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491章 大明第一条流水线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00:02 源网站:2k小说网
  陆云逸没有第一时间到都督府,

  而是叫上了李景隆等一众都督府官员,转头去了位于城北归春街的军械工坊。

  这条街道算是应天城的工业区,

  放眼望去,遍地工坊。

  从生产兵器甲胄的军械工坊到生产各类日用品的生活工坊,样样皆有。

  来到这里,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闷热加剧了些许,弥漫着一股生铁味道。

  街道两旁有一些简易铺子,最多的就是铁匠铺。

  里传出的阵阵敲打声,犹如密集的战鼓,震得人耳鼓生疼。

  炙热的火星从工坊内飞溅而出,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的弧线,像是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

  陆云逸漫步其中,抬手擦了擦额头不断滚落的汗珠。

  看着街道两旁商铺中正赤裸着上身的铁匠,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皮肤黝黑,肌肉在火光的映照下线条分明,炉中的火焰点燃了他们的眸子,手中大锤发出铛铛铛的声响。

  有节奏的韵律开始互相纠缠,很快就让归春街充满嘈杂。

  一行人的出现很快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仅仅是轻轻瞥了一眼,

  他们便知道眼前这群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人是军伍中人。

  “军爷,要不要修刀?咱的手艺够好,能让您的长刀变得更坚硬。”

  一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的中年匠人率先发现了陆云逸,

  停下手中的活计,扯着嗓子大声招呼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搭在肩头的破布擦了擦脸上汗水,露出憨厚的笑容。

  陆云逸看了过去,露出笑容,轻轻摆了摆手:

  “多谢,不用了。”

  军中的制式长刀都是由军中工坊所出。

  虽然制成精良、足够坚硬,但不同工坊所产出的军械还是有所差别。

  若是用辽东以及湖广都司的精铁打造,长刀要坚硬至少两成,甲胄同样如此。

  这也生出了一个新的行当,

  对长刀以及甲胄进行重新锻打,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固。

  军中的老吴,就是此中行家,

  而且他的秘法只传儿子,在他加固以及修复长刀甲胄时,任何人都不能靠近。

  陆云逸没有想到,在这归春街也有此种行当。

  一旁跟随而来的工部吏员杜俊良开口解释:

  “部堂大人,这里的诸多工匠大多是子承父业。

  他们的父辈在工坊中做工,他们暂时还无法进入朝廷衙门。

  便在这里开设店铺,将家人也接来京城,也算是一份生计。

  等到了他们的父辈退出工坊后,

  他们就会进入衙门接班,这里的店铺也会由他们的儿子接任。”

  说到这儿,杜俊良怕陆云逸大发雷霆,继续补充:

  “部堂大人,铁匠行道十分伤身体。

  他们鲜有能活过五十岁之人,卑吏在这里十余年,许多商铺已经换了两茬人了。”

  都督府跟上来的吏员常辉也意识到什么,连忙上前:

  “大人,他所言非虚,这些工匠都是苦命人。”

  陆云逸瞥了他们二人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工匠辛苦本官是知道的,若是能有个生存行当,谁愿意做此等又脏又累的事。”

  二人长长舒了口气,有些庆幸眼前这位年轻大人能够体谅工匠难处。

  一群人兜兜转转,很快就来到了归春街一号的兵器工坊。

  这里是生产自行车与三轮车所在之地。

  门口,工坊主事以及吏员已经等在门口,

  他们大多脸色黝黑,身形干瘦,浑身上下充满干练与疲惫。

  见到陆云逸前来,他们连忙躬身一拜:

  “拜见部堂大人。”

  “起来吧。”

  陆云逸挥了挥手,没有客套,迈步走向工坊。

  工坊的布局如同寻常的衙门,起先是四合院布局,

  但穿过正堂,还有许多宽大的房舍坐落,

  相比于寻常的屋子,这些房舍显得很长,要从街的东边一直穿到西边。

  工坊的主事三十余岁,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步伐很快,他一边面露兴奋:

  “部堂大人,您给的法子很好用。

  如今我们已经将自行车拆成了一百三十一个零件,

  三轮车拆成了一百七十六个零件,

  分别制造,共同组装。

  而且我们还按照步堂大人的要求,

  将其中大半零件都进行了标准化定制,三轮车与自行车的零件可以互通、随意更换。”

