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郑昊召集了家庭会议。除了父母和三个兄弟,还邀请了赵晓兰和几个企业骨干参加。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商量一件重要的事。"郑昊开门见山,"我想用企业的资金,为村里建设一些基础设施。"
"什么基础设施?"郑大山首先问道。
"主要是三个项目:建个卫生所,改善学校条件,修建自来水系统。"郑昊拿出调研报告,"经过这两天的了解,我觉得这些都是村里急需的。"
"需要多少钱?"郑建国直接问到了关键问题。
"总共15万左右。"郑昊说,"卫生所3万,学校2万,自来水和道路10万。"
听到这个数字,会议室里一片安静。15万元,在1981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小昊,这个数字是不是太大了?"郑建国第一个提出质疑,"15万元可以买多少设备?可以开发多少新产品?你要把这些钱投到没有回报的项目上?"
"谁说没有回报?"郑昊反驳道,"村里条件好了,我们的员工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而且好的环境能吸引人才,这对企业发展有好处。"
"这些都是间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郑建国坚持己见,"现在企业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大哥,你这么说就不对了。"郑建军支持弟弟,"昨天秀英差点出事,如果村里有卫生所,至少能先处理一下,不至于那么危险。这是救命的事,怎么能算没回报?"
"我不是反对建卫生所,但是15万元太多了。"郑建国妥协道,"能不能减少一些?比如先建卫生所,其他的以后再说?"
"大哥,你太小气了。"郑国庆也加入了讨论,"现在厂里每月利润40多万,拿出15万做好事算什么?再说,昊弟说得对,这也是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看到兄弟们意见不统一,郑大山发话了:"你们都别争了,听昊子详细说说他的想法。"
郑昊站起来,拿出准备好的资料:"我的想法是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建卫生所,投资3万元,主要是改造房屋、购买设备、聘请医生。第二期改善学校,投资2万元,主要是修缮校舍、添置设备。第三期是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包括自来水、道路硬化、文化设施等。"
"时间安排呢?"王师傅问道。
"第一期马上开始,争取一个月内完成。第二期在春节后,第三期在明年夏天。"郑昊说,"这样既能尽快见效,又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资金压力。"
"资金来源呢?"财务科长关心这个问题。
"企业利润提取10万元,我个人积蓄5万元。"郑昊说,"企业账面上现在有180万现金,拿出10万不会影响正常经营。"
听到郑昊要动用个人积蓄,大家的态度有所松动。特别是李秀花,心疼地说:"昊子,你的钱是准备结婚用的,怎么能都拿出来?"
"妈,钱可以再赚,但是为乡亲们做点好事的机会不多。"郑昊真诚地说,"我和晓兰都同意这样做。"
赵晓兰点头表示支持:"叔叔阿姨,我觉得昊哥的想法很对。我们有能力帮助大家,就应该帮。"
"可是万一企业遇到困难需要资金怎么办?"郑建国还是担心。
"不会的。"郑昊信心满满,"现在市场需求很旺盛,企业发展很稳定。而且15万元分三期投入,不会造成资金紧张。"
"那具体怎么实施?"王师傅问道。
郑昊走到墙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
"我是这么想的,先从最急需的开始。"他指着图上的一个方框说,"卫生所就建在村委会旁边那三间空房里,地方够大,位置也方便。"
"那三间破房子?"郑建军有些疑虑,"房顶都漏雨呢。"
"修修就好了。"郑昊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重新铺地面,刷墙,接水电,大概要八千块钱。然后买些基本设备,听诊器、血压计这些,再备点常用药,一万五差不多够了。"
"医生呢?"李秀花关心地问,"有医生愿意来吗?"
"我已经打听过了,县医院有个老医生快退休了,姓孙,干了三十多年。"郑昊说,"他愿意来,每个月给一百二十块钱工资。"
郑大山算了算:"一个月一百二,一年也就一千四百多块,不算贵。"
"关键是解决大问题啊。"郑建军想起昨晚的惊险,"以后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用往县里跑了。"
郑昊继续说:"学校那边,主要是把房子修修,换些新桌椅。孩子们现在用的桌椅,有些都是从家里搬来的,高低不齐。"
"这个确实该改改。"李秀花点头,"我昨天去学校看了,有些孩子趴在破桌子上写字,看着都心疼。"
"修房子八千,买桌椅一万,再买些教学用具和书,两万块钱够了。"郑昊说,"至于自来水和修路,这个工程大一些,要十万块钱。但一旦修好了,整个村子就变样了。"
王师傅摸着下巴思考:"这三件事,哪个先办?"
