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自夏朝帝杼至帝廑建都起,到如今洪武年间,已经贵为七朝古都。
在整个天下,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与洛阳,
就算是如今应天,也只能勉强与之持平。
宋元之后,开封便失去了作为朝廷古都的底蕴,
主要原因有地理环境恶化、**中心变迁以及经济重心南迁。
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黄河水患。
开封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几乎已经成了地上悬河。
在洪武之前,记载的黄河决口就高达三十余次。
频繁的水患使开封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安全需求。
而在元朝,朝廷重修大运河,裁弯取直,河道不再经开封,
而是取道山东、江苏,
开封由此也渐渐失去了水利枢纽的地位,城池一落千丈。
虽然如今的开封已经不能维持如北宋那般大规模漕运,
但依旧能进行一些小部分航运,
靠着这份航运,依旧撑起了开封城在大明商贸中的繁华,远胜大明九成以上城池。
此时此刻,经过洪武五年的疏通,部分航道依旧往来船只密集。
一艘标有“万宝号”的商船,通过蔡河,缓缓来到朱仙镇港口。
硕大的码头挤满了停泊船只,码头上人头攒动,
刚一停靠,一股喧闹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陈景义站在船头,手拿千里镜,
凝重地看着前方排队准备入港的三十多艘商船。
这些商船大多是如他们乘坐的那般小船,
船上人员不多,少的二十几个,多的也就百十个。
临近港口,船上之人都冒出来透风,站在商船甲板上,享受着空中弥漫的微风,满脸惬意。
陈景义却没有这等享受心思,
他比谁都清楚“货物”的重要。
从北平城出来后,为了避免追查,
他们每到一个城池就会更换一家商号,以此来遮蔽行踪。
一路行来可谓是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不安稳.
此刻,看着前方的人山人海,
陈景义只觉得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
人太多了,多到他仅凭看都能察觉到其中的鱼龙混杂,
也能发现一些不知是什么人的眼线。
陈景义继续看着千里镜,淡淡发问:
“孙掌柜,能不能换一个港口,这里的人太多了。”
在他身旁,站着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人,
个子不高,长相憨厚,不大的眼睛中透露着精明。
他是燕王府麾下一名商行掌柜,也是亲信之人,如今被安排跟随。
虽然他不知道那些货物是什么,
但能让燕王府都如此重视,必然不是什么等闲之物。
他对于身旁大人的态度也十分恭敬:
“陈大人,其他漕运督办的港口要严苛许多,
因为往来船只少,检查的要尤为细致,要的钱也格外多,
而在朱仙镇,因为船太多,反倒不用每艘船都检查,要不然一天才能停多少船?
虽然这里人是多了一些,但足够安全。”
陈景义回头看去,只见在他们商船身后,
还有源源不断的商船涌过来,粗略估计也要有那么几十艘。
这等情况下.再仔细检查就是断人财路,河道衙门不会这么蠢。
长吁一口气,陈景义脸上有些担忧:
“希望一切顺利吧。”
孙掌柜笑了笑:
“陈大人,虽然小人不知道运送何物,但也知道此物之重。
按理说从北平到开封走陆路要快许多,
我等已经反其道而行之,走了水路,无事的。”
“小心谨慎一些总没错,
一会码头的人若是要银子,孙掌柜不要吝啬,
只要一切风平浪静,什么都好说。”
“放心吧,陈大人,已经准备好了。”
孙掌柜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小布袋,掂量掂量:
“这河道衙门,向来都是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孙某走商多年,与之打交道早已轻车熟路。”
陈景义一边点头,一边向后挥了挥手,示意甲板上的诸多“活计”散开观察。
趁着这个机会,一直躲在船舱里的三万卫指挥使许成也慢悠悠地走了出来。
他身穿素麻上衣以及灰色长裤,脚踩黑灰色布鞋,一副商队伙计打扮。
当他看到碧蓝悠远的天空时,呼吸一下子屏住。
这等深蓝色的天空以及纯洁无比的白云,
即便是在三万卫的夏天,都很难看到。
尤其是经历过这等惊心动魄的遭遇后,
对于天空,他神往已久,因为这能让他感受到自由。
他走到船头,陈景义让开了一个位置,二人并肩站在一起。
陈景义压低声音:
“许大人,这里人多眼杂,您还是少露面为好。”
许成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摸了摸自己刚刚粘上的络腮胡,略带打趣地发问:
“我都这般模样了,还能认出来吗?”
