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数控系统,用穿孔纸带输入加工程序。"技术员解释道,"程序里包含了刀具路径、切削参数等所有信息,机床按程序自动执行。"
"能加工什么样的零件?"王家祥问道。
"只要能用车削加工的零件都能做,而且可以加工很复杂的形状。"技术员拿出一个样品,"你看这个零件,有好几个不同的台阶和圆弧,用普通车床很难保证精度,数控车床就没问题。"
参观完车间,马厂长带他们到办公室详细介绍。
"数控机床确实是发展趋势,国外的机械工业已经大量使用了。"马厂长说,"我们厂去年引进了5台数控机床,产品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价格呢?"郑昊关心地问。
"这个比较贵。进口的数控车床要30-50万元一台,数控铣床更贵,要60-80万元。"马厂长说,"不过也有国产的,便宜一些,但性能还是有差距。"
郑昊心里算了一下,一台进口数控车床的价格相当于50台四轮农用车的利润,确实不便宜。
"有没有别的途径?比如技术转让或者合作生产?"郑昊问道。
"这个倒是可能的。"马厂长想了想说,"据我了解,北京机床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数控系统,如果成功的话,成本会大幅降低。另外,我们厂也在考虑与外商合作生产数控机床。"
"那能不能合作?"郑昊眼前一亮。
"可以考虑。"马厂长说,"你们如果有资金投入,我们可以共同投资一条数控机床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设备你们优先使用,多余的对外销售。"
这个提议很有吸引力。既解决了设备需求,又能获得技术能力,还可能带来新的盈利点。
"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回去研究一下。"郑昊说。
回到厂里,郑昊立即召集管理层讨论数控机床项目。
"从技术角度看,引进数控机床是必要的。"王师傅首先表态,"现在我们的产品精度已经接近普通机床的极限,要再提高就必须用数控设备。"
"从市场角度看也有必要。"郑国庆说,"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度就是竞争力。"
"关键是资金问题。"郑建国有些担心,"一台数控机床就要几十万,我们现在的资金够吗?"
郑昊拿出财务报表算了一下:"现在企业账上有180万现金,四轮车投产后现金流很好,资金应该不是问题。"
"那就定了。"郑昊下决心说,"我们与济南机械厂合作开发数控机床项目。先投资100万,引进2台进口数控机床,同时参与国产数控机床的开发。"
与此同时,产品改进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座椅改进小组很快拿出了新方案。新座椅采用弹簧减震结构,座面和靠背都增加了海绵垫,舒适性大大提高。
"这个新座椅坐着确实舒服多了。"郑昊试坐后很满意,"成本增加多少?"
"每套座椅增加成本85元,但用户体验改善很明显。"设计师小王说,"我们还可以设计成可调节的,适应不同身高的驾驶员。"
遮阳棚的设计更简单。技术组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钢管架子,配上防水帆布,既能遮阳又能挡雨。
"这个设计很实用,而且成本不高。"王家祥说,"每套遮阳棚成本120元,可以作为选装件销售。"
燃油经济性改进相对复杂一些。李工程师的团队对发动机进行了重新调校,优化了供油系统的参数。
"经过台架试验,油耗降低了8%。"李工程师汇报,"百公里油耗从12升降到了11升,在同类产品中属于领先水平。"
"实车试验呢?"