"当然是卫生所。"郑建军立即说道,"这是救命的事,不能等。"
"我也觉得应该先办卫生所。"郑昊说,"趁着现在天还不太冷,抓紧把房子修好,争取过年前就能开张。学校可以等到明年开春再搞,自来水的事更不急,慢慢来。"
郑建国虽然心里还有些舍不得,但看到家人都这么支持,也不好再反对:"那就这么定了。不过昊弟,你要保证不影响厂里的正常经营。"
"大哥放心,我心里有数。"郑昊说,"现在厂里每个月利润四十多万,拿出十万来做这些事,完全没问题。"
"十万?"郑大山算了算,"你刚才说的加起来不是十五万吗?"
"我个人再拿五万。"郑昊说,"这些年攒的钱,也该派上用场了。"
赵晓兰握住他的手:"昊哥,你确定要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
"钱放在那里也是放着,用来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值得。"郑昊坚定地说。
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支持郑昊的计划,但要确保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郑昊说,"明天我就去联系孙医生,看看他什么时候能过来。房子改造的事,我找村里的工匠商量一下。"
"我也帮忙。"赵晓兰主动请缨,"学校那边我比较熟悉,可以负责联系教学设备的采购。"
"那我负责财务方面。"郑建国虽然心疼钱,但既然决定了,就要做好,"每一笔支出都要记清楚,不能乱花。"
散会后,郑昊心情很好。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不仅能帮助村民,也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当天晚上,郑昊和赵晓兰又到村里走了一圈,把计划告诉了几户村民。
"真的要建卫生所?"王大娘激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那太好了,以后我这老腰疼就有地方看了。"
"是真的,而且很快就开始建。"郑昊说,"大概一个月后就能开张。"
"昊子,你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张瘸子感激地说,"有了卫生所,我们这些有病的人就有救了。"
村民们的反应让郑昊更加坚定了信心。这件事做对了,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进一步提升他在村里的威望和影响力。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商量一件重要的事。"郑昊开门见山,"我想用企业的资金,为村里建设一些基础设施。"
"什么基础设施?"郑大山首先问道。
"主要是三个项目:建个卫生所,改善学校条件,修建自来水系统。"郑昊拿出调研报告,"经过这两天的了解,我觉得这些都是村里急需的。"
"需要多少钱?"郑建国直接问到了关键问题。
"总共15万左右。"郑昊说,"卫生所3万,学校2万,自来水和道路10万。"
听到这个数字,会议室里一片安静。15万元,在1981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小昊,这个数字是不是太大了?"郑建国第一个提出质疑,"15万元可以买多少设备?可以开发多少新产品?你要把这些钱投到没有回报的项目上?"
"谁说没有回报?"郑昊反驳道,"村里条件好了,我们的员工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而且好的环境能吸引人才,这对企业发展有好处。"
"这些都是间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郑建国坚持己见,"现在企业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大哥,你这么说就不对了。"郑建军支持弟弟,"昨天秀英差点出事,如果村里有卫生所,至少能先处理一下,不至于那么危险。这是救命的事,怎么能算没回报?"
"我不是反对建卫生所,但是15万元太多了。"郑建国妥协道,"能不能减少一些?比如先建卫生所,其他的以后再说?"
"大哥,你太小气了。"郑国庆也加入了讨论,"现在厂里每月利润40多万,拿出15万做好事算什么?再说,昊弟说得对,这也是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看到兄弟们意见不统一,郑大山发话了:"你们都别争了,听昊子详细说说他的想法。"
郑昊站起来,拿出准备好的资料:"我的想法是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建卫生所,投资3万元,主要是改造房屋、购买设备、聘请医生。第二期改善学校,投资2万元,主要是修缮校舍、添置设备。第三期是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包括自来水、道路硬化、文化设施等。"
"时间安排呢?"王师傅问道。
"第一期马上开始,争取一个月内完成。第二期在春节后,第三期在明年夏天。"郑昊说,"这样既能尽快见效,又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资金压力。"
"资金来源呢?"财务科长关心这个问题。
"企业利润提取10万元,我个人积蓄5万元。"郑昊说,"企业账面上现在有180万现金,拿出10万不会影响正常经营。"
听到郑昊要动用个人积蓄,大家的态度有所松动。特别是李秀花,心疼地说:"昊子,你的钱是准备结婚用的,怎么能都拿出来?"