“自然是不能。”
陈景义对于自己的易容本领很是自信,
作为成熟的仵作,给尸体留一个体面的容貌是必须学的事,
当年就是凭借这个化妆本领,多次进出各地衙门,寻找儿子的踪迹。
“许大人,虽然已经更换了容貌,
但你我都是军伍中人,
长久流露出来的习惯会让人察觉到端倪,尤其是你我站在一起时。”
许成一愣,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放松,挺直的腰杆略有佝偻。
“对,就是这样,双脚不要并排站,要一前一后,
下巴也不要抬那么高,低一些。
现在我们是商贾,要从下往上看人,态度也要局促一些。”
听着陈景义的比画,许成按话照做,很快他的气质就为之大变。
身材魁梧,长相彪悍,但身上总暴露着一些辛苦味道。
许成看着河面上的倒影,赞叹道:
“陈大人,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我都有些不敢认自己了。”
陈景义只是轻微笑了笑:
“是许大人学得快,若是没有悟性,
就算是将饭喂到嘴边,都吃不下去。
如今军中能随意改变自身气质的,也就那么一些人,都在船上了。”
许成脸色凝重了几分,叹了口气:
“是我给都司添麻烦了,让陈大人如此千里迢迢护送。”
“这说的什么话,我等军伍,做的就是令行禁止,
有命令就听,有军务就做,没什么麻烦与不麻烦的。”
陈景义一边说一边指着前方:
“要到咱们了,小心一些。”
“嗯”
许成看向前方,再有两艘船,就是他们所属的“万宝号”商船。
不到半刻钟,商船就向前缓缓飘动,停靠在码头凸起的高台旁。
两名吏员顺着高台,顺利地进入商船,
孙掌柜十分娴熟地迎了上去:
“两位官爷,又是您二位啊,辛苦辛苦!”
说着,孙掌柜不留痕迹地抓住一人的手,
将钱袋递了过去,一边笑一边说:
“上次见您还是在冬日,那时河上都冻了一片,
再相见就已经春暖花开,真是喜不自胜啊。”
那名中年吏员含笑着将手抽了回来,随便捏了捏,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船上运的都是什么啊,从哪来的?”
“从北平而来,运的都是一些毛皮。
这不趁着反季,抓紧送到江南去加工,否则就赶不到今年冬日了。”
孙掌柜一边跟着二人走,一边笑着开口。
两名吏员在甲板上走走停停,左右看看,
看了一会儿,一名年纪稍大些的吏员挥了挥手,看着孙掌柜嚷嚷
“行了,抓紧靠港,最多停留三日啊,三日内抓紧走。”
“哎,小的知道规矩,等补给完立刻就走。”
“嗯走了。”
二人来到船头,就这么翻过栏杆,回到了原本高台。
轻轻一挥手,手持令旗的吏员站在高台上快速舞动,示意船只通行。
“万宝号”商船顺利进入朱仙镇,得以在港口停靠。
但刚刚还与吏员谈笑风生的孙掌柜却有些惴惴不安地来到陈景义身旁:
“大人,有些不对啊。”
陈景义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哪里不对?”
孙掌柜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以往来开封的时候,
这些官老爷是巴不得我们在这里停留,多花点钱。
如今怎么只能停三日?变着法的向外赶人?”
