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京城每一个角落,驱散黑暗。

  此时的大校场已经是一片热闹非凡,

  今日是朝廷礼兵的日子,

  校场上早已布置得庄严而华丽,四周彩旗飘扬,旌旗蔽日,各色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百姓们身着最为体面的衣衫,脸上带着喜悦与期待,

  从京城的各方城门蜂拥而出,向着大校场涌去。

  车夫李武带着妻子抱着不大的儿子混迹在人群中,

  因为李武脚力不错,他们很早便赶到了城门,排在较前方位置,

  此刻也是率先出城,向着大校场赶去。

  大校场的入口处,早已有军卒严加守候,

  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以挺拔的身姿屹立在四处入口。

  在入口处,有从京城各部衙门抽调的吏员,以此来检查来往百姓的身份户帖,并且严加搜身。

  随着百姓涌入,校场内的气氛愈发浓厚,

  嘈杂的议论声相互交织,让大校场显得尤为吵闹。

  很快,吵闹声在军卒吏员的呵斥下慢慢平息,

  文武百官乘坐着马车,缓缓驶进大校场。

  车马队伍浩浩荡荡,色彩斑斓,每一辆马车都代表着一名位高权重的朝堂官员。

  在大校场的北侧,观礼台早早安置,

  观礼台最中央是陛下以及太子所在,

  在观礼台左右两侧密集安放着不少椅子,桌案,上面摆放着干果与茶杯瓷器。

  官员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下了马车,神情庄重而肃穆,缓缓进入其中,坐入属于自己的座位。

  他们彼此间或点头致意,或低声交谈,或对着大校场上的军卒指指点点,声音同样低声无序。

  在最前方的一排座椅,还掺杂着一些外邦使节的身影,

  撒马儿罕使节、占城使节、真腊使节、安南使节、**使节、暹罗使节、麓川使节等人都在其中。

  来自辽王郡的辽王、惠宁王、朵颜将军亦在其中,还有一些俘虏的北元权贵。

  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饰,色彩斑斓,与文武百官的朝服泾渭分明,

  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一切,

  当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百姓以及硕大的校场还有等待一侧的军卒时,他们眼中闪过浓浓的忌惮。

  那些被俘获的北元权贵眼中虽然闪烁着难看,但脸上强行挤出难看的笑容,

  来到大明京城这短短十余日,他们已经被大明京城的繁华所震惊,

  深深意识到了草原与占据中原之地王朝的差距,

  仅仅是京城内的百姓,就远远不是北元百姓可以媲美。

  在他们眼中,这些身体强健充满精干的百姓穿上甲胄,拿上兵器,

  那就是战兵,是宝贵到不能再宝贵的财富。

  而之于大明,这些百姓仅仅是百姓,只因他们有更精锐的军卒。

  随着时间推移,清晨的太阳渐渐升起,大校场内的观礼台逐渐坐满了人。

  而处在南侧的百姓或站或坐,或聚或散,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中央高台与那些等在左右两侧的军卒!

  老者手拄拐杖,眼神中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今日盛世的感慨。

  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与兴奋,仿佛要将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日头渐高,天边的朝霞如同火焰般绚烂,整个场地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辉。

  就在这时,庄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响起!

  百姓们、文武百官以及外邦使节们纷纷停下交谈,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大校场东入口方向!

  咚咚咚!

  肃穆激烈的鼓声响起,号角声愈发悠扬高亢!

  华贵车辇缓缓驶入大校场,车辇由数十匹骏马牵引,车身上镶嵌着金银珠宝,

  四周有身着华丽铠甲的旗手卫军卒护卫两侧,

  他们手持长枪,步伐稳健,目光如炬,彰显着皇家威严庄重。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冕冠,坐在车辇之中,目光深邃。面容威严。

  太子朱标则紧随其父,

  他身着一件绣有金色龙纹的冕服,头戴玉冠,面容俊朗温和。

  车撵缓缓驶过,整个大校场寂静无声。

  车辇停稳于观礼台之下,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缓缓走下车辇,踏上了通往观礼台的台阶。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登上高台后,朱元璋与朱标并肩而立,俯瞰着整个大校场。

  这时,观礼台上齐齐出现二十名太监,他们手拿明晃晃的圣旨,面露恭敬。

  而在大校场的南侧以及东西两侧同样如此,

  当百姓们见到太监手拿圣旨立于他们身前之时,不由得呼吸急促,心脏怦怦直跳面露期待。

  李武有些激动地将怀中孩子高举让他坐在肩上,同时有些激动地看向身旁婆娘:

  “圣旨!圣旨!”

