵地看着他:

  “黑鹰啊,好像自我回来后,你又瘦下来了。”

  “嗯?”

  刘黑鹰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轻轻一拍:

  “再不瘦不行了,我那匹马都有些驮不动我了。”

  “哈哈哈哈,一日三餐,照常睡觉,吃喝再注意一点,很快就瘦了。

  家里孩子好带吗?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怎么都在跟我说要孩子的事。”

  陆云逸贸然地挠了挠头。

  刘黑鹰在对面坐下,露出一抹愁容:

  “别说了,已经感觉到累了

  嫂嫂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娃一到晚上哭起来没完没了,听着就头疼。”

  “孩子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

  上次让你打听的那什么草原名医,你查了吗?”

  “查了,的确是草原名医,听闻咱们大宁不排外,特意赶来的.”

  “昂”

  陆云逸对于这些名医是真材实料没有什么惊喜,

  反而对他们千里迢迢从北元赶来十分意外。

  他坐直身体,兴冲冲地发问:

  “他们是怎么来的?谁帮他们弄得身份?”

  “呃”

  刘黑鹰挠了挠头,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云儿哥这么兴奋,便说道:

  “是李贤的一个堂兄请他们过来,据说当时是治病,

  后来那几个名医见大宁不错,索性就在这安家了,

  算算日子,他们的家人应该也快到了。”

  “好!好啊。”

  陆云逸掷地有声地开口,显得十分兴奋。

  “就得这么干,北元朝廷再怎么没落,那也有一些能人,

  以后再有这等事,只要他们想来,都司绝不阻拦!”

  “云儿哥,这能行吗?”

  “怎么不行?关内的人不想来,关外的人还不想来吗?”

  刘黑鹰想到了一件事,若有所思地说道:

  “云儿哥,我想起了一件事,

  辽东几个大家族前些日子送来信件,

  希望能在城中开设工坊,听他们的口风,好像有在这里开枝散叶的意思。”

  “嗯?是主家还是旁支?”

  “自然是旁支,主家若是离开辽东,恐怕辽东衙门都不会放人。”

  “昂”

  陆云逸的兴趣消散了不少,但他也肯定地说道:

  “不论是什么,只要人来就欢迎,好好接待!”

  “好。”

  “行了,咱们先去吃饭,到时候回家好好休息,

  明日丰收,还要忙一日呢。”

  陆云逸站起身,走到刘黑鹰身旁,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忽然,陆云逸意识到了一件事:

  “哎,忘了你家中有娃了,这样你早些散职回家,这里有我。”

  刘黑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那我走了啊。”

  “滚蛋吧你,明天早点来。”

  “好嘞。”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整个大宁城便热闹了起来。

  城中百姓们,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早早起了床。

  民夫们揉了揉惺忪睡眼,

  匆匆洗漱后,穿上朴素衣衫,

  扛起早已准备好的农具,精神抖擞地朝着城外走去。

  军卒们则身着整齐铠甲,步伐坚定有力,

  在各自上峰带领下,有序地朝着城外田亩进发。

  城外的道路上,

  人群熙熙攘攘,宛如一条流动长河。

  百姓们一边走着,一边兴奋地交谈。

  “也不知能挖出来多少,看着这么密的叶子,应该不会低。”

  “我在衙门有亲戚,他们说京城附近的甘薯普遍都在六石以上。”

  “六石?”

  不少人纷纷将目光看了过来,

  以往他们种粮食,能有个一石半,那都是老天爷大发善心了。

  要是六石

  他们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盛况。

  现在他们在工坊里、工地上做工,想要挨饿很难,

  但他们依旧希望粮食便宜一些,越便宜越好!

  众人来到田间,

  眼前景象令人心潮澎湃。

  那一片片绿色的田地,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

  田垄上,甘薯藤蔓肆意地蔓延着,

  叶片翠绿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田间地头,早已搭起了一个个简易观礼台,

  红色绸带随风飘扬,增添了几分喜庆。

  观礼台上,摆放着整齐桌椅,桌上茶具冒着袅袅热气。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喧闹声。

  只见陆云逸身着都指挥使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队伍最前面。

  他的身旁,跟着辽东都指挥使潘敬以及都司一众大人。

  潘敬骑在马上,目光炯炯有神。

  他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心中不禁暗暗震惊,

  这等朝气蓬勃的景象,他还第一次在关外见到。

  众人来到观礼台前,纷纷下马。

  陆云逸微笑着走上前,与潘敬等人一一见礼。

  “潘大人,今日有劳大驾光临,一同见证这丰收盛景啊。”

  潘敬哈哈一笑,说道:

  “陆大人客气了,甘薯在京城种得热火朝天,

  在北方种得如何尚且不知,本官自然要亲自来看看。

  不过看着景象,今年必定丰收啊。”

  “哈哈哈哈哈,来来,上座”

  陆云逸笑着邀请他坐上观礼台,一边走一边说:

  “甘薯这东西若是能在大宁种出丰收,那在辽东自然也不差,

  甘薯种植的一众经验以及注意事项,本官已经命人准备好了。

  等潘大人走时,一并带着,让甘薯在辽东也发扬光大。”

  潘敬愣在当场,心中陡然升起无限感激,

  他忽然明白这人为什么如此招朝廷大人物喜欢。

  做人做事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毛病,

  这等珍贵经验,居然就这么备好了。

  潘敬面露动容,抱拳轻声道:

  “多谢陆大人,这个恩情,潘某人记住了。”

  “哎~是关民生,潘大人客气作甚,快来快来。”

  陆云逸表现得毫不在乎。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丰收仪式正式开始。

  一群身着鲜艳服饰的舞者,手持彩带,在田地间翩翩起舞。

  她们的舞姿轻盈优美,如同一只只欢快蝴蝶,

  引得周围百姓的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潘敬对于这个安排有些古怪,

  黄土、田地、歌姬,这怎么看都有些不搭。

  “陆大人,这么安排,是有什么深意吗?”