"妈,钱可以再赚,但是为乡亲们做点好事的机会不多。"郑昊真诚地说,"我和晓兰都同意这样做。"
赵晓兰点头表示支持:"叔叔阿姨,我觉得昊哥的想法很对。我们有能力帮助大家,就应该帮。"
"可是万一企业遇到困难需要资金怎么办?"郑建国还是担心。
"不会的。"郑昊信心满满,"现在市场需求很旺盛,企业发展很稳定。而且15万元分三期投入,不会造成资金紧张。"
"那具体怎么实施?"王师傅问道。
郑昊走到墙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
"我是这么想的,先从最急需的开始。"他指着图上的一个方框说,"卫生所就建在村委会旁边那三间空房里,地方够大,位置也方便。"
"那三间破房子?"郑建军有些疑虑,"房顶都漏雨呢。"
"修修就好了。"郑昊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重新铺地面,刷墙,接水电,大概要八千块钱。然后买些基本设备,听诊器、血压计这些,再备点常用药,一万五差不多够了。"
"医生呢?"李秀花关心地问,"有医生愿意来吗?"
"我已经打听过了,县医院有个老医生快退休了,姓孙,干了三十多年。"郑昊说,"他愿意来,每个月给一百二十块钱工资。"
郑大山算了算:"一个月一百二,一年也就一千四百多块,不算贵。"
"关键是解决大问题啊。"郑建军想起昨晚的惊险,"以后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用往县里跑了。"
郑昊继续说:"学校那边,主要是把房子修修,换些新桌椅。孩子们现在用的桌椅,有些都是从家里搬来的,高低不齐。"
"这个确实该改改。"李秀花点头,"我昨天去学校看了,有些孩子趴在破桌子上写字,看着都心疼。"
"修房子八千,买桌椅一万,再买些教学用具和书,两万块钱够了。"郑昊说,"至于自来水和修路,这个工程大一些,要十万块钱。但一旦修好了,整个村子就变样了。"
王师傅摸着下巴思考:"这三件事,哪个先办?"
"当然是卫生所。"郑建军立即说道,"这是救命的事,不能等。"
"我也觉得应该先办卫生所。"郑昊说,"趁着现在天还不太冷,抓紧把房子修好,争取过年前就能开张。学校可以等到明年开春再搞,自来水的事更不急,慢慢来。"
郑建国虽然心里还有些舍不得,但看到家人都这么支持,也不好再反对:"那就这么定了。不过昊弟,你要保证不影响厂里的正常经营。"
"大哥放心,我心里有数。"郑昊说,"现在厂里每个月利润四十多万,拿出十万来做这些事,完全没问题。"
"十万?"郑大山算了算,"你刚才说的加起来不是十五万吗?"
"我个人再拿五万。"郑昊说,"这些年攒的钱,也该派上用场了。"
赵晓兰握住他的手:"昊哥,你确定要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
"钱放在那里也是放着,用来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值得。"郑昊坚定地说。
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支持郑昊的计划,但要确保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郑昊说,"明天我就去联系孙医生,看看他什么时候能过来。房子改造的事,我找村里的工匠商量一下。"
"我也帮忙。"赵晓兰主动请缨,"学校那边我比较熟悉,可以负责联系教学设备的采购。"
"那我负责财务方面。"郑建国虽然心疼钱,但既然决定了,就要做好,"每一笔支出都要记清楚,不能乱花。"
散会后,郑昊心情很好。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不仅能帮助村民,也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当天晚上,郑昊和赵晓兰又到村里走了一圈,把计划告诉了几户村民。
"真的要建卫生所?"王大娘激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那太好了,以后我这老腰疼就有地方看了。"
"是真的,而且很快就开始建。"郑昊说,"大概一个月后就能开张。"
"昊子,你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张瘸子感激地说,"有了卫生所,我们这些有病的人就有救了。"
村民们的反应让郑昊更加坚定了信心。这件事做对了,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进一步提升他在村里的威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