这么一听,陈景义也一下子意识到事情不对。
他是庆州中卫指挥使,那些与北边通商的商队,
他也恨不得让他们留在庆州,将钱全花完再走,断然不会向外赶人。
“先别紧张,等靠岸后仔细问问。”
孙掌柜点了点头:
“港口里有一些食宿之地,那里的消息最为杂乱,小人派人去问问。”
半个时辰后,孙掌柜匆匆赶回,
见到他这副模样,陈景义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发问:
“怎么了?”
孙掌柜声音急促:
“大人,大事不妙啊,前些日子上游发水,几处堤坝已经决口,朝廷派来了新的治水大人,此刻就在开封城内。
据坊间传闻,过几日会有大雨,说不得这里也要决口!”
“什么?”
陈景义眉头紧皱,眼神一下子变得惊慌:
“要发大水?”
“都是这样传,但真正是什么情况,恐怕只有衙门知道。”
孙掌柜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样,提醒道:
“大人,刚刚我去看了,
出港的船都已经开始排队了,咱们也早点走吧。
若是不早点走,大水非得把咱们堵在这不可。”
陈景义作为北疆庆州人,并没有见过真正黄河肆虐的样子,他试探着发问:
“若是真的发大水,会怎么样?”
孙掌柜听闻此言,呆愣当场,
眼中闪过一丝畏惧,颤声开口:
“大人,十年前小人就经历过一次决口,那次是在中牟。
天上下着雨,地下冒着水,就如两边这些房舍,都要被抹过头顶。
一个浪打过来,管你是什么牛羊人还是房子,通通卷走。
上次小人坐的船就是被一个浪打翻,小人是紧紧抱着一块木板才活了下来。
总之,一旦发大水谁都不能幸免,
大人,咱们得早点走!”
见他越来越着急,陈景义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连连点头:
“抓紧补给,明日就走!”
“成!”
孙掌柜松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碧空如洗的天空,心里念叨着:
“别下雨,千万别下雨。”
就在整个商队开足马力开始忙活的时候,
朱仙镇漕运衙门内,唐兴邦背着手在屋内来回踱步,脸色凝重到了极点,时不时抬头看看时辰,心中愈发焦急。
他所在的房舍十分简陋,
虽然桌椅板凳样样都有,但与之以往的奢靡生活天差地别。
每每看到屋内状况,唐兴邦就变得更加急躁。
三天了!
他已经到开封三天了!还没有找到货的踪迹!
这时,脚步声自门外响起,紧接着便是一个沉稳的声音:
“是我,开门。”
唐兴邦眼睛一亮,快步走了过来,打开门闩,将房门拉开。
一个高大身影钻了进来,三十多岁,长相英武,
此刻身披千户甲胄,自有一股不凡气质。
唐兴邦就迫不及待地发问:
“敬业,怎么样?有消息了吗?”
来人是延安侯唐胜宗的嫡子唐敬业,
他表现得有些兴奋,沉声道:
“堂兄,不要着急,可能会发水患的消息已经散出去了,
那些商船这几日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咱们的人正在一艘一艘地查!”
唐兴邦原本兴高采烈的模样一下子萎靡:
“这不还是没有找到吗。”
“堂兄,别着急,从这里到应天还远着呢,
只要他们走的是水路,就绝不可能错过。”
相比于唐兴邦,唐敬业要显得乐观许多,出言安慰。
唐兴邦见他还是这样一副乐观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猛地站起,在屋内来回踱步:
“现在就是不确定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我才如此着急。
落花商行出了北平,一到涿州就不见了。
现在我们找人就是在大海捞针,
万一,万一让他们顺利地抵达京城,那咱们可都全完了。”
唐敬业听后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堂兄,陆路咱们的人更多,他们逃不过,
而且,商队走得慢,从北平到开封满打满算也要走个十天,
现在还有时间,说不定人还没到开封呢。”
话虽如此说,但唐兴邦心绪却没有什么好转。
他知道唐敬业的心思,
如此危险之事若是在开封做,他们定然逃不了干系。
所以唐敬业不想找到人,或者想让其他人动手也是情有可原。
但他不同,只要事情还没处置好,那他在哪都逃不了干系,
平心而论,他希望此事越早解决越好。
深吸了一口气,唐兴邦沉声开口:
“敬业啊,你再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早一天找到人,也早一天结束这提心吊胆的日子。”
唐敬业脸色一沉,刚刚端起的茶杯顿在身前,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思绪良久后,他长叹一声:
“堂兄,谎报汛情,这已经是滔天大罪了。
现在朝廷派来的官员还在河南,
消息传到他们耳中,怕不是要马不停蹄地赶过来,
到时候发现黄河安稳,衙门不好交代。”
“敬业,你要搞清楚咱们在做什么!