  翠花也有些激动,连连点头,而后看向肩头的孩子,见他有些不老实地乱动,连忙呵斥:

  “好好听着,洪武老爷有话要说。”

  立于东西两侧军卒亦是如此,握住腰间长刀的手紧了又紧,同样面临期待!

  前军斥候部此刻立于教场西侧,处在较前列位置,

  太监一经出现,陆云逸便将右掌抬起做拳状,

  霎时间,前军斥候部军卒挺直腰杆,

  一手扶马缰,一手握长刀,目光如炬,直视前方,盔甲碰撞之声齐齐响起!

  下一刻,隆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停止,在场诸多太监齐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乾坤朗朗,日月昭昭,我大明皇朝,承天运而兴,威震四海。

  近日,北征大军凯旋,于捕鱼儿海一战,斩将搴旗,北元覆灭,捷报频传,举国欢腾,

  实乃天佑我大明,万世基业,固若金汤。

  朕心甚悦,欲彰此武功,扬我国威,定于大校场设礼兵之礼,以慰将士之辛劳,以展天兵之雄壮。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武百官、万民百姓,共襄盛举。

  外邦使臣,远道而来,莅临观礼,共鉴我大明之辉煌。

  朕知,将士用命,乃国家之根本;百姓安乐,乃社稷之基石。

  故此礼兵,非独为炫耀武力,更欲昭示天下:

  我大明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誓守疆土,保国安民。

  愿诸卿与朕同心同德,共筑大明万世之基业。

  是时,大校场上,旌旗猎猎,战鼓雷动,铁马金戈,尽显英雄本色。

  望诸卿及万民百姓,勿负朕意,共赏此盛世之景,共庆我大明之辉。

  钦此!]

  声音落下,鼓乐齐鸣,礼炮轰鸣!

  万民跪拜,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随着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落座,礼兵开始。

  原本激昂的鼓乐声渐渐淡去,转而被一阵深沉而肃穆的旋律所取代,

  如同远古的钟声悠然回荡,天际间厚重的云层遮蔽了阳光,让整个大校场笼罩在一片庄严之中。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四处张望。

  下一刻,他们愣住了,西侧礼兵入口处,

  一支特殊军伍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甲胄,群情激昂,面露坚毅,眸子中透露着浓浓冷冽,但步子却略显蹒跚。

  这一刻,大校场四周军卒纷纷抬起手中的铜喇叭,齐声大喊,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声音愈发高昂高亢,在整个大校场缭绕。

  哒哒哒.

  沉重的脚步声与偶尔传来的器械碰撞声响在所有人心头,

  方阵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整齐与坚韧,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是礼兵仪式的先锋,是无数战事中英勇不屈的见证者,更是大明王朝不屈精神的象征。

  方阵最前,是一排失去双腿的老卒,

  他们端坐在轮椅之上,白发苍苍,面容却异常坚毅。

  他们的双手紧握着轮椅两侧的把手,眼神穿透岁月风霜,闪烁着不屈光芒,轮椅轻轻滚动,自西向东行去。

  紧随其后的是手臂残缺的军卒,

  他们或单手持杖,或双臂皆无,却以惊人的毅力保持着步伐一致。

  他们的肩膀微微前倾,身体重心不断调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却又异常坚定。

  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怨怼与沮丧,有的只有坚毅。

  残缺的肢体以及荣耀在这一刻化作最坚硬的甲胄,守护着他们内心的信念。

  在其后方,还有一位年轻军卒,独肢,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他的步伐略显踉跄,但眼中同样充斥着坚韧,脸上还挂着淡淡微笑。

  每当他迈出一步,拐杖与地面的碰撞声便格外响亮,仿佛刺入在场每一人的心头!

  尽管身体残疾,但每个人都挺直了腰板,步伐坚定有力。

  略显哀鸣的声乐一点点变得激昂,擂鼓之声阵阵,咚咚咚地响个不停!

