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他考虑过很久。
模拟信号精度高,但容易受干扰。数字信号稳定,但需要更复杂的转换电路。
他当时选择模拟信号,是因为数字转换芯片太贵,买不起。
但这个年轻人,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你懂的不少啊。"周工程师重新打量着郑昊,"说说你的想法。"
郑昊知道,这是个机会。
"我觉得,数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数字化。"他说,"虽然现在数字芯片贵,但技术进步是趋势。再过几年,数字芯片会越来越便宜,性能也会越来越好。"
"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模拟系统,将来就会落后。"
周工程师点点头:"你说得对。但问题是,现在数字芯片太贵了,一个16位的ADC就要几百块。"
"所以我们可以用8位的。"郑昊说,"虽然精度差点,但可以通过算法补偿。"
"算法补偿?"周工程师来了兴趣,"怎么补偿?"
郑昊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解释了一下他的思路。
周工程师越听越惊讶。
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很多和他不谋而合。
甚至有些地方,比他想得还要深入。
"你真的是自学的?"周工程师问。
"对。"郑昊点头,"主要是实践中琢磨出来的。"
周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你们厂,真的想做数控机床?"
"真的。"郑昊说,"而且我们有资金,有团队,就差您这样的控制系统专家。"
"有资金?"周工程师不太相信,"一个乡镇企业,能有多少钱?"
"研发预算两百万。"郑昊说得很直接,"如果不够,还可以追加。"
两百万。
周工程师倒吸了一口凉气。
研究所一年的经费也就这么多,还要养几百号人。
这个乡镇企业,竟然能拿出两百万做一个项目?
"你们老板是谁?这么舍得投钱?"
"我就是老板。"郑昊笑了笑,"也是技术负责人。"
周工程师愣住了。
这个年轻人,既是老板,又懂技术。
而且看起来才二十多岁。
"你今年多大?"他忍不住问。
"二十四。"
"二十四......"周工程师摇摇头,"我二十四岁的时候,还在研究所打杂。"
郑昊没有接话,而是说:"周工,我来北京,就是想请您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月薪两百块,提供住房,项目成功后还有技术入股分红。"
"两百块?"周工程师愣了一下,"你们给得起这个价?"
"给得起。"郑昊说,"我们厂现在每个月净利润四十多万,养几个专家不是问题。"
周工程师站起来,在实验室里走了两圈。
两百块的月薪,确实很**。
他现在在研究所,一个月才七十块。
而且这些年,他主持的几个项目都因为各种原因黄了。
不是资金不到位,就是上面瞎指挥,根本没法好好做技术。
"我有个条件。"周工程师停下脚步,看着郑昊。
"您说。"
"技术上,我说了算。"周工程师说得很认真,"我不想再受那些不懂技术的人瞎指挥。"
"没问题。"郑昊毫不犹豫,"技术决策权完全归您。我只管钱和资源,不插手具体技术路线。"
"真的?"
"真的。"郑昊说,"其实我们已经请到了一位机床专家,沈阳机床研究所的陈庆山总工。他也是技术全权负责,我从不干涉。"
"陈庆山?"周工程师眼睛一亮,"老陈也去你们那儿了?"
"对,您认识?"
"当然认识。"周工程师笑了,"我们一起参加过好几次技术交流会。老陈是搞机械的顶尖高手,他都去了,看来你们是认真的。"
"当然是认真的。"郑昊说,"周工,我们是真心想做出国产数控机床。"
周工程师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二十四岁,办企业,懂技术,还有魄力砸两百万做研发。
这样的人,不多见。
"行。"周工程师伸出手,"我答应你。不过我得把手头的活干完,最快也要下个月才能去。"
"没问题。"郑昊握住他的手,"周工,欢迎加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技术细节,一直聊到中午。
"中午一起吃个饭?"周工程师提议。
"好。"
两人出了研究所,在附近找了家小饭馆。
点了几个菜,周工程师要了瓶酒。
"小郑,我问你件事。"周工程师给郑昊倒了杯酒,"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到底是哪儿学的?"
郑昊端起酒杯,想了想说:"周工,有些话不太好解释。就说我......比较喜欢钻研吧。"
周工程师笑了:"行,我也不刨根问底了。反正只要能做出东西来,管你是怎么学的。"
两人碰了一杯。
"对了,老陈在你们那儿还适应吗?"周工程师问。
"挺好的。"郑昊说,"给他安排了单独的住房,平时主要是做技术指导和规划。"
"那就好。"周工程师点点头,"老陈这人,就是个技术狂。只要让他安心做技术,别的都不在乎。"
"周工,您和陈总工关系不错?"