  陆云逸原本正在笑呵呵地看着跳舞,听闻此言转过头来,解释道:

  “整日上工、种地未免太枯燥了,

  京城有各种戏台戏班,京中百姓回家时都能瞥一眼,解解闷。

  咱们这关外可没有这些,

  这不趁着热闹安排一番,你看看他们,看得多起劲!

  人都是他从京城请来的,

  这是代秋风,大宁制糖工坊的大掌柜。”

  代秋风连忙站起身,躬身一拜:

  “潘大人。”

  “昂你就是糖坊的大掌柜,

  本官这些日子在城中可是听了不少你的名声啊。”

  潘敬上下打量着他,

  二十多岁,应该不到三十,但长得十分老成,也十分沉稳。

  放在街上顶多算得上是扎眼,远远不能与掌控这方圆千里制糖的掌柜相关联。

  代秋风再次躬身一拜,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硬纸片递了过去:

  “潘大人,这是工坊名片地址,还有信件往来方式,

  以后若有吩咐,尽管命人送来信件。”

  “哦?”

  潘敬接过名片,有些诧异地左右翻看打量,

  对于这东西十分感兴趣,便将其收了下来。

  舞者表演持续了快两刻钟,可谓是让一行百姓大饱眼福。

  舞者们退场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走上观礼台。

  他们手持香烛,神情庄重地对着天地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

  祈求上天保佑今年甘薯丰收,来年风调雨顺。

  做完这一切,一名胡子花白的老者走上高台,

  脱去了上衣,露出干瘦的躯体。

  他站在大鼓前,拿起了鼓槌,随着一阵微风吹过。

  “咚!”

  沉闷的鼓声炸响。

  “咚咚咚——”

  随着微风急促,鼓声愈发激昂,让不少人一颗心都吊了起来。

  一队队民夫手拿锄头来到了预定位置,神情严肃庄重!

  “向天祈福,田产丰收~”

  随着一声高昂的声音响起,老者双锤猛地一砸鼓面,声音再次激昂。

  “挖——”

  “虎!”

  一众民夫长吐一口气,发出一声轻喝,

  一下一下挥动着锄头,挥动间还带着有节奏的韵律。

  原本静谧无声的田地中,变得热闹纷纷。

  高台之上,一众大人放眼望去,

  目之所及都是锄头挥动的场景,不由得脸色严肃。

  “有了有了.”

  在紧张气氛弥漫中,

  靠近官道的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旋即变得喧闹。

  只见一名浑身精壮的中年汉子,用力挖开一处甘薯藤蔓,

  一个个圆滚滚、红彤彤的甘薯从土里露了出来,

  它们大小不一,大的足有成年人两个拳头那么大,小的也有鸡蛋大小,密密麻麻。

  “多,好多!”

  早就准备好的民夫迅速拿过箩筐,不停地向里面装,

  不一会儿,一个箩筐就被泥土与甘薯塞满。

  周遭百姓目瞪口呆,还没有棺材板大的地方,就挖出了这么多。

  那.这一亩地

  他们只能依稀记起去年都司衙门信誓旦旦地保证,甘薯必定丰收的场景。

  一年过去了,话已成真!

  很快,甘薯便开始称重!

  民夫们迅速将装满甘薯的竹筐抬到称重处。

  称重处摆放着几台巨大的斛,

  这些斛都是用上等木材制成,做工精细,刻度清晰。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农站在斛旁,

  他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一丝严谨。

  他先将一个空斛放在秤上,仔细地调整好秤砣,确保秤杆平衡。

  然后,他指挥着民夫们将竹筐里的甘薯小心地倒入斛中。

  随着甘薯不断地倒入斛中,秤杆开始微微下沉。

  老农紧紧盯着秤杆,口中念念有词:

  “一石、两石.”

  时间流逝,随着一斛斛上秤,周围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农和秤杆,心中默默地祈祷着能有一个好收成。

  当秤杆终于平稳下来时,老农大声喊道:

  “四石八斗!”

  人群刹那间安静,旋即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丰收~”

  “四石八斗!”

  “老天保佑!”

  声音绵延不绝。

  不远处,又有一处田亩开始称重。

  老农眼睛越睁越大,口中不停地念叨着:

  “四石、四石二斗.”

  周围的人们也跟着紧张起来,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终于,秤杆停了下来,老农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四石五斗!”

  “丰收——”

  人群再次沸腾起来,欢呼声不绝于耳!

  潘敬也忍不住走上前,仔细地看了看斛中的甘薯,又看了看陆云逸,赞叹道:

  “陆大人,这甘薯收成如此惊人,真是令人惊叹!”

  陆云逸微笑着说道:

  “全体百姓和官员共同努力,石头也能开花结果。”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

  突然,另一处田亩传来一阵惊呼声。

  “五石!!”

  当老农喊出“五石”的那一刻,

  整个现场都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

  紧接着,如雷般的欢呼声炸响,

  百姓们兴奋得跳了起来,孩子也露出白牙,蹦蹦跳跳。

  陆云逸转身对着周围的人们大声说道:

  “乡亲们,今日甘薯丰收,是我们大宁城的大喜事!

  我们要继续努力,把这甘薯种到更远的地方,

  种到草原上,种到天涯海角,让更多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回应声:

  “好!听陆大人的!”

  陆云逸压了压手:

  “从今日起,大庆三日,夜不宵禁、酒楼饭馆不闭门,一应吃喝,都司全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