  使得透过白色布匹渗透而出的点点血液变得刺目!

  老人们原本沉稳的手轻轻颤抖,嘴唇翕动,

  眸光中闪烁着复杂,岁月的沉淀似乎在这一刻消失,转而变成了无声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青壮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与震撼。

  他们未曾亲身经历过战阵厮杀,

  但此刻,他们仿佛能切身实地地置身战场之上,感受其残酷厮杀,

  血,到处都是血,人人染血。

  他们的神情从最初的惊讶逐渐转变为肃穆,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满脸敬意。

  妇女们用手帕擦拭着眼角,她们的泪水在不经意间滑落,却没有人愿意出声打扰这份庄严。

  她们或紧紧抱着怀中孩子,或依偎在丈夫肩头,

  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方阵,心中充斥着对英雄的敬仰。

  随着战斗英雄方阵的深入,校场上的气氛愈发庄重。

  百姓们屏息凝视,他们的眼中既有敬佩亦有感动。

  观礼台上,文武百官神情肃穆,看不出其心中所想,

  外邦使者同样神情肃穆,放于一侧的手掌紧握,瞳孔放大,眼中还有一丝丝恐惧。

  大明兵锋虽强盛至极,但他们亦不曾畏惧,只因其手中亦有可战之兵。

  但大明对这些伤残军伍的此等举动,却是他们无法比拟。

  将此等战争残酷赤裸裸地体现在百姓面前,

  或许会让他们产生畏惧,但更多的是心绪激昂。

  当战斗英雄方阵完全进入大校场,并整齐地排列在指定位置时!

  哗——

  大校场仿佛被冉冉升起的太阳所点燃。

  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激。

  观礼台上,明皇朱元璋轻轻拍动着苍老手掌,脸上同样闪过动容,

  他侧头看向太子朱标,轻声道:

  “标儿,有人与朕说,这样人会吓坏百姓,削减其参军心绪,也会让军伍中人消极怠战。

  看看,你看看,

  我大明百姓民风淳朴,对于这些保家卫国的军卒,爱戴胜过你我,那些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事?

  自此之后,大明军伍会源源不绝,谁也杀不完,大明再也没有打不赢的战事。”

  太子朱标此刻脸色凝重到了极点,只觉得鼻子微微发酸,用沙哑的声音出声感慨:

  “父皇,我大明此刻武运昌隆,国泰民安!”

  这时,立在四方的太监又朗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朕闻天地浩渺,英雄辈出,我大明将士,以铁血铸就山河,以忠魂捍卫疆土。

  观礼兵,见伤残之士,虽体有不便,然神色刚毅,步履稳健,朕心甚感,特颁此旨,以慰忠魂,彰朕之仁爱。

  昔者烽火连天,尔等披坚执锐,赴汤蹈火,誓守疆土,以致身残志坚,朕心甚痛。

  然尔等之英勇,犹如星辰,璀璨于历史长河,照耀后世子孙。

  朕深知,伤残之痛,非言语所能尽述,然朕必倾尽国力,厚待尔等,以彰其功,以慰其苦。

  自即日起,凡我大明伤残之士,皆享朝廷优抚之恩,衣食无忧。

  朕将设英魂碑,以镌刻尔等之英勇事迹,供后世敬仰。

  愿尔等之名,永垂青史,与日月同辉。

  朕亦望朝野上下,皆能体恤伤残之士,共筑仁德之邦,共享太平之福。

  愿尔等之英勇精神,如松柏之长青,激励我大明子民,矢志不渝。]

  哗——

  大校场的气氛被再一次拔高,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立于东西两侧的军卒士气高昂到了极点,似要捅破天际。

  紧接着,高亢的声音从四方响起。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随着一声悠远而洪亮的号角,

  整个校场仿佛被瞬间唤醒,喧嚣声中,步卒方阵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铁甲,铠甲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庄严的光芒,

  队列整齐划一,宛若刀切斧砍,步伐一致,如山岳般沉稳,每一步都踏出了大地回响。

  随着方阵行进,脚步声愈发密集有力,仿佛万马奔腾,又似惊雷滚滚。

  它们在空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音浪,

  席卷了整个校场,甚至穿透云霄,传向远方。

  在这一刻,整个大校场都仿佛为之静止,只剩下这响亮脚步声,在天地间回荡。

  “一、二、三——四!”

