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昊开始回忆前世关于彩电的知识。彩色显像管比黑白的复杂多了,需要三个电子枪,还有荫罩板、荧光粉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国内的技术还不太成熟,主要靠进口。

  但是,他记得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彩电技术就开始成熟了。如果现在就开始储备技术,等时机成熟了,就能快速切入彩电市场。

  液晶、等离子、LED......这些在后世已经很普及的技术,现在连概念都没有。但他知道,这才是未来真正的方向。

  只可惜,这些技术现在实现不了。材料、工艺、设备,哪一样都不具备。

  "得一步步来。"郑昊自言自语,"先把彩电技术搞透,再考虑更远的事。"

  下午的时候,李明华从济南回来了,设备买得很顺利。

  "郑总,东西都买回来了。"李明华兴奋地说,"我还顺便打听了一下,济南有个技术员,专门搞显像管维修的,手艺特别好。"

  "哦?在哪个厂?"

  "不在厂里,自己在家修电视机。"李明华说,"我打听到他的地址了,要不咱们去找他谈谈?"

  "行,等设备装好了,咱们就去找他。"郑昊点头。

  接下来几天,李明华带着小王和小张忙着搭建工作间、安装设备。郑昊也经常过去指导,把显像管的原理和维修技术详细讲解给他们听。

  "郑总,您懂得真多。"小王佩服地说,"这些东西我们在学校都没学过。"

  "慢慢学,以后机会多的是。"郑昊笑了笑。

  其实他讲的这些,都是前世积累的知识。在后世,显像管早就被淘汰了,但基本原理他还记得很清楚。

  到了第五天,工作间搭好了,设备也调试完成。

  "郑总,可以开始修了。"李明华说。

  "好,咱们先拿几个坏的显像管试试手。"郑昊说。

  在郑昊的指导下,李明华小心翼翼地把显像管拆开,用真空泵重新抽真空,然后调整电子枪的位置,最后重新封口。

  整个过程花了两个多小时,但当修好的显像管装到电视机上,画面清晰稳定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坏了。

  "成了!真成了!"小王激动地喊道。

  "别高兴得太早。"郑昊说,"还要测试一下稳定性,至少要连续开机24小时不出问题才行。"

  接下来几天,他们连续修了30多个显像管,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

  "郑总,按这个速度,一个星期就能把这批显像管都修好。"李明华高兴地说。

  "嗯,不错。"郑昊点头,"你们三个好好学,以后这就是咱们厂的核心技术之一。"

  晚上回到家,郑昊把这几天的进展跟赵晓兰说了。

  "你真厉害。"赵晓兰由衷地赞叹,"这么难的技术都能搞定。"

  "也没那么难。"郑昊笑了笑,"关键是要懂原理,剩下的就是细心和耐心了。"

  "对了,教育局的同志明天要来谈职业学校的事。"赵晓兰提醒道。

  "嗯,我知道。"郑昊点头,"这事对咱们很重要,一定要谈好。"

  "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除了常规的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这些专业,还可以开设一些新专业。"郑昊说,"比如数控技术、电视机维修,甚至可以开设汽车维修专业。"

  "这些专业现在有需求吗?"赵晓兰问。

  "现在可能不多,但以后肯定需要。"郑昊认真地说,"你想啊,现在电视机、汽车越来越多,肯定需要维修人员。如果我们提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等市场起来了,这些学生就成了抢手货。"

  "你说得对。"赵晓兰点头,"还是你想得远。"

  "对了,"郑昊突然想起什么,"明天谈合作的时候,我想提个建议。"

  "什么建议?"

  "咱们除了出设备和技术,还可以给学校提供奖学金。"郑昊说,"每年拿出一笔钱,奖励那些学习好、技术强的学生。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好好学,也能让他们记住咱们厂的好。"

  "这个主意好!"赵晓兰眼睛一亮,"这样等他们毕业了,肯定愿意来咱们厂工作。"

  "就是这个道理。"郑昊笑了,"人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投资培养人才,以后回报会更大。"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赵晓兰才回房休息。

  郑昊躺在床上,想着这几天的事。显像管的问题解决了,职业学校的合作也在推进,一切都在按计划发展。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彩色电视、更先进的显示技术、甚至通信设备,这些都是未来要走的路。

  路很长,但他有信心。毕竟,他见过未来的模样,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窗外,月光如水。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传来几声狗叫。

  周末的早晨,郑昊难得睡了个懒觉。最近一直忙着显像管的事,确实有些累了。

  "老三,起床吃饭了!"母亲在外面喊。

  郑昊穿好衣服出来,全家人都在。今天是周日,大家都休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早饭。

  "老三,听说显像管都修好了?"二哥郑建军问。

  "嗯,修好了90多个,剩下十几个确实坏得太厉害,修不了了。"郑昊端起碗,"不过已经够用了,济南那边的订单能按时交货。"

  "那就好,那就好。"母亲松了口气,"这几天看你天天忙到这么晚,我还担心呢。"

  "妈,您别担心。"郑昊笑了笑,"这点事难不倒我。"

  "对了,"大嫂突然说,"昨天村里的王婶跟我说,她家小儿子想到咱们厂干活,问能不能给安排个活。"

  "王婶家小儿子多大了?"郑昊问。

  "十八了,初中毕业就在家待着,也不知道干啥。"大嫂说,"王婶说了,不要高工资,能有个活干就行。"

  郑昊想了想:"让他下周一到厂里来吧,先跟着师傅学,看他能不能吃得了苦。"

  "那我待会儿就去跟王婶说。"大嫂高兴地说。

  "老三啊,"母亲突然叹了口气,"现在村里好多人都想到咱们厂干活,但咱们厂也不能什么人都要啊。"

  "妈说得对。"郑昊点头,"不是我们不想帮乡亲们,但厂子要发展,就得要能干活的人。如果只是为了照顾关系,把不合适的人弄进来,最后反而会影响生产。"

  "我明白这个理。"母亲说,"可有些人不理解啊,觉得你现在有本事了,就该帮衬着大家。"

  "那也得看怎么帮。"郑昊放下筷子,"我可以给他们机会学技术,但学不学得会,能不能干好活,那得看他们自己。"

  "对,就该这样。"大哥郑建国赞同道,"厂子不是养闲人的地方。"

  吃完早饭,郑昊陪着母亲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村里这会儿很热闹,到处都是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