若这个时候还瞻前顾后,咱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唐兴邦猛地站起身,压低声音嘶吼着,眼眶中布满了血丝:
“加速清船还不够,能不能以防汛检查为由登船,
一艘一艘地查过去,这样才保险。”
唐敬业对于他态度的转变也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叹息一声:
“堂兄,漕运衙门也不是马大人一人说了算,上面还有魏大人,
若是做得太过了,不好交代。”
“交代.又是交代”
唐兴邦怒火中烧,呼吸粗重,
他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如此关键时刻,还想着交代!
见他脸色十分不好,唐敬业抿了抿嘴,口风稍松:
“堂兄,您先别着急,稍后我去找马大人说道说道,看看能不能登船检查。
若是可以我麾下的弟兄尽可上船,自家人检查得放心。”
“那就请敬业快一些了,最近我总是觉得心绪不宁,睡不好觉。”
唐敬业将茶水一饮而尽,站了起来,笑道:
“堂兄啊,晚上给你安排海兴楼的头牌姑娘,好好泄泄火,你也不用太操心。
有这么多大人看着呢,人跑不了。”
唐兴邦嘴角扯动,面容僵硬:
“希望吧。”
(本章完)
在整个天下,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与洛阳,
就算是如今应天,也只能勉强与之持平。
宋元之后,开封便失去了作为朝廷古都的底蕴,
主要原因有地理环境恶化、**中心变迁以及经济重心南迁。
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黄河水患。
开封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几乎已经成了地上悬河。
在洪武之前,记载的黄河决口就高达三十余次。
频繁的水患使开封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安全需求。
而在元朝,朝廷重修大运河,裁弯取直,河道不再经开封,
而是取道山东、江苏,
开封由此也渐渐失去了水利枢纽的地位,城池一落千丈。
虽然如今的开封已经不能维持如北宋那般大规模漕运,
但依旧能进行一些小部分航运,
靠着这份航运,依旧撑起了开封城在大明商贸中的繁华,远胜大明九成以上城池。
此时此刻,经过洪武五年的疏通,部分航道依旧往来船只密集。
一艘标有“万宝号”的商船,通过蔡河,缓缓来到朱仙镇港口。
硕大的码头挤满了停泊船只,码头上人头攒动,
刚一停靠,一股喧闹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陈景义站在船头,手拿千里镜,
凝重地看着前方排队准备入港的三十多艘商船。
这些商船大多是如他们乘坐的那般小船,
船上人员不多,少的二十几个,多的也就百十个。
临近港口,船上之人都冒出来透风,站在商船甲板上,享受着空中弥漫的微风,满脸惬意。
陈景义却没有这等享受心思,
他比谁都清楚“货物”的重要。
从北平城出来后,为了避免追查,
他们每到一个城池就会更换一家商号,以此来遮蔽行踪。
一路行来可谓是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不安稳.
