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86章 武人青黄不接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7:49:17 源网站:2k小说网
  天色大亮,北征大军的号角声悠远悠长,穿透了落下的稀薄雾气,

  回荡在整个军寨中,宣告着这一日的行程开始。

  前军营寨的军卒们已经收整了帐篷,栅栏,以及诸多事物,

  绵延不绝的马车驴车沿着官道开始前行,似是无穷无尽。

  直到这个时候,中军的军卒们才纷纷从简陋军帐内走出,

  脸上带着疲惫,迅速整理所携所带,开始重复前军在先前所做之事。

  军卒吵闹声,马蹄嘶鸣声,甲胄长刀碰撞声此起彼伏,

  军卒们从南向北,依次开始拆卸帐篷,

  他们用力拉扯绳索,使帐篷缓缓倒下,

  小心翼翼地卷起帆布,用绳索捆扎得整整齐齐,装载上马车。

  炊烟袅袅升起,与晨光交织在一起,

  干完活的军卒端着碗站立在军寨中,匆匆进食,

  在中军走后,后军的军卒将会重复这一过程。

  到了晚上,前军会提前抵达预设好的安营扎寨地,

  提前安营扎寨然后生火做饭,等待中军后军依次到来。

  中军大帐,一袭青衫,长相文雅的随军御史杜蓬匆匆而来,

  见中军大帐还未开始拆卸,悄无声息松了口气,

  随意擦了擦额头细汗,忙不迭地进入,

  这是他每一日都要做的活计,

  将中军大帐内的古玩字画尽数收起,

  起初这不是他的活计,但自从他亲眼见到一名军卒毛手毛脚,将一幅唐代名画用那黝黑短粗的手指戳了一个洞后,他便主动接过了这个活计。

  这些名贵字画都是从北元王庭所得,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

  若是损坏,那是大明的损失。

  再者,他也借此每日来中军大帐,

  见一见中军大帐的奢靡之举,回去好记录,等回到应天后一并弹劾。

  一进入其中,御史杜蓬便愣住了,

  他一眼就看到了大帐左侧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山水画,

  略微呆愣了片刻,他发出一声惊呼,

  “哎哟!”

  连忙急匆匆走上前去,眼睛也眯了起来,迅速打量,

  而后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发现了“范宽”的题字。

  “重山迭峰,雄深苍莽,范宽.范宽所作!”

  杜蓬的呼吸一点点急促,眼角微微**,

  心中没来由地涌现出一股愤怒,甚至还发出了一声重重埋怨:

  “此等名画,怎么能堂而皇之地挂在这里,若是出了什么差池,可如何是好!!”

  杜蓬视线来回扫动,很快便看到了中央铜炉中冒出的袅袅青烟,

  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要晕倒,

  北宋的纸到如今已经有数百年,怎么能浸润水汽!

  “造孽,造孽啊!!”

  杜蓬牙关紧咬,连忙小心翼翼地将那幅画取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收整,

  他已经在心里决定,忙完这里的活计就书写弹劾奏疏,

  甚至弹劾的辞藻已经在心里定下:

  “大将军玉行止有违圣德,不敬先贤之遗风,暴殄天物于古董之器,铺张浪费,奢靡无度,有伤国体,悖逆圣心!!”

  一个时辰后,北征大军开始缓缓前行,

  前军斥候部回归的消息也因为发赏钱一事而变得人人熟知,

  起初这个消息只在前军传播,

  但因为赶路的日子尤为枯燥,一点趣事就变得广为熟知,

  军卒们口口相传,很快便蔓延到中军以及后军,

  打一个月仗就给二十两银子赏钱。

  这个消息无疑是给军卒们泼了一盆冷水,只觉得天塌了,

  这盆冷水非但没有给他们降温,反而让他们心中愈发火热,想着什么时候能再打仗。

  现如今大明打仗打的就是真金白银,只要敢卖命,朝廷真的给银子。

  中军,蓝玉没有如往常一般骑在战马上,

  而是一反常态地坐在马车里,

  一同在里面的还有申国公邓镇以及长兴侯耿炳文,

  定远侯王弼以及武定侯郭英因为长得壮硕,自带体热,

  所以没能挤进马车,只能黑着脸在外骑马,享受九月的日头。

  马车座位下方放置着冰块,车厢内异常凉爽,三人都穿着常服,显得尤为悠闲。

  蓝玉侧躺着身子,拿着朝廷近些日子的邸报仔细翻看,每一个字都不曾落下。

  长兴侯耿炳文捧着一盆瓜果,正在犹豫吃哪个。

  申国公邓镇饶有兴趣地看着外面绵延不绝的军卒,

  听着他们的小声议论,脸上露出笑容,看向蓝玉:

