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大哥、二哥、三哥都在,脸色都不太好。
"老四,你都知道了?"大哥问。
"知道了。"郑昊点头。
"这东村的人太过分了!"二哥气愤地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对,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三哥也说。
"不用。"郑昊平静地说,"他们想闹就让他们闹,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可是老四......"大哥担心地说,"这样下去,村里人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郑昊说,"村里人都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再说了,婚礼还没办呢,到时候他们就知道了。"
"什么意思?"二哥问。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郑昊神秘地笑了笑。
傍晚的时候,村里传来了更多的议论声。有人说郑昊做得对,有人说郑昊确实有点铺张,还有人在观望。
小卖部门口,几个村民在议论。
"我看老四做得没错啊,人家有钱,花自己的钱怎么了?"
"可是东村那边说得也有道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
"什么勤俭节约,他们就是眼红。"
"话也不能这么说,上百桌酒席,确实有点多了。"
"多什么多,老四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能不多吗?"
"就是,听说连海军司令都要来呢。"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我儿子在老四厂里干活,亲耳听老四说的。"
"那...那可了不得。"
议论声传到了郑家,母亲有些担心。
"老四,要不咱们把规模缩小一点?"母亲说,"别让人家说闲话。"
"妈,不用。"郑昊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不会改变。"
"可是......"母亲还想说什么。
"妈,您相信我。"郑昊认真地说,"等婚礼那天,所有的流言蜚语都会不攻自破。"
"那好吧。"母亲叹了口气,"我就听你的。"
夜深了,郑昊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事。东村那些人越来越过分了,但他不在乎。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没开始。等婚礼那天,当李司令、当县长市长、当那些老同事都来了,东村那些人就会知道,他郑昊不是他们能随便诋毁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计划。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说,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水落石出。
进入腊月,天气越来越冷了,但西尧村却越来越热闹。
村里到处都在忙活着准备婚礼的事。村口搭起了彩门,红绸子在风中飘扬。村委会的大院也被借来摆酒席,工人们正在搭棚子。
"老四,你看这彩门怎么样?"大哥站在村口,指着刚搭好的彩门问。
郑昊抬头看了看,红色的彩门上写着"百年好合"四个大字,两边挂着大红灯笼。
"挺好的。"郑昊点头,"大哥辛苦了。"
"辛苦什么,都是应该的。"大哥笑了,"对了,厨师班子也联系好了,李师傅带着十几个徒弟,明天就到。"
"那就好。"郑昊说。
"还有酒席用的桌椅板凳,我从镇上借了一百套。"大哥说,"应该够用了。"
"够了够了。"郑昊说。
正说着,村口传来汽车的声音。一辆卡车开了进来,车上装满了东西。
"这是什么?"郑昊问。
"酒水和食材。"三哥从车上跳下来,"我从县城采购回来的。老四你看,茅台酒二十箱,青岛啤酒五十箱,还有各种食材,光猪肉就买了五百斤。"
"这么多?"郑昊有些吃惊。
"不多不多。"三哥说,"上百桌酒席,这些还不一定够呢。我还订了一百只鸡、五十条鱼,明天会送来。"
"三哥辛苦了。"郑昊说。
"不辛苦。"三哥笑了,"对了,账本我都记着呢,回头给你看。"
"不用看,我相信你。"郑昊说。
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都聚在郑家帮忙。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做点心,有的在洗菜切菜。
"秀花,你家这次可真是大喜事啊。"王婶一边包饺子一边说。
"是啊,老四终于要成家了。"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听说来的客人可不少?"刘婶问。
"可不是嘛,北京来的就有二三十个。"母亲说,"还有县里市里的领导,加上咱们村的乡亲们,一共得一百多桌呢。"
"一百多桌!"几个婶子都吃了一惊,"这可是大场面啊。"
"就是就是。"张婶说,"咱们村什么时候办过这么大的婚礼?"