"还行,一起搞过几年研究。"周工程师说,"不过后来他去了沈阳,我留在北京,见面就少了。"
"那这次正好。"郑昊笑着说,"到西尧,你们又能一起搞技术了。"
"希望这次能成。"周工程师端起酒杯,"小郑,我这辈子就想做出一台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如果能在你们厂实现,也算没白活。"
"一定能成。"郑昊也端起杯子,"周工,我们一起努力。"
两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吃完饭,周工程师带着郑昊又回到了实验室。
"你不是说要下个月才能走吗?这段时间要忙什么?"郑昊问。
"有个项目收尾。"周工程师指着角落的一台设备,"给纺织厂做的自动控制系统,还剩最后的调试。"
郑昊走过去看了看。
这套系统用的是继电器逻辑控制,算不上先进,但很实用。
"这种控制系统,其实可以用单片机替代。"郑昊说,"成本更低,而且可靠性更好。"
"我知道。"周工程师叹了口气,"但纺织厂那边不懂,他们就认继电器。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
郑昊笑了:"这倒也是。新技术推广,确实需要时间。"
"对了。"周工程师突然想起什么,"你说你们要做数控机床,除了控制系统,机械部分和材料也很关键。你们有这方面的专家吗?"
"机械方面有陈总工。"郑昊说,"材料方面,陈总工推荐了哈工大的刘教授,我准备过两天去哈尔滨。"
"刘教授?"周工程师想了想,"是不是搞金属材料的那个刘承志?"
"对,就是他。"
"那是个好人选。"周工程师点点头,"老刘在材料领域很有建树,特别是高强度合金和表面处理,国内少有人能比。"
"那就好。"郑昊说,"只要把关键的几个专家请到位,这个项目就能启动了。"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周工程师突然问:"小郑,你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
"不会做不出来。"郑昊很坚定。
"话不能说得这么满。"周工程师认真地说,"数控机床涉及的技术太多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项目都可能失败。"
"我明白。"郑昊说,"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路线对,再加上足够的投入和时间,一定能做出来。"
"你倒是很有信心。"
"因为我见过。"郑昊说完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说漏嘴了。
模拟信号精度高,但容易受干扰。数字信号稳定,但需要更复杂的转换电路。
他当时选择模拟信号,是因为数字转换芯片太贵,买不起。
但这个年轻人,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你懂的不少啊。"周工程师重新打量着郑昊,"说说你的想法。"
郑昊知道,这是个机会。
"我觉得,数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数字化。"他说,"虽然现在数字芯片贵,但技术进步是趋势。再过几年,数字芯片会越来越便宜,性能也会越来越好。"
"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模拟系统,将来就会落后。"
周工程师点点头:"你说得对。但问题是,现在数字芯片太贵了,一个16位的ADC就要几百块。"
"所以我们可以用8位的。"郑昊说,"虽然精度差点,但可以通过算法补偿。"
"算法补偿?"周工程师来了兴趣,"怎么补偿?"
郑昊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解释了一下他的思路。
周工程师越听越惊讶。
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很多和他不谋而合。
甚至有些地方,比他想得还要深入。
"你真的是自学的?"周工程师问。
"对。"郑昊点头,"主要是实践中琢磨出来的。"
周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你们厂,真的想做数控机床?"
"真的。"郑昊说,"而且我们有资金,有团队,就差您这样的控制系统专家。"
"有资金?"周工程师不太相信,"一个乡镇企业,能有多少钱?"
"研发预算两百万。"郑昊说得很直接,"如果不够,还可以追加。"
两百万。
周工程师倒吸了一口凉气。
研究所一年的经费也就这么多,还要养几百号人。
这个乡镇企业,竟然能拿出两百万做一个项目?
"你们老板是谁?这么舍得投钱?"
"我就是老板。"郑昊笑了笑,"也是技术负责人。"
周工程师愣住了。
这个年轻人,既是老板,又懂技术。
而且看起来才二十多岁。
"你今年多大?"他忍不住问。
"二十四。"
"二十四......"周工程师摇摇头,"我二十四岁的时候,还在研究所打杂。"
郑昊没有接话,而是说:"周工,我来北京,就是想请您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月薪两百块,提供住房,项目成功后还有技术入股分红。"
"两百块?"周工程师愣了一下,"你们给得起这个价?"