此刻,看着前方的人山人海,
陈景义只觉得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
人太多了,多到他仅凭看都能察觉到其中的鱼龙混杂,
也能发现一些不知是什么人的眼线。
陈景义继续看着千里镜,淡淡发问:
“孙掌柜,能不能换一个港口,这里的人太多了。”
在他身旁,站着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人,
个子不高,长相憨厚,不大的眼睛中透露着精明。
他是燕王府麾下一名商行掌柜,也是亲信之人,如今被安排跟随。
虽然他不知道那些货物是什么,
但能让燕王府都如此重视,必然不是什么等闲之物。
他对于身旁大人的态度也十分恭敬:
“陈大人,其他漕运督办的港口要严苛许多,
因为往来船只少,检查的要尤为细致,要的钱也格外多,
而在朱仙镇,因为船太多,反倒不用每艘船都检查,要不然一天才能停多少船?
虽然这里人是多了一些,但足够安全。”
陈景义回头看去,只见在他们商船身后,
还有源源不断的商船涌过来,粗略估计也要有那么几十艘。
这等情况下.再仔细检查就是断人财路,河道衙门不会这么蠢。
长吁一口气,陈景义脸上有些担忧:
“希望一切顺利吧。”
孙掌柜笑了笑:
“陈大人,虽然小人不知道运送何物,但也知道此物之重。
按理说从北平到开封走陆路要快许多,
我等已经反其道而行之,走了水路,无事的。”
“小心谨慎一些总没错,
一会码头的人若是要银子,孙掌柜不要吝啬,
只要一切风平浪静,什么都好说。”
“放心吧,陈大人,已经准备好了。”
孙掌柜从怀中拿出了一个小布袋,掂量掂量:
“这河道衙门,向来都是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孙某走商多年,与之打交道早已轻车熟路。”
陈景义一边点头,一边向后挥了挥手,示意甲板上的诸多“活计”散开观察。
趁着这个机会,一直躲在船舱里的三万卫指挥使许成也慢悠悠地走了出来。
他身穿素麻上衣以及灰色长裤,脚踩黑灰色布鞋,一副商队伙计打扮。
当他看到碧蓝悠远的天空时,呼吸一下子屏住。
这等深蓝色的天空以及纯洁无比的白云,
即便是在三万卫的夏天,都很难看到。
尤其是经历过这等惊心动魄的遭遇后,
对于天空,他神往已久,因为这能让他感受到自由。
他走到船头,陈景义让开了一个位置,二人并肩站在一起。
陈景义压低声音:
“许大人,这里人多眼杂,您还是少露面为好。”
许成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摸了摸自己刚刚粘上的络腮胡,略带打趣地发问:
“我都这般模样了,还能认出来吗?”
“自然是不能。”
陈景义对于自己的易容本领很是自信,
作为成熟的仵作,给尸体留一个体面的容貌是必须学的事,
当年就是凭借这个化妆本领,多次进出各地衙门,寻找儿子的踪迹。
“许大人,虽然已经更换了容貌,
但你我都是军伍中人,
长久流露出来的习惯会让人察觉到端倪,尤其是你我站在一起时。”
许成一愣,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放松,挺直的腰杆略有佝偻。
“对,就是这样,双脚不要并排站,要一前一后,
下巴也不要抬那么高,低一些。
现在我们是商贾,要从下往上看人,态度也要局促一些。”
听着陈景义的比画,许成按话照做,很快他的气质就为之大变。
身材魁梧,长相彪悍,但身上总暴露着一些辛苦味道。
许成看着河面上的倒影,赞叹道:
“陈大人,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我都有些不敢认自己了。”
陈景义只是轻微笑了笑:
“是许大人学得快,若是没有悟性,
就算是将饭喂到嘴边,都吃不下去。
如今军中能随意改变自身气质的,也就那么一些人,都在船上了。”
许成脸色凝重了几分,叹了口气:
“是我给都司添麻烦了,让陈大人如此千里迢迢护送。”
“这说的什么话,我等军伍,做的就是令行禁止,
有命令就听,有军务就做,没什么麻烦与不麻烦的。”
陈景义一边说一边指着前方:
“要到咱们了,小心一些。”
“嗯”
许成看向前方,再有两艘船,就是他们所属的“万宝号”商船。
不到半刻钟,商船就向前缓缓飘动,停靠在码头凸起的高台旁。
两名吏员顺着高台,顺利地进入商船,
孙掌柜十分娴熟地迎了上去:
“两位官爷,又是您二位啊,辛苦辛苦!”