  陆云逸满意地点了点头,跟随他进入工坊。

  工坊内的场景让陆云逸都眼睛一呆,不仅是他,都督府以及工部的人都是如此。

  前方,一个巨大的传送带被安排在了等人高的高度上,

  传送带头尾有两人正在转动滚轮,让传送带匀速运动。

  左右两侧站着大约百人,身后摆放着一大筐零件。

  而这传送带上面,悬挂着一个个倒掉的自行车。

  最初只有一个车圈,

  第一个人安装车圈、而后是辐条、花鼓、外胎等,

  陆云逸依次看去,发现到第八人时,自行车的轮胎便已组装完成。

  而后便是刹车把手、刹车线、刹车夹器、刹车块,等到了三十人时,

  整个自行车的前半部分已经完成,甚至连车把都已经挂了上去。

  等到了第六十人时,车架、座管、碗组、碗组垫圈、把立、把立盖已经安装完成,

  剩余的三十人安装后轮以及传动结构,脚踏、曲柄、中轴、链轮、链条、飞轮等

  从前到后走出传送带,一辆自行车的雏形便出现了。

  跟随的一众官员,此刻也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即便是没见过此等物件,

  但他们能看得出来,此等从头到尾的顺畅,

  比这一个一个组装要快不知多少倍。

  甚至,他们能看到那些工匠步伐悠哉,神态轻松,

  丝毫没有平日里那般萎靡不振,神色匆匆。

  李景隆是顶尖权贵,算得上是见多识广,

  但此等新奇物件,他从来没有见过..

  此刻他正从头到尾,跟随着一辆自行车挪动,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轮子变成了一辆车。

  陆云逸则有些诧异地看向工坊主事,上下打量着他,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工坊主事面露激动,连忙躬身抱拳:

  “回禀部堂大人,下官李文浩,南直隶人,在这一号工坊已经有十个年头。”

  “不错,本官记住你了,你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李文浩只觉得浑身战栗,激动得不能自已!

  “多谢部堂大人,此乃下官应该做的。”

  陆云逸虽然给自行车以及三轮车制定了流水线计划。

  但由于精力问题,他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只给出了一个大概框架。

  只想在组装制造时节省一些时间,

  尽快将自行车以及三轮车赶制出来,好让都督府的人到各处村庄。

  但现在,眼前这条流水线虽然简陋,但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生产能力。

  而这一切,仅仅在两天内就已经完成!

  此等器具调配以及人员调配能力,就算在军中都很少见。

  陆云逸很想给些赏钱,但这是军伍中人的做法,用在工坊中倒是有些不恰当。

  沉吟片刻,陆云逸转头就将这些顾忌置之脑后,沉声道:

  “你身为工坊主事,为朝廷做事理所应当,

  但事情做得好,朝廷有所赏赐,也是理所应当。

  这样,赏银二百两,明日本官会派人送来。

  其中一百两是你的,剩下的给共同操持此事的同僚分一分,若是不够就尽管提。”

  李文浩有些茫然地抬起脑袋,而后马上将头低下。

  工坊的赏钱大多是在年底结算时发放,

  他作为主事,每年也能发那么几十两银子。

  如今这当即发放的场景,少之又少。

  不过,李文浩马上激动起来,躬身作揖:

  “多谢部堂大人,下官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不用说这些,将事情做好即可。

  你们作为工匠,与本官麾下的军卒没有区别,

  为国做事,就有赏钱,做得好,更是大大有赏。”

  陆云逸摆了摆手,凑近了些看着眼前缓缓转动的传送带,问道:

  “流水线的速度,只能这么快吗?”

  此话一出,陆云逸觉得有许多道目光纷纷投了过来,

  狠狠地刺在了他身上,但他面不改色。

  李文浩一愣,有些不自然:

  “大人,若是再快,可能会有瑕疵。”

  陆云逸似笑非笑地看着李文浩,

  让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就在李文浩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

  陆云逸开口打断:

  “那就再慢些,慢到所有人能够看清楚,

  所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将零件装上去,优先保证质量。”

  李文浩愣住了,他第一次觉得,

  以往凶神恶煞的军伍中人也是这么和蔼可亲。

  “是,部堂大人!”

