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一个上午,父亲郑大山一早就起来了,在院子里仔细擦拭着自行车。
"老郑,你这是要去哪儿?"母亲李秀花端着洗脸水出来,看见他的样子就问。
"去镇上找刘先生看日子。"郑大山一边擦车一边说,"老四的婚事不能再拖了,得赶紧定下来。"
"那你路上小心点。"母亲叮嘱道,"刘先生那儿可不好找,你别走错路。"
"放心吧,我记得路。"郑大山说着,推着自行车出了门。
村口的王大爷正在树荫下乘凉,看见郑大山推着车,就喊道:"老郑,这大早晨的去哪儿?"
"去镇上找刘先生看日子。"郑大山停下车,笑着说。
"看日子?"王大爷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哎呀,是老四要成家了吧?"
"可不是嘛。"郑大山脸上满是笑容,"都二十四了,该成家了。"
"这是大喜事啊!"王大爷高兴地说,"老四这孩子有出息,娶的姑娘也好。赵老师那姑娘我见过,长得标致,还有文化。"
"是啊,我们也觉得晓兰这孩子不错。"郑大山说。
"那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王大爷挥挥手,"记得回来告诉我一声,定哪天了。"
"行,回来就告诉你。"郑大山说完,骑上车走了。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王大爷回到家,就跟老伴说了这事。
"听说了吗?老郑去找刘先生看日子了,老四要成家了!"
"哎呀,这是大喜事啊!老四这孩子可是咱们村的骄傲。"
"可不是嘛,现在开着大厂子,一个月赚好几万呢。"
"听说他对工人可好了,工资都涨到七十块了。"
"那可不,我儿子就在他厂里干活,天天回来说郑厂长怎么怎么好。"
村里的小卖部门口,几个妇女也在议论。
"郑家老四要结婚了,你们听说了吗?"
"听说了听说了,就是不知道定哪天。"
"肯定得办得热热闹闹的,老四现在可是大人物。"
"听说县里领导都认识他呢。"
"那当然,人家厂子办得多好啊,县里还想让他帮扶其他村的企业呢。"
镇上,郑大山找到了刘先生的家。刘先生是镇上有名的老先生,看日子、算命都很准,方圆几十里的人家办大事都找他。
"刘先生在家吗?"郑大山在门口喊道。
"谁啊?"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随后门开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探出头来,"哎呀,是老郑啊,快进来快进来。"
"刘先生好。"郑大山客气地说,"今天来是想请您帮忙看个日子。"
"看日子?"刘先生笑了,"谁家的喜事?"
"我家老四要成家了。"郑大山说。
"哦?就是那个办大厂子的老四?"刘先生眼睛一亮,"我听说过,好小伙子!有出息!"
"您过奖了。"郑大山谦虚地说。
"快坐快坐。"刘先生让郑大山进屋坐下,"我这就给你看看。小四和那姑**生辰八字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带来了。"郑大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郑昊和赵晓兰的生辰八字。
刘先生接过纸,戴上老花镜,拿出一本厚厚的黄历,开始翻看。他一边翻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不时地用手指在书上比划着。
"嗯......不错不错,这两个孩子的八字很合。"刘先生说,"男的有贵人相助,女的旺夫益子,是一对好姻缘。"
"那日子呢?"郑大山着急地问。
"别急别急。"刘先生继续翻看,"今年下半年......嗯,腊月有几个好日子。"
他拿起笔,在一张红纸上写写画画,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
"我看啊,腊月二十三最好。"刘先生说,"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而且是小年前一天,喜上加喜。"
"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在心里算了算,"那不就是还有四个月?"
"对,四个月。"刘先生说,"时间正好,不急不慢。太急了准备不充分,太晚了又耽误事。"
"那就听您的,就定腊月二十三。"郑大山高兴地说。
"好好好。"刘先生把写好的红纸递给郑大山,"这上面写着时辰、方位,你拿回去给老四看看。"
"谢谢刘先生。"郑大山接过红纸,又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这是您的辛苦费。"
"哎呀,太多了太多了。"刘先生推辞道,"你们家老四对村里这么好,我怎么能收这么多钱?"