说着,孙掌柜不留痕迹地抓住一人的手,
将钱袋递了过去,一边笑一边说:
“上次见您还是在冬日,那时河上都冻了一片,
再相见就已经春暖花开,真是喜不自胜啊。”
那名中年吏员含笑着将手抽了回来,随便捏了捏,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船上运的都是什么啊,从哪来的?”
“从北平而来,运的都是一些毛皮。
这不趁着反季,抓紧送到江南去加工,否则就赶不到今年冬日了。”
孙掌柜一边跟着二人走,一边笑着开口。
两名吏员在甲板上走走停停,左右看看,
看了一会儿,一名年纪稍大些的吏员挥了挥手,看着孙掌柜嚷嚷
“行了,抓紧靠港,最多停留三日啊,三日内抓紧走。”
“哎,小的知道规矩,等补给完立刻就走。”
“嗯走了。”
二人来到船头,就这么翻过栏杆,回到了原本高台。
轻轻一挥手,手持令旗的吏员站在高台上快速舞动,示意船只通行。
“万宝号”商船顺利进入朱仙镇,得以在港口停靠。
但刚刚还与吏员谈笑风生的孙掌柜却有些惴惴不安地来到陈景义身旁:
“大人,有些不对啊。”
陈景义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哪里不对?”
孙掌柜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以往来开封的时候,
这些官老爷是巴不得我们在这里停留,多花点钱。
如今怎么只能停三日?变着法的向外赶人?”
这么一听,陈景义也一下子意识到事情不对。
他是庆州中卫指挥使,那些与北边通商的商队,
他也恨不得让他们留在庆州,将钱全花完再走,断然不会向外赶人。
“先别紧张,等靠岸后仔细问问。”
孙掌柜点了点头:
“港口里有一些食宿之地,那里的消息最为杂乱,小人派人去问问。”
半个时辰后,孙掌柜匆匆赶回,
见到他这副模样,陈景义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发问:
“怎么了?”
孙掌柜声音急促:
“大人,大事不妙啊,前些日子上游发水,几处堤坝已经决口,朝廷派来了新的治水大人,此刻就在开封城内。
据坊间传闻,过几日会有大雨,说不得这里也要决口!”
“什么?”
陈景义眉头紧皱,眼神一下子变得惊慌:
“要发大水?”
“都是这样传,但真正是什么情况,恐怕只有衙门知道。”
孙掌柜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样,提醒道:
“大人,刚刚我去看了,
出港的船都已经开始排队了,咱们也早点走吧。
若是不早点走,大水非得把咱们堵在这不可。”
陈景义作为北疆庆州人,并没有见过真正黄河肆虐的样子,他试探着发问:
“若是真的发大水,会怎么样?”
孙掌柜听闻此言,呆愣当场,
眼中闪过一丝畏惧,颤声开口:
“大人,十年前小人就经历过一次决口,那次是在中牟。
天上下着雨,地下冒着水,就如两边这些房舍,都要被抹过头顶。
一个浪打过来,管你是什么牛羊人还是房子,通通卷走。
上次小人坐的船就是被一个浪打翻,小人是紧紧抱着一块木板才活了下来。
总之,一旦发大水谁都不能幸免,
大人,咱们得早点走!”
见他越来越着急,陈景义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连连点头:
“抓紧补给,明日就走!”
“成!”