"给得起。"郑昊说,"我们厂现在每个月净利润四十多万,养几个专家不是问题。"
周工程师站起来,在实验室里走了两圈。
两百块的月薪,确实很**。
他现在在研究所,一个月才七十块。
而且这些年,他主持的几个项目都因为各种原因黄了。
不是资金不到位,就是上面瞎指挥,根本没法好好做技术。
"我有个条件。"周工程师停下脚步,看着郑昊。
"您说。"
"技术上,我说了算。"周工程师说得很认真,"我不想再受那些不懂技术的人瞎指挥。"
"没问题。"郑昊毫不犹豫,"技术决策权完全归您。我只管钱和资源,不插手具体技术路线。"
"真的?"
"真的。"郑昊说,"其实我们已经请到了一位机床专家,沈阳机床研究所的陈庆山总工。他也是技术全权负责,我从不干涉。"
"陈庆山?"周工程师眼睛一亮,"老陈也去你们那儿了?"
"对,您认识?"
"当然认识。"周工程师笑了,"我们一起参加过好几次技术交流会。老陈是搞机械的顶尖高手,他都去了,看来你们是认真的。"
"当然是认真的。"郑昊说,"周工,我们是真心想做出国产数控机床。"
周工程师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二十四岁,办企业,懂技术,还有魄力砸两百万做研发。
这样的人,不多见。
"行。"周工程师伸出手,"我答应你。不过我得把手头的活干完,最快也要下个月才能去。"
"没问题。"郑昊握住他的手,"周工,欢迎加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技术细节,一直聊到中午。
"中午一起吃个饭?"周工程师提议。
"好。"
两人出了研究所,在附近找了家小饭馆。
点了几个菜,周工程师要了瓶酒。
"小郑,我问你件事。"周工程师给郑昊倒了杯酒,"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到底是哪儿学的?"
郑昊端起酒杯,想了想说:"周工,有些话不太好解释。就说我......比较喜欢钻研吧。"
周工程师笑了:"行,我也不刨根问底了。反正只要能做出东西来,管你是怎么学的。"
两人碰了一杯。
"对了,老陈在你们那儿还适应吗?"周工程师问。
"挺好的。"郑昊说,"给他安排了单独的住房,平时主要是做技术指导和规划。"
"那就好。"周工程师点点头,"老陈这人,就是个技术狂。只要让他安心做技术,别的都不在乎。"
"周工,您和陈总工关系不错?"
"还行,一起搞过几年研究。"周工程师说,"不过后来他去了沈阳,我留在北京,见面就少了。"
"那这次正好。"郑昊笑着说,"到西尧,你们又能一起搞技术了。"
"希望这次能成。"周工程师端起酒杯,"小郑,我这辈子就想做出一台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如果能在你们厂实现,也算没白活。"
"一定能成。"郑昊也端起杯子,"周工,我们一起努力。"
两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吃完饭,周工程师带着郑昊又回到了实验室。
"你不是说要下个月才能走吗?这段时间要忙什么?"郑昊问。
"有个项目收尾。"周工程师指着角落的一台设备,"给纺织厂做的自动控制系统,还剩最后的调试。"
郑昊走过去看了看。
这套系统用的是继电器逻辑控制,算不上先进,但很实用。
"这种控制系统,其实可以用单片机替代。"郑昊说,"成本更低,而且可靠性更好。"
"我知道。"周工程师叹了口气,"但纺织厂那边不懂,他们就认继电器。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
郑昊笑了:"这倒也是。新技术推广,确实需要时间。"
"对了。"周工程师突然想起什么,"你说你们要做数控机床,除了控制系统,机械部分和材料也很关键。你们有这方面的专家吗?"
"机械方面有陈总工。"郑昊说,"材料方面,陈总工推荐了哈工大的刘教授,我准备过两天去哈尔滨。"
"刘教授?"周工程师想了想,"是不是搞金属材料的那个刘承志?"
"对,就是他。"
"那是个好人选。"周工程师点点头,"老刘在材料领域很有建树,特别是高强度合金和表面处理,国内少有人能比。"
"那就好。"郑昊说,"只要把关键的几个专家请到位,这个项目就能启动了。"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周工程师突然问:"小郑,你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
"不会做不出来。"郑昊很坚定。
"话不能说得这么满。"周工程师认真地说,"数控机床涉及的技术太多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项目都可能失败。"
"我明白。"郑昊说,"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路线对,再加上足够的投入和时间,一定能做出来。"
"你倒是很有信心。"
"因为我见过。"郑昊说完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说漏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