  口号声,如同惊雷般猛然炸响,穿透了清晨的宁静,响彻云霄。

  军卒们扯着嗓子嘶喊,

  更是将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宣泄而出,无尽的热情与决心此刻暴露无疑。

  随着方阵行进,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仿佛有无数的战鼓同时擂响,奏响激昂的战歌。

  不同于大明英雄方阵的沉重,

  步兵方阵充斥着激昂,让人热血沸腾!

  随着步卒方阵的雄壮步伐渐渐远去,大校场上空又迎来了一股全新的气息。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晨光中,火器方阵缓缓步入,

  他们手持军器局最新制造的火铳、火炮,步伐稳健,眸光中透露着自信!

  火器方阵的入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眼前一切,

  外邦使臣不由得将身体前倾,恨不得离得再近一些!

  军卒们身着的铠甲依旧鲜亮,闪烁着冷冽光芒,

  但与步卒方阵的严肃紧密不同,火气方阵则显得有些疏松。

  火枪、火炮等武器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幽幽蓝光。

  很快,他们在大校场中央站定!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军卒迅速有序地装填弹药,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而精准。

  随后,他们按照预定的阵型排列开来,

  手拿火铳的军卒瞄准了远处的人形标靶,炮手们则调整着火炮的角度与距离。

  “预备——放!”

  指挥官的声音响起,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瞬间,火枪齐鸣,炮声隆隆,整个校场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笼罩。

  火光四溅,烟雾弥漫,

  百姓们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弯下头颅。

  等声音消逝,靶标在密集的火力下已纷纷炸裂,漫天灰尘,纷纷扬扬

  百姓们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文武百官亦是瞳孔收缩,

  至于那些外邦使臣,有的扑通一声掉在地上,

  麓川使臣嘴唇紧抿,浑身僵硬到了极点,

  他无法想象,此等方阵位列战场之上会造成何等杀伤,

  象兵,挡得住吗?

  火器,是在场所有外邦求而不得的东西!

  随着演示结束,火器方阵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缓缓退场,

  即便已经离开视线,百姓们依旧踮着脚看去,此等物件才是真正的镇国神器!

  随着日头升高,天际已完全展露其蔚蓝,阳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大校场上,尘土在微风中轻轻起舞。

  此时,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如同战争的号角,唤醒了沉睡战场!

  早就等候在侧的陆云逸猛地睁开眼睛,眸子中闪过锐利,双腿在刹那间夹紧马腹,手中长刀喷涌而出!

  刹那间,刀身与刀鞘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原本沉静的前军斥候部变得杀气重重!

  随着鼓声渐强,远处尘土飞扬,激昂的声音响起: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立于阵前的棋手用力一挥,

  陆云逸眼神一凝,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百姓们踮起脚尖,看一下东侧,在那里突兀响起了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骑兵方阵如同黑色风暴,席卷而来,

  马蹄声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轰鸣着、咆哮着,冲击着空气,形成了一道道震耳欲聋的音浪。

  钢铁碰撞的铿锵,大地震颤的轰鸣,战马嘶鸣的激昂,交织在一起,重锤敲击在百姓心头!

  终于,他们看清了!

  骑兵方阵如同奔腾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

  他们身披闪亮铠甲,上面有着一道道刻痕,

  他们手持长枪马刀,骑乘高头大马,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阳光在他们甲胄上跳跃,闪耀着冷冽而耀眼光芒。

  “陆将军!!”

  立在最前方的李武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那骑兵方阵最前方的年轻身影,一脸不可思议

  他的婆娘翠花将脑袋转了过来看向李武,面露狐疑,

  而后又看向陆云逸,面露震惊!

  李武茫然地眨动眼睛,他原本以为那位陆将军只是大军中的一名普通将军,

  但没想到,居然是骑兵方阵的主官,

  而那**所去的营寨,那些一个个面容普通带着肃杀的精壮汉子,就是今日礼兵之人!

  不等他有所反应,只见骑兵迅速分裂,两翼的骑兵如猎豹般迅速向外包抄,

  形成两道锋利的刀刃,向假想的敌人两翼猛扑过去。

  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仿佛经过无数次演练!

  天地间仿佛发出了一声无声巨响,

  嘭!