"我们用改进后的发动机装了一台车,进行了1000公里的道路试验。平均油耗10.8升,比理论值还要好一点。"
这些技术改进很快应用到了生产中。新款四轮农用车不仅外观更美观,性能也更优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5月初,济南东郊农场的赵科长专门来厂参观,对改进后的四轮车赞不绝口。
"你们这个改进很及时,新车确实比原来的好用多了。"赵科长说,"我们农场决定追加订单,再要15台。"
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技术改进,产品的成本反而降低了。
"虽然座椅和遮阳棚的成本增加了,但通过工艺改进和材料优化,总成本比原来还低了150元。"财务科长算了一笔细账,"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
与济南机械厂的合作也有了进展。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投资200万元建设数控机床生产线,西尧重工出资100万,占50%股份。
"这个合作很有前景。"马厂长在签约仪式上说,"数控机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掌握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形成年产100台的生产能力。"郑昊对这个合作项目充满信心。
技术升级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改进后的四轮农用车在市场上的口碑更好,销售量稳步上升。5月份的销量达到了420台,超过了月产能。
"看来我们的技术升级方向是对的。"王师傅满意地说。
"这只是开始。"郑昊说,"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持续投入,保持领先优势。"
晚上,郑昊和赵晓兰在村里散步时谈到技术升级的话题。
"你们这次技术升级花了不少钱吧?"赵晓兰问道。
"确实不少,前前后后投入了150多万。"郑昊说,"但这是必要的投资,技术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那数控机床项目呢?"
"这是更长远的布局。"郑昊眼中闪着光芒,"数控技术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掌握了这个技术,我们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总是能看得很远。"赵晓兰佩服地说。
"不是我看得远,是时代发展得快。"郑昊感慨地说,"现在不进步,明天就落后。我们必须跑在时代的前面。"
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为西尧重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郑昊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四轮农用车市场的成功开拓,郑昊开始考虑下一个产品项目——小货车。
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从市场调研的反馈来看,1.5吨载重的小货车需求量很大,而且利润空间也比农用车更高。更重要的是,小货车的技术含量更高,能够进一步提升西尧重工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小货车项目立项的事情。"郑昊在会议室里对技术骨干们说道,"这是我们产品线发展的下一个重点。"
王家祥第一个发言:"昊子,我觉得小货车项目很有必要。现在个体户越来越多,运输需求很大,但市场上合适的车型不多。"
"具体说说你的想法。"郑昊很感兴趣。
"我调研过,现在市场上的货车要么是大卡车,载重5吨以上,个体户买不起也用不着;要么是三轮车,载重小又不安全。"王家祥分析道,"1.5吨载重的小货车正好填补这个空白。"
老张师傅也赞同:"从技术角度看,小货车比农用车复杂,但我们有四轮车的技术基础,开发起来不会太困难。"
"能加工什么样的零件?"王家祥问道。
"只要能用车削加工的零件都能做,而且可以加工很复杂的形状。"技术员拿出一个样品,"你看这个零件,有好几个不同的台阶和圆弧,用普通车床很难保证精度,数控车床就没问题。"
参观完车间,马厂长带他们到办公室详细介绍。
"数控机床确实是发展趋势,国外的机械工业已经大量使用了。"马厂长说,"我们厂去年引进了5台数控机床,产品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价格呢?"郑昊关心地问。
"这个比较贵。进口的数控车床要30-50万元一台,数控铣床更贵,要60-80万元。"马厂长说,"不过也有国产的,便宜一些,但性能还是有差距。"
郑昊心里算了一下,一台进口数控车床的价格相当于50台四轮农用车的利润,确实不便宜。
"有没有别的途径?比如技术转让或者合作生产?"郑昊问道。
"这个倒是可能的。"马厂长想了想说,"据我了解,北京机床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数控系统,如果成功的话,成本会大幅降低。另外,我们厂也在考虑与外商合作生产数控机床。"
"那能不能合作?"郑昊眼前一亮。
"可以考虑。"马厂长说,"你们如果有资金投入,我们可以共同投资一条数控机床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设备你们优先使用,多余的对外销售。"
这个提议很有吸引力。既解决了设备需求,又能获得技术能力,还可能带来新的盈利点。
"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回去研究一下。"郑昊说。
回到厂里,郑昊立即召集管理层讨论数控机床项目。
"从技术角度看,引进数控机床是必要的。"王师傅首先表态,"现在我们的产品精度已经接近普通机床的极限,要再提高就必须用数控设备。"
"从市场角度看也有必要。"郑国庆说,"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度就是竞争力。"
"关键是资金问题。"郑建国有些担心,"一台数控机床就要几十万,我们现在的资金够吗?"
