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空洞的大道理都更有力。

  "诸位言见习无位?"

  "定北城初建,百废待兴,流民,降俘,军务,工矿,哪一样不需要人手?"

  "一个秀才进去,帮着抄录文书,清点物资,协调人力,便是学习,便是贡献!"

  "地方积压陈年卷宗无数,正需人手整理归纳,此非学习实务之良机?"

  "主官评语不公?"

  "吏部自有监察!"

  "若连这点担当和识人之明都没有,何堪为一方主官?"

  李承乾的回应铿锵有力。

  面对"新六艺"的质疑,他更是直指核心:

  "不通农事,何以劝课农桑?"

  "不知水利,何以防灾减灾?"

  "不明钱粮,何以治理一方,使民不受盘剥?"

  "算盘拨得利索,至少比只会空谈仁政却任由胥吏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官要强!"

  "德行源于本心,教化在于践行!"

  "一个能真正为百姓解决水患,理清冤狱,管好仓廪的官,其行便是大德!"

  "岂是只会吟风弄月,空谈性理之辈可比?"

  长孙无忌则运筹帷幄,将朝中非世家核心,或与世家有隙的官员力量暗暗整合,形成支持新政的第二梯队。

  他们或从财政角度,细数科举能减少举荐带来的冗官和贿赂成本,或从地方治理实效角度,不断为新政提供佐证和声援。

  世家官员虽抱团死守,但面对太子一方准备充分,逻辑严密,且不断抛出实证的反驳,气势在不知不觉中已显颓势。

  连续七日的殚精竭虑,高声辩论,甚至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世家重臣面露疲态,声音嘶哑。

  他们引以为傲的"祖宗成法"和"圣贤道理”,却在太子紧扣"实效","国本","打破垄断"的凌厉攻势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李世民高坐御座,冷眼旁观,本就是站在太子身后暗中支持的他,在静静的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通过科举改革决议的契机!

  第七日......太极殿中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连日的唇枪舌战,双方都有些筋疲力尽。

  世家官员似乎也意识到强攻难以奏效,攻势稍缓,殿内出现了短暂的,压抑的平静。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响起。

  站出来的是京兆府衙门里一位平日低调的官员,姓宋,之间他手持一份奏疏,语气沉痛道:"陛下,太子殿下。"

  "臣本不该在此时妄言,然则…长安城内如今却是民心浮动,物议沸腾啊!"

  “而这一切,也皆因这新科举之议!"

  他顿了顿,观察着皇帝和太子的脸色,继续道:"更有甚者,坊间流传诸多…不堪之言,直指东宫,动摇国本!"

  "臣…惶恐万分,不敢不奏!"

  "哦?"

  "有何不堪之言?"

  "杜爱卿但说无妨。"

  李世民眼皮微抬,声音听不出喜怒。

  宋姓官员仿佛下了很大决心,才痛心疾首道:"此前坊间便有盛传…盛传太子殿下….出入…出入那平康坊勾栏之地,沉溺酒色…甚至闹出冠冕狎妓的丑事…...颇为荒唐!"

  "如今更有甚者,言此新政离经叛道,便是因殿下…”

  “心智受那酒色所蚀,乱了纲常!"

  "此等流言,污秽不堪,然…然传者甚众,人心惶惶!"

  "臣恐…恐其有损天家威严,更动摇新政根基啊!"

  "此绝非空穴来风,今晨朱雀大街,务本坊等处,已贴满污蔑揭帖,百姓围观,议论纷纷!"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支持新政的官员面露怒色。

  世家官员中不少人则低下头,掩饰着眼中闪过的快意和阴冷。

  这已不是政见之争,而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直指太子私德,其心可诛!

  且时机选在新政争论最激烈,长安城人心浮动之际,用心极其险恶!

  这显然是世家在正面战场难以取胜后,祭出的毒计!

  竟然又搞舆论战这一套!

  而且.....又拿本宫冠冕狎妓那个“谣言”做文章?

  李承乾脸色瞬间铁青,一股怒火直冲顶门!

  他可以忍受政敌的攻讦,但绝不容忍对他品行的污蔑,更不容忍将"天上人间"和自己的先生赵兄卷入这肮脏的**漩涡!

  他猛地踏前一步,正要怒斥。

  "陛下!"

  “荒谬!”长孙无忌却比他更快一步,声音沉稳却带着雷霆之怒,“太子冠冕狎妓一事,此前便已有了定论乃是构陷!"

  "如今却又被你们拿出来借机攻击改革科举新政!”

  “尔等简直恶毒至极!"

  "近半年来,太子殿下勤勉国事,人所共见!"

  "朔州城大捷,薛延陀灭国之战,甚至是定北城大捷,降俘安置,黑山铁矿,哪一桩哪一件,又不是殿下宵衣旰食,亲力亲为?"

  "平康坊勾栏之言,纯属无稽之谈,恶意中伤!"

  "此必是有人见新政将行,断其根本,故而行此下作手段,污蔑储君,扰乱朝纲,祸乱民心!"

  "请陛下明察!"

  "严惩造谣生事之徒!"

  "请陛下明察!"

  支持太子的官员齐声怒吼,声震殿宇。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紧绷到了极点,仿佛一点火星就能引爆。

  李世民的脸彻底沉了下来,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铅云。

  他缓缓站起身,冕旒玉藻无风自动,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帝王威压瞬间笼罩了整个太极殿。

  他没有看那宋姓官员,也没有立刻表态,冰冷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那些低着头,却难掩一丝得色的世家重臣。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却沉稳的脚步声。

  一个五城兵马司的校尉匆匆赶入殿中,躬身拜道:"启禀陛下,有人在城中到处粘贴揭帖......!"

  高辅立刻快步下去接过密封的奏匣。

  李世民接过奏匣,当众打开,取出一份奏疏和…几张折叠整齐,却依旧能看出字迹污秽的"揭帖"原件!

  他目光如电,快速扫过奏疏内容,又冷冷瞥了一眼那几张污言秽语的纸。

  然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没有暴怒,也没有训斥,而是将奏疏和那几张揭帖,轻轻放在了御案上,正好压在那本厚厚的《新科举章程》旁边......

  他的动作很轻,却带着一种千钧之重的压迫感。

  他抬起眼,目光最终落在了太子李承乾身上,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太子。"

  "儿臣在!"

  李承乾强压怒火,躬身应道。

  "长安污秽,甚嚣尘上。"李世民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朕给你三日!”

  "三日之内,清源正本,涤荡妖氛。"

  “京兆府衙以及金吾卫,也皆由你全权调动!”

  "让这煌煌天日之下,再无此等魑魅魍魉之语!"

  李世民没有说如何做,但这道旨意本身,就是一把尚方宝剑!

  而将京兆府衙门和金吾卫都交给了太子,却更是对新政坚定不移的支持!

  清源正本,不仅要清除谣言,更要清除其背后的势力!

  "儿臣…领旨!"

  李承乾心头巨震,随即涌起一股滚烫的激流。

  父皇的信任和赋予的权力,让他瞬间充满了力量。

  他抬起头,眼中燃烧着凛冽的寒芒,扫过那宋姓官员和其身后的世家集团。

  "退朝!"

  李世民拂袖而去,留下一个山雨欲来的朝堂。