"您该收就收,这是规矩。"郑大山坚持把钱放在桌上,"您忙活了大半天,这钱您必须收着。"
"那好吧。"刘先生见推辞不过,就收下了,"那我就祝老四和他媳妇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谢谢刘先生,谢谢。"郑大山高兴地告辞出来。
回村的路上,郑大山心情很好,一边骑车一边哼着小曲。老四终于要成家了,他这个当爹的心里也踏实了。
到了村口,王大爷还在那儿等着呢。
"老郑,怎么样?定下来了?"王大爷急忙问。
"定了,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停下车,笑着说。
"腊月二十三?好日子啊!"王大爷高兴地说,"那可得好好准备准备。"
"可不是嘛。"郑大山说,"我得赶紧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回到家,全家人都在等着呢。大哥、二哥、三哥都在,连三个嫂子也来了。
"爸,怎么样?"大哥急忙问。
"看好了,腊月二十三,好日子!"郑大山把红纸摊在桌上,"刘先生说了,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
"腊月二十三?"母亲扳着手指头算,"那就是还有四个月。时间够吗?"
"够了够了,四个月呢。"大嫂说,"我当年结婚,也就准备了两个月。"
"那可不一样。"母亲说,"老四这婚礼得好好办,不能马虎。"
"妈说得对。"二嫂也说,"老四现在可不比当年,来的客人肯定很多,得提前准备。"
"那得赶紧张罗起来。"母亲站起来,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得买新家具、新被褥,还得做新衣裳。对了,还得找厨师班子,订酒席......"
"妈,您别急。"郑昊这时候从外面进来,刚从厂里回来,"慢慢准备,不着急。"
"怎么能不急?"母亲瞪了他一眼,"婚礼可是大事,马虎不得。你看看人家,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
"妈说得对。"大哥郑建国说,"老四,你这婚礼得好好办。你现在是咱们村的名人,婚礼办得好,也给咱们村长脸。"
"对对对。"二哥郑建军也说,"而且你那些老同事都要来,咱们不能让人家笑话。"
"那行,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郑昊笑了,"我听你们的。"
"这才对嘛。"母亲满意地点点头,"那我现在就去找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商量商量。"
"妈,您歇会儿,喝口水再去。"大嫂赶紧倒了杯水递过去。
"不用不用,这事得抓紧。"母亲接过水喝了一口,就匆匆出门了。
郑昊看着母亲急匆匆的背影,心里暖暖的。虽然自己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个需要操心的孩子。
"老郑,你这是要去哪儿?"母亲李秀花端着洗脸水出来,看见他的样子就问。
"去镇上找刘先生看日子。"郑大山一边擦车一边说,"老四的婚事不能再拖了,得赶紧定下来。"
"那你路上小心点。"母亲叮嘱道,"刘先生那儿可不好找,你别走错路。"
"放心吧,我记得路。"郑大山说着,推着自行车出了门。
村口的王大爷正在树荫下乘凉,看见郑大山推着车,就喊道:"老郑,这大早晨的去哪儿?"
"去镇上找刘先生看日子。"郑大山停下车,笑着说。
"看日子?"王大爷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哎呀,是老四要成家了吧?"
"可不是嘛。"郑大山脸上满是笑容,"都二十四了,该成家了。"
"这是大喜事啊!"王大爷高兴地说,"老四这孩子有出息,娶的姑娘也好。赵老师那姑娘我见过,长得标致,还有文化。"
"是啊,我们也觉得晓兰这孩子不错。"郑大山说。
"那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王大爷挥挥手,"记得回来告诉我一声,定哪天了。"
"行,回来就告诉你。"郑大山说完,骑上车走了。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王大爷回到家,就跟老伴说了这事。
"听说了吗?老郑去找刘先生看日子了,老四要成家了!"
"哎呀,这是大喜事啊!老四这孩子可是咱们村的骄傲。"
"可不是嘛,现在开着大厂子,一个月赚好几万呢。"
"听说他对工人可好了,工资都涨到七十块了。"
"那可不,我儿子就在他厂里干活,天天回来说郑厂长怎么怎么好。"
村里的小卖部门口,几个妇女也在议论。
"郑家老四要结婚了,你们听说了吗?"
"听说了听说了,就是不知道定哪天。"
"肯定得办得热热闹闹的,老四现在可是大人物。"
"听说县里领导都认识他呢。"
"那当然,人家厂子办得多好啊,县里还想让他帮扶其他村的企业呢。"
镇上,郑大山找到了刘先生的家。刘先生是镇上有名的老先生,看日子、算命都很准,方圆几十里的人家办大事都找他。
"刘先生在家吗?"郑大山在门口喊道。
"谁啊?"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随后门开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探出头来,"哎呀,是老郑啊,快进来快进来。"
"刘先生好。"郑大山客气地说,"今天来是想请您帮忙看个日子。"
"看日子?"刘先生笑了,"谁家的喜事?"