  “大将军,这小子动作很快啊,

  这还不到一晚,就弄得尽人皆知,

  您看看这些军卒,眼睛都在喷火,

  现在将他们放在战场上,说不得要比几个月前更加摧拉枯朽。”

  蓝玉的视线从邸报上挪开,歪了歪头,

  透过薄如蝉翼的薄纱看向外面,嘴角露出笑容:

  “难得啊,他能体悟到我的意思,这比许多将领要强上许多。”

  邓镇笑着点了点头:

  “的确如此,以后五军都督府再想激励士气,

  就要找像陆云逸这等家世干净、起于微末、重情重义又聪明的人。”

  蓝玉笑了笑没有再说话,

  耿炳文则从筐里掏出了一个甜瓜递了过去,

  自己也拿了一个,狠狠咬了一口,吭哧吭哧说道:

  “再想找这么一个边民,难啊,

  家世干净起于微末的不少,但重情重义还聪明人的人少之又少,

  立了大功转头就娶了青梅竹马,陛下一定喜欢。”

  申国公邓镇颇为认同地点了点头,从一侧匣子中掏出册子上下扫动,

  越看,邓镇脸色愈发难看,有些诧异地说道:

  “咱们大明的汉子莫非都是薄情寡义之辈?

  看看,升了官就换婆**去年就有五个,毁掉婚约的就更多了,此等背信弃义之辈,怎么能奢望其对朝廷尽忠啊。”

  “我看看。”蓝玉将邸报放下,伸手讨要。

  邓镇连忙将册子递了过去,解释道:

  “这是近两年五军都督府从各地寻找记载可培养的年轻将领,年龄在二十到四十之间,共有九十四人。”

  “二十二岁以下的呢?”蓝玉一边看,一边问道。

  邓镇脸色古怪,猛地从窗外看见一道人影前来,抬了抬下巴:

  “来了,就这一个。”

  蓝玉与耿炳文循声望去,

  只见陆云逸身穿甲胄,身骑战马,匆匆行来。

  一时间,蓝玉连忙将放在座位上的腿抬了下来,从靠躺变成了正襟危坐。

  长兴侯也连忙将怀里的大盆放下,推到座位下,又怼了怼一旁的邓镇:

  “愣着干嘛,拿帕子。”

  “哦哦..好。”

  邓镇连忙从暗格中掏出一个干净帕子递了过去,又帮着耿炳文将瓜果丢掉,

  刚一转头,又接过了蓝玉递过来的册子:“给我也拿一条帕子。”

  邓镇连忙又递了一块帕子过去,脸色一黑,有些手忙脚乱,

  在场三人他最小,已经干了一路的活。

  这时,蓝玉又将册子递了过来,吩咐道:

  “这几人都不予提拔,现在不比以往,咱们不缺这几个年轻将领。”

  邓镇点了点头,他的动作也极快,

  从一侧拿出笔,索性将几人的名字划掉,而后说道:

  “剩余的年轻将领,五军都督府会继续考评,若他们还能保持以往的势头,会优先提拔。”

  “嗯,将册子收起来,莫要泄露消息。”

  “是。”

  邓镇连连点头,将册子收了起来。

  马车外,陆云逸赶到此处,

  见到这略显奢华的马车,以及充作车夫的石正玉,险些惊呆了。

  陆云逸呆了呆,连忙缓过思绪,看向石正玉,有些狐疑地问道:

  “石大哥,大将军在里面?”

  石正玉嘿嘿一笑,连连点头:“我帮你通传?”

  这时,陆云逸看到了露出半张脸,那是将眸子投过来的蓝玉,面容一滞,这还有必要通传吗?

  很快,陆云逸就上了马车,掀开帷幕,

  扑面而来的凉气让他眼眉微挑,呼吸一滞,

  北征大军北进时可是怎么辛苦怎么来,日夜赶路。

  但南归时这也太舒爽了。

  “末将陆云逸拜见大将军、申国公、长兴侯爷。”

  “进来坐。”

  长兴侯年纪大了,和颜悦色的模样像是一位邻家老者。

  “来坐这。”邓镇起身来到蓝玉身侧,让出位置。

  陆云逸神情古怪,但还是坐了过去。

  邓镇见他脸上都是汗水,便笑了笑,提醒道:

  “在你一侧的暗格里有帕子,也给本公拿一条。”

  “哦哦.好。”

  陆云逸连忙转身拿出一条帕子,先将自己手擦干,而后又拿过一条递了过来。

  邓镇接过帕子,覆盖在脸上,顿时觉得心情好了许多。

  陆云逸将汗擦完,快速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册子,向蓝玉递了过去:

  “大将军,这是您昨日与我说礼兵一事的章程,都是属下一家之言。”

  蓝玉表情有些诧异,他接过册子,一边翻看一边说:

  “这么快?昨夜没睡?”