"所以你们得多帮帮忙。"母亲说,"到时候客人多,我怕招待不过来。"
"这个你放心。"王婶说,"我们几个已经商量好了,到时候分工负责,保证不会出乱子。"
"那就太好了。"母亲感激地说。
正说着,院子外面传来喧哗声。
"来客人了!"有人喊道。
郑昊走出去一看,只见村口停着两辆小汽车,几个人正从车上下来。
"老郑!"为首的一个中年人远远地喊道。
郑昊定睛一看,是老张!还有老王、小刘,都是当年一起工作的老同事。
"老张!"郑昊激动地跑过去,"你们怎么来这么早?婚礼还有两天呢。"
"我们想早点来看看你啊。"老张拍着郑昊的肩膀,"多少年没见了,让我看看,嗯,还是那个样子,没变。"
"你们也没变。"郑昊笑着说,"来来来,进屋坐。"
"等等,"老张指着后面的车,"还有人呢。"
后面的车门打开,又下来几个人。郑昊一看,更加惊喜了,是当年项目组的刘总工,还有几个老工程师。
"刘总工!"郑昊快步走过去。
"小郑啊。"刘总工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了,但精神很好,"听说你要结婚,我特意来看看你。"
"您能来,我太高兴了。"郑昊激动地说。
"应该的应该的。"刘总工笑着说,"当年你在项目组表现那么好,现在回乡发展,我得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来来来,都进屋。"郑昊招呼着。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进了院子。村里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议论纷纷。
"这些都是北京来的?"
"看着就像大人物。"
"你看那辆车,真气派。"
"老四真有出息,认识这么多人。"
母亲赶紧招呼着:"快进屋快进屋,外面冷。"
屋里很快就坐满了人。母亲和几个嫂子忙着倒茶倒水,拿出瓜子花生招待。
"小郑,你这村子不错啊。"老张环顾四周,"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是啊,房子都是新盖的。"老王也说,"看着挺富裕的。"
"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郑昊说,"村里办了企业,大家生活都好了。"
"我听说你办了个厂子?"刘总工问,"做什么的?"
"做拖拉机、汽车、电视机。"郑昊说,"现在有200多个工人。"
"200多人?"几个老同事都吃了一惊,"规模不小啊。"
"还行吧。"郑昊谦虚地说。
"别谦虚了。"老张笑着说,"我打听过了,你这厂子一个月能赚几十万呢。"
"是吗?"刘总工眼睛一亮,"那可不得了。"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郑昊说。
"对了,"老王突然说,"我们能去你厂里参观参观吗?"
"当然可以。"郑昊说,"下午我就带你们去。"
"那太好了。"几个老同事都很期待。
"老四,你都知道了?"大哥问。
"知道了。"郑昊点头。
"这东村的人太过分了!"二哥气愤地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对,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三哥也说。
"不用。"郑昊平静地说,"他们想闹就让他们闹,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可是老四......"大哥担心地说,"这样下去,村里人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郑昊说,"村里人都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再说了,婚礼还没办呢,到时候他们就知道了。"
"什么意思?"二哥问。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郑昊神秘地笑了笑。
傍晚的时候,村里传来了更多的议论声。有人说郑昊做得对,有人说郑昊确实有点铺张,还有人在观望。
小卖部门口,几个村民在议论。
"我看老四做得没错啊,人家有钱,花自己的钱怎么了?"
"可是东村那边说得也有道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
"什么勤俭节约,他们就是眼红。"
"话也不能这么说,上百桌酒席,确实有点多了。"
"多什么多,老四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能不多吗?"