孙掌柜松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碧空如洗的天空,心里念叨着:
“别下雨,千万别下雨。”
就在整个商队开足马力开始忙活的时候,
朱仙镇漕运衙门内,唐兴邦背着手在屋内来回踱步,脸色凝重到了极点,时不时抬头看看时辰,心中愈发焦急。
他所在的房舍十分简陋,
虽然桌椅板凳样样都有,但与之以往的奢靡生活天差地别。
每每看到屋内状况,唐兴邦就变得更加急躁。
三天了!
他已经到开封三天了!还没有找到货的踪迹!
这时,脚步声自门外响起,紧接着便是一个沉稳的声音:
“是我,开门。”
唐兴邦眼睛一亮,快步走了过来,打开门闩,将房门拉开。
一个高大身影钻了进来,三十多岁,长相英武,
此刻身披千户甲胄,自有一股不凡气质。
唐兴邦就迫不及待地发问:
“敬业,怎么样?有消息了吗?”
来人是延安侯唐胜宗的嫡子唐敬业,
他表现得有些兴奋,沉声道:
“堂兄,不要着急,可能会发水患的消息已经散出去了,
那些商船这几日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咱们的人正在一艘一艘地查!”
唐兴邦原本兴高采烈的模样一下子萎靡:
“这不还是没有找到吗。”
“堂兄,别着急,从这里到应天还远着呢,
只要他们走的是水路,就绝不可能错过。”
相比于唐兴邦,唐敬业要显得乐观许多,出言安慰。
唐兴邦见他还是这样一副乐观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猛地站起,在屋内来回踱步:
“现在就是不确定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我才如此着急。
落花商行出了北平,一到涿州就不见了。
现在我们找人就是在大海捞针,
万一,万一让他们顺利地抵达京城,那咱们可都全完了。”
唐敬业听后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堂兄,陆路咱们的人更多,他们逃不过,
而且,商队走得慢,从北平到开封满打满算也要走个十天,
现在还有时间,说不定人还没到开封呢。”
话虽如此说,但唐兴邦心绪却没有什么好转。
他知道唐敬业的心思,
如此危险之事若是在开封做,他们定然逃不了干系。
所以唐敬业不想找到人,或者想让其他人动手也是情有可原。
但他不同,只要事情还没处置好,那他在哪都逃不了干系,
平心而论,他希望此事越早解决越好。
深吸了一口气,唐兴邦沉声开口:
“敬业啊,你再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早一天找到人,也早一天结束这提心吊胆的日子。”
唐敬业脸色一沉,刚刚端起的茶杯顿在身前,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思绪良久后,他长叹一声:
“堂兄,谎报汛情,这已经是滔天大罪了。
现在朝廷派来的官员还在河南,
消息传到他们耳中,怕不是要马不停蹄地赶过来,
到时候发现黄河安稳,衙门不好交代。”
“敬业,你要搞清楚咱们在做什么!
若这个时候还瞻前顾后,咱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唐兴邦猛地站起身,压低声音嘶吼着,眼眶中布满了血丝:
“加速清船还不够,能不能以防汛检查为由登船,
一艘一艘地查过去,这样才保险。”
唐敬业对于他态度的转变也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叹息一声:
“堂兄,漕运衙门也不是马大人一人说了算,上面还有魏大人,
若是做得太过了,不好交代。”
“交代.又是交代”
唐兴邦怒火中烧,呼吸粗重,
他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如此关键时刻,还想着交代!
见他脸色十分不好,唐敬业抿了抿嘴,口风稍松:
“堂兄,您先别着急,稍后我去找马大人说道说道,看看能不能登船检查。
若是可以我麾下的弟兄尽可上船,自家人检查得放心。”
“那就请敬业快一些了,最近我总是觉得心绪不宁,睡不好觉。”
唐敬业将茶水一饮而尽,站了起来,笑道:
“堂兄啊,晚上给你安排海兴楼的头牌姑娘,好好泄泄火,你也不用太操心。
有这么多大人看着呢,人跑不了。”
唐兴邦嘴角扯动,面容僵硬:
“希望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