  骑兵战阵与假想敌重重撞在一起,

  而后迅速穿插,奔涌而过,同时手中长刀不停挥出,

  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冲刺都充满了力量与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很快,分散的骑兵来往两次,迅速在大校场中央汇合,

  就如流水汇聚般顺其自然,没有丝毫滞涩,

  而下一刻,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冲向前方,利用地形与速度优势,在战场上迂回穿梭,

  将假想敌迅速分割为五个大块,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他们的马蹄声如同战鼓,似是不曾停歇,让周遭观看的百姓都觉得心情激昂!

  随着战局的推进,骑兵方阵再次变换阵型,开始分散迎敌。

  他们不再以整体为单位行动,

  而是根据战场形势需要,化整为零,以数十个小队为基对敌人进行多点打击。

  随时融合,随时分散,

  百姓们只觉得热闹无比,英勇不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大校场的武将以及诸多将领,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心中对这享有盛名的前军斥候部再无低估,

  以如今表现出来的战阵掌控,当之无愧的大明精锐!

  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各处战阵的将领都在随时更换,

  但军阵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嘈杂混乱,反而阵型多变,原本猛烈的骑兵战阵陡然间多了几分变幻诡谲!

  他们的眸子在为首那名年轻将领身上停留,

  据说年纪还不到二十,而其军中的领军将领大多都是北地边民,亦是年轻无比。

  这让不少将领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一上午的时间眨眼而逝,转眼就便到了午时,

  热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礼兵一事也进入了尾声。

  伴随着诸多太监以及诸多军卒的一声“礼毕”,

  烈阳高照之际,洪武二十一年礼兵结束。

  直到傍晚,前军斥候部等诸多军卒才渡河回到了浦子口城。

  前军斥候部营寨大门打开,军卒们争相涌入,

  这几日一直紧绷的心弦也彻底松了下来,感叹声与叹息声不绝于耳。

  但更多的还是激烈讨论之声,

  军卒们因为激动而涨红了脸,细细说着礼兵事宜,说着咱们是多么多么威风。

  陆云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大帐,将头甲放置一侧,

  慢慢坐了下来,没有用茶杯,而是就拿着茶壶咕咚咕咚喝起了水。

  今日所做之事,远比不得平日操练,

  更比不得行军打仗,却让他身心疲惫。

  万千瞩目之下,容不得有丝毫差池,到场的百姓数目也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

  可能有将近二十万,加之参与礼兵以及在旁护卫的十余万军卒,可能今日应天城内将近四成的人都在大校场。

  仅仅是百姓的有序撤离,就持续了一下午。

  前军斥候部作为骑兵方阵,

  在大校场上演武礼兵,此等殊荣,别无二家。

  而此时,陆云逸也有些想明白了,为何他左右两边都不讨好,处处遭人嫌。

  如今愈演愈烈的文武之争只是一个诱因,真正让他讨嫌的是众目夺魁,

  断人仕途,如同杀人父母,

  前军斥候部在这应天将近二十万军卒中,主骑兵方阵,不知眼红之人要有多少。

  陆云逸咂巴咂巴嘴,脸上闪过一丝无奈,

  或许夺魁之功不仅仅是曹国公在背后使力,

  大将军蓝玉以及五军都督府同样如此,为的就是以他做标杆用作宣传,

  可以想象,今日之后,他的名字也会伴随朝廷贴出的公文邸报被百姓熟知,

  从而吸引不知多少年少有志之人从军。

  想到这,陆云逸心中虽然有些激动,

  但更多的还是谨慎,日后行事要更加小心谨慎,战事一场也不能输。

  正想着,一声高亢且尖锐的声音在军帐外响起,

  “圣旨到——”

  陆云逸眼神一凝,猛地抬起脑袋,

  噌地一下站起身一把抄起放在桌上的头甲,大步迈出军帐。

  走出军帐,前军斥候部的教场上已经立着一行人马,为首的是一名红袍大太监,

  此刻他单手擎天,圣旨放于手掌高高垂下,脸色平静地打量着前军斥候部。

  随着陆云逸走出军帐,

  刘黑鹰武福六张玉等人也匆匆冲了出来,见到那大太监一个个神情激动!

  若是他们没有猜错,应当是朝廷的封赏来了!