"我家老四要成家了。"郑大山说。
"哦?就是那个办大厂子的老四?"刘先生眼睛一亮,"我听说过,好小伙子!有出息!"
"您过奖了。"郑大山谦虚地说。
"快坐快坐。"刘先生让郑大山进屋坐下,"我这就给你看看。小四和那姑**生辰八字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带来了。"郑大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郑昊和赵晓兰的生辰八字。
刘先生接过纸,戴上老花镜,拿出一本厚厚的黄历,开始翻看。他一边翻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不时地用手指在书上比划着。
"嗯......不错不错,这两个孩子的八字很合。"刘先生说,"男的有贵人相助,女的旺夫益子,是一对好姻缘。"
"那日子呢?"郑大山着急地问。
"别急别急。"刘先生继续翻看,"今年下半年......嗯,腊月有几个好日子。"
他拿起笔,在一张红纸上写写画画,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
"我看啊,腊月二十三最好。"刘先生说,"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而且是小年前一天,喜上加喜。"
"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在心里算了算,"那不就是还有四个月?"
"对,四个月。"刘先生说,"时间正好,不急不慢。太急了准备不充分,太晚了又耽误事。"
"那就听您的,就定腊月二十三。"郑大山高兴地说。
"好好好。"刘先生把写好的红纸递给郑大山,"这上面写着时辰、方位,你拿回去给老四看看。"
"谢谢刘先生。"郑大山接过红纸,又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这是您的辛苦费。"
"哎呀,太多了太多了。"刘先生推辞道,"你们家老四对村里这么好,我怎么能收这么多钱?"
"您该收就收,这是规矩。"郑大山坚持把钱放在桌上,"您忙活了大半天,这钱您必须收着。"
"那好吧。"刘先生见推辞不过,就收下了,"那我就祝老四和他媳妇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谢谢刘先生,谢谢。"郑大山高兴地告辞出来。
回村的路上,郑大山心情很好,一边骑车一边哼着小曲。老四终于要成家了,他这个当爹的心里也踏实了。
到了村口,王大爷还在那儿等着呢。
"老郑,怎么样?定下来了?"王大爷急忙问。
"定了,腊月二十三。"郑大山停下车,笑着说。
"腊月二十三?好日子啊!"王大爷高兴地说,"那可得好好准备准备。"
"可不是嘛。"郑大山说,"我得赶紧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回到家,全家人都在等着呢。大哥、二哥、三哥都在,连三个嫂子也来了。
"爸,怎么样?"大哥急忙问。
"看好了,腊月二十三,好日子!"郑大山把红纸摊在桌上,"刘先生说了,这天宜嫁娶,百事大吉。"
"腊月二十三?"母亲扳着手指头算,"那就是还有四个月。时间够吗?"
"够了够了,四个月呢。"大嫂说,"我当年结婚,也就准备了两个月。"
"那可不一样。"母亲说,"老四这婚礼得好好办,不能马虎。"
"妈说得对。"二嫂也说,"老四现在可不比当年,来的客人肯定很多,得提前准备。"
"那得赶紧张罗起来。"母亲站起来,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得买新家具、新被褥,还得做新衣裳。对了,还得找厨师班子,订酒席......"
"妈,您别急。"郑昊这时候从外面进来,刚从厂里回来,"慢慢准备,不着急。"
"怎么能不急?"母亲瞪了他一眼,"婚礼可是大事,马虎不得。你看看人家,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
"妈说得对。"大哥郑建国说,"老四,你这婚礼得好好办。你现在是咱们村的名人,婚礼办得好,也给咱们村长脸。"
"对对对。"二哥郑建军也说,"而且你那些老同事都要来,咱们不能让人家笑话。"
"那行,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郑昊笑了,"我听你们的。"
"这才对嘛。"母亲满意地点点头,"那我现在就去找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商量商量。"
"妈,您歇会儿,喝口水再去。"大嫂赶紧倒了杯水递过去。
"不用不用,这事得抓紧。"母亲接过水喝了一口,就匆匆出门了。
郑昊看着母亲急匆匆的背影,心里暖暖的。虽然自己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个需要操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