郑昊拿出财务报表算了一下:"现在企业账上有180万现金,四轮车投产后现金流很好,资金应该不是问题。"
"那就定了。"郑昊下决心说,"我们与济南机械厂合作开发数控机床项目。先投资100万,引进2台进口数控机床,同时参与国产数控机床的开发。"
与此同时,产品改进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座椅改进小组很快拿出了新方案。新座椅采用弹簧减震结构,座面和靠背都增加了海绵垫,舒适性大大提高。
"这个新座椅坐着确实舒服多了。"郑昊试坐后很满意,"成本增加多少?"
"每套座椅增加成本85元,但用户体验改善很明显。"设计师小王说,"我们还可以设计成可调节的,适应不同身高的驾驶员。"
遮阳棚的设计更简单。技术组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钢管架子,配上防水帆布,既能遮阳又能挡雨。
"这个设计很实用,而且成本不高。"王家祥说,"每套遮阳棚成本120元,可以作为选装件销售。"
燃油经济性改进相对复杂一些。李工程师的团队对发动机进行了重新调校,优化了供油系统的参数。
"经过台架试验,油耗降低了8%。"李工程师汇报,"百公里油耗从12升降到了11升,在同类产品中属于领先水平。"
"实车试验呢?"
"我们用改进后的发动机装了一台车,进行了1000公里的道路试验。平均油耗10.8升,比理论值还要好一点。"
这些技术改进很快应用到了生产中。新款四轮农用车不仅外观更美观,性能也更优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5月初,济南东郊农场的赵科长专门来厂参观,对改进后的四轮车赞不绝口。
"你们这个改进很及时,新车确实比原来的好用多了。"赵科长说,"我们农场决定追加订单,再要15台。"
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技术改进,产品的成本反而降低了。
"虽然座椅和遮阳棚的成本增加了,但通过工艺改进和材料优化,总成本比原来还低了150元。"财务科长算了一笔细账,"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
与济南机械厂的合作也有了进展。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投资200万元建设数控机床生产线,西尧重工出资100万,占50%股份。
"这个合作很有前景。"马厂长在签约仪式上说,"数控机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掌握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形成年产100台的生产能力。"郑昊对这个合作项目充满信心。
技术升级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改进后的四轮农用车在市场上的口碑更好,销售量稳步上升。5月份的销量达到了420台,超过了月产能。
"看来我们的技术升级方向是对的。"王师傅满意地说。
"这只是开始。"郑昊说,"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持续投入,保持领先优势。"
晚上,郑昊和赵晓兰在村里散步时谈到技术升级的话题。
"你们这次技术升级花了不少钱吧?"赵晓兰问道。
"确实不少,前前后后投入了150多万。"郑昊说,"但这是必要的投资,技术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那数控机床项目呢?"
"这是更长远的布局。"郑昊眼中闪着光芒,"数控技术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掌握了这个技术,我们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总是能看得很远。"赵晓兰佩服地说。
"不是我看得远,是时代发展得快。"郑昊感慨地说,"现在不进步,明天就落后。我们必须跑在时代的前面。"
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为西尧重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郑昊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四轮农用车市场的成功开拓,郑昊开始考虑下一个产品项目——小货车。
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从市场调研的反馈来看,1.5吨载重的小货车需求量很大,而且利润空间也比农用车更高。更重要的是,小货车的技术含量更高,能够进一步提升西尧重工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小货车项目立项的事情。"郑昊在会议室里对技术骨干们说道,"这是我们产品线发展的下一个重点。"
王家祥第一个发言:"昊子,我觉得小货车项目很有必要。现在个体户越来越多,运输需求很大,但市场上合适的车型不多。"
"具体说说你的想法。"郑昊很感兴趣。
"我调研过,现在市场上的货车要么是大卡车,载重5吨以上,个体户买不起也用不着;要么是三轮车,载重小又不安全。"王家祥分析道,"1.5吨载重的小货车正好填补这个空白。"
老张师傅也赞同:"从技术角度看,小货车比农用车复杂,但我们有四轮车的技术基础,开发起来不会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