  不知不觉,前行队伍中变成了以陆云逸为首,很快他们便来到了校场之上。

  还不等陆云逸开口,那红袍大太监就笑吟吟说道:

  “陆将军,接旨吧。”

  哗啦啦——

  盔甲碰撞之声响起,前军斥候部跪了一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自古英雄出少年,忠勇之士,国家之干臣。

  朕闻陆云逸卿,智勇双全,心怀家国,

  于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入北元王庭腹地,历经千辛万苦,不为名利所动,

  终得北元关键之秘,并定其王庭所在,

  使我大军得以乘胜追击,一战而定乾坤,实乃不世之功勋,朕心甚慰。

  继而,陆卿不辞辛劳,马不停蹄,转战辽王郡,

  面三王叛乱,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亲率将士,屡破敌阵,斩将搴旗,平定辽王郡之乱,

  保境安民,功勋卓著,朕心嘉之。

  更难能可贵者,陆卿重情重义,不忘青梅竹马之情,更显其品德高尚,朕心甚嘉。

  此为彰其功,显朕之褒奖之意,

  特擢升陆云逸卿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领新城卫指挥使诸事、授昭勇将军之衔、传封世袭千户,以彰卿之赫赫战功。

  另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资鼓励。

  又念及陆云逸之妻刘氏贤良淑德,其母深明大义,实为巾帼之楷模。

  朕特封母柳氏三品诰命淑人,妻刘氏四品诰命恭人,

  以彰其德行之美,并赐金帛锦缎,以表朕之嘉许。

  望卿继续秉持忠勇之心,恪尽职守,护卫疆土,保我朝万世基业,不负朕之厚望。

  朕知卿之才,非止于此,未来更待卿大展鸿图,建不世之功业。

  卿之家族,亦当同沐皇恩,世代荣宠。

  钦此。]

  那红袍大太监,手中拂尘一甩,脸上露出盈盈笑意:

  “陆将军,接旨吧。”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陆云逸面露恭敬低下脑袋,那红袍大太监上前一步将圣旨缓缓放至他手中。

  在这之后,他又从身后的太监处接过一道圣旨,将其展开,继而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闻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以安邦定国为己任者,皆为国之栋梁。

  今有副将刘黑鹰,勇猛果敢,忠诚可鉴,

  自随陆云逸将军以来,击北元王庭,转战辽王郡,屡建奇功,威震四方。

  其与陆云逸将军少时玩伴,情深义重,并肩作战,更添佳话,实为吾辈学习之楷模。

  为彰其功,显其德,朕特旨封赏,

  刘黑鹰为新城卫指挥同知,授以怀远将军之衔,并赐世袭千户之勋,赏百金,锦百匹,以资鼓励,

  望其继续效忠朝廷,保国安民。

  朕亦不忘其他有功之臣。

  千夫长武福六英勇善战,于北征大军屡立功勋,特擢升为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彰其勇。

  另,千户钱宏,才略出众,治军有方,

  于军伍之中深得人心,特命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以资鼓励,望其继续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

  再者,张玉者,前朝枢密知院,虽朝代更迭,然其心怀国家,矢志不渝,曾为国立功,朕心甚念。

  今特封张玉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示朕之宽仁与不忘旧功之意。

  朕望诸卿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我大明万世基业。

  钦此!]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中多了一些激昂,

  直至此刻,那红袍太监才缓慢上前,将圣旨递了过来,

  又从其身后太监手中接过五军都督府对于其他军卒的封赏文书,同样递了过来。

  陆云逸接过,再次朗声开口:

  “臣代前军斥候部一众军卒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代对武官的抚恤制度较为完备,

  太祖洪武元年即颁布了《优恤将士令》,

  洪武四年又“命中书省定军官军士优给之制”,主要限于对阵亡将士的抚恤。

  普通卫所军官也享有一些经济优遇,

  如“户无承袭之人”可以“全俸优养终身”。

  奉天承运皇帝这一名头是朱元璋才开始用的,

  圣旨中开头一般有“制曰”,“诏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

  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

  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三种形式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诏曰“多用于法令等国家大事颁行之时;

  “制曰”多用于赏赐,这里的赏赐是封号、财物等,一般不用于升迁;

  “敕曰“多用于官员升迁,起到警示之意。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