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笔开支,但必须花。

  "你列个详细清单,张国强负责采购。"郑昊决断道。

  "还有一个问题,"刘洋提醒道,"供应商的质量也要控制。不能我们这边标准再高,原材料和外购件质量不过关。"

  "你说得对。"郑昊点头,"我们要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不合格的坚决不用。"

  "那现在的供应商怎么办?"张国强问道。

  "逐一检查。钢材质量老王头已经验过了,没问题。轴承的事陈总工在联系。液压件需要送样检测。"

  "我来安排。"王建设主动承担。

  会议开到晚上九点才结束。虽然遇到了新的挑战,但大家信心还是很足的。

  第二天一早,意外的访客来了。是哈尔滨轴承厂的技术员小李。

  "陈总工让我来的,"小李很年轻,"听说你们需要轴承?"

  "对,但你们厂说我们采购量太小。"张国强有些疑惑。

  "这个可以想办法。"小李神秘地笑了笑,"我们厂每个月都有一些试制产品和样品,质量完全没问题,但不能按正品销售。如果你们不介意,价格可以便宜20%。"

  这倒是个好消息。试制品和样品虽然不是正品,但质量标准是一样的。

  "数量能保证吗?"

  "每月500套没问题。"

  "那太好了!"张国强很兴奋,"什么时候能发第一批?"

  "一周内。不过也要预付50%货款。"

  看来预付款是行业惯例,郑昊也只能接受。

  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讨论的都是供应链的事。

  "现在原材料基本有着落了,就是价格有点高。"老王头总结道。

  "没办法,小企业就是这个劣势。"孙师傅很理解,"等将来规模大了,话语权就强了。"

  "关键是质量要过硬。"陈建华强调,"宁可成本高一点,也不能在质量上妥协。"

  "陈总工说得对。我们要做精品,不是做便宜货。"郑昊表态。

  下午,王建设拿出了质量管理制度的初稿。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内容已经比较完整了。

  "从原材料进厂检验到成品出厂检验,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王建设介绍着,"还建立了质量责任制,每个工序都有质量负责人。"

  郑昊仔细看了看,基本框架不错,但有些细节还需要完善。

  "整体思路很好,明天再补充一些具体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陈建华给出建议。

  "我今晚加班完善。"王建设干劲十足。

  傍晚时分,老王头又带回一个消息。

  "老郑,太钢那边还有个情况。他们厂里有一批积压的特殊钢材,想问我们要不要。"

  "什么特殊钢材?"

  "合金钢,强度比普通钢高30%,就是价格贵一些。"

  "贵多少?"

  "比普通钢贵50%,但如果全要的话,可以优惠到30%。"

  郑昊想了想。合金钢强度高,用来做关键零部件很合适。虽然价格贵一些,但产品质量能提升不少。

  "有多少吨?"

  "大概20吨。"

  "全要了!"郑昊毫不犹豫地决定。

  夜幕降临时,供应链建设的第一天基本结束了。虽然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收获也不小。钢材有了,轴承有了,液压件也谈妥了。

  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体系正在快速建立。虽然监管越来越严,但这也逼着企业更加规范化。

  郑昊站在仓库里,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钢材,心中充满期待。用不了多久,这些钢材就会变成一台台崭新的拖拉机。

  但他也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供应链只是基础,如何把这些原材料高效率、高质量地转化为产品,才是最大的挑战。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审核后的第二天,西尧重工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正式开始批量试生产。

  早上六点,机器轰鸣声就响彻了整个村子。这标志着西尧重工从手工作坊正式迈向现代化生产。

  郑昊站在生产线旁,看着工人们有序地操作着各台设备,心中涌起一种特殊的感觉。前世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师,他见过更大的场面,但今天这个小小的生产线对他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是他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一步。

  "郑哥,第一根曲轴开始加工了。"刘洋兴奋地汇报。

  郑昊走到CA6140车床前,看着孙师傅操作机床。但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

  "孙师傅,停一下。"郑昊突然叫停。

  "怎么了?"孙师傅有些意外。

  郑昊指着刀架上的切削刀具:"这个刀具的角度有问题。前角应该调整到12度,现在只有8度。"

  "8度也能用啊,我干了二十年都是这样的。"孙师傅有些不解。

  "能用和好用是两回事。"郑昊拿出一把量角器,"12度的前角能降低切削力15%,提高刀具寿命30%,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度能提升一个等级。"

  孙师傅半信半疑地调整了刀具角度,重新开始切削。果然,切削过程更加平稳,切削声音也更加均匀。

  "真的不一样!"孙师傅惊讶地说,"小郑,你这技术是跟谁学的?"

  郑昊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这些优化参数都是前世航天工程中积累的经验,在1978年确实算得上超前。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郑昊不断地在各个工位间穿梭,指出各种工艺改进点。

  在铣床工位,他建议调整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的匹配;在磨床工位,他提出了砂轮修整的新方法;在装配工位,他优化了零部件的装配顺序。

  "老郑,你这些经验从哪来的?"王师傅也很好奇,"有些方法我在一拖干了几十年都没见过。"

  "书上学的,然后自己琢磨的。"郑昊还是没有细说。

  陈建华在一旁观察了半天,心中暗暗吃惊。郑昊提出的这些改进方案,确实都很有道理,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小郑,你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什么看法?"陈建华忍不住问道。

  这正是郑昊想要引导的话题。

  "我觉得未来的制造业会发生革命性变化。"郑昊停下手中的工作,"首先是自动化程度会大幅提升,数控机床会普及,甚至出现无人车间。"

  "无人车间?"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对,机器人会替代人工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其次是计算机技术会广泛应用到制造业中,从设计到生产到管理,都会实现信息化。"

  "那工人怎么办?"有人担心地问。

  "工人不会失业,而是要掌握更高的技能。"郑昊的目光很坚定,"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培养这样的人才,不能等到技术变革来了才被动适应。"

  "具体怎么培养?"王建设问道。

  "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只会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次要学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比如我们现在的半数控车床。第三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改进工艺和方法。"

  大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对于1978年的工人来说,这些概念确实很超前。

  上午十点,第一个零部件——变速箱壳体加工完成。王建设立即进行质量检测。

  "尺寸精度完全符合要求,表面粗糙度也达标。"王建设高兴地汇报,"比样机的质量还要好。"

  这是个好兆头。郑昊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