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郑昊召集了厂里的核心人员。
王师傅、老张师傅、老王师傅、李明华,还有三个哥哥。
"大家都坐。"郑昊等人都到齐了,才开口,"今天叫大家来,是要宣布一件大事。"
众人都坐直了身子。
"咱们厂要成立一个新部门——精密机床研发中心。"郑昊说,"专门研发高精度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王师傅愣了一下,"就是那种很高级的机床?"
"对。"郑昊点头,"我们的目标,是做出精度达到零点零零五毫米的数控机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是大手笔啊。
"这个项目,由陈庆山总工程师担任技术总负责。"郑昊介绍道,"陈总工是国内机床行业的顶尖专家,在沈阳机床研究所工作了四十年。"
大家看向陈庆山,眼神里都是敬佩。
"陈总工,您给大家说几句?"郑昊说。
陈庆山站起来,扫视了一圈。
"各位,我今年六十三了。"老人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量,"本来该退休享清福了。但我不甘心,我想在有生之年,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小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很感激。"陈庆山接着说,"但光靠我一个人不行,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个项目很难,可能要两年,可能要更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到那时候,咱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掌声响起。
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他们或许不完全懂数控机床意味着什么。
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而他们,将参与其中。
"接下来几天,我会去北京,再请几位专家。"郑昊说,"大哥,研发车间的建设要抓紧,争取下个月完工。"
"没问题。"
"二哥,资金方面要保证,不能让研发工作因为钱的问题停下来。"
"放心。"
"三哥,设备采购的事你负责,我会给你一个详细清单。"
"交给我。"
郑昊又看向王师傅几人:"老王、老张,你们几个要配合陈总工的工作,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明白!"
散会后,陈庆山把郑昊叫住。
"小郑,我有个建议。"
"陈总工您说。"
"除了机械和控制方面的专家,咱们还需要材料方面的人才。"陈庆山说,"高精度机床,对材料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导轨、丝杠这些核心部件,材料不行,精度就上不去。"
郑昊点点头:"您说得对。您有合适的人选吗?"
"有。"陈庆山说,"哈工大有个搞材料的教授,姓刘,是这方面的权威。如果能请到他,咱们的材料问题就解决了。"
"好,等我从北京回来,就去哈尔滨。"
陈庆山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感慨万千。
二十四岁,就有这样的格局和魄力。
如果项目真的成功了,这个年轻人的未来,不可限量。
而他,能在有生之年参与这样的项目,也算没有遗憾了。
夜深了,厂区里的灯陆续熄灭。
只有陈庆山的房间,灯还亮着。
老人坐在桌前,在图纸上画着什么。
那是数控机床的初步设计方案。
虽然还很粗糙,但已经能看出大致的轮廓。
这将是一台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承载着老一辈技术人的梦想,也承载着新一代创业者的希望。
安顿好陈庆山的第三天,郑昊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临走前,赵晓兰一直送到厂门口。
"这次去多久?"她问。
"最多三天。"郑昊说,"请到人就回来。"
"路上小心,到了北京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赵晓兰帮他整理衣领,"天冷了,多穿点。"
"知道了。"郑昊搂了搂妻子,"你在家好好养胎,别累着。"
"嗯。"
火车开了一天一夜,到北京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
郑昊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招待所住下,简单洗漱了一下,就直奔北京机床研究所。
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
上次来是前世的事了,当时是为了参加航天项目的技术交流会。
那时候的北京,和现在差不多,都是灰扑扑的天,骑自行车的人满街都是。
研究所在西郊,离市区有段距离。
郑昊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到了地方。
门口的传达室,一个老大爷正在听收音机。
"师傅,我找周工程师。"郑昊递上介绍信。
老大爷看了看介绍信,又上下打量了郑昊一眼:"找周工?他在三号楼,二楼左边那间办公室。不过......"
"不过什么?"
"你最好做好心理准备。"老大爷笑了笑,"周工那人,脾气不太好。"
"谢谢师傅提醒。"
郑昊进了大门,沿着小路往里走。
研究所的院子很大,有好几栋楼。
三号楼在最里面,是栋三层的旧楼,外墙的灰都脱落了不少。
上了二楼,走廊里很安静。
左边那间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
郑昊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有些不耐烦的声音。
推开门,屋里的陈设很简单。
一张办公桌,两个书架,墙上挂着几张机床的结构图。
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坐在桌后,戴着眼镜,正在看一本外文书。
"周工程师?"郑昊试探着问。
"我是。"中年人头也不抬,"有事?"