"就是,听说连海军司令都要来呢。"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我儿子在老四厂里干活,亲耳听老四说的。"
"那...那可了不得。"
议论声传到了郑家,母亲有些担心。
"老四,要不咱们把规模缩小一点?"母亲说,"别让人家说闲话。"
"妈,不用。"郑昊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不会改变。"
"可是......"母亲还想说什么。
"妈,您相信我。"郑昊认真地说,"等婚礼那天,所有的流言蜚语都会不攻自破。"
"那好吧。"母亲叹了口气,"我就听你的。"
夜深了,郑昊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事。东村那些人越来越过分了,但他不在乎。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没开始。等婚礼那天,当李司令、当县长市长、当那些老同事都来了,东村那些人就会知道,他郑昊不是他们能随便诋毁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计划。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说,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水落石出。
进入腊月,天气越来越冷了,但西尧村却越来越热闹。
村里到处都在忙活着准备婚礼的事。村口搭起了彩门,红绸子在风中飘扬。村委会的大院也被借来摆酒席,工人们正在搭棚子。
"老四,你看这彩门怎么样?"大哥站在村口,指着刚搭好的彩门问。
郑昊抬头看了看,红色的彩门上写着"百年好合"四个大字,两边挂着大红灯笼。
"挺好的。"郑昊点头,"大哥辛苦了。"
"辛苦什么,都是应该的。"大哥笑了,"对了,厨师班子也联系好了,李师傅带着十几个徒弟,明天就到。"
"那就好。"郑昊说。
"还有酒席用的桌椅板凳,我从镇上借了一百套。"大哥说,"应该够用了。"
"够了够了。"郑昊说。
正说着,村口传来汽车的声音。一辆卡车开了进来,车上装满了东西。
"这是什么?"郑昊问。
"酒水和食材。"三哥从车上跳下来,"我从县城采购回来的。老四你看,茅台酒二十箱,青岛啤酒五十箱,还有各种食材,光猪肉就买了五百斤。"
"这么多?"郑昊有些吃惊。
"不多不多。"三哥说,"上百桌酒席,这些还不一定够呢。我还订了一百只鸡、五十条鱼,明天会送来。"
"三哥辛苦了。"郑昊说。
"不辛苦。"三哥笑了,"对了,账本我都记着呢,回头给你看。"
"不用看,我相信你。"郑昊说。
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都聚在郑家帮忙。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做点心,有的在洗菜切菜。
"秀花,你家这次可真是大喜事啊。"王婶一边包饺子一边说。
"是啊,老四终于要成家了。"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听说来的客人可不少?"刘婶问。
"可不是嘛,北京来的就有二三十个。"母亲说,"还有县里市里的领导,加上咱们村的乡亲们,一共得一百多桌呢。"
"一百多桌!"几个婶子都吃了一惊,"这可是大场面啊。"
"就是就是。"张婶说,"咱们村什么时候办过这么大的婚礼?"
"所以你们得多帮帮忙。"母亲说,"到时候客人多,我怕招待不过来。"
"这个你放心。"王婶说,"我们几个已经商量好了,到时候分工负责,保证不会出乱子。"
"那就太好了。"母亲感激地说。
正说着,院子外面传来喧哗声。
"来客人了!"有人喊道。
郑昊走出去一看,只见村口停着两辆小汽车,几个人正从车上下来。
"老郑!"为首的一个中年人远远地喊道。
郑昊定睛一看,是老张!还有老王、小刘,都是当年一起工作的老同事。
"老张!"郑昊激动地跑过去,"你们怎么来这么早?婚礼还有两天呢。"
"我们想早点来看看你啊。"老张拍着郑昊的肩膀,"多少年没见了,让我看看,嗯,还是那个样子,没变。"
"你们也没变。"郑昊笑着说,"来来来,进屋坐。"
"等等,"老张指着后面的车,"还有人呢。"
后面的车门打开,又下来几个人。郑昊一看,更加惊喜了,是当年项目组的刘总工,还有几个老工程师。
"刘总工!"郑昊快步走过去。
"小郑啊。"刘总工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了,但精神很好,"听说你要结婚,我特意来看看你。"
"您能来,我太高兴了。"郑昊激动地说。
"应该的应该的。"刘总工笑着说,"当年你在项目组表现那么好,现在回乡发展,我得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来来来,都进屋。"郑昊招呼着。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进了院子。村里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议论纷纷。
"这些都是北京来的?"
"看着就像大人物。"
"你看那辆车,真气派。"
"老四真有出息,认识这么多人。"
母亲赶紧招呼着:"快进屋快进屋,外面冷。"
屋里很快就坐满了人。母亲和几个嫂子忙着倒茶倒水,拿出瓜子花生招待。
"小郑,你这村子不错啊。"老张环顾四周,"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是啊,房子都是新盖的。"老王也说,"看着挺富裕的。"
"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郑昊说,"村里办了企业,大家生活都好了。"
"我听说你办了个厂子?"刘总工问,"做什么的?"
"做拖拉机、汽车、电视机。"郑昊说,"现在有200多个工人。"
"200多人?"几个老同事都吃了一惊,"规模不小啊。"
"还行吧。"郑昊谦虚地说。
"别谦虚了。"老张笑着说,"我打听过了,你这厂子一个月能赚几十万呢。"
"是吗?"刘总工眼睛一亮,"那可不得了。"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郑昊说。
"对了,"老王突然说,"我们能去你厂里参观参观吗?"
"当然可以。"郑昊说,"下午我就带你们去。"
"那太好了。"几个老同事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