  这时,李景隆听到了这里的动静,一边回头看一边走了过来:

  “云逸啊,工匠们都闲着,速度还能快上不少。”

  尴尬的气氛弥漫,李文浩脚趾猛叩地面,在心中仔细盘算着该如何解释。

  陆云逸的脸色凝重起来:

  “曹国公,慢工出细活,东西不怕慢,就怕不好。

  工坊做事要如行军打仗一般,考虑到诸多细节,若是快了难免有所疏漏。”

  “是极是极.部堂大人说得对极了。”

  经过这两次打岔,李文浩肯定,部堂大人已经看出了,他们将流水线故意放得很慢。

  陆云逸笑了笑,看向李景隆,提醒道:

  “两款手推车让许多力夫都没有生计。

  朝廷本打算将他们安排在各地工坊做工,

  但衙门中却有人说他们目不识丁,做不了这等精细活。

  现在,本官将精细活都拆成了此等人人都可做的活计,看他们还能狡辩什么。”

  李景隆猛地瞪大眼睛,也意识到此物的重要。

  而且,京中的美好生活几乎都让他忘了在岳州发生的惨烈事情.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连连点头:

  “对对对,不能快了,若是快了,又有人要说三道四。”

  李景隆看着前方流水线,十分感慨:

  “云逸啊,你真是太聪明了。

  昨日庆功宴,陛下与太子殿下还在担忧力夫的生计,

  此活计轻松,大明有那么多的器具要做,能用此法的工坊不知多少,

  如此岂不是百姓都可参与其中?

  稍后我就进宫,将今日所见到的事告知陛下和太子殿下。”

  陆云逸同样看着前方的流水线,缓缓摇了摇头:

  “此物刚刚出现,所以看着轻松,等参与的人多了,也不轻松。

  但相比于在地里刨食,饥一顿饱一顿,已是极好。”

  一旁的李文浩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部堂大人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下官在工坊中厮混了许多年,直到最近才有所体悟。

  一个新物件不管好不好,造出来再说,

  至于后续如何改进,在行钻研,总比没有的好。”

  李景隆陷入了深思。

  在场众人看向生产三轮车的流水线,

  这条流水线要更为壮观,前前后后至少有一百五十个人。

  每个人都按部就班装好属于自己的零件,看着一辆三轮车从无到有。

  所有人心中都涌现出了一股无法言说的怪异情绪。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工坊本不应该存在的有序。

  在他们的印象中,各地的工坊就应该是乱糟糟的,

  热火朝天如同集市,工匠们满身油污,在屋内来回穿梭,大声嚷嚷。

  但现在,工坊干净整洁,工匠们静悄悄地,

  只有履带的吱嘎声,以及零件紧扣到它该有位置的清脆声响。

  一行人就这么站着,看着一辆辆三轮车落地,一辆辆三轮车被推出去。

  一个时辰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地走出工坊,满脸回味。

  “云逸啊,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

  李景隆决定了,现在就进宫。

  他转头看向陆云逸:

  “云逸,我先进宫了,若是你有事要忙就抓紧走吧。”

  陆云逸脸上有些茫然:“为何?”

  “我打算去请陛下与太子殿下,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东西,要让他们也看看,若你在这,又要浪费不少口舌。”

  “呃”

  陆云逸有些犹豫,流水线的出现虽然推动了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质量稳定等事,但毕竟没有改变生产实质。

  只不过是将原本的整活打散成零活,

  虽然现在诸多工匠在这里做着流水线的活,工钱颇多。

  但在生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工钱就会下降。

  若此时抱有太大期望,日后可能会失望而归。

  不过,陆云逸左思右想,还是不准备阻拦。

  只因这是与工坊配套而成的就业机会,

  商行解决的是条条大路通应天,周边百姓不进城的症结。

  而工坊解决的,就是百姓如何留在这里的问题,

  虽然赚取的银钱可能不够让他们在应天落地生根,但总有个盼头。

  而且等自行车普及,逢年过节返乡也是极好。

  一来二去,不仅能够产生茫茫多的银钱,还能让朝廷更加掌控地方。

  想明白了这点,陆云逸笑着点了点头:

  “好,那你去吧,我要去都督府了。”

  “好嘞。”

  李景隆嘿嘿直笑,转而想起了一事,提醒道:

  “云逸,明日宫中家宴,到时候不要忘记了,两个衙门的事要早安排。”

  陆云逸一愣,有些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此事是昨日岳父与他所说,他还真忘记了。

  “好,我记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