"我是西尧重工的郑昊,想请您帮个忙。"郑昊把随身带的资料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厂的情况介绍。"
周工程师扫了一眼资料,冷笑一声:"西尧重工?没听过。乡镇企业吧?"
"对。"
"乡镇企业找我干什么?修拖拉机吗?"周工程师合上书,靠在椅背上,"我这儿不接这种活。"
郑昊没有生气,平静地说:"周工,我们想做数控机床,需要您这样的控制系统专家。"
"数控机床?"周工程师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们一个乡镇企业,做数控机床?"
"对。"
"年轻人,你知道数控机床有多难吗?"周工程师摇摇头,"国内多少研究所、多少大厂,花了多少年都没搞出来。你们一个乡镇企业,凭什么?"
"凭技术。"郑昊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设计图,"周工,您先看看这个。"
周工程师本来不想看,但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接过来瞄了一眼。
这一看,他的表情变了。
"这是......数控系统的设计图?"
"对。"郑昊说,"这是我们厂现在用的简易数控系统,已经实现了零点零一毫米的加工精度。"
周工程师坐直了身子,把图纸摊在桌上,仔细看起来。
控制器、驱动电路、步进电机......
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很清晰,虽然简陋,但思路是对的。
"这是你设计的?"周工程师抬起头,眼神变得认真起来。
"对。"
"你学过控制系统?"
"自学的。"郑昊说,"看书,然后自己琢磨。"
周工程师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走,去我实验室,咱们聊聊。"
两人来到楼下的一间实验室。
里面堆着各种设备和元件,还有几台机床。
周工程师指着其中一台:"这是我改装的数控机床,用了三年时间,精度能到零点零二毫米。"
郑昊走近看了看。
这台机床的数控系统比他做的复杂多了,用的是更先进的芯片和控制算法。
"周工,您这套系统,用的是闭环控制吧?"
"对。"周工程师有些意外,"你看出来了?"
"嗯,从伺服电机的配置能看出来。"郑昊说,"不过我有个疑问,您为什么用模拟信号而不是数字信号?"
周工程师愣住了。
王师傅、老张师傅、老王师傅、李明华,还有三个哥哥。
"大家都坐。"郑昊等人都到齐了,才开口,"今天叫大家来,是要宣布一件大事。"
众人都坐直了身子。
"咱们厂要成立一个新部门——精密机床研发中心。"郑昊说,"专门研发高精度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王师傅愣了一下,"就是那种很高级的机床?"
"对。"郑昊点头,"我们的目标,是做出精度达到零点零零五毫米的数控机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是大手笔啊。
"这个项目,由陈庆山总工程师担任技术总负责。"郑昊介绍道,"陈总工是国内机床行业的顶尖专家,在沈阳机床研究所工作了四十年。"
大家看向陈庆山,眼神里都是敬佩。
"陈总工,您给大家说几句?"郑昊说。
陈庆山站起来,扫视了一圈。
"各位,我今年六十三了。"老人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量,"本来该退休享清福了。但我不甘心,我想在有生之年,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小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很感激。"陈庆山接着说,"但光靠我一个人不行,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个项目很难,可能要两年,可能要更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到那时候,咱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掌声响起。
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他们或许不完全懂数控机床意味着什么。
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而他们,将参与其中。
"接下来几天,我会去北京,再请几位专家。"郑昊说,"大哥,研发车间的建设要抓紧,争取下个月完工。"
"没问题。"
"二哥,资金方面要保证,不能让研发工作因为钱的问题停下来。"
"放心。"
"三哥,设备采购的事你负责,我会给你一个详细清单。"
"交给我。"
郑昊又看向王师傅几人:"老王、老张,你们几个要配合陈总工的工作,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明白!"
散会后,陈庆山把郑昊叫住。
"小郑,我有个建议。"
"陈总工您说。"
"除了机械和控制方面的专家,咱们还需要材料方面的人才。"陈庆山说,"高精度机床,对材料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导轨、丝杠这些核心部件,材料不行,精度就上不去。"
郑昊点点头:"您说得对。您有合适的人选吗?"