  众人循声望去,很快便见到了陆云逸脸上两个大大的黑眼圈。

  陆云逸有些不好意思;

  “回禀大将军,属下是边民,这南方的天气太热了,属下有些不习惯。”

  “那若是去到西南,岂不是更受不了?”蓝玉不停翻看册子,眉头越来越皱。

  陆云逸嘿嘿一笑,抬起手将甲胄拍得啪啪作响:

  “属下今日命军卒将甲胄都穿上了,提前适应着。”

  “小心宛暍,多给军卒准备一些解暑之物。”

  邓镇笑眯眯开口,指了指座位底下:

  “那里有瓜果,都是冰镇的。”

  见陆云逸嘿嘿直笑,没有动作,邓镇继续说道:

  “拿一个吃,也给我拿一个。”

  “好嘞。”

  陆云逸视线一扫,拿了两个最大的出来,一人一个。

  长兴侯耿炳文眉头微皱,像是意识到了什么,没好气地瞥了一眼邓镇,对着陆云逸笑眯眯说道:

  “你还年轻,多干点活。”

  “那是自然,长兴侯爷放心!”

  陆云逸连连点头,吭哧吭哧吃瓜。

  邓镇脸色一黑,同样吭哧吭哧地吃瓜。

  “啪”,蓝玉将册子合上,面露称赞,将册子递给邓镇:

  “不错,很有章法。”

  邓镇连忙接过,将其放在一旁,准备吃完瓜再看。

  蓝玉瞥了他一眼,邓镇连忙将册子放在大腿上,一只手翻看

  越看,他吃瓜咀嚼的速度越慢,脸色也郑重起来,脑袋歪了歪,眉头紧皱,

  长兴侯耿炳文来了兴趣,也将脑袋凑了过来,催促道:

  “看完没。”

  邓镇看完后,一脸意犹未尽地将册子递了过去,看着正在吃瓜的陆云逸,称赞道:

  “你有心了。”

  陆云逸微微一顿,而后继续吃瓜。

  只听邓镇有些感慨地说道:

  “此事是五军都督府有所疏忽,考虑的一直是大明兵锋强盛,

  却没有考虑到那些为大明身死致残的军卒,

  此次北征,大军伤亡不小,

  待本公回去秉明陛下,挑选一些身残军卒参加礼兵,

  就如你所说,让走在最前,以彰显我大明仁德,我大明亦不会忘记与国有功之辈。”

  长兴侯耿炳文此刻也将册子轻轻合上,

  脸上笑容消失无踪,转而变得沉重,轻轻点了点头:

  “理应如此,朝廷想要青壮为国厮杀,银钱要给,重视也应该要给,

  军卒百姓们要得不多,只要让百姓知道,朝廷还惦记着他们就行。”

  “那此事就这般定下,回去我等一同禀明陛下与太子。”

  蓝玉斩钉截铁,此事算是定下了。

  他随即看向陆云逸,嘴角勾起一丝微笑:

  “早晨的事办得不错,此事再办成,大明军伍的声势定然能再次壮大,也能挽回一些颓势了。”

  此话一出,陆云逸迅速将最后两块瓜吃完,脸色凝重,

  长兴侯耿炳文与申国公邓镇亦是如此。

  文武名胜之争自大明立国以来便有,

  但因为科举停了十年,北边也一直在打胜仗,军伍的名声凸显。

  但随着科举重开,对待读书人的一些优待广为流传,军伍的名声越来越弱,

  现如今大明国内趋于稳定,百姓也有生计田产,

  越来越多的良家子宁愿苦读十年考取功名也不愿意投效军伍,这让如今大明有些青黄不接。

  乱世从武,盛世从文此言在大明身上提现的淋漓尽致。

  车厢内的气氛有些凝重。

  过了许久,陆云逸才沉声开口:“大将军,北地的青壮还是愿意从军的。”

  这么一说,场中的气氛更加沉闷,

  今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将丢失两百年的中原之地重新归一,丢失四百年的幽燕之地也重新纳入大明,

  但奈何,大明南北之分尚存,并且愈演愈烈,

  北方因为接临草原向来崇武,

  而南方商贸发达,愈发崇文,

  二者背道而驰,几乎无法避免。

  蓝玉心中忽然想起了陆云逸昨日所说,心中发出一声感慨,南北的确太远了。

  见气氛凝重,陆云逸眨了眨眼睛,连忙开口:

  “大将军,属下先行告退。”

  “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