"有。"陈庆山说,"哈工大有个搞材料的教授,姓刘,是这方面的权威。如果能请到他,咱们的材料问题就解决了。"
"好,等我从北京回来,就去哈尔滨。"
陈庆山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感慨万千。
二十四岁,就有这样的格局和魄力。
如果项目真的成功了,这个年轻人的未来,不可限量。
而他,能在有生之年参与这样的项目,也算没有遗憾了。
夜深了,厂区里的灯陆续熄灭。
只有陈庆山的房间,灯还亮着。
老人坐在桌前,在图纸上画着什么。
那是数控机床的初步设计方案。
虽然还很粗糙,但已经能看出大致的轮廓。
这将是一台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承载着老一辈技术人的梦想,也承载着新一代创业者的希望。
安顿好陈庆山的第三天,郑昊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临走前,赵晓兰一直送到厂门口。
"这次去多久?"她问。
"最多三天。"郑昊说,"请到人就回来。"
"路上小心,到了北京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赵晓兰帮他整理衣领,"天冷了,多穿点。"
"知道了。"郑昊搂了搂妻子,"你在家好好养胎,别累着。"
"嗯。"
火车开了一天一夜,到北京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
郑昊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招待所住下,简单洗漱了一下,就直奔北京机床研究所。
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
上次来是前世的事了,当时是为了参加航天项目的技术交流会。
那时候的北京,和现在差不多,都是灰扑扑的天,骑自行车的人满街都是。
研究所在西郊,离市区有段距离。
郑昊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到了地方。
门口的传达室,一个老大爷正在听收音机。
"师傅,我找周工程师。"郑昊递上介绍信。
老大爷看了看介绍信,又上下打量了郑昊一眼:"找周工?他在三号楼,二楼左边那间办公室。不过......"
"不过什么?"
"你最好做好心理准备。"老大爷笑了笑,"周工那人,脾气不太好。"
"谢谢师傅提醒。"
郑昊进了大门,沿着小路往里走。
研究所的院子很大,有好几栋楼。
三号楼在最里面,是栋三层的旧楼,外墙的灰都脱落了不少。
上了二楼,走廊里很安静。
左边那间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
郑昊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有些不耐烦的声音。
推开门,屋里的陈设很简单。
一张办公桌,两个书架,墙上挂着几张机床的结构图。
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坐在桌后,戴着眼镜,正在看一本外文书。
"周工程师?"郑昊试探着问。
"我是。"中年人头也不抬,"有事?"
"我是西尧重工的郑昊,想请您帮个忙。"郑昊把随身带的资料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厂的情况介绍。"
周工程师扫了一眼资料,冷笑一声:"西尧重工?没听过。乡镇企业吧?"
"对。"
"乡镇企业找我干什么?修拖拉机吗?"周工程师合上书,靠在椅背上,"我这儿不接这种活。"
郑昊没有生气,平静地说:"周工,我们想做数控机床,需要您这样的控制系统专家。"
"数控机床?"周工程师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们一个乡镇企业,做数控机床?"
"对。"
"年轻人,你知道数控机床有多难吗?"周工程师摇摇头,"国内多少研究所、多少大厂,花了多少年都没搞出来。你们一个乡镇企业,凭什么?"
"凭技术。"郑昊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设计图,"周工,您先看看这个。"
周工程师本来不想看,但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接过来瞄了一眼。
这一看,他的表情变了。
"这是......数控系统的设计图?"
"对。"郑昊说,"这是我们厂现在用的简易数控系统,已经实现了零点零一毫米的加工精度。"
周工程师坐直了身子,把图纸摊在桌上,仔细看起来。
控制器、驱动电路、步进电机......
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很清晰,虽然简陋,但思路是对的。
"这是你设计的?"周工程师抬起头,眼神变得认真起来。
"对。"
"你学过控制系统?"
"自学的。"郑昊说,"看书,然后自己琢磨。"
周工程师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走,去我实验室,咱们聊聊。"
两人来到楼下的一间实验室。
里面堆着各种设备和元件,还有几台机床。
周工程师指着其中一台:"这是我改装的数控机床,用了三年时间,精度能到零点零二毫米。"
郑昊走近看了看。
这台机床的数控系统比他做的复杂多了,用的是更先进的芯片和控制算法。
"周工,您这套系统,用的是闭环控制吧?"
"对。"周工程师有些意外,"你看出来了?"
"嗯,从伺服电机的配置能看出来。"郑昊说,"不过我有个疑问,您为什么用模拟信号而不是数